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再现:诸葛亮不是后勤部长 > 第246章 曹操的那些头痛事

三国再现:诸葛亮不是后勤部长 第246章 曹操的那些头痛事

    接着说曹操。

    曹操正式成为魏王之后,曹操集团,我们以后就说成魏国,或者曹魏。

    这几年,曹魏事情不断。

    很多事情让曹操头痛不已。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让曹操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政治优势。

    但是,这也同时让曹魏内部,有着很多反对曹操的汉室旧臣存在。

    而且他们还在暗处。头痛!

    朝堂之外。

    民间地方武装中,反对曹操的叛乱时有发生,头痛!

    有迹象表明,无论朝堂还是民间,很多反对曹操的人,都是刘备势力细作所煽动的。

    舆论战场和谍报战场失利,头痛!

    魏王虽然当上了,但过程非常不顺。

    连首席谋士荀彧都反对自己,头痛!

    后来荀彧死了,痛失臂膀,头痛!

    爱子曹冲也死了。

    伤心+头痛!

    立储拿不定主意。还是头痛!

    ……

    诸多事情,都让曹操头痛。

    以上所说的“头痛”,正常来讲,是指让人烦心的意思。

    但对于曹操来讲,就是双重意义,心理上的心烦,与生理性的头痛均有。

    这是因为,曹操本来就有头痛的老毛病,加之曹操年岁渐高,每多一件烦心事,便让曹操的头痛加重一分。

    ……

    这一天。

    曹操发现,自从荀彧死后,国库账目经常出问题。

    曹操再次头痛。

    偏偏这时又有人来报。

    “不好了,丞相,辽东公孙康反了!”

    “什么?竖子安敢如此?”听到这个消息,曹操勃然大怒。

    曹操指着东北,痛骂公孙康。

    骂了几句后,曹操又问公孙康反叛的细节。

    来人禀报说:“丞相,公孙康受到刘备蛊惑,故而宣称不臣,但他并没有起兵侵境,丞相不必担心。”

    听到这里,曹操稍稍松了一口气。

    哪知?来人又接着说:“不过,公孙康散布檄文,檄文言词极其……”

    “极其什么?”曹操厉声问。

    来人不敢回答,只是将檄文献上。

    ……

    曹操接过檄文,打开细看。

    檄文前边,公孙康说曹操称魏王,破坏了高祖立下的,非刘不王的规矩。

    曹操还加九锡,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公孙康号召天下共讨曹操。

    檄文后边,更有很多对曹操的辱骂之词,把曹操祖先几代,都问候了一遍。

    看完这篇檄文,曹操气得浑身发抖,脚跟不稳,瘫倒下来。

    左右急忙上前扶住曹操。

    曹操双手抱头,呻吟不止,直至昏迷。

    ……

    以前,曹操头痛不重时,有时会装成头痛很重,借机回避一些问题。

    这次,曹操头痛是真的严重。

    醒来以后,曹操却强打精神,立即召集群臣来议事,讨论公孙康问题。

    没办法,公孙康反叛这个事太大,处理不好,会动摇曹操魏王的权威。

    ……

    很快,大小官员都到。

    议事开始。

    曹操先让人把公孙康反叛的事情,详细地讲给众人听。

    当然,痛骂曹操的檄文,就不能当众读了。

    了解到事情始末,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都痛批公孙康,曹操也发下号令,让众官筹备军需物资,准备发兵讨伐公孙康。

    曹操当上魏王后,公孙康是第一个公开反叛的人。

    这个时候,曹操需要立威!

    ……

    不过,此时兴师动众地发兵辽东,合适吗?

    肯定不合适。

    曹操手下的谋士们,个个都认为不合适。

    但明确地反对曹操出兵,显然也不合适,聪明的谋士,懂得如何既让曹操立威,又不让他真的出兵。

    程昱这时开口。

    “丞相,辽东偏远,讨伐不易,此事不应过急,须先扩充军备,整顿兵马,而后再行讨逆之事。”

    很多人赞同程昱,纷纷表示程昱讲得有道理,应当依法而行。

    荀攸则又说:“此外,有消息称,刘备近来打造器械,购买马匹,军力大增,不可不防。”

    荀攸的话,又让曹操头皮一紧。

    曹操当即决策,公孙康要讨伐,但发兵日期不定,先扩充军备,调整防务。

    ……

    接着,曹操遣散群臣,只留下核心谋士,讨论细节安排。

    首先,曹操进行了各战区之间的兵力调整。

    曹操此时将兵力部署在三大地区。

    第一,宛洛地区。

    这里为中路,是曹魏统治的核心区域,曹操一直命夏侯惇为都督,屯兵宛城。

    现在补充曹休为辅,大将有徐晃等人。

    第二,淮南地区。

    这边为东线,主要针对孙权布防,屯兵合肥,一直是张辽为主将,乐进李典为副将。

    第三,雍凉地区。

    主要包括关中和陇西各郡,可以说是西线。

    重点屯兵在长安,都督也一直是夏侯渊,大将有张合等人。

    这次,曹操又命曹真为副都督,加强关中防务。

    ……

    随后,曹操又同众谋士们讨论,东线中线和西线,哪里才是防守的重中之重。

    结果,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宛洛地区最重要。

    洛阳和许昌。

    不仅是曹魏的经济中心,还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献帝还在许昌。

    很多人猜测,如果刘备入寇,估计会从襄阳出兵,直扑许昌。

    曹操也觉得是这个道理。

    于是,曹操又命曹洪带一部分兵马,屯扎在许昌之南。

    这样方便支援宛城,又可以看住许昌的汉室旧臣,不让他们闹事。

    一举两得。

    同时,曹操还安排儿子曹彰到北方镇守,这个活轻松又能刷经验值。

    因为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被曹操打废了,完全构不成威胁。

    ……

    这一圈军事部署下来,众谋士和曹操都很安心,人人都认为按这种部署,防住刘备不成问题。

    接下来,是扩充军备的问题。

    扩充军备本来是小问题,无非就是算算账,看下购买多少马匹,打造多少兵械。

    偏偏在这个环节上,出了事情。

    曹操刚传下命令,调拨军需款项,陈群就慌慌张张地走上前来。

    陈群说:“丞相,按照刚才的部署,库房的钱款,远远不足,你看这如何是好?”

    听到陈群的话,曹操皱紧了眉头。

    “哪里出了问题?文若在时,帮我算得清清楚楚,怎么会钱款不足?”

    荀彧一直是曹操后勤主管,军需物资等事情,从来没让曹操操过心。

    现在荀彧死了,钱款就出错。

    ……

    听出曹操的话中有责备之意,陈群马上辩解道。

    “丞相,并非属下们出错……”

    “那是谁的错?”曹操厉声追问。

    “可能,可能……”陈群战战兢兢地说:“可能是刘备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