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 第一千三百二十四:想多了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第一千三百二十四:想多了

    石头和伍良业等人出发了,骑着马,从庄子上往长安城飞驰而去,暖阳照耀,马蹄声传扬在乡间的大路上,而周围庄子上的人对此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

    石头在明处,伍良业等一行人,听李复的,跟石头保持一定的距离,暗中护送。

    石头或许不明白他手里拿的是什么,可是身为暗卫的伍良业,可太清楚了。

    这玩意儿要是落在外面,怕不是要掀起一场血雨腥风,自家郎君拿着不当回事,可是陛下绝对不会拿着不当回事。

    不过,自家郎君,心倒是挺大,就这么给送过去了。

    但是仔细想想,石头说的也有道理,以往从庄子上往宫中送信,都是石头一个人往宫中去,倒也没有那么起眼。

    现在虽然拿着重要的东西,只要石头自己一个人在明面上,往宫中去,人家也只以为是寻常来往罢了,有谁会注意呢?

    自己这些人真要是跟在石头身边,引人注目,这才会让人想入非非,去琢磨,这一趟石头到底往宫中送了什么。

    有人好奇,就会有忍不住行动的。

    一旦有了行动,那就是麻烦。

    快马进京,石头一路进了皇城,在宫门外。

    下马,伸手去怀中掏牌子。

    “石护卫,又进宫找陛下啊。”

    “和以前一样。”石头笑道。

    “行了,牌子就不用掏了,都知道兄弟你是泾阳王府的人了。”宫门口的守卫笑道:“我在这儿值守,都遇上你三回了。”

    石头进宫送信的频率,还是挺频繁的。

    “不不不,还是按规矩来,也不差这一会儿了。”石头掏出了牌子:“这次也不只是我自己。”

    石头刚刚将牌子交给门口的守卫,伍良业他们就来到了石头身边。

    他们的行动跟石头差着点距离,要进宫,也不是什么难事,伍良业身上也有牌子。

    验过之后,石头等一行人就直接奔着两仪殿去了。

    两仪殿外,内侍见到石头等人往这边走,就赶紧进去禀报去了。

    到了门口,伍良业看向石头。

    “我等在外面候着,石头你自己进去就是了。”伍良业说道:“宫中的这些活儿,我们是熟。”

    说着,伍良业的脸上还露出几分自信的笑容。

    “行。”石头应声。

    人都到两仪殿了,剩下的,也没什么变故了。

    陛下就在两仪殿,还能让他跑了不成?

    内侍出来了。

    “石护卫,你可以进去了。”

    石头点点头,迈步走进了两仪殿。

    也是轻车熟路了,甚至朝中有的大臣,来这边的频率都赶不上石头。

    “臣石头,参见陛下。”石头进殿,拱手行礼。

    “免礼。”李世民抬头,看向石头:“你家郎君又让你送什么来了?”

    “一本册子,一封信。”石头将东西掏出来,双手奉上。

    王德走下台阶,来到石头跟前,从石头手上接过册子和书信,转呈到李世民手上。

    李世民低头一看。

    “恩?练兵手册?你们家郎君写的?”

    石头点点头。

    “你看过吗?”李世民问道。

    “陛下,臣,识字不多。”石头如实答道。

    “在你郎君身边做事这么久了,还是这样?”李世民无奈笑道:“还是要读些书的。”

    “臣正在努力,但是好像,臣没有那方面的才能,也曾随着郎君一同读书,但是先生一开口说话,臣,就困得慌。”

    李世民哈哈一笑。

    “你啊,算了......”

    石头是李复的心腹,不管读不读书,识字不识字,能跑腿,把事情办明白了就好。

    李世民翻开那本练兵手册,连字带图的看。

    “这真是你们家郎君写的?”李世民目光中带着几分惊讶。

    “这臣就不知道了,反正是郎君亲手交给臣的。”石头说道:“要不然,您看看您手边的那封郎君给您的信呗。”

    石头虽然不读书,也识不得几个字。

    但是,他真不傻。

    李世民这才想起来,还有一封信呢。

    只能说,这练兵手册,实在是太吸引他了。

    本就是带兵打仗出身的皇帝,太清楚这本练兵手册的珍贵程度了。

    李世民赶紧拆开信封,仔细的浏览着李复写给他的信件。

    以前都嫌李复的信件太长,唯独这次,即便是信封厚厚的,李世民也觉得,信写的短了,实在是太短了。

    他想要知道更多,想要了解更多。

    他现在想见李复,可是,总不能自己这就去庄子上,或者是让李复来到长安城。

    泾阳王妃刚刚生产,李复在家守着老婆孩子,把老婆孩子当成宝贝一样的守着,他能来?

    连叫都不用叫,指定不能来。

    “行了。回去告诉你家郎君,让他好好将这件事梳理梳理。”李世民笑道:“等到时候你们王府的小郎君满月酒的时候,朕一定到。”

    “是。”石头拱手应声,心里默默琢磨着。

    这不和平常一样吗?也没有什么事。

    等石头和伍良业离开之后,李世民的神色这才严肃了下来。

    看着手边放着的练兵手册。

    这手册,已经到了苏定方手里,而庄子上的王府两卫,接下来会按照这份手册上的内容开始训练。

    很是期待,将来王府两卫,能够成长到什么地步啊。

    精兵,精兵中的精兵。

    只要将来上过战场,那么,那一千的王府两卫,将是大唐最精锐的战士,若是能打散,安排到大唐的各个军队当中,那么,进去就是校尉起步。

    能够带动更多的士兵。

    王府两卫,竟然也成了培养军队人才的地方。

    而兵学院.......

    “错了,别人,都想错了。”

    李世民喃喃自语说着。

    都以为兵学院今年才开,可是实际上,雏形早有了。

    王府两卫的人,除却没有请先生教导他们读书之外......

    而真正的兵学院,甚至不在书院当中,而是在离着书院不远处的兵营里。

    什么是兵学院?

    什么是兵?

    李世民目光明亮,盯着手上的书册。

    好,真是好啊!

    李世民心中大喜。

    这一次,真是将所有人都给糊弄过去了,人们的目光都放在书院里。

    可实际上呢?

    哈哈哈哈,王府两卫,兵营!

    当初将两府权赏赐给李复,真是一招好棋,李复能借助王府两卫,做更多的事情,即便是王府两卫,只在庄子上活动,那也足够了。

    能得李复为堂弟,乃一幸事也啊。

    泾阳县的宅子里。

    李复坐在窗边,鼻子忍不住一痒。

    赶紧别过头去。

    “阿嚏!!!”

    李复揉了揉自己的鼻子。

    旁边的侍女赶忙拿了手绢给李复。

    “这是谁在骂我呢。”李复念叨了一句。

    李韶听着自家郎君的念叨,笑了。

    “郎君怎么会觉得有人骂你呢?万一是有人想你呢?”

    “有人想我?那多可怕啊。”李复摇了摇头:“还不如骂我呢。”

    “骂我,骂个一两句也就过去了,想我?那岂不是被人惦记上了?好的赖的都不知道。”李复双手一摊:“所以比起来,还是骂我吧,反正挨骂也不会掉块肉。”

    李韶仔细想想这话。

    “倒也对。”

    两口子相视而笑。

    李复还真没想这么多。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王府的小世子,要办满月酒了。

    宅子里再次热闹了起来,提前两三天就开始准备,当天更是忙碌,柳娘干劲满满,撸起袖子来要将自己的本事都拿出来。

    老赵的夫人,依旧在厨房帮忙。

    原本成亲之后,柳娘说,现在她怎么着也是赵管家的家眷了,厨房的活儿辛苦,用不着来了,反正家中不缺这点钱了。

    而杨娘子却笑着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她这一辈子啊,闲不下来,闲着心里不得劲,还不如来干活儿呢。

    不怕干活累,就怕闲着没事做。

    况且,厨房里的活儿,重活也到不了他手里,柳娘在厨房这边干活儿,两人闲着没事儿的时候,还能聊聊天呢。

    因此,厨房里的这份活儿,还是在杨娘子身上。

    王府檐角下的铜铃在春风中叮当作响,朱漆廊柱间挂满了喜庆的红绸。

    厨房里蒸腾的热气裹着桂花糖的甜香漫出窗棂,满院飘香。

    柳娘将青瓷碗碟摞得足有半人高,袖口用红绳扎得利落。

    “杨妹妹,快过来看看。”柳娘招呼着杨娘子。

    屋外屋檐下,依旧是燃起了红泥小炉。

    只是这小炉,炖的可不是汤羹。

    柳娘掀起砂锅盖,琥珀色的汤汁正咕嘟冒泡。

    “瞅瞅这大肘子。”

    “我这手艺,真是绝了,你就看,这煨得透不透。”

    杨娘子凑到了跟前。

    “我这早就闻到香味儿了,这要是人吃了,还不得香个跟头啊。”

    “哈哈哈哈哈。”

    两人豪迈的笑着。

    “灶上的火,从昨儿个半夜就没闲着,别说是肘子了,便是石头,都入了味儿了。”柳娘说着,笑着,眼尾笑纹里漾着慈色。

    她手里还拿着昨日里小世子抓过的拨浪鼓,打算送到灶王爷像跟前,沾些福气,再送回小世子那里。

    老赵抱着两坛子酒水,来到了院子里,正好看到自家夫人踩着木凳往蒸笼里码荷叶鸡,他急忙放下酒坛子想要上前帮忙。

    “紧张什么,又不是些危险的活儿。”杨娘子嗔笑一声:“你不在外头忙活,来这边作甚?我和柳姐姐在这儿忙着呢。”

    “郎君赏了两坛子好酒,说让我拿回去,我这不就先送到这边来嘛,我今天一整天都忙的没工夫。”

    “行,你找个僻静地方撂下吧,等傍晚,活儿干完了,我顺带着捎带回去。”杨娘子说道:“今儿个傍晚,大壮回家,咱们得回宅子住一宿。”

    老赵闻言,沉吟一声。

    “行,我尽量安排吧,要是我实在走不开,就只能你自己先回去了,厨房这边留点饭,你带回去给大壮。”

    “好。”杨娘子应声。

    李复两口子的院子里,丫鬟们正在往廊下挂百子千孙帐,茜色纱帐上绣着的胖娃娃抱着锦鲤,被穿堂风撩得微微晃动。

    老赵从厨房院子里出来之后就在宅子里巡视着吓人做事。

    顺带着,还要给小郎君送东西来。

    前些日子托人去打的金丝长命锁也送来了。

    这也是他们两口子对小郎君的心意,等席面散去之后,再单独交给郎君好了。

    日头渐高,前院传来此起彼伏的贺喜声,李复和李韶两口子,在前院的厅中与客人们寒暄。

    李韶终于从坐月子当中解脱了。

    一个月过去,她恢复的很好,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了,抱着孩子,满面红光的在厅中招呼着。

    这次满月酒,来参加的,就不只是各家关系好的主君了,连带着女眷,都来了。

    前院有席面,后院女眷,同样的席面。

    因此厨房那边,柳娘和杨娘子他们才忙的脚不沾地。

    李韶云鬓上的累丝金凤衔珠步摇随着笑声轻颤。茜红织金襦裙衬得她面若初绽的海棠,腕间新戴的羊脂玉镯是今晨李复亲手给套上的。

    怀中孩子抓着母亲襟前缀的东珠把玩,乌溜溜的眼珠映着满堂宾客。

    英国公夫人凑近伸手摸了摸孩子的脸蛋。

    “这世间过的多快啊,这一晃眼的功夫,这就满月了,我在这庄子上,也住了一个月了。”

    “才一个月而已,娘若是一直住在这里,也是我们两口子的福分了。”李复笑道:“多亏了有您在呢,不然,我们两口子,没有您的照应,指不定怎么鸡飞狗跳的照顾孩子呢。”

    英国公夫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你这话说的,偌大的一个宅子,还能被一个刚出生的婴孩闹的鸡飞狗跳?这有经验的婆子,就把事情给你们办利索了,何须你们亲自守着。”

    “那不一样,自己的孩子自己疼,怎么能不守着呢?”

    来宅子里的宾客越来越多,老赵迅速巡视过院子里之后,就赶紧去门口了。

    越是晚到的,身份就越是尊贵,已经不是宅子里的门房能照顾周全的了。

    两位陛下的车驾还在路上,但是消息已经送到了宅子,估摸着,还有不到两刻钟,队伍就能到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