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都往事【工作笔记】 第136章 论文完成
热门推荐:
狂妃一身反骨,专治冷王各种不服
重生七零糙汉掌中娇
末世降临:一起跟坤坤抵御丧尸
平昭录
盗墓:成为你的救赎
七零:随军辣媳带飞大院暴富逆袭
逆世灵霄:诸域神话
快穿之BOSS的小公主不好当
华娱从北电2002开始
华都银行初始的上市规划,是准备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按照这个计划,所有的准备工作都要围绕北美证券行业要求的规范,提供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尽职调查报告,还有相关的手续齐备以后,挂牌上市。
北美的证券行业规则与国内的行业规则差异较大,虽然国内的规则也是在西方证券行业规则基础上建立的,但为了适应本土化,以及国内的实际情况,一定会做出相应的变动。
梓涵从来都没有研究过这些规则,无论国际的还是国内的,所以只能按部就班,按照律师事务所提供的尽职调查清单,逐条落实、进行分解、制定进度、全程跟进。
大概律师事务所是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文件翻译成中文,再做成上市尽职调查清单,以及对清单的要求,所以很多要求看上去令人费解,有些操作也让人感到无法落实。
有几家支行针对Atm机有关产权归属问题打电话过来:文件要求,证明Atm机使用的空间的合法性,要求提供房屋权属证明文件。这些设置在银行之外的穿墙式设备,只有设备安装使用合同,没有租房合同,怎么证明机器安装合法有效,受法律保护?
这是一个具体问题,很多穿墙式Atm机都是安装在非银行网点的居民聚居区,或者是机关、学校等区域,银行与这些单位只签订了使用合同,由于占用区域的面积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不可能签订房屋租赁协议。
怎么办?
梓涵也不知道啊!
请示总行,总行这些京城名校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也不知道怎么办。
还有很多尽调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都无法按照文件的要求解决。这些文件在总行开会时,有一些分行的法律处处长提出来过,由于当时开会时,梓涵一直都在想自己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对于这些事情,还有总行下发的文件,他根本没有仔细研究过。所以,现在处理问题相当被动。他除了责怪总行文件有问题,或者抱怨律师事务所提出的要求有毛病,对于自己的不求甚解,事前没有认真学习和研究文件,感觉似乎没有一点责任。
每天的电话沟通耗费了他几乎是全部的精力,但由于无法即刻解决分支行的困难,就会被别人抱怨,觉得他一点都没有专业性。
资料收集上来,法律处用打号机在每一页打上页码,再按照文件夹的尺寸打孔,编辑目录,装订成册,按照分支行装箱。
一个多月几乎都在加班,梓涵将所有的案件放在一边,因为他根本顾不上。
晚上,大家加班饿了,梓涵就开车去东七路的成都川菜买来菜品,为这些辛苦加班的同事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
有时候加班太晚了,梓涵也懒得回家,就一个人睡在沙发上将就一晚上。
努力一个多月的成果,就是装满了文件的足足十七箱尽调材料。
总行要求材料由各分行押运,送到后办理了交接手续,拿到了回执才算完事儿。
梓涵和耿金明、闫晓蕊三个人,押运这十七个箱子前往京城。乘机前,梓涵给老邱打了电话,请求他帮忙来机场接一下,然后把他们和所有资料送到总行,老邱欣然答应。
到总行办理交接完所有手续,晚上,他们请法律部副总耿大伟在附近的日本料理吃饭喝清酒,结果梓涵喝得昏天黑地,回到酒店抱着马桶就是一通狂吐。
这段时间他都在忙这个事情,感觉又辛苦又憋屈。但终于尽调的第一批资料顺利送到,大醉而归是必须的。
在王思哲的帮助下,为梓涵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料,毕业论文完成得非常顺利,此时已经接近尾声。
第一稿论文洋洋洒洒九万多字,其中又有案例,又有建模,还有运筹学、系统工程运算的过程、结论,梓涵感觉非常好,就把打出来的稿子送到导师樊云那里。
她看了一眼论文,没有看内容就直接说:篇幅一定要压缩,太长了,你现在写的将近九万字,压缩一下,六万子左右就可以了。我看有些内容与论文无关,比如“后记”之类的全部删掉,你又不是写小说,搞这些没意义。
这篇以“A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对策研究”为内容的宏论,耗时大半年终于告一段落。如果从构思、提纲,再到开题、写作、成稿,甚至接近一年的时间了,期间耗费了他多少脑细胞,熬过多少个通宵,其中的艰辛只有梓涵自己知道。
导师的这一番话,让他觉得顿时有一种挫败感,似乎这篇论文需要动一次大手术:减少两万字!这是多么艰难的选择啊!
樊老师说道:今年的论文评审将有重大改革,交大将引入盲评机制。也就是把那些有导师、学生姓名之类的信息全部遮盖,完全针对学生的论文内容进行评审。而且,今年还要增加“不通过率”的比例,可能是20%。还有就是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于大面积抄袭的,没有标注引用期刊杂志文章出处的,一律按照抄袭论处,论文重写。
所以,在内容上我一定要给你把好关,否则被评审小组打回来,那可就麻烦了,搞不好论文重新写,你想想烦人不烦人?
梓涵现在想起来,王思哲曾经多次邀请他参加总行和清华的mbA联合办学,当时,梓涵用一些看似很有道理,实则短视和脑残的理由拒绝了,甚至梓涵都说服了自己,觉得自己的做法是最正确的。
交大的教学的确有其独到之处,如果单从理论研究方面看,交大属于工科院校中十分严谨的学校之一。但是,这是成人在职研究生,假如完全以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方式来要求他们,确实让人经常感到困惑。
梓涵和他的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运筹学》的晦涩难懂,甚至花钱请其他老师在校外为他们专题补课;为了顺利通过学期中间的研究生英语统一考试,而不至于影响自己的毕业,梓涵也煞费苦心,背了大量的单词,好在考试如愿顺利通过。这个时候,学校又在毕业论文方面设定如此严苛的条件,与清华的mbA比,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甚至让梓涵觉得有些故弄玄虚的意味。
研究生的学习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才是最为关键的。
梓涵觉得,这一方面交大反而有些学究气息,甚至有些不接地气。
这些看似高深、晦涩的学科内容,虽然貌似可以科学地将实际工作予以量化,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这样进行决策。因为分析结果、计算变量,多数时候也是在假设的基础之上,那么,这样的计算究竟有多大意义呢?
还有就是,交大对他们的论文内容、结构的严苛要求,对字数的严格规定,事实上也遵循了另一种“八股文”的近乎“文牍主义”的姿态。
这说起来好像很是严谨,恐怕对于全日制研究生来说尚可,对于工作多年以后再上学的人来说,有些不实用。
按照这个计划,所有的准备工作都要围绕北美证券行业要求的规范,提供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尽职调查报告,还有相关的手续齐备以后,挂牌上市。
北美的证券行业规则与国内的行业规则差异较大,虽然国内的规则也是在西方证券行业规则基础上建立的,但为了适应本土化,以及国内的实际情况,一定会做出相应的变动。
梓涵从来都没有研究过这些规则,无论国际的还是国内的,所以只能按部就班,按照律师事务所提供的尽职调查清单,逐条落实、进行分解、制定进度、全程跟进。
大概律师事务所是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文件翻译成中文,再做成上市尽职调查清单,以及对清单的要求,所以很多要求看上去令人费解,有些操作也让人感到无法落实。
有几家支行针对Atm机有关产权归属问题打电话过来:文件要求,证明Atm机使用的空间的合法性,要求提供房屋权属证明文件。这些设置在银行之外的穿墙式设备,只有设备安装使用合同,没有租房合同,怎么证明机器安装合法有效,受法律保护?
这是一个具体问题,很多穿墙式Atm机都是安装在非银行网点的居民聚居区,或者是机关、学校等区域,银行与这些单位只签订了使用合同,由于占用区域的面积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不可能签订房屋租赁协议。
怎么办?
梓涵也不知道啊!
请示总行,总行这些京城名校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也不知道怎么办。
还有很多尽调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都无法按照文件的要求解决。这些文件在总行开会时,有一些分行的法律处处长提出来过,由于当时开会时,梓涵一直都在想自己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对于这些事情,还有总行下发的文件,他根本没有仔细研究过。所以,现在处理问题相当被动。他除了责怪总行文件有问题,或者抱怨律师事务所提出的要求有毛病,对于自己的不求甚解,事前没有认真学习和研究文件,感觉似乎没有一点责任。
每天的电话沟通耗费了他几乎是全部的精力,但由于无法即刻解决分支行的困难,就会被别人抱怨,觉得他一点都没有专业性。
资料收集上来,法律处用打号机在每一页打上页码,再按照文件夹的尺寸打孔,编辑目录,装订成册,按照分支行装箱。
一个多月几乎都在加班,梓涵将所有的案件放在一边,因为他根本顾不上。
晚上,大家加班饿了,梓涵就开车去东七路的成都川菜买来菜品,为这些辛苦加班的同事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
有时候加班太晚了,梓涵也懒得回家,就一个人睡在沙发上将就一晚上。
努力一个多月的成果,就是装满了文件的足足十七箱尽调材料。
总行要求材料由各分行押运,送到后办理了交接手续,拿到了回执才算完事儿。
梓涵和耿金明、闫晓蕊三个人,押运这十七个箱子前往京城。乘机前,梓涵给老邱打了电话,请求他帮忙来机场接一下,然后把他们和所有资料送到总行,老邱欣然答应。
到总行办理交接完所有手续,晚上,他们请法律部副总耿大伟在附近的日本料理吃饭喝清酒,结果梓涵喝得昏天黑地,回到酒店抱着马桶就是一通狂吐。
这段时间他都在忙这个事情,感觉又辛苦又憋屈。但终于尽调的第一批资料顺利送到,大醉而归是必须的。
在王思哲的帮助下,为梓涵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料,毕业论文完成得非常顺利,此时已经接近尾声。
第一稿论文洋洋洒洒九万多字,其中又有案例,又有建模,还有运筹学、系统工程运算的过程、结论,梓涵感觉非常好,就把打出来的稿子送到导师樊云那里。
她看了一眼论文,没有看内容就直接说:篇幅一定要压缩,太长了,你现在写的将近九万字,压缩一下,六万子左右就可以了。我看有些内容与论文无关,比如“后记”之类的全部删掉,你又不是写小说,搞这些没意义。
这篇以“A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对策研究”为内容的宏论,耗时大半年终于告一段落。如果从构思、提纲,再到开题、写作、成稿,甚至接近一年的时间了,期间耗费了他多少脑细胞,熬过多少个通宵,其中的艰辛只有梓涵自己知道。
导师的这一番话,让他觉得顿时有一种挫败感,似乎这篇论文需要动一次大手术:减少两万字!这是多么艰难的选择啊!
樊老师说道:今年的论文评审将有重大改革,交大将引入盲评机制。也就是把那些有导师、学生姓名之类的信息全部遮盖,完全针对学生的论文内容进行评审。而且,今年还要增加“不通过率”的比例,可能是20%。还有就是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于大面积抄袭的,没有标注引用期刊杂志文章出处的,一律按照抄袭论处,论文重写。
所以,在内容上我一定要给你把好关,否则被评审小组打回来,那可就麻烦了,搞不好论文重新写,你想想烦人不烦人?
梓涵现在想起来,王思哲曾经多次邀请他参加总行和清华的mbA联合办学,当时,梓涵用一些看似很有道理,实则短视和脑残的理由拒绝了,甚至梓涵都说服了自己,觉得自己的做法是最正确的。
交大的教学的确有其独到之处,如果单从理论研究方面看,交大属于工科院校中十分严谨的学校之一。但是,这是成人在职研究生,假如完全以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方式来要求他们,确实让人经常感到困惑。
梓涵和他的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运筹学》的晦涩难懂,甚至花钱请其他老师在校外为他们专题补课;为了顺利通过学期中间的研究生英语统一考试,而不至于影响自己的毕业,梓涵也煞费苦心,背了大量的单词,好在考试如愿顺利通过。这个时候,学校又在毕业论文方面设定如此严苛的条件,与清华的mbA比,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甚至让梓涵觉得有些故弄玄虚的意味。
研究生的学习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才是最为关键的。
梓涵觉得,这一方面交大反而有些学究气息,甚至有些不接地气。
这些看似高深、晦涩的学科内容,虽然貌似可以科学地将实际工作予以量化,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这样进行决策。因为分析结果、计算变量,多数时候也是在假设的基础之上,那么,这样的计算究竟有多大意义呢?
还有就是,交大对他们的论文内容、结构的严苛要求,对字数的严格规定,事实上也遵循了另一种“八股文”的近乎“文牍主义”的姿态。
这说起来好像很是严谨,恐怕对于全日制研究生来说尚可,对于工作多年以后再上学的人来说,有些不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