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离20岁很远,离30岁很近 批评家

    我很爱批评别人,嗯,在心里。

    我个人最中意的当代时期的批评家是陈丹青老师。

    或许陈丹青老师被我称作是批评家会不高兴,对陈老师的介绍除了作家、画家,更多的是文艺评论家。

    陈老师看问题很深刻,意见很犀利,而且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来。我每次看他的作品,看他的书,听他的见解,都会油然而生的佩服和喜欢。

    我记得有一次老妈的朋友给我介绍她的外甥,两个博士学位,国内读了一个,国外读了一个。她说我外甥想找工作的话,不是全世界任何一家企业都能进,俩博士学位摆着呢。

    我就想起陈丹青老师说的:“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学位,或者说文凭这个东西,确实是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要素。

    但是成功的企业家真的没有几个是有博士学位或者很牛的大学文凭的。

    生活是很俗的,人也是,我知道我自己也是。

    只有精神和艺术不是。

    我记得我很早之前认识一位从事秘书行业的女生,她是一个极其自恋而又到处宣扬自己的人。

    她每次张扬着说自己有钱,自己有内涵,自己和一个平凡的男友那是真爱而别的女生都是物质的,等等。

    此人极其八卦,更是把自己知道很多八卦,把自己包装成“见多识广”的模样。

    我读陈丹青老师的《荒废集》看到这句话:“年轻人仍然所见极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讯息中。讯息不等于眼界。”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她,几年过去了,这个女生貌似是有了一些积蓄,趾高气扬的毛病更严重了。

    我的一个好友与她同单位,每天就听她吹牛逼了。

    用我好友的话说就是:她现在真的是谁都看不起,别人没有车的时候她看不起,别人买了车的时候,她嫌弃人家只是也十多万的车。自己根本没有车,每次都说我只喜欢宝马,我要买肯定买宝马,然后这样说了三四年。

    好友的男友高大帅气,她每天酸里酸气的暗示别人,好友贪图物质,只找有钱人。

    无论怎样,她在好友眼中只是一个“臭婆娘”而已。

    有时候和好友一起吃饭,她就说,根本不想因为这些俗人降低自己的语言标准。

    也许,我们自己根本不应该去批评指责,无奈这些人总是惹出事端来。

    当一个批评家,一个非常有底气有能力有名气的批评家,应该是这世界上最爽的事情。

    我说:陈丹青老师是当代最优秀的批评家了。

    好友说:啊,不应该是王思聪吗?

    我想了想,说:王思聪是当代最厉害的批评家。

    或许王思聪听到这句话也会不高兴。

    你看,我就说,喜欢批评,就不应该写出来,而是在心里默默地批评。

    如果你是一名党员的话,你会经常的说和做一件事,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这个环节对于每一位党员都非常的重要,也是每次党员会议中一项重要内容。

    每次我看大家都在那里重复着上次说的问题,自己存在的问题认识到了,也做了自我批评了,但是下次再做自我批评,还是和上次的一样的问题。

    可以批评,但是就不是不改。

    我觉得这样非常的不好。

    但是我不是领导,没有权利去说别人。

    有意思的是,我做批评的时候,总得找出自己的问题,于是修正了自己之前的问题再来查找自己的新出现的问题。

    结果我每次说的自身存在的问题都不一样,领导反倒觉得我毛病太多。

    这真的是一个无比悲伤的故事。

    看来自我批评这件事心里想的和说出来的是不一样才可以。

    如果你在网络上搜“批评家”三个字的话,会涌现出很多很多个“知名批评家xxx”。

    你会看到有批评社会现象的,有批评娱乐圈的,有批评学术不端的,有批评电影不好看的。

    不知道这些批评家活的容易不容易。

    有句话叫:“智者受赞美句句反思,愚者受批评句句反驳。”

    批评别人始终需要很大的勇气。

    若不是你很有能力,你批评别人的时候,别人总会挑拣你的短处来说,后面还要给你穿小鞋。

    但是接受批评就容易的多,如果你够虚心,别人批评你时,你客观的看待这件事,明确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需要改正的地方。这对你的提升无疑是逆耳忠言。

    反倒是如果没有人批评你,你就要做自己的批评家,有反思才有进步。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写的东西正经话太多,其实我在生活中说话时正经话更多,我觉得有时候身边的人根本听不进去。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亲戚中的一位表弟考大学的时候,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硬是让爸妈帮忙选专业,说爸妈选什么自己就去读什么。他爸妈犯难了,俩人都没上过大学,对很多专业也不了解。后来让他来问我,我说的时候他超级超级认真的听,我知道我只需要介绍专业具体的内容以后可以做什么工作就可以,要是我平时给别人说这些,根本没人听进去。但是他听的超级认真,记笔记,思考,最后他决定了自己未来的专业。

    所以,很多时候,认真听是非常好的习惯,也许很多时候你选择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是你真正想要别人讲给你的时候,就非常可能你根本找不到人给你讲解这些。

    同理,在生活中,有些长辈的话乍听很烦,仔细琢磨,他们毕竟走过的路比你多很多。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留给自己的都是以后少走弯路的指引。

    如果有人站出来给你建议,非常有可能他是出于并不想当面批评你的立场。这个时候,你一定要用心倾心,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