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华都往事【工作笔记】 > 第122章 上任

华都往事【工作笔记】 第122章 上任

    下午,梓涵赶过去开会。

    刘东升把他的施政纲领向在坐的各位副处长一一传达,无非就是,按照时间进度,尽快接收信贷处以及各支行的不良贷款资料,紧接着,开始三个科室的副科长竞聘工作,还有人员的安排,制定目标,每个月通报清收进展情况。

    整个会议基本上都是他啰啰嗦嗦地在唠叨,一副踌躇满志、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样子。

    对于梓涵和魏馨的工作安排,他一个字都没有提,除了最后礼貌地问了一句:黄处,你看你还有什么补充?

    散会后,梓涵赶紧打车跑到延兵安排好的南二环“顺峰酒店”,在这里,包括汤行助在内的人早就在等候了,今晚是欢送梓涵的宴席,他却迟到了。

    让汤行助都在这里等待主角登场,梓涵是非常不好意思,都是保全处这个啰里吧嗦的破会耽误的。

    道歉之后,梓涵开始一一敬酒。

    今晚喝红酒,结果,梓涵很快就酩酊大醉。记忆中是汤行助有事要先走,大家送他下楼,风一吹,梓涵就有些失意和断片了,回去的时候梓涵又喝了不少,但是那都是在他无意识的情况下喝的。

    所有的感激,夹杂着这些年的愤懑,还有今天下午的不爽,以及对今后工作的迷茫,或将因为离开一个刚刚熟悉的团体,前往一个并不友好的部门,担任一个窝囊的副处长……

    所有的这些,都融化在红色的酒中,撕扯着梓涵的心,让他五味杂陈。

    工作上的这些烦心事,梓涵后来和于建文聊天的时候都一一告诉了他,其实梓涵也并非一定要寻找一个解决方案,毕竟自己已经步入处级领导岗位,没有必要事事都麻烦人家,但是于建文确实给了梓涵不少建议,更多的是让梓涵隐忍和等待:“你别着急,我和徐行长都是老乡会的成员,回头我和他说说你的事情,让他关照你一下。”

    “老乡会?你?和徐行长?”梓涵十分不解。

    “是啊,我们都是湖北同乡会的。”

    “蛤?”

    梓涵只知道于建文好像在武汉读书的,怎么读了书就成为湖北同乡会成员了?

    其实,所有的NGo组织,这会还是那会,都是政商界联谊的平台。人们利用这样一个由头,通过平台进行联络,吃吃喝喝,再加上一些座谈会、考察、出游等很多方式,彼此进行交流沟通,在这里各取所需,发展自己的关系网,确实没有必要严格划定你的出处。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彼此心照不宣。

    梓涵这样惊讶,反而显得有些外星人的感觉,还是太迂腐、太不开窍了。

    接收档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仅仅要整理文字材料,还要在电脑里录入相关的信息,好在梁军是电脑方面的大拿,所有难解的问题,在他这里似乎都不是什么问题。

    而综合科的小崔就显得有些摸不着头脑,梓涵也不知道,小崔在人事处干得好好的,为什么一定要过来干业务,而且,在这里干业务,也不可能让她干核心业务。仅仅是做综合业务,管管公章什么的,其实挺没意思的。

    当初,梓涵刚从招行回来,在她和秦立平的办公室,就她对梓涵非常友好,现在没想到她竟然成了梓涵的属下,当然,梓涵是不可能直接对人家发号施令的,因为在刘东升管辖的处室里,所有人都是他刘大人的属下。

    可能也是源于这些做过分支行行行长的人,特别是做过地市分行行长的人,那种颐指气使的作风很难改掉,这与机关出身的处长,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法律处的时候,邓处从来没有这样对待属下,她虽然懒得管法律事务,但是从来不会指责处里的任何人,哪怕你做错了什么,她也会十分委婉地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对比刘东升,他似乎是一个“管家婆”类型的领导,小到文件柜需要摆在哪里,他都要指导一番。开会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他在安排,而包括梓涵在内的这几个副处长根本插不上嘴。

    插不上嘴,就插不上嘴吧。

    初来乍到,梓涵本来就应该少说话,多干活儿。于建文当初告诫梓涵的:把自己当成是一个高级经办,干活儿就是——这句话他一直都记得。

    倒是在梓涵见到了老宗,老宗显得很激动:我们市行终于可以出一位年轻的处长了,我们都看好你!

    这句话一出口,搞得梓涵心里有一些莫名的酸楚。

    确实不容易,那种省市行之间的隔膜依然存在。徐行长来了以后,通过竞聘的方式,打破了原来的传统,但是那些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隔阂,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

    就像原来老宗的司机小冯说的:“妈的,我儿子今后一定不让他进华都银行工作,就是工作了,人家一定会说,你爸是市行的。”

    这绝不是笑话。

    徐行长来了以后,在三个多月的时间,搞了六场竞聘大会,有56个人参加了报名,最后包括梓涵在内的8个人入围,走上了不同的领导岗位,其中不乏原来市行的干部,当然就包括梓涵。

    徐行长力图通过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机制,改变省市行合并后一潭死水的局面。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国有企业这种僵化模式运行之下,依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必然会导致效率的低下,事与愿违。

    虽然很多干部被委以重任,但是,最难的是看透人心,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

    或者说,每个人终究无法摆脱自我束缚、任人唯亲的格局。

    虽说徐行长已经做到大刀阔斧、任人唯贤,人事改革、竞聘上岗了,但类似于杨栋梁、胡向阳、刘东升之类的人依然得到了重用。

    也许出于对谢行长的不满,或者其他不为人所知的秘密,谢行长曾经看好的司徒为民等人,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压。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所以,当大家处在死水微澜的境地,人们似乎稍稍看到一点希望,便又会觉得有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

    但无论如何,梓涵已经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完全要感谢徐行长的栽培。试想,当初那么多的年轻干部,比你梓涵出色的不在少数,能让梓涵出任副处长,这实际上是他人生关键的一步,因为假如这一步跟不上,以后可能步步都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