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开在奥匈帝国 第207章 和平的破裂
热门推荐:
古医大佬穿成弃妇,开局就被卖!
男尊女贵之强制宠
系统绑错人后,我的修仙路走歪了
炮灰?呸!本宝偏做团宠万人迷!
被王爷赐死,医妃潇洒转身嫁皇叔
我为炉鼎
重生香江之红颜遍布娱乐圈
混沌仙棺
重生不是为了还债,感情债!
英国政府对德国的和平提议自然是欢欣鼓舞,然而,令人不悦的消息很快传来:在比利时占领区的德国总督兰肯男爵开始与法国方面密切接触。他承诺,一旦停战,德国将放弃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分领土。然而,这其实是兰肯男爵的狡猾谋略,他对法国的许诺已经远远超过了德国政府对他的授权范围。对于比利时的问题,他则采取了暧昧的态度,暂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得知此事的英国政府立即与法国政府紧急碰头,商讨对策。双方很快发现,德国的伎俩实在狡猾,竟然两头下注,试图分化英法关系。与此同时,俄国与意大利的代表也对英法的行动提出了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英法不应该牺牲俄国与意大利的利益,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福利。
这场紧急会议上,各方的争论与不满声音此起彼伏,空气中充斥着激烈的讨论和不断升温的紧张氛围。
经过一番针锋相对、火药味十足的商讨后,终于在7月10日,英法两国联手向德国外交部门发出联合照会。他们以坚定不移的立场声明,虽然愿意参与和谈,但绝不会与德国单独议和,更不会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盟友——无论是比利时、阿尔萨斯-洛林,还是东线的土地,德国都必须毫无保留地归还。
库尔曼原本的提议主要是针对英国,而这份照会的发出,实际上直接宣告了库尔曼方案的彻底破产。更糟糕的是,关于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可能的和谈安排,已经有风声传入了德国国内,立刻激起了广大民众的不满和抗议。
民怨沸腾,压力山大。库尔曼迫于无奈,只得公开宣布:“今后的和谈绝不会涉及到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一声明,像一记雷霆震击,使得兰肯男爵也无法再进行谈判,外交和谈的大门就此被无情地关上。
整个德国深陷困境,国内的不满声浪与国际的压力夹击下,库尔曼和他的团队仿佛行走在钢丝绳上,面临巨大的危机。而对于兰肯男爵来说,他的计划和努力也化为了泡影,外交战线上的困境愈发严重。
鲁登道夫对于政府的和谈计划漠不关心,他的眼中只有战争的序幕与胜利的殿堂。自从他踏足ohL(最高指挥部)起,ohL便开始逐步全面掌控国家的经济机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曾联手,于1914至1916年,领导德国在东线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胜利,从而化身为皇帝面前备受赞誉的战争英雄。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与战争直接相关的生产任务均由ohL发布,使得ohL有力量一脚将政府和国会踢开,直接向各个工厂下达生产任务。政府原本还能干预民用部门的生产,但问题在于,经济已经被全面战时化。大量的民用部门人力和资源都被调配去生产武器弹药,这导致政府的命令变得苍白无力,形同虚设。
而ohL不满足于此,他们还颁布了一系列不需经过国会批准的临时法令,其中包括了要求国内成年男性强制参与义务劳动,以及实施强制无薪加班等条款。这些法令的执行程度之严格,使得原本就严酷的工作制度变得更为可怕。
这样的情景,使得整个德国成为了一个沉浸在战争阴影下的巨大军工厂,而人民则成了这个厂中无时无刻不在流汗劳作的螺丝钉。在鲁登道夫的坚持与推动下,德国的经济体系、社会结构乃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被紧紧地锁在了这场战争的巨轮之下。
当康拉德的马车穿过历史悠久的柏林街道,最终停在德国最高指挥部前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沉重的氛围。他走进大厦,与眼前的鲁登道夫展开了一场非战略性的讨论,而这场对话的主题,出人意料地是和平的可能性,而非新的战争计划。
康拉德的眼眸深处透露着忧虑,他沉声道:“美国人参战,我们在战场上已经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鲁登道夫听后,脸上并未显露出太多的波动。他静静地凝视着前方,略显沉思地说:“也许吧,但我们必须要控制比利时的海岸线,以断绝英国今后再干涉欧洲的桥头堡。”
康拉德皱紧了眉头,反驳说:“但英国正是因为我们违背承诺,侵犯了中立国比利时,才决定加入战局的。”
鲁登道夫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毫不迟疑地回应:“那我们就把他赶下海去。”
康拉德愣了一下,脸上的表情复杂,一时无语。
......
随着康拉德的抵达,这场最重要的进攻计划也要开始部署了。会议的地点被设置在了与前线很近的蒙斯。大家需要确定,下一场攻势需要在哪里以及何时发动
在昏暗的指挥室内,鲁登道夫将军环视着座落在他周围的西线各个集团军和大本营(ohL)内部的参谋官们。他的眼神,坚定且锐利,透露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他开场深沉地描述了外交途径和平希望的消亡,强调了德国坚定维护现有利益、将战争进行到底的立场。
指挥室内弥漫着一种沉默的张力,这是对战争的敬畏,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沉思。鲁登道夫希望打破这肃静,他邀请座中诸位表达对下一场攻势的看法。
A集团军群的参谋长库尔率先打破寂静,他认为北方的英国远征军构成了切实的威胁,一旦击败,便能直接改变战局的面貌。
然而,b集团军群参谋长舒伦堡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应该锁定的目标是法军战线的中央——凡尔登要塞。理智且逻辑清晰的舒伦堡分析道,英国人的韧性非凡,一场失败未必能使他们离场;而法国人,已是强弩之末,一击即垮。
这个观点得到了大本营行动计划处处长魏泽尔的强烈支持。他详细分析了英法两国的军事动向与内政动荡,以此证实了舒伦堡的计划的可行性。
然而,鲁登道夫的思考却走在了更远的未来。他对英国人的战略意图有着更深的了解,深知即便打败法国,英国人仍会在沿海地区继续作战,这意味着更为艰难的战斗在等待着他们。他坚信,只有先消灭英国人,法国人自会屈服。
康拉德将军沉思着,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在他看来,巴黎是法国的心脏,一旦攻占,便能从根本上摧毁法国的战意,迫使他们签订和平协议。因此,他最终支持了舒伦堡的意见。
得知此事的英国政府立即与法国政府紧急碰头,商讨对策。双方很快发现,德国的伎俩实在狡猾,竟然两头下注,试图分化英法关系。与此同时,俄国与意大利的代表也对英法的行动提出了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英法不应该牺牲俄国与意大利的利益,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福利。
这场紧急会议上,各方的争论与不满声音此起彼伏,空气中充斥着激烈的讨论和不断升温的紧张氛围。
经过一番针锋相对、火药味十足的商讨后,终于在7月10日,英法两国联手向德国外交部门发出联合照会。他们以坚定不移的立场声明,虽然愿意参与和谈,但绝不会与德国单独议和,更不会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盟友——无论是比利时、阿尔萨斯-洛林,还是东线的土地,德国都必须毫无保留地归还。
库尔曼原本的提议主要是针对英国,而这份照会的发出,实际上直接宣告了库尔曼方案的彻底破产。更糟糕的是,关于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可能的和谈安排,已经有风声传入了德国国内,立刻激起了广大民众的不满和抗议。
民怨沸腾,压力山大。库尔曼迫于无奈,只得公开宣布:“今后的和谈绝不会涉及到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一声明,像一记雷霆震击,使得兰肯男爵也无法再进行谈判,外交和谈的大门就此被无情地关上。
整个德国深陷困境,国内的不满声浪与国际的压力夹击下,库尔曼和他的团队仿佛行走在钢丝绳上,面临巨大的危机。而对于兰肯男爵来说,他的计划和努力也化为了泡影,外交战线上的困境愈发严重。
鲁登道夫对于政府的和谈计划漠不关心,他的眼中只有战争的序幕与胜利的殿堂。自从他踏足ohL(最高指挥部)起,ohL便开始逐步全面掌控国家的经济机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曾联手,于1914至1916年,领导德国在东线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胜利,从而化身为皇帝面前备受赞誉的战争英雄。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与战争直接相关的生产任务均由ohL发布,使得ohL有力量一脚将政府和国会踢开,直接向各个工厂下达生产任务。政府原本还能干预民用部门的生产,但问题在于,经济已经被全面战时化。大量的民用部门人力和资源都被调配去生产武器弹药,这导致政府的命令变得苍白无力,形同虚设。
而ohL不满足于此,他们还颁布了一系列不需经过国会批准的临时法令,其中包括了要求国内成年男性强制参与义务劳动,以及实施强制无薪加班等条款。这些法令的执行程度之严格,使得原本就严酷的工作制度变得更为可怕。
这样的情景,使得整个德国成为了一个沉浸在战争阴影下的巨大军工厂,而人民则成了这个厂中无时无刻不在流汗劳作的螺丝钉。在鲁登道夫的坚持与推动下,德国的经济体系、社会结构乃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被紧紧地锁在了这场战争的巨轮之下。
当康拉德的马车穿过历史悠久的柏林街道,最终停在德国最高指挥部前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沉重的氛围。他走进大厦,与眼前的鲁登道夫展开了一场非战略性的讨论,而这场对话的主题,出人意料地是和平的可能性,而非新的战争计划。
康拉德的眼眸深处透露着忧虑,他沉声道:“美国人参战,我们在战场上已经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鲁登道夫听后,脸上并未显露出太多的波动。他静静地凝视着前方,略显沉思地说:“也许吧,但我们必须要控制比利时的海岸线,以断绝英国今后再干涉欧洲的桥头堡。”
康拉德皱紧了眉头,反驳说:“但英国正是因为我们违背承诺,侵犯了中立国比利时,才决定加入战局的。”
鲁登道夫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毫不迟疑地回应:“那我们就把他赶下海去。”
康拉德愣了一下,脸上的表情复杂,一时无语。
......
随着康拉德的抵达,这场最重要的进攻计划也要开始部署了。会议的地点被设置在了与前线很近的蒙斯。大家需要确定,下一场攻势需要在哪里以及何时发动
在昏暗的指挥室内,鲁登道夫将军环视着座落在他周围的西线各个集团军和大本营(ohL)内部的参谋官们。他的眼神,坚定且锐利,透露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他开场深沉地描述了外交途径和平希望的消亡,强调了德国坚定维护现有利益、将战争进行到底的立场。
指挥室内弥漫着一种沉默的张力,这是对战争的敬畏,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沉思。鲁登道夫希望打破这肃静,他邀请座中诸位表达对下一场攻势的看法。
A集团军群的参谋长库尔率先打破寂静,他认为北方的英国远征军构成了切实的威胁,一旦击败,便能直接改变战局的面貌。
然而,b集团军群参谋长舒伦堡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应该锁定的目标是法军战线的中央——凡尔登要塞。理智且逻辑清晰的舒伦堡分析道,英国人的韧性非凡,一场失败未必能使他们离场;而法国人,已是强弩之末,一击即垮。
这个观点得到了大本营行动计划处处长魏泽尔的强烈支持。他详细分析了英法两国的军事动向与内政动荡,以此证实了舒伦堡的计划的可行性。
然而,鲁登道夫的思考却走在了更远的未来。他对英国人的战略意图有着更深的了解,深知即便打败法国,英国人仍会在沿海地区继续作战,这意味着更为艰难的战斗在等待着他们。他坚信,只有先消灭英国人,法国人自会屈服。
康拉德将军沉思着,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在他看来,巴黎是法国的心脏,一旦攻占,便能从根本上摧毁法国的战意,迫使他们签订和平协议。因此,他最终支持了舒伦堡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