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开在奥匈帝国 > 第206章 美国参战

重开在奥匈帝国 第206章 美国参战

    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都深陷经济困境,与1913年相比,其经济规模分别下降了18%和25%。这两个国家已经几乎耗尽了所有的政府财力,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在德国高达59%,而在奥匈帝国也已达到了22%,两个中央列强国家正面临着财政紧张和资源匮乏的严峻局面。

    为了筹备即将到来的攻势,德国在1917年上半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资源的储备。幸运的是,随着东线战事的告一段落,德军的西线兵力得以大大提高,多达100个师的兵力可以迅速投入到战场上,最高统帅部终于摆脱了同时应对两场战争的重压,可以将全部注意力和资源集中于西线。

    尽管资源储备丰富,但德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力短缺。德国的军火储备充足,有着2840车皮的军火存储,基本能够维持每月生产3000门大炮的目标;步枪和机枪的月生产数量也稳定在支和3000挺。

    然而,人力的短缺成为了德国的一大困扰,如同一个阴影,持续笼罩着这个国家。据最高陆军统帅部(ohL)1917年中旬的估计,为了维持战线的完整,每个月需要15万补充兵,包括新兵、伤愈兵等,但实际上后备军仅能提供6万人。

    奥匈帝国的局势可谓雪上加霜。康拉德将军面对的不仅仅是人力的严重不足,军火的短缺也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在意大利战线紧张、战局激烈之际,康拉德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扩大动员。他从150万军工产业工人中征召了近75万适合服役的人,同时强制妇女顶替这部分工人的工作,还提前征召了即将年满18岁的青年。

    然而,这并非游戏中简单花费150影响力、一键选择“所有成年人服役”那样简单。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人暴动和抗议游行频频爆发,公众对这一政策的反抗情绪高涨。康拉德最终不得不在抗议较为激烈的地区撤销这一政策。

    观察到盟友在扩大动员后所遭遇的种种困难,鲁登道夫将军果断决定放弃这一选项,以避免国内出现更为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抗议行动。

    面对人力的不足,德军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东拆西借,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可用资源。特别是在1917年4月法国人发动的“尼维尔攻势”之后,德军在短短一个多月内伤亡人数就高达16万余人。

    德国人在持续的激烈战斗中已经筋疲力尽,无法再支持如此巨大的消耗。因此,德军在西线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撤退——“阿布雷希”行动(operation Alberich),将部队撤退到了事先修建好的“兴登堡”防线上。通过这次撤退,德军成功地将防线拉直,节约了14个师的兵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军的人力压力。

    在俄国军队遭遇溃败之后,德国迅速展开战略调整,如同秋风扫落叶般从东线调动大量精锐部队,向西线增援。自1917年的四月初起,仅仅三个月的光阴里,45个师的德国雄师从东线集结,7个师从南线抽调,汇聚到了西线,铁幕般的防线对协约国形成了更为深重的压迫。

    奥匈帝国作为德国坚定的盟友,亦派出了一支集团军,共24个师,加强了西线的军事部署。这一战略性的调动,如同巨石落水,掀起了中央同盟国在西线的军事风暴,协约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随着时针的滴答声走到了1917年的七月初,经过一系列犹如军棋般精准的调动和部署,德国在西线的军力已如洪水横流,总计230个师,约达387万之众。而协约国则紧随其后,拥有200个师,大约380万人的兵力。这是自战火连天以来,同盟国西线首次与协约国在兵力上达到了旗鼓相当之势。

    在康拉德即将启程赴德国之际,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专程找到他,神情严肃地告诉他一个重大消息:美国已正式加入战争,参与了对德国及其盟国的战斗。同时,卡尔皇帝正在积极寻求与协约国进行和平谈判的可能性。

    消息传来,康拉德的心情瞬间变得复杂而沉重。美国的参战意味着战局的再次改变,协约国的军力会因此得到显着的增强。康拉德深知,这意味着中央同盟国全面取胜的希望变得愈发渺茫。

    康拉德开始反思当前的战局,他的态度逐渐软化,对和平的渴望日益增强。他审视着战线的每一寸土地,试图在心中为即将到来的和平画出一幅合理的图景。他清楚地意识到,尽管全面获胜的机会已经荡然无存,但东线取得的土地对于帝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必须坚决保住。

    而在西线,康拉德对伦巴第和威尼托两大重要地区的渴望同样强烈。这两块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价值,对于维护帝国利益至关重要。于是,他在心中暗下决心,即便无法全面获胜,也要尽最大可能保住这些战略要地,为帝国争取最有利的和平条件。

    随着战局的持续紧张,德国开始考虑与协约国展开和谈。文官集团强烈支持进行体面的和谈,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的加入已经让在西线取得全面胜利的希望变得遥不可及。

    齐默尔曼先生,由于之前电报事件的影响,于1917年7月6日不得不辞去了职务,由理查德·库尔曼继任为帝国外交大臣。

    库尔曼上任后,立刻着手推动和谈的各项准备工作。德国的文官集团坚信,已在东线占领的辽阔土地是必须保留的,而在西线,面临比利时和阿尔萨斯-洛林的选择,至少要保住其中之一。

    库尔曼深思熟虑后,认为英国是支持法国继续战争的决定性力量,一旦英国选择退出,法国无疑会陷入战争的困境,而失去英法的支持,美国也无需再介入这场冲突。

    他明白,英国极为关心比利时的利益,因此,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和斟酌,他劝说威廉二世,如果能够签订和平协议,德国应该从比利时完全撤军,并保证比利时的领土完整。

    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威廉二世勉强同意了库尔曼的提议。拿到了威廉二世的承诺后,库尔曼毫不犹豫,通过中立国西班牙,向英国政府伸出了和平的橄榄枝。他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能够打破当前的僵局,为结束战争开启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