非正常音乐家 第208章 先比着再说!
热门推荐:
开局奖励双修功法,女帝说想躺平
我于诸天行救世,无人可挡
自缚禁地五百年,我当散修你哭啥
一天一袋大米,灾年收留千万美人
吃瓜路人甲,奈何女帝非要宠我
永恒第一帝
万亿神豪,我被校花包围了
末日穷途:我能穿回2024
生存游戏,我是大佬的金手指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秦盛荣与宋雨萌.......
那就是“瑟瑟发抖”。
李少杰就不用说了。
之前直接给吴俊优揭到塌房的事情还历历在目。
自己虽然不至于是虚假创作人,但根基不稳,还是会怂一些。
而高慧洁老师......
秦盛荣与宋雨萌还算得上是科班出身。
起码也是在音乐学院受到过系统教育的。
但此时,身边这个高慧洁老师,仿佛让两人回到了大学时代。
仿佛又看到了导师敲着桌子,怒骂着自己猪脑子,帮自己改论文的样子。
不敢说话。
而唱作人们的感觉也没比这俩人好哪去。
怎么一个唱作人比赛的综艺......踏马的突然就变成了百川奖+青歌赛?
压力骤增。
录制也便如此的进行着。
当然,虽然选手们有些担忧比赛的要求是否更高,但其实还好。
无论李少杰还是高慧洁老师,对于综艺的要求其实并不高。
只存在这么一个底线级别的“不错”“很棒”“可以”。
起码,你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
毕竟,流行音乐的作曲门槛其实很低。
流行乐坛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若说之前倒是还好,但从16年往后,真正传唱起来,带有一定热度的流行歌曲,他们的创作者,“非科班”的作曲家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作曲家大火。
很多大众总会觉得.......“非科班的作曲家更接地气,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科班学生会被条条框框束缚,非科班学生更能发挥才华”“高手在民间”云云。
“天赋”。
“不接地气”。
不可否认,确实有这样的问题。
但其实这都只是“幸存者偏差”导致的认知偏差罢了。
科班与非科班的分界线,其实并非是学历。
而是知识放在那里,你是否去学了,你是否去用了,是否能用的好。
有时候,科班学生不努力,最后凭借半瓶子水混圈,也会混成“非科班”,创作快餐商业音乐。
而非科班的选手,努力提升,学到了科班生的那些知识并且运用得当也不是不可能,这个时候非科班的选手,也就变成了“科班”出身。
毕竟,总是有非科班的选手在经过努力与天赋的双重加持下,实力不比科班差,甚至作品还要让科班的学生去研究。
但太少了。
非科班的音乐爱好者非常多,尝试作曲的更多。
但扑街的明显也更多。
更多的非科班作曲者的能力其实并不强,有时候恰到钱以后,很难虚心保持本心,再去进步,名气越来越大,但作品越来越水,盲从之下,便做出了不太妙的审美引导。
有些非科班的作曲者,哪怕是知名后,也只能写写单旋律,这恰恰满足的绝大多数听众“只听旋律”的要求,你声部多了反而会觉得听的“乱”。
大众不知道也不在乎,单旋律的写法其实只是入门。
所以,大众认知中所谓在民间的“高手”,其实放在行业整体来看就是入门。
审美提升与行业技术发展的速度完全不同,导致其中的鸿沟越来越大。
这也导致商业与艺术之间相性更差,甚至割裂。
还是那句话。
很多事情,大众可以不考虑,因为大家听音乐没必要懂知识,大家听音乐凭喜好。
但音乐人不能不去想。
外卖快餐简单好吃,所以大家喜欢。
一些精良的美食麻烦,但更好吃。
不能因为大家喜欢外卖快餐,所以便将“美食”的定义放在外卖的层次。
流行音乐应该是保证简单快捷好吃的基础上,兼顾营养健康,并且试着将其更好吃。
而不是拿米饭卤肉包拿微波炉打一下糊弄,更不是弄些臭了的鸡炸一炸糊弄人,只说“好吃就行了”或是“市场需求”等问题。
科班的选手并不少,更多的存在于其他音乐行业,像是很多编曲,和声,这些涉及到“多声部”线路创作的东西,就需要有扎实的曲式分析与和声学的底子。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
很多大众在之前也曾诟病过“中国没有大片式的辉煌音乐”。
其实,不是没有,甚至很猛,只是鲜为人知,毕竟,复杂的东西听不腻,更大气辉煌自然有,但受众小。
而那些能写出歌剧,交响套曲,宏伟的配乐,大气磅礴音乐诗篇的作曲家......
几乎清一色科班出身。
这跟流行成为了两个极端。
而他们平时很少写,或者懒得写,亦或是根本写不了能够火热传播的流行。
原因其实很简单。
科班所教授的知识本就更广更深,涉及到的音乐思维与哲学也会更深,这些东西一定程度上会让作曲人脱离“大众审美”。
比如,写出一段单旋律,明明大众感觉你这旋律很好听,具有火的资质,但按照更深的知识沉淀下来的审美,会让作曲人觉得非常单调。
于是,构编织体,和声,让整个音乐的层次丰满起来,作品也就逐渐开始偏离大众了。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存在于“科班”。
非科班很多懂得沉淀学习,最后将自己的实力提升到与“科班尖子”不相上下,甚至更强的一些大佬,也会遇到这种问题。
比如某奶茶。
每次发歌都是“江郎才尽”,每次发歌都让人觉得越来越退步,每次发歌都有人“不如老歌好听”。
但实际上,过个几年,知识多了,见识广了,审美上来了,才终于惊呼“卧槽这是什么神仙”。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审美低,也没有人敢说自己的审美高。
【你们这高雅的东西继续清高吧,我俗人,不懂。】
最终的妥协,便是只能归结于所谓的“喜好”。
却不愿意去讨论如何扩大眼界,提升知识思想,进而让“审美”进步,从而进一步提高精神与道德层面。
就仿佛所谓“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这句话一般。
可以激励行业,但不能当成既定事实,不然只能反映出大众理解与真实行业存在巨大的鸿沟,当真的话,只能显的很无知。
人类的发展中,审美本就该是进化的。
现在却有倒退的趋势。
也正是因为这“鸿沟”的原因。
音乐学院逐步开设流行作曲专业。
如何以专业的素养去用最简单的方式,引导大众提升审美。
起码不要让音乐的发展与人们审美速度再一次失衡,导致鸿沟更大。
是音乐人考虑的事情。
不能“大众喜欢就好,管它是否专业”,因为大众能有喜好,却对你专业的东西不了解,也没必要了解。
所以,绝对不能用“假”东西忽悠大众,让大众觉得“这个才是正确的”。
身为音乐人的李少杰与高慧洁。
自然对这些东西更懂,也都是为之努力着。
艺术需要高度,也同样需要接地气。
所以,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队选手开始走入人民,参与进来,也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了更深更高级的“美学”。
审美很简单,无非就是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乃至于生活环境有关。
提升审美为的也不是什么“高大上”,而是从第一感性的角度,去让人们见识更广阔的东西,进而有助于人们提升思想与价值观,人生观。
然后从中获得思想,获得力量,获得更好更棒的生活环境,去面对生活,享受生活,赞美生活,甚至是改变生活。
所以,艺术的大众化很迫切。
其实,想要“大众化”并不难。
“情绪”的共鸣。
起码,拥有扎实基础能力的唱作人,在音乐本身技术空间来说,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并不是单纯凭借歌词,或是为悲而悲的负能量。
李少杰与高慧洁对这些自然是看的很清楚。
身为优秀的音乐人,是必须要考虑这些东西的。
保证“基本专业素质”的情况下,更加贴近生活。
还能更加“新潮”,但不会“新潮”到大众难以接受。
就着这些问题,在录制的这几天,李少杰都会在录制结束的时候和高慧洁交流。
交流中,谈了很多。
互相之间的讨论,几乎可以写出很多篇学术论文。
看的身边的宋雨萌与秦盛荣从瞠目结舌再到麻木。
能懂,但只能懂一点点......
“其实,我对于创作上的东西,并不是那么严格的。”
李少杰微微一笑。
“创作是一件自由的事情,但首先,创作者得先明白自己做的东西是个什么。”
“唉,基础的东西,现在居然变成了及格线。”
高慧洁撇了撇嘴。
“其实问题不大,只是需要让我们拿出更好的东西,而且这个更好的东西,必须更加通俗易懂。”
“嗯。”
李少杰点了点头。
“之前就试验了很多东西,现在多少有一丢丢的头绪,可这路还是漫长,慢慢来吧,这次综艺我就有很多不错的想法想去试一试,搞一些奇奇怪怪的融合。”
李少杰的话,高慧洁可不觉得是吹Nb。
在很多大众看来,虽然歌剧高内涵,高艺术水准,高技术。
可太“高端”“高雅”所以我听不懂,不愿意听。
但李少杰的《沂蒙山》,却实实在在的缩短了普通观众与“艺术”的距离,这部歌剧不仅技术上具有突破性,欣赏门槛已然降低的相当多。
可惜,门槛还是存在。
“其实,我的思路和你们不太一样的。”
李少杰看着高慧洁,开口道。
“之前交流的时候我也说了,这个门槛,并不是让观众去懂,更不是说给一个标准答案让观众们背,不能强调着让观众也明白这些东西。”
高慧洁若有所思。
只听李少杰继续道。
“其实,我的思路方向.......更接近于一个带给观众们第一体验,这个第一体验感觉如果强烈,那么自然欣赏门槛就变得低了。”
“其实不是去要求观众欣赏能力增长,也不是说要必须懂,而是提高一个基本的共情感,营造共情感这个东西,也能更好的从音乐本身的逻辑上来考虑。”
“嗯嗯,不错。”
高慧洁点了点头。
仔细想一想能火的歌曲,一定要么就是简单到绝大多数的人可以唱出来,要么就是共情程度与作品内容事件更贴近大众。
番茄免费阅
不去纠结于作品能不能被听懂,而是要纠结于如何让人们第一体验听的“爽”!
想要创作这样的作品,自然是需要寻找一批既有基本职业素养,又能对作品情感理解上有独特创作手法,或是表达能力的唱作人。
这段时间,几人分工明确。
在评判上,高慧洁便着重负责从音乐的情感出发。
而李少杰负责的便是在接地气的同时,保证一个最为基础的创作素养,从承载情感的本质“创作”上出发。
从两个角度来包揽了评判担当。
而秦盛荣和宋雨萌,变身成评委席中的“气氛担当”与“搞笑担当”。
活跃气氛,增加综艺感。
然后没事翻译一下。
“等等,杰哥,你刚刚说,你想做点奇奇怪怪的融合?”
秦盛荣挠了挠头,注意到了盲点。
“不会是已经......”
“嗯,加入我战队的几个选手都很有特点,沟通了一下后,他们也愿意做不同的尝试。”
李少杰点了点头,嘿嘿一笑。
“反正我估计,要么爆炸,要么爆炸。”
“要么我们原地自爆,要么.......”
说到这里,李少杰的笑容一变,顿时让几人心里一跳。
“后天录制的战队排名赛,你们可要小心一点哦,我们节目准备的虽然不太稳,但是很爆炸哦。”
“嘶!”
李少杰的话让几人眉毛挑了挑。
其实,战队排位赛的主角,还是四位导师。
可选手也是需要从旁做辅助的。
如何安置每一位选手的位置非常关键。
如何设计节目,本来就很难。
但......杰哥还说他玩了点花样,做了一些音乐实验。
怎么看怎么扑啊?
但问题来了,这人是杰哥。
高慧洁眉毛挑了挑。
反正后面的不知道,但起码这主角是导师的战队排位赛,不好赢!
“嗨,想那么多干啥。”
李少杰撇了撇嘴。
“先比着再说!”
----
第208章 先比着再说!(求订阅~月票!)
那就是“瑟瑟发抖”。
李少杰就不用说了。
之前直接给吴俊优揭到塌房的事情还历历在目。
自己虽然不至于是虚假创作人,但根基不稳,还是会怂一些。
而高慧洁老师......
秦盛荣与宋雨萌还算得上是科班出身。
起码也是在音乐学院受到过系统教育的。
但此时,身边这个高慧洁老师,仿佛让两人回到了大学时代。
仿佛又看到了导师敲着桌子,怒骂着自己猪脑子,帮自己改论文的样子。
不敢说话。
而唱作人们的感觉也没比这俩人好哪去。
怎么一个唱作人比赛的综艺......踏马的突然就变成了百川奖+青歌赛?
压力骤增。
录制也便如此的进行着。
当然,虽然选手们有些担忧比赛的要求是否更高,但其实还好。
无论李少杰还是高慧洁老师,对于综艺的要求其实并不高。
只存在这么一个底线级别的“不错”“很棒”“可以”。
起码,你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
毕竟,流行音乐的作曲门槛其实很低。
流行乐坛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若说之前倒是还好,但从16年往后,真正传唱起来,带有一定热度的流行歌曲,他们的创作者,“非科班”的作曲家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作曲家大火。
很多大众总会觉得.......“非科班的作曲家更接地气,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科班学生会被条条框框束缚,非科班学生更能发挥才华”“高手在民间”云云。
“天赋”。
“不接地气”。
不可否认,确实有这样的问题。
但其实这都只是“幸存者偏差”导致的认知偏差罢了。
科班与非科班的分界线,其实并非是学历。
而是知识放在那里,你是否去学了,你是否去用了,是否能用的好。
有时候,科班学生不努力,最后凭借半瓶子水混圈,也会混成“非科班”,创作快餐商业音乐。
而非科班的选手,努力提升,学到了科班生的那些知识并且运用得当也不是不可能,这个时候非科班的选手,也就变成了“科班”出身。
毕竟,总是有非科班的选手在经过努力与天赋的双重加持下,实力不比科班差,甚至作品还要让科班的学生去研究。
但太少了。
非科班的音乐爱好者非常多,尝试作曲的更多。
但扑街的明显也更多。
更多的非科班作曲者的能力其实并不强,有时候恰到钱以后,很难虚心保持本心,再去进步,名气越来越大,但作品越来越水,盲从之下,便做出了不太妙的审美引导。
有些非科班的作曲者,哪怕是知名后,也只能写写单旋律,这恰恰满足的绝大多数听众“只听旋律”的要求,你声部多了反而会觉得听的“乱”。
大众不知道也不在乎,单旋律的写法其实只是入门。
所以,大众认知中所谓在民间的“高手”,其实放在行业整体来看就是入门。
审美提升与行业技术发展的速度完全不同,导致其中的鸿沟越来越大。
这也导致商业与艺术之间相性更差,甚至割裂。
还是那句话。
很多事情,大众可以不考虑,因为大家听音乐没必要懂知识,大家听音乐凭喜好。
但音乐人不能不去想。
外卖快餐简单好吃,所以大家喜欢。
一些精良的美食麻烦,但更好吃。
不能因为大家喜欢外卖快餐,所以便将“美食”的定义放在外卖的层次。
流行音乐应该是保证简单快捷好吃的基础上,兼顾营养健康,并且试着将其更好吃。
而不是拿米饭卤肉包拿微波炉打一下糊弄,更不是弄些臭了的鸡炸一炸糊弄人,只说“好吃就行了”或是“市场需求”等问题。
科班的选手并不少,更多的存在于其他音乐行业,像是很多编曲,和声,这些涉及到“多声部”线路创作的东西,就需要有扎实的曲式分析与和声学的底子。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
很多大众在之前也曾诟病过“中国没有大片式的辉煌音乐”。
其实,不是没有,甚至很猛,只是鲜为人知,毕竟,复杂的东西听不腻,更大气辉煌自然有,但受众小。
而那些能写出歌剧,交响套曲,宏伟的配乐,大气磅礴音乐诗篇的作曲家......
几乎清一色科班出身。
这跟流行成为了两个极端。
而他们平时很少写,或者懒得写,亦或是根本写不了能够火热传播的流行。
原因其实很简单。
科班所教授的知识本就更广更深,涉及到的音乐思维与哲学也会更深,这些东西一定程度上会让作曲人脱离“大众审美”。
比如,写出一段单旋律,明明大众感觉你这旋律很好听,具有火的资质,但按照更深的知识沉淀下来的审美,会让作曲人觉得非常单调。
于是,构编织体,和声,让整个音乐的层次丰满起来,作品也就逐渐开始偏离大众了。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存在于“科班”。
非科班很多懂得沉淀学习,最后将自己的实力提升到与“科班尖子”不相上下,甚至更强的一些大佬,也会遇到这种问题。
比如某奶茶。
每次发歌都是“江郎才尽”,每次发歌都让人觉得越来越退步,每次发歌都有人“不如老歌好听”。
但实际上,过个几年,知识多了,见识广了,审美上来了,才终于惊呼“卧槽这是什么神仙”。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审美低,也没有人敢说自己的审美高。
【你们这高雅的东西继续清高吧,我俗人,不懂。】
最终的妥协,便是只能归结于所谓的“喜好”。
却不愿意去讨论如何扩大眼界,提升知识思想,进而让“审美”进步,从而进一步提高精神与道德层面。
就仿佛所谓“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这句话一般。
可以激励行业,但不能当成既定事实,不然只能反映出大众理解与真实行业存在巨大的鸿沟,当真的话,只能显的很无知。
人类的发展中,审美本就该是进化的。
现在却有倒退的趋势。
也正是因为这“鸿沟”的原因。
音乐学院逐步开设流行作曲专业。
如何以专业的素养去用最简单的方式,引导大众提升审美。
起码不要让音乐的发展与人们审美速度再一次失衡,导致鸿沟更大。
是音乐人考虑的事情。
不能“大众喜欢就好,管它是否专业”,因为大众能有喜好,却对你专业的东西不了解,也没必要了解。
所以,绝对不能用“假”东西忽悠大众,让大众觉得“这个才是正确的”。
身为音乐人的李少杰与高慧洁。
自然对这些东西更懂,也都是为之努力着。
艺术需要高度,也同样需要接地气。
所以,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队选手开始走入人民,参与进来,也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了更深更高级的“美学”。
审美很简单,无非就是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乃至于生活环境有关。
提升审美为的也不是什么“高大上”,而是从第一感性的角度,去让人们见识更广阔的东西,进而有助于人们提升思想与价值观,人生观。
然后从中获得思想,获得力量,获得更好更棒的生活环境,去面对生活,享受生活,赞美生活,甚至是改变生活。
所以,艺术的大众化很迫切。
其实,想要“大众化”并不难。
“情绪”的共鸣。
起码,拥有扎实基础能力的唱作人,在音乐本身技术空间来说,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并不是单纯凭借歌词,或是为悲而悲的负能量。
李少杰与高慧洁对这些自然是看的很清楚。
身为优秀的音乐人,是必须要考虑这些东西的。
保证“基本专业素质”的情况下,更加贴近生活。
还能更加“新潮”,但不会“新潮”到大众难以接受。
就着这些问题,在录制的这几天,李少杰都会在录制结束的时候和高慧洁交流。
交流中,谈了很多。
互相之间的讨论,几乎可以写出很多篇学术论文。
看的身边的宋雨萌与秦盛荣从瞠目结舌再到麻木。
能懂,但只能懂一点点......
“其实,我对于创作上的东西,并不是那么严格的。”
李少杰微微一笑。
“创作是一件自由的事情,但首先,创作者得先明白自己做的东西是个什么。”
“唉,基础的东西,现在居然变成了及格线。”
高慧洁撇了撇嘴。
“其实问题不大,只是需要让我们拿出更好的东西,而且这个更好的东西,必须更加通俗易懂。”
“嗯。”
李少杰点了点头。
“之前就试验了很多东西,现在多少有一丢丢的头绪,可这路还是漫长,慢慢来吧,这次综艺我就有很多不错的想法想去试一试,搞一些奇奇怪怪的融合。”
李少杰的话,高慧洁可不觉得是吹Nb。
在很多大众看来,虽然歌剧高内涵,高艺术水准,高技术。
可太“高端”“高雅”所以我听不懂,不愿意听。
但李少杰的《沂蒙山》,却实实在在的缩短了普通观众与“艺术”的距离,这部歌剧不仅技术上具有突破性,欣赏门槛已然降低的相当多。
可惜,门槛还是存在。
“其实,我的思路和你们不太一样的。”
李少杰看着高慧洁,开口道。
“之前交流的时候我也说了,这个门槛,并不是让观众去懂,更不是说给一个标准答案让观众们背,不能强调着让观众也明白这些东西。”
高慧洁若有所思。
只听李少杰继续道。
“其实,我的思路方向.......更接近于一个带给观众们第一体验,这个第一体验感觉如果强烈,那么自然欣赏门槛就变得低了。”
“其实不是去要求观众欣赏能力增长,也不是说要必须懂,而是提高一个基本的共情感,营造共情感这个东西,也能更好的从音乐本身的逻辑上来考虑。”
“嗯嗯,不错。”
高慧洁点了点头。
仔细想一想能火的歌曲,一定要么就是简单到绝大多数的人可以唱出来,要么就是共情程度与作品内容事件更贴近大众。
番茄免费阅
不去纠结于作品能不能被听懂,而是要纠结于如何让人们第一体验听的“爽”!
想要创作这样的作品,自然是需要寻找一批既有基本职业素养,又能对作品情感理解上有独特创作手法,或是表达能力的唱作人。
这段时间,几人分工明确。
在评判上,高慧洁便着重负责从音乐的情感出发。
而李少杰负责的便是在接地气的同时,保证一个最为基础的创作素养,从承载情感的本质“创作”上出发。
从两个角度来包揽了评判担当。
而秦盛荣和宋雨萌,变身成评委席中的“气氛担当”与“搞笑担当”。
活跃气氛,增加综艺感。
然后没事翻译一下。
“等等,杰哥,你刚刚说,你想做点奇奇怪怪的融合?”
秦盛荣挠了挠头,注意到了盲点。
“不会是已经......”
“嗯,加入我战队的几个选手都很有特点,沟通了一下后,他们也愿意做不同的尝试。”
李少杰点了点头,嘿嘿一笑。
“反正我估计,要么爆炸,要么爆炸。”
“要么我们原地自爆,要么.......”
说到这里,李少杰的笑容一变,顿时让几人心里一跳。
“后天录制的战队排名赛,你们可要小心一点哦,我们节目准备的虽然不太稳,但是很爆炸哦。”
“嘶!”
李少杰的话让几人眉毛挑了挑。
其实,战队排位赛的主角,还是四位导师。
可选手也是需要从旁做辅助的。
如何安置每一位选手的位置非常关键。
如何设计节目,本来就很难。
但......杰哥还说他玩了点花样,做了一些音乐实验。
怎么看怎么扑啊?
但问题来了,这人是杰哥。
高慧洁眉毛挑了挑。
反正后面的不知道,但起码这主角是导师的战队排位赛,不好赢!
“嗨,想那么多干啥。”
李少杰撇了撇嘴。
“先比着再说!”
----
第208章 先比着再说!(求订阅~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