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都往事【工作笔记】 第180章 稳固的根基
热门推荐:
沈翔苏媚瑶
赘婿:开局爷爷送我一家千亿公司叶辰萧初然
周氏家族修真路
大夏剑术,谁主沉浮
魔法地牢冒险者
综穿之我只想过享福生活
长城守望:我虐哭亿万异界玩家
我和小八管售后
重启2008:从拯救绝色女老师开始逆袭
其实这几年,省行经历的那些无厘头的事情,也应该感谢总行的亲力亲为。
“三道防线建设”,RAcA,机构和人员整合……
所有的折腾,假如若干年以后再回头看这些东西,who care you?
由于梓涵一直都在机关工作,务虚的事情虽然没有其他省行搞得风生水起,但也绝对是乐此不疲。
在福州参加会议期间,福建行向全国分行浓墨重彩介绍他们的“春耕行动”、“扫雷行动”。
好家伙,一个好端端的金融企业,搞得像村支书一样,又好像是部队的侦察班。而这些朗朗上口的东西,却深得总行的青睐,好像是重大发明创造一般。
而对于基层出现问题的实质,似乎没有人愿意深入研究,其实,梓涵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
这种机制下的银行,不出问题是万幸,出了问题是必然。
梓涵忘记了是谁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银行是经营什么的?
银行当然是经营货币的机构啊?
然而这个问题更学术性的答案却是:银行是经营风险的。
只要你开门做生意,风险无处不在。你想了一万种方法堵住风险的漏洞,就会有一万零一种风险发生,而且,唯一你没有堵住的风险就可能使银行万劫不复。
这些年搞的很多运动式的工作确实很无趣。这是因为那些坐在封闭的机关大楼里的人们,看着国外的狗血电视剧,想象着自己的银行可能出现的问题,再将这个假想敌的弱点掰开了、揉碎了,研究出所谓破解风险的“灵丹妙药”。
他们为了证明自己“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还会假模假样地到基层“调研”一下,听听汇报,做做记录,吃点特色小吃,喝点高档白酒,然后回去搞一些理论“宏篇”,以为这样就可以指导基层所向披靡。
梓涵在这种机制下深受毒害,而且全然不知这些都是无用的东西。为了这些“面子工程”、“噱头”耗费心机,人都变得“秀逗”了。他自以为认真领会总行的精神,搞一些所谓的创新,报告写得漂亮一些,他的部门在省行期刊上多发表几篇软文,这就是自己工作的实质。
他根本没有意识到,领导的更替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影响。
对于他的根基稳固与否,梓涵倒是一点都不怀疑。
就好像东新街新建的省行办公大楼那样稳固。
由于汶川地震的影响,刘行长要求将这个工程建设成为“百年大计”的工程,甚至提出要拿“鲁班奖”。工程施工时,梓涵也去工地看过,地基铺设的钢筋密集程度,看过的人足以相信,这幢大楼可以抗击8级甚至以上的地震。
工程收尾,浇筑顶楼最后一块水泥时,梓涵也是见证者之一,但是,这又能如何?建好了大楼,刘行长能在这里坐一分钟吗?
梓涵在华都银行这个地方已经工作了快二十年,他觉得自己的基础就像东新街的大楼地基一样稳固,似乎他可以一直在机关从事自己熟悉的法律合规事务。
周末,他依然会带着部门的人员去南山踏青,爬山之后,在农家乐休息、垂钓,梓涵对副总老王的钓鱼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梓涵这次因为参加总行会议,未能参加新领导就职大会。他回来以后,也没有及时单独向杨行长汇报工作,他也没有在得知新领导即将赴任前,去拜一拜码头。这个时候,他又沉迷于钓鱼,这显得多么的不靠谱。
也许,梓涵对于自己在工作能力方面有些自恋,这倒不是顾影自怜,而确实是一些偶发事件能够让他施展自己解决问题的手段,展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人脉。
陈行玮最后的判决是意料之中的,但是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省高院认为,陈行玮信用证诈骗得以成功,与华都银行的管理失职有着一定的关系,虽然之前检察机关对于银行涉及的当事人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事后又与陈行玮进一步对质,得出确无收受贿赂等问题。而谢行长在京城住所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一些问题就更无法进一步考证了。
本以为事情就此终结,但省高院出具的司法建议函,对于华都银行影响很大。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又开始找当时办理业务涉及的人员进行谈话、核实,这的确是一件烦人的事情。
司徒为民也是当事人之一,虽然他被有关部门讯问后有惊无险,但假如一直这样下去多烦人啊!
杨行长刚刚赴任就遇见了这么一遭,这个事情不仅波及已经提职到其他省份的领导,又涉及当前的行领导,还有几位部门老总、支行行长,杨行长也感到头疼。
司徒找到梓涵,说问题的症结出在省高院的司法建议函,看他有没有关系将这个事情协调一下。
这不正是展示自己实力的时候吗?梁平利副院长主管刑事,梓涵和他打过交道,但老齐和他关系更近,于是,梓涵和老齐一起去找梁院长。他们说明了来意,梁院长说回去问一下,就匆匆回到正在开会的会场之中。
本来不是一件什么大事,也许是银行的人过于谨慎和胆小,对省高院的司法建议函有所忌惮,而更多的是感到烦恼,谁都不愿意被权力部门频繁请去“喝咖啡”。
约好的饭局,杨行长如约而至,他们与梁院长和省高院刑庭两位庭长相谈甚欢。杨行长说,他初来乍到,不希望因为这种事情搞得沸沸扬扬,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事情搞得无法收场。如此一来,总行必然会关注此事,到时候板子说不定就打在一把手身上,说你协调不力。
撤回司法建议函,或者在司法建议函的用词方面再推敲一番,事情就不了了之了。这确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是操作者多写几句或者少写几句话的事。
看来事情处理很顺利,杨行长甚至告诉两位庭长:我们今天在座的都是好朋友,今后需要帮助,直接找我就是!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梓涵有些微醺。
这段时间,他有些高度紧张。因为那天开述职会时,所有一把手向杨行长做机构和部门述职报告的时候,梓涵觉得行长并没有关注他的部门所做的工作,对于他汇报的自己部门取得的成绩,行长也没有太多关注,梓涵甚至想到:是否对我有什么看法?
这个饭局是梓涵联络的,就是简单的聊天、喝酒、沟通,就解决了省行面临的困惑,实际上也解决了杨行长的烦恼。今天,梓涵也在座,梓涵想:我是不是也在杨行长所说的“朋友”之列呢?
“三道防线建设”,RAcA,机构和人员整合……
所有的折腾,假如若干年以后再回头看这些东西,who care you?
由于梓涵一直都在机关工作,务虚的事情虽然没有其他省行搞得风生水起,但也绝对是乐此不疲。
在福州参加会议期间,福建行向全国分行浓墨重彩介绍他们的“春耕行动”、“扫雷行动”。
好家伙,一个好端端的金融企业,搞得像村支书一样,又好像是部队的侦察班。而这些朗朗上口的东西,却深得总行的青睐,好像是重大发明创造一般。
而对于基层出现问题的实质,似乎没有人愿意深入研究,其实,梓涵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
这种机制下的银行,不出问题是万幸,出了问题是必然。
梓涵忘记了是谁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银行是经营什么的?
银行当然是经营货币的机构啊?
然而这个问题更学术性的答案却是:银行是经营风险的。
只要你开门做生意,风险无处不在。你想了一万种方法堵住风险的漏洞,就会有一万零一种风险发生,而且,唯一你没有堵住的风险就可能使银行万劫不复。
这些年搞的很多运动式的工作确实很无趣。这是因为那些坐在封闭的机关大楼里的人们,看着国外的狗血电视剧,想象着自己的银行可能出现的问题,再将这个假想敌的弱点掰开了、揉碎了,研究出所谓破解风险的“灵丹妙药”。
他们为了证明自己“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还会假模假样地到基层“调研”一下,听听汇报,做做记录,吃点特色小吃,喝点高档白酒,然后回去搞一些理论“宏篇”,以为这样就可以指导基层所向披靡。
梓涵在这种机制下深受毒害,而且全然不知这些都是无用的东西。为了这些“面子工程”、“噱头”耗费心机,人都变得“秀逗”了。他自以为认真领会总行的精神,搞一些所谓的创新,报告写得漂亮一些,他的部门在省行期刊上多发表几篇软文,这就是自己工作的实质。
他根本没有意识到,领导的更替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影响。
对于他的根基稳固与否,梓涵倒是一点都不怀疑。
就好像东新街新建的省行办公大楼那样稳固。
由于汶川地震的影响,刘行长要求将这个工程建设成为“百年大计”的工程,甚至提出要拿“鲁班奖”。工程施工时,梓涵也去工地看过,地基铺设的钢筋密集程度,看过的人足以相信,这幢大楼可以抗击8级甚至以上的地震。
工程收尾,浇筑顶楼最后一块水泥时,梓涵也是见证者之一,但是,这又能如何?建好了大楼,刘行长能在这里坐一分钟吗?
梓涵在华都银行这个地方已经工作了快二十年,他觉得自己的基础就像东新街的大楼地基一样稳固,似乎他可以一直在机关从事自己熟悉的法律合规事务。
周末,他依然会带着部门的人员去南山踏青,爬山之后,在农家乐休息、垂钓,梓涵对副总老王的钓鱼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梓涵这次因为参加总行会议,未能参加新领导就职大会。他回来以后,也没有及时单独向杨行长汇报工作,他也没有在得知新领导即将赴任前,去拜一拜码头。这个时候,他又沉迷于钓鱼,这显得多么的不靠谱。
也许,梓涵对于自己在工作能力方面有些自恋,这倒不是顾影自怜,而确实是一些偶发事件能够让他施展自己解决问题的手段,展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人脉。
陈行玮最后的判决是意料之中的,但是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省高院认为,陈行玮信用证诈骗得以成功,与华都银行的管理失职有着一定的关系,虽然之前检察机关对于银行涉及的当事人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事后又与陈行玮进一步对质,得出确无收受贿赂等问题。而谢行长在京城住所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一些问题就更无法进一步考证了。
本以为事情就此终结,但省高院出具的司法建议函,对于华都银行影响很大。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又开始找当时办理业务涉及的人员进行谈话、核实,这的确是一件烦人的事情。
司徒为民也是当事人之一,虽然他被有关部门讯问后有惊无险,但假如一直这样下去多烦人啊!
杨行长刚刚赴任就遇见了这么一遭,这个事情不仅波及已经提职到其他省份的领导,又涉及当前的行领导,还有几位部门老总、支行行长,杨行长也感到头疼。
司徒找到梓涵,说问题的症结出在省高院的司法建议函,看他有没有关系将这个事情协调一下。
这不正是展示自己实力的时候吗?梁平利副院长主管刑事,梓涵和他打过交道,但老齐和他关系更近,于是,梓涵和老齐一起去找梁院长。他们说明了来意,梁院长说回去问一下,就匆匆回到正在开会的会场之中。
本来不是一件什么大事,也许是银行的人过于谨慎和胆小,对省高院的司法建议函有所忌惮,而更多的是感到烦恼,谁都不愿意被权力部门频繁请去“喝咖啡”。
约好的饭局,杨行长如约而至,他们与梁院长和省高院刑庭两位庭长相谈甚欢。杨行长说,他初来乍到,不希望因为这种事情搞得沸沸扬扬,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事情搞得无法收场。如此一来,总行必然会关注此事,到时候板子说不定就打在一把手身上,说你协调不力。
撤回司法建议函,或者在司法建议函的用词方面再推敲一番,事情就不了了之了。这确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是操作者多写几句或者少写几句话的事。
看来事情处理很顺利,杨行长甚至告诉两位庭长:我们今天在座的都是好朋友,今后需要帮助,直接找我就是!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梓涵有些微醺。
这段时间,他有些高度紧张。因为那天开述职会时,所有一把手向杨行长做机构和部门述职报告的时候,梓涵觉得行长并没有关注他的部门所做的工作,对于他汇报的自己部门取得的成绩,行长也没有太多关注,梓涵甚至想到:是否对我有什么看法?
这个饭局是梓涵联络的,就是简单的聊天、喝酒、沟通,就解决了省行面临的困惑,实际上也解决了杨行长的烦恼。今天,梓涵也在座,梓涵想:我是不是也在杨行长所说的“朋友”之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