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73章 凤雏庞统
热门推荐:
校花倒贴,我太难了
灵师驭天
鹰酱麻了你管这叫雇佣兵?
赊刀风云之人性江湖
天庭警察局
在飓风战魂里超越天堂
人在恋综睡大觉,热芭破大防了
快穿:拯救那个小炮灰
NBA:穿越神医变教练带飞姚明
说起三国时期的谋士,只要一提到诸葛亮,那必然会想到庞统。
庞统和诸葛亮都是刘备帐下的军师,庞统得到重用也有诸葛亮的原因,只是二人在功绩和行事风格上有所不同罢了。
在三国早年间,庞统就和诸葛亮齐名。
庞德公就称庞统为凤雏,而称诸葛亮为卧龙。
在三国时期,流传着一个预言,卧龙凤雏得其一人,便可安定天下。
由此可见,庞统的才能其实并不比诸葛亮低。
苏晨原本还疑惑,为何刘备得到了凤雏和卧龙,却没有统一天下呢?
经过了解相关的历史,他才逐渐明白其中的原因。
其实水镜先生司马徽只说过,得其一人便可安天下。
却并没有说,如果同时任用他们二人,会引起什么后果。
诸葛亮与庞统两个人的性格,相差实在太大,一个求稳一个求快。
这两人可以做朋友,但却并不适合合作。
而庞统虽与诸葛亮齐名,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
是因为庞统才能虽然高,但却太过急躁,并不能完全审视自己。
另一方面是因为庞统是隐于幕后的,为刘备出过很多计谋,但却并没有被人们知道。
“庞统是东汉末年名士庞德公的侄子,早年为人纯朴不显露才智,未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唯有庞德公很看重他。”
“庞统年满十八岁时,庞德公让他去拜见司马徽。”
“当时颍川郡名士司马徽人品高雅,能鉴别人才,弱冠之年的庞统就去拜见他。”
“见面后,司马徽在树上采桑叶,庞统坐在树下与其交谈,两人交流了一昼夜。”
“司马徽对于庞统的才华感到惊讶,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
“有了司马徽这句话,于是庞统的名气就逐渐传扬开来。”
“当时襄阳庞德公称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
“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庞统后来被本郡征为功曹,他注重人伦道德,每次称赞别人时,都言过其实。”
“所以被他评价的人,都往往超过该人实际的才能。”
“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庞统为什么这样。”
“庞统说现在天下大乱,道德不振,善人少而恶人多。”
“要想助长道德风气,不去美化他们的名声就无法引起仰慕,不足以让人仰慕向善的人就会变少。”
“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
“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
庞统:我早年之所以没有得到别人的赏识,并不是我的才华比别人低,而是我的样貌不如别人。
一想到自己的样貌,他无力的叹了一口气,对此也无可奈何。
他在年少时并没有什么名气,是因为这和大家喜欢从外貌来判断一个人有关。
由于他的外貌太过朴实丑陋,很少有人会觉得他是个聪明人,别人以貌取人也没办法。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年少时无人赏识,毕竟伯乐总是比千里马少很多。
不过幸运的是,成年之后的他得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赏识。
也正是在得到司马徽的赏识之后,他才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他自己非常重视道德修养,而且称赞别人的时候,往往会言过其实。
之所以如此,是他觉得这世上,好人总是会比坏人少。
而夸赞别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行善的人建立信心,从而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他的用心虽好,却没有在入仕之后步步高升。
最开始他是为周瑜出谋划策的,在周瑜死后被推荐给了孙权。
但孙权却嫌弃他太过丑陋,将其遗忘在一旁。
不过好在之后他被好友带到了蜀国,在几经波折之后,投奔到了刘备的麾下,这才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南下的几十万大军,而后周瑜又击退驻守在南郡的曹仁,成功夺取军事重镇江陵。”
“周瑜担任南郡太守期间,曾因为庞统在士子里面名气大。”
“于是并任命庞统为功曹,委以大事。”
“次年周瑜准备进攻西川,却突然暴病,死于巴丘。”
“庞统为周瑜送丧至东吴,东吴人大多听说过庞统的名号。”
“等到庞统准备西归时,许多东吴人齐聚在昌门为他送行,其中就有陆绩、顾劭、全琮等人。”
“庞统知道他们的来意,于是夸赞他们。”
“说陆绩像匹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像是牛一样可以负重远行。”
“全琮好施慕名,好似汝南的樊子昭,虽智力一般,也可称一时之佳。”
“夸完之后,陆绩、顾劭对庞统表示。”
“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评四海之内的名士。”
“于是东吴陆绩、顾劭、全琮等人与庞统结下深交之后返还。”
“事后有人询问庞统,如他所见,是不是陆绩更好。”
“庞统回答,驽马虽然精良也只能用于一个人罢了。”
“而驽牛日行三百里,所能承载的岂止一个人。”
“后来顾劭在庞统那里就宿,问庞统他素来善于识人,自己和他相比谁更厉害。”
“庞统回答,论陶冶世俗,综合分析人物,他比不上顾劭。”
“但是论述帝王的奇谋策略、总揽事物祝福因果的要义,他的才能似乎比顾劭稍强一些。”
“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于是与他亲近起来。”
李世民:孙刘联盟能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庞统的连环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曹操和孙刘联盟隔江对峙,双方开始了计谋的拉锯战。
周瑜利用水军和地利优势,占据着战略上的主动。
反观曹操,因为军队数倍于孙刘联盟,在实力上占据着主动。
因此,在双方各有优势和劣势地位基础上,计谋智略的博弈成为了关键。
在计谋的交战中,曹操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曹操被诸葛亮和周瑜带着节奏走,一步步走入他们设下的火攻陷阱内。
周瑜一步步按照火攻的计划给曹操设套,不断地为火攻曹军,击败曹军而步步为营。
当一切都顺利完成的时候,鲁肃建议让名士庞统去曹营献连环计。
让曹军将战船用铁链钉锁在一起,就可以用火攻战胜曹军。
在周瑜的安排之下,曹军果然中计,接受了庞统的诈降。
来到曹操面前的庞统,向曹操献上了这条铁索连环计。
由于这个建议正好能够解除曹军不习水战的燃眉之急,加上庞统有理有据的建言。
曹操果然采信了铁索连环,并下令督造铁链。
将自己的水军战船以排为单位,用铁链钉锁在一起。
结局可想而知,黄盖诈降,一把大火将曹军烧得丢盔弃甲,赤壁之战也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
连环计其实是一条铤而走险的计谋,不仅需要用对时间,更需要好的运气。
环环相扣,环节多了,出纰漏的机会也就多了。
所以,连环计一半是计,一半是运气。
但不管怎么说,庞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刘备占据荆州领荆州牧时,庞统以州从事的身份代行耒阳县令。”
“因为在任期间不处理县政,被免除官职。”
“东吴鲁肃为此写信给刘备,表示庞统不是治理百里县城的人才。”
“唯有让庞统担任治中的职位,才能施展他的才能。”
“诸葛亮也向刘备提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交谈。”
“经过一番交流过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刘备对待庞统的亲近仅次于诸葛亮,于是庞统就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
“后来诸葛亮镇守荆州,而庞统则随刘备入蜀。”
“有一次,刘备与庞统宴会谈话。”
“询问庞统担任周瑜的功曹时,他自己到达吴地,听闻周瑜曾经秘密上报劝孙权扣留自己,是否有这件事。”
“并说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让庞统不要隐瞒。”
“庞统直言确有此事,刘备叹息自己当时处境危急,有所求不得不前往吴地,差点就落入周瑜的手里了。”
“并表示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诸葛孔明那时也劝他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他。”
“他当时却认为孙权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他做孙权的援手。”
“所以才坚持去见孙权,一点也没有疑虑。”
“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李隆基:庞统要是一早就拿出举荐信,也不至于被刘备随意打发了。
就他所了解的,庞统在去见刘备的时候,身上虽然准备着鲁肃和诸葛亮写的两封举荐信,可却并没有拿出来。
而刘备在见到庞统时,也非常嫌弃庞统的丑陋样貌,并直接将其打发到了一个小县城。
结果,庞统还没做多久的官,就被人举报了。
刘备派张飞去查看,发现庞统用少量的时间处理了一个月的政务,并在其后拿出了鲁肃的举荐信。
虽然那时庞统有诸葛亮和鲁肃的举荐信,但只是拿出了鲁肃的举荐信。
在他看来,多少也能猜得到庞统此举的用意。
无非就是在世人眼中,凤雏与卧龙齐名的存在。
如果就这样拿出了诸葛亮的举荐信,怕是会低人一等,这才仅仅将鲁肃的举荐信亮了出来。
“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
“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
“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当时庞统向刘备进言,表示荆州荒芜残败,而东有吴国孙权,北有曹操,想要三足鼎立难以成功。”
“现在益州国富民强,有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
“如果真能夺取益州,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
“而刘备有所顾虑,认为曹操与自己势同水火,曹操急切,自己就宽和。”
“曹操暴虐,自己就仁义。”
“曹操诡谲,自己就忠厚,什么都和曹操相反,才可成事。”
“如今为了益州而失信义于天下,不是可取之道。”
“庞统再次进言,如今正值权利交替之时,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才行。”
“况且吞并弱小,实乃常见之事。”
“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
“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就没有什么有负信义一说。”
“现在不攻取益州,终究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
“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劝刘备于宴席中挟持刘璋,这样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取得益州。”
“但刘备以自己初来蜀中,恩信未立为由而拒绝。”
“刘璋推刘备任大司马,领司隶校尉。”
“刘备也推刘璋为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刘璋为刘备增兵让他攻打张鲁,还让刘备督领白水军,给他很多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
“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苏轼:庞统的建议和刘备的拒绝,依我之见,刘备是正确的。
刘备与刘璋在涪城首次见面回到营寨后,谋士庞统前来询问刘备对刘璋的看法。
刘备认为刘璋为人真诚,庞统却认为正好可以利用刘璋的这一弱点在下次见面的宴席上暗藏刀斧手。
这样一来就可以趁机将刘璋杀掉,兵不血刃拿下益州。
谋士法正也认为庞统的计划可行,建议刘备依此行事。
不过,刘备对于庞统和法正的建议并不赞同。
在随后与刘璋的见面中,阻止了庞统和法正采用的杀害刘璋的行动。
他非常清楚,庞统为何会提出刺杀刘璋的建议。
原因非常简单,擒贼先擒王。
想除掉刘璋造成益州群龙无首,趁机以最快的速度拿下益州。
不过,好在刘备对于庞统的这一速胜论并不赞同。
果断地否决了庞统的建议,要不然肯定会引发不可控的后果。
在当时的益州虽然有张松、法正、孟达等人为刘备的内应,但也有不少人对于庞统的决定表示了强烈反对。
这就说明在益州还是有一大批文臣武将,对刘备的态度是非常敌视的。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若采用庞统的建议贸然除掉刘璋,势必引起公愤。
到时候事情就麻烦了,以刘备入蜀的兵力将难以对抗。
从中看得出来,刘备的思路还是冷静和高明的,反倒是庞统操之过急。
“建安十七年,张松暗中联系刘备的事情被其兄长张肃告发。”
“刘璋处死张松,刘备和刘璋之间的关系决裂。”
“于是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
“上计是暗中挑选精兵,让他们昼夜兼程,抄小道偷袭成都。”
“刘璋既不具备武力,也没有准备,大军一到就能拿下。”
“中计是在达到白水关之前,派人欺骗据守白水关的名将杨怀,说荆州危急他们要回去救援。”
“等杨怀等人上当率轻骑来见,就把他们拿下,顺势攻向成都。”
“下计是退回白帝城,联络荆州兵马入蜀,对益州徐徐图之。”
“如果犹豫滞留,就会陷入困境,不可长久如此。”
“刘备采取了庞统提出的中计,于是用计斩杀杨怀,再回军进攻成都。”
“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
“刘备在涪城召开庆功大会,饮酒作乐,志得意满。”
“席间刘备对庞统说今日聚会,十分快乐。”
“庞统却表示,攻占别人的国土而以此为乐,这不是仁者之兵。”
“刘备醉而发怒,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就不是仁者之兵吗。”
“并言明庞统所说不对,应该立即离席出去,于是庞统就退席而出。”
“很快,刘备感到后悔,又请庞统回来。”
“庞统回到原位,并不理睬刘备,只管像开始那样吃喝。”
“刘备就问他,刚才的谈论,算是谁的过失。”
“庞统回答,是他们君臣都有错。”
“刘备听后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朱棣:庞统给刘备献上中下三条密计取益州,最好的选择是中策,而不是上策。
刘备之所以没有选择上策,而是选择中策,原因也很简单。
刘备劳师动众,带着部队千里迢迢从荆州进入益州,目的就是想占据益州。
所以要是让刘备毫无所得,两手空空就退回白帝城,然后在慢慢策划进取益州的办法。
这个下策,刘备当然不能采纳,也不愿意采纳。
而刘备在上策和中策之间,之所以最终选择了中策。
是因为在刘备看来,庞统的上策其实是虚的,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
在上策中,庞统让刘备暗中挑选精兵,这容易做到。
但刘备当时能挑选出多少精兵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刘备入蜀时,带了一万兵力。
入蜀后,刘璋又给了刘备一些兵力。
两者合在一起也不到三万,所以能选出的精兵少之又少。
其二,成都是刘璋的治所所在地,驻屯有大量的兵力。
即便是后来在刘璋部下不断向刘备投降的情况下,成都城内仍然还有三万守军。
在庞统建议刘备挑选精兵直取成都时,到底要挑选多少精兵才能成功拿下成都,这也是一个问题。
挑选的精兵少了,带个一两千人去,就想拿下成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而如果挑选的精兵多了,带领着数万人浩浩荡荡前往成都,沿途的刘璋部下肯定会察觉。
如此一来,就无法实现庞统所说的乘其不备的作战效果。
还有第三点原因,那就是庞统的上策,师出无名。
刘备带兵入蜀,刘璋不仅下令沿途郡县好生招待,给钱给粮。
还亲自从成都跑到涪县迎接,与刘备一起欢宴百余日。
又是给刘备增兵,又是拨给刘备大量军用物资,对刘备可谓仁至义尽。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去攻打汉中张鲁也就罢了。
若在此时还要调转枪头突然袭击成都,攻打刘璋,未免太不仁义,太不厚道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向来很在意这一点。
如果刘备采纳了庞统的上策,之前所努力树立起来的仁义形象,必然要毁于一旦。
上策、下策都不行,唯有庞统的中策最合适不过。
杨怀和高沛忠于刘璋,反对刘备入蜀。
这种人放着不除掉,对刘备将来占据益州肯定是不利的。
而要除掉杨怀和高沛,刘备可以找出一万条理由。
且每一条不会像上策那样师出无名直接袭击成都,而让刘备背负不仁不义之骂名。
再者,除掉杨怀和高沛,刘备还可以趁机吞并他们的部下,壮大自己的势力。
并逼迫刘璋首先与自己翻脸,让刘璋去背负不仁不义的骂名。
总之,在庞统关于夺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中,采纳下策刘备不甘心。
采纳上策,刘备又认为不切实际,且不可取。
而采纳中策,却是可以一举多得,刘备何乐而不为。
不过客观说一句,刘备有令他钦佩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庞统提出夺取益州三策之后,刘备能够冷静分析判断,权衡利弊,不急功近利。
迅速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还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刘备的这一点,尤为值得他学习。
“建安十九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包围西川。”
“庞统率军攻城时,在落凤坡被乱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
“刘备对此感到痛惜,一提到此事就流泪。”
“为表彰庞统的功勋,刘备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诸葛亮亲自去拜会。”
“庞统后来被追赐关内侯的爵位,并于景耀三年秋九月,被追谥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
“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
张居正:要是庞统没有急功近利,也不至于英年早逝。
众所周知,卧龙凤雏得一便可以得天下。
卧龙便是诸葛亮,凤雏便是庞统,而庞统最后也被刘备所纳入。
庞统的才华虽然与诸葛亮可以相提并论,但是庞统跟诸葛亮外表却大不相同。
庞统长得又黑又丑,长相奇特,衣着十分随便。
而诸葛亮非常高,而且皮肤白暂,长相也非常英俊,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的君子。
但是庞统很可惜,最后还没为刘备立下大功,就死在落凤坡。
诸葛亮曾经说过,庞统的才华不在他之下,可见庞统的能力有多强。
而庞统之所以会如此轻易死在落凤坡,原因很简单,庞统太过大意。
以庞统的才华,想要取下一个西川易如反掌。
但是庞统非常自傲,也是为了立功心切。
当时诸葛亮了解西川的地势之后,发现西川路段十分复杂。
而且山势崎岖,是一处可以设下多处伏兵之地,所以写信告知庞统。
庞统见诸葛亮告知自己,心里非常不爽。
因为庞统可是跟诸葛亮齐名的人物,显然他自己也能看得出西川的地势。
但是庞统一气之下,为了尽快立功,便低估了西川的武将。
所以庞统便选择小道率兵进攻,最后果然被伏击,死在了落凤坡。
这一切都是因为庞统的大意和任性,所以才在落凤坡被张任一箭射死。
庞统英年早逝,不论是因为一时的大意,还是沉不住气想要夺取功劳。
凤雏庞统的死,对于刘备和蜀军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不过这样一位睿智如诸葛亮的能人,最后葬在了落凤坡,也算是死有所归了。
(本章完)
庞统和诸葛亮都是刘备帐下的军师,庞统得到重用也有诸葛亮的原因,只是二人在功绩和行事风格上有所不同罢了。
在三国早年间,庞统就和诸葛亮齐名。
庞德公就称庞统为凤雏,而称诸葛亮为卧龙。
在三国时期,流传着一个预言,卧龙凤雏得其一人,便可安定天下。
由此可见,庞统的才能其实并不比诸葛亮低。
苏晨原本还疑惑,为何刘备得到了凤雏和卧龙,却没有统一天下呢?
经过了解相关的历史,他才逐渐明白其中的原因。
其实水镜先生司马徽只说过,得其一人便可安天下。
却并没有说,如果同时任用他们二人,会引起什么后果。
诸葛亮与庞统两个人的性格,相差实在太大,一个求稳一个求快。
这两人可以做朋友,但却并不适合合作。
而庞统虽与诸葛亮齐名,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
是因为庞统才能虽然高,但却太过急躁,并不能完全审视自己。
另一方面是因为庞统是隐于幕后的,为刘备出过很多计谋,但却并没有被人们知道。
“庞统是东汉末年名士庞德公的侄子,早年为人纯朴不显露才智,未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唯有庞德公很看重他。”
“庞统年满十八岁时,庞德公让他去拜见司马徽。”
“当时颍川郡名士司马徽人品高雅,能鉴别人才,弱冠之年的庞统就去拜见他。”
“见面后,司马徽在树上采桑叶,庞统坐在树下与其交谈,两人交流了一昼夜。”
“司马徽对于庞统的才华感到惊讶,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
“有了司马徽这句话,于是庞统的名气就逐渐传扬开来。”
“当时襄阳庞德公称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
“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庞统后来被本郡征为功曹,他注重人伦道德,每次称赞别人时,都言过其实。”
“所以被他评价的人,都往往超过该人实际的才能。”
“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庞统为什么这样。”
“庞统说现在天下大乱,道德不振,善人少而恶人多。”
“要想助长道德风气,不去美化他们的名声就无法引起仰慕,不足以让人仰慕向善的人就会变少。”
“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
“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
庞统:我早年之所以没有得到别人的赏识,并不是我的才华比别人低,而是我的样貌不如别人。
一想到自己的样貌,他无力的叹了一口气,对此也无可奈何。
他在年少时并没有什么名气,是因为这和大家喜欢从外貌来判断一个人有关。
由于他的外貌太过朴实丑陋,很少有人会觉得他是个聪明人,别人以貌取人也没办法。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年少时无人赏识,毕竟伯乐总是比千里马少很多。
不过幸运的是,成年之后的他得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赏识。
也正是在得到司马徽的赏识之后,他才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他自己非常重视道德修养,而且称赞别人的时候,往往会言过其实。
之所以如此,是他觉得这世上,好人总是会比坏人少。
而夸赞别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行善的人建立信心,从而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他的用心虽好,却没有在入仕之后步步高升。
最开始他是为周瑜出谋划策的,在周瑜死后被推荐给了孙权。
但孙权却嫌弃他太过丑陋,将其遗忘在一旁。
不过好在之后他被好友带到了蜀国,在几经波折之后,投奔到了刘备的麾下,这才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南下的几十万大军,而后周瑜又击退驻守在南郡的曹仁,成功夺取军事重镇江陵。”
“周瑜担任南郡太守期间,曾因为庞统在士子里面名气大。”
“于是并任命庞统为功曹,委以大事。”
“次年周瑜准备进攻西川,却突然暴病,死于巴丘。”
“庞统为周瑜送丧至东吴,东吴人大多听说过庞统的名号。”
“等到庞统准备西归时,许多东吴人齐聚在昌门为他送行,其中就有陆绩、顾劭、全琮等人。”
“庞统知道他们的来意,于是夸赞他们。”
“说陆绩像匹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像是牛一样可以负重远行。”
“全琮好施慕名,好似汝南的樊子昭,虽智力一般,也可称一时之佳。”
“夸完之后,陆绩、顾劭对庞统表示。”
“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评四海之内的名士。”
“于是东吴陆绩、顾劭、全琮等人与庞统结下深交之后返还。”
“事后有人询问庞统,如他所见,是不是陆绩更好。”
“庞统回答,驽马虽然精良也只能用于一个人罢了。”
“而驽牛日行三百里,所能承载的岂止一个人。”
“后来顾劭在庞统那里就宿,问庞统他素来善于识人,自己和他相比谁更厉害。”
“庞统回答,论陶冶世俗,综合分析人物,他比不上顾劭。”
“但是论述帝王的奇谋策略、总揽事物祝福因果的要义,他的才能似乎比顾劭稍强一些。”
“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于是与他亲近起来。”
李世民:孙刘联盟能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庞统的连环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曹操和孙刘联盟隔江对峙,双方开始了计谋的拉锯战。
周瑜利用水军和地利优势,占据着战略上的主动。
反观曹操,因为军队数倍于孙刘联盟,在实力上占据着主动。
因此,在双方各有优势和劣势地位基础上,计谋智略的博弈成为了关键。
在计谋的交战中,曹操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曹操被诸葛亮和周瑜带着节奏走,一步步走入他们设下的火攻陷阱内。
周瑜一步步按照火攻的计划给曹操设套,不断地为火攻曹军,击败曹军而步步为营。
当一切都顺利完成的时候,鲁肃建议让名士庞统去曹营献连环计。
让曹军将战船用铁链钉锁在一起,就可以用火攻战胜曹军。
在周瑜的安排之下,曹军果然中计,接受了庞统的诈降。
来到曹操面前的庞统,向曹操献上了这条铁索连环计。
由于这个建议正好能够解除曹军不习水战的燃眉之急,加上庞统有理有据的建言。
曹操果然采信了铁索连环,并下令督造铁链。
将自己的水军战船以排为单位,用铁链钉锁在一起。
结局可想而知,黄盖诈降,一把大火将曹军烧得丢盔弃甲,赤壁之战也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
连环计其实是一条铤而走险的计谋,不仅需要用对时间,更需要好的运气。
环环相扣,环节多了,出纰漏的机会也就多了。
所以,连环计一半是计,一半是运气。
但不管怎么说,庞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刘备占据荆州领荆州牧时,庞统以州从事的身份代行耒阳县令。”
“因为在任期间不处理县政,被免除官职。”
“东吴鲁肃为此写信给刘备,表示庞统不是治理百里县城的人才。”
“唯有让庞统担任治中的职位,才能施展他的才能。”
“诸葛亮也向刘备提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交谈。”
“经过一番交流过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刘备对待庞统的亲近仅次于诸葛亮,于是庞统就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
“后来诸葛亮镇守荆州,而庞统则随刘备入蜀。”
“有一次,刘备与庞统宴会谈话。”
“询问庞统担任周瑜的功曹时,他自己到达吴地,听闻周瑜曾经秘密上报劝孙权扣留自己,是否有这件事。”
“并说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让庞统不要隐瞒。”
“庞统直言确有此事,刘备叹息自己当时处境危急,有所求不得不前往吴地,差点就落入周瑜的手里了。”
“并表示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诸葛孔明那时也劝他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他。”
“他当时却认为孙权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他做孙权的援手。”
“所以才坚持去见孙权,一点也没有疑虑。”
“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李隆基:庞统要是一早就拿出举荐信,也不至于被刘备随意打发了。
就他所了解的,庞统在去见刘备的时候,身上虽然准备着鲁肃和诸葛亮写的两封举荐信,可却并没有拿出来。
而刘备在见到庞统时,也非常嫌弃庞统的丑陋样貌,并直接将其打发到了一个小县城。
结果,庞统还没做多久的官,就被人举报了。
刘备派张飞去查看,发现庞统用少量的时间处理了一个月的政务,并在其后拿出了鲁肃的举荐信。
虽然那时庞统有诸葛亮和鲁肃的举荐信,但只是拿出了鲁肃的举荐信。
在他看来,多少也能猜得到庞统此举的用意。
无非就是在世人眼中,凤雏与卧龙齐名的存在。
如果就这样拿出了诸葛亮的举荐信,怕是会低人一等,这才仅仅将鲁肃的举荐信亮了出来。
“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
“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
“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当时庞统向刘备进言,表示荆州荒芜残败,而东有吴国孙权,北有曹操,想要三足鼎立难以成功。”
“现在益州国富民强,有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
“如果真能夺取益州,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
“而刘备有所顾虑,认为曹操与自己势同水火,曹操急切,自己就宽和。”
“曹操暴虐,自己就仁义。”
“曹操诡谲,自己就忠厚,什么都和曹操相反,才可成事。”
“如今为了益州而失信义于天下,不是可取之道。”
“庞统再次进言,如今正值权利交替之时,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才行。”
“况且吞并弱小,实乃常见之事。”
“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
“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就没有什么有负信义一说。”
“现在不攻取益州,终究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
“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劝刘备于宴席中挟持刘璋,这样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取得益州。”
“但刘备以自己初来蜀中,恩信未立为由而拒绝。”
“刘璋推刘备任大司马,领司隶校尉。”
“刘备也推刘璋为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刘璋为刘备增兵让他攻打张鲁,还让刘备督领白水军,给他很多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
“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苏轼:庞统的建议和刘备的拒绝,依我之见,刘备是正确的。
刘备与刘璋在涪城首次见面回到营寨后,谋士庞统前来询问刘备对刘璋的看法。
刘备认为刘璋为人真诚,庞统却认为正好可以利用刘璋的这一弱点在下次见面的宴席上暗藏刀斧手。
这样一来就可以趁机将刘璋杀掉,兵不血刃拿下益州。
谋士法正也认为庞统的计划可行,建议刘备依此行事。
不过,刘备对于庞统和法正的建议并不赞同。
在随后与刘璋的见面中,阻止了庞统和法正采用的杀害刘璋的行动。
他非常清楚,庞统为何会提出刺杀刘璋的建议。
原因非常简单,擒贼先擒王。
想除掉刘璋造成益州群龙无首,趁机以最快的速度拿下益州。
不过,好在刘备对于庞统的这一速胜论并不赞同。
果断地否决了庞统的建议,要不然肯定会引发不可控的后果。
在当时的益州虽然有张松、法正、孟达等人为刘备的内应,但也有不少人对于庞统的决定表示了强烈反对。
这就说明在益州还是有一大批文臣武将,对刘备的态度是非常敌视的。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若采用庞统的建议贸然除掉刘璋,势必引起公愤。
到时候事情就麻烦了,以刘备入蜀的兵力将难以对抗。
从中看得出来,刘备的思路还是冷静和高明的,反倒是庞统操之过急。
“建安十七年,张松暗中联系刘备的事情被其兄长张肃告发。”
“刘璋处死张松,刘备和刘璋之间的关系决裂。”
“于是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
“上计是暗中挑选精兵,让他们昼夜兼程,抄小道偷袭成都。”
“刘璋既不具备武力,也没有准备,大军一到就能拿下。”
“中计是在达到白水关之前,派人欺骗据守白水关的名将杨怀,说荆州危急他们要回去救援。”
“等杨怀等人上当率轻骑来见,就把他们拿下,顺势攻向成都。”
“下计是退回白帝城,联络荆州兵马入蜀,对益州徐徐图之。”
“如果犹豫滞留,就会陷入困境,不可长久如此。”
“刘备采取了庞统提出的中计,于是用计斩杀杨怀,再回军进攻成都。”
“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
“刘备在涪城召开庆功大会,饮酒作乐,志得意满。”
“席间刘备对庞统说今日聚会,十分快乐。”
“庞统却表示,攻占别人的国土而以此为乐,这不是仁者之兵。”
“刘备醉而发怒,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就不是仁者之兵吗。”
“并言明庞统所说不对,应该立即离席出去,于是庞统就退席而出。”
“很快,刘备感到后悔,又请庞统回来。”
“庞统回到原位,并不理睬刘备,只管像开始那样吃喝。”
“刘备就问他,刚才的谈论,算是谁的过失。”
“庞统回答,是他们君臣都有错。”
“刘备听后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朱棣:庞统给刘备献上中下三条密计取益州,最好的选择是中策,而不是上策。
刘备之所以没有选择上策,而是选择中策,原因也很简单。
刘备劳师动众,带着部队千里迢迢从荆州进入益州,目的就是想占据益州。
所以要是让刘备毫无所得,两手空空就退回白帝城,然后在慢慢策划进取益州的办法。
这个下策,刘备当然不能采纳,也不愿意采纳。
而刘备在上策和中策之间,之所以最终选择了中策。
是因为在刘备看来,庞统的上策其实是虚的,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
在上策中,庞统让刘备暗中挑选精兵,这容易做到。
但刘备当时能挑选出多少精兵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刘备入蜀时,带了一万兵力。
入蜀后,刘璋又给了刘备一些兵力。
两者合在一起也不到三万,所以能选出的精兵少之又少。
其二,成都是刘璋的治所所在地,驻屯有大量的兵力。
即便是后来在刘璋部下不断向刘备投降的情况下,成都城内仍然还有三万守军。
在庞统建议刘备挑选精兵直取成都时,到底要挑选多少精兵才能成功拿下成都,这也是一个问题。
挑选的精兵少了,带个一两千人去,就想拿下成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而如果挑选的精兵多了,带领着数万人浩浩荡荡前往成都,沿途的刘璋部下肯定会察觉。
如此一来,就无法实现庞统所说的乘其不备的作战效果。
还有第三点原因,那就是庞统的上策,师出无名。
刘备带兵入蜀,刘璋不仅下令沿途郡县好生招待,给钱给粮。
还亲自从成都跑到涪县迎接,与刘备一起欢宴百余日。
又是给刘备增兵,又是拨给刘备大量军用物资,对刘备可谓仁至义尽。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去攻打汉中张鲁也就罢了。
若在此时还要调转枪头突然袭击成都,攻打刘璋,未免太不仁义,太不厚道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向来很在意这一点。
如果刘备采纳了庞统的上策,之前所努力树立起来的仁义形象,必然要毁于一旦。
上策、下策都不行,唯有庞统的中策最合适不过。
杨怀和高沛忠于刘璋,反对刘备入蜀。
这种人放着不除掉,对刘备将来占据益州肯定是不利的。
而要除掉杨怀和高沛,刘备可以找出一万条理由。
且每一条不会像上策那样师出无名直接袭击成都,而让刘备背负不仁不义之骂名。
再者,除掉杨怀和高沛,刘备还可以趁机吞并他们的部下,壮大自己的势力。
并逼迫刘璋首先与自己翻脸,让刘璋去背负不仁不义的骂名。
总之,在庞统关于夺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中,采纳下策刘备不甘心。
采纳上策,刘备又认为不切实际,且不可取。
而采纳中策,却是可以一举多得,刘备何乐而不为。
不过客观说一句,刘备有令他钦佩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庞统提出夺取益州三策之后,刘备能够冷静分析判断,权衡利弊,不急功近利。
迅速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还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刘备的这一点,尤为值得他学习。
“建安十九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包围西川。”
“庞统率军攻城时,在落凤坡被乱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
“刘备对此感到痛惜,一提到此事就流泪。”
“为表彰庞统的功勋,刘备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诸葛亮亲自去拜会。”
“庞统后来被追赐关内侯的爵位,并于景耀三年秋九月,被追谥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
“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
张居正:要是庞统没有急功近利,也不至于英年早逝。
众所周知,卧龙凤雏得一便可以得天下。
卧龙便是诸葛亮,凤雏便是庞统,而庞统最后也被刘备所纳入。
庞统的才华虽然与诸葛亮可以相提并论,但是庞统跟诸葛亮外表却大不相同。
庞统长得又黑又丑,长相奇特,衣着十分随便。
而诸葛亮非常高,而且皮肤白暂,长相也非常英俊,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的君子。
但是庞统很可惜,最后还没为刘备立下大功,就死在落凤坡。
诸葛亮曾经说过,庞统的才华不在他之下,可见庞统的能力有多强。
而庞统之所以会如此轻易死在落凤坡,原因很简单,庞统太过大意。
以庞统的才华,想要取下一个西川易如反掌。
但是庞统非常自傲,也是为了立功心切。
当时诸葛亮了解西川的地势之后,发现西川路段十分复杂。
而且山势崎岖,是一处可以设下多处伏兵之地,所以写信告知庞统。
庞统见诸葛亮告知自己,心里非常不爽。
因为庞统可是跟诸葛亮齐名的人物,显然他自己也能看得出西川的地势。
但是庞统一气之下,为了尽快立功,便低估了西川的武将。
所以庞统便选择小道率兵进攻,最后果然被伏击,死在了落凤坡。
这一切都是因为庞统的大意和任性,所以才在落凤坡被张任一箭射死。
庞统英年早逝,不论是因为一时的大意,还是沉不住气想要夺取功劳。
凤雏庞统的死,对于刘备和蜀军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不过这样一位睿智如诸葛亮的能人,最后葬在了落凤坡,也算是死有所归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