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难得糊涂的爱 > 第118章

难得糊涂的爱 第118章

    春节过后,李天昊忙于设计公司的事情,他奉命设计旅游区的东西横贯线公路。横贯线公路主要沿着南山北路建设,东西长12.35千米,路面净宽度15米,路基宽度18米,设计造价1.35亿元,主要由新飞集团投资,新飞路桥公司承建。

    东西横贯线公路向西穿越桃花山口,与临清路交接;向东修至桃洪路红星湖大运河内河码头,水路能够北上或南下,方便游人从水路进入桃花旅游区。

    横贯线公路路基养护结束,路沿石也安装到位,等待最后铺设柏油路面。李天昊背着徐家强送给他的军用水壶,与宋玉娇和于晓霞一起对盆景房基座做最后测量,这些盆景房与公路绿化为一体,是桃花旅游区道路规划的新创举。

    “李工,柏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铺设厚度是多少?”宋玉娇问李天昊。

    “乡村柏油路的铺设厚度需要根据多种因素来确定,如路面设计要求、地面情况、交通载荷、材料质量等。正常情况下,一般要求铺设的柏油路层厚度在5~8厘米之间,但具体要求也可能会因当地规定或标准而有所不同。其实,厚度只是设计路面稳定性的一个指标,具体的路面要求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路基、路面结构、水平平整度,排水系统等。因此,对于柏油路铺设,建议要先了解当地的规定或标准,然后选择合适的工程规范和材料,才能保证铺设的质量和安全。”李天昊说。

    “横贯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厚度做多少?”宋玉娇又问。

    “理想的柏油路应该很平很薄,上面有斑马线;一般高速公路沥青面层厚度不小于15厘米;市政道路厚度比高速公路的要薄一些,通常做2层沥青层,一层4厘米、另一层6厘米,一共10厘米;乡村改造的土路沥青厚度是5~8厘米,横贯线公路设计参照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厚度是10厘米。”李天昊说。

    “沥青路面的铺设方式有哪些?”宋玉娇再问。

    “搅拌型沥青混凝土采用热拌热铺法配制,普遍用集中厂拌法。常用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是碾压式的,也就是说,混合料必须经过机器的加工碾压,所以有些国家称之为碾压沥青。成型之后的路面平且直,因此非常适合驾驶机车,不需要多次修理。采用石油沥青作粘结剂时,15年内不用大修。

    冷敷热拌冷铺沥青混凝土在一些国家又称冷地沥青,常用于养护维修或需要长途运输混合料的工程之中。所用沥青比热拌和热铺沥青薄,在室温之下具有适当的松度和粘度,但其使用寿命比热拌和热铺沥青短。

    摊铺热拌和热铺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不需要重型机械压实即可形成,通常称为道路沥青。为使摊铺沥青混合料在摊铺过程之中具有适当的流动性,可采用轻夯、平夯的方法进行压实。混合料之中要求沥青和矿粉的混合料较多,即沥青砂浆,其强度主要取决于沥青砂浆的粘结力。

    由于集料颗粒表面被厚砂浆隔开,其锁紧力和内摩擦阻力减小,因此路面沥青在路面之中的应用较少,但一些欧美国家也在路面之中使用。此时对沥青材料的性能要求非常严格,以免夏季软化。同时,要再铺一层防滑层或加防滑骨料,防止表面打滑。”李天昊说。

    “沥青混凝土的养护期多长?”宋玉娇继续问。

    “高温天气不少于两周,低温天气不少于三周,否则装载沥青混凝土的车辆、摊铺机和压路机等会对沥青砼造成破坏,沥青砼铺好后温度降至气温就可通行,否则会影响到下面砼,降仪道路使用年限。”李天昊说。

    “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什么重要的特征?”宋玉娇最后问。

    “高温稳定性即沥青路面抵抗流动变形的能力。由于沥青路面的强度与刚度随温度升高而显着下降,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沥青路面在高温季节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不致产生诸如波浪、推移、车辙、拥包等病害,沥青路面应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

    低温抗裂性指的是沥青路面抵抗低温收缩裂缝的能力。由于沥青路面随温度下降,劲度增大,变膨能力降低。在外界荷载作用下,使得—部分应力来不及松弛,应力逐渐累积下来,这些累计应力超过材料抗拉强度时即发生开裂,从而会导致路面的破坏,所以沥青路面在低温时应具有较低劲度和较大的抗变形能力来满足低温抗裂性能。

    水稳定性指的是沥青路面抵抗受水的侵蚀,逐渐产生沥青膜剥离、掉粒、松散、坑槽而破坏的能力。这是由于水分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沥青本身的粘结力,同时也破坏了沥青路面中沥青与矿料间的粘聚力,从而加速了剥落现象发生,造成了道路的水损害。”李天昊说。

    “李工,这么说下个月盆景房就能够安装了?”于晓霞问。

    “可以安装,安装以后与绿化带同时进行绿化,使珍贵苗木和花卉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护,提升道路绿化指数,为探讨从绿化中发展珍贵苗木花卉养植寻得可持续之路。”李天昊说。

    “是不是和生态天桥植被一样?”于晓霞又问。

    “是的,盆景房顶覆土深度最大1.5米,满足小型乔木类、灌木、草花等植物群落生长。植被选择乡土、抗逆、食源、浅根植物,以“亚乔木+灌木丛+地被”形成多种近自然群落。”李天昊说。

    “我们接到桃花山和大南山西山的天桥设计,您能不能透露一下您的设计构思?”于晓霞再问。

    “该天桥宽三十米,连接两座山体,桥东侧是大南山景区,桥西侧是桃花山景区,天桥上部设计为空中走廊花园,桥墩突破了传统钢筋混凝土外形,以桃花树干为造型,是旅游区首座集交通和景观为一体的生态天桥。”李天昊说。

    “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怎么治理、怎么规划和怎么更好规划旅游开发区?”于晓霞继续问。

    “城乡景观风貌即城乡的风采和面貌,是涉及国土自然环境、城乡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征。景观风貌不仅包含了看得见的空间景观,如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山水格局、绿化,还蕴含着城乡的神韵气质、地方的市民精神、风俗习惯与科教文化。

    因此,城乡的景观风貌是城乡特色的最主要体现之一,也是城乡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旅游开发区建设是在新型城市化时期提出的新的建设目标,而城乡景观风貌是彰显旅游区花园城特色、营造花园城美好环境、提升花园城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旅游区的城乡发展中,研究如何保护乡村的传统景观,如何形成城乡的特色风貌,如何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水平,如何创造具有活力的城乡空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升旅游区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新飞集团开始实施打造“美丽家园”的战略,从制度建设入手,推进和保障城乡景观风貌的改善和提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家园,实现大山坳永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要求对标其他先进国家建设成果,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加强生态管理,科学规划布局,促进城市又好又快地发展。从现状生态控制区格局来看,生态控制区主要分布在外部的山体区域,对城乡公共空间和山体生态空间造成了一定的阻隔,既不利于山体生态空间的通达,也不利于依托山体自然条件的城乡特色公共空间的营造。

    如徐桃路两侧种植了较多高大乔木,阻断了南北轴线景观带与内部的视线通廊。如青龙山原本是旅游区中面积较大的生态斑块,且联通东部部的山体,具有极佳的城乡景观和生态的潜力。但在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它曾被孤立于开发区空间之外,仅作为旅游开发区的背景,使其生态复合价值难以体现。

    旅游区具有特色的‘山、岙、水’等自然景观资源,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导致此类空间的特色没有与当前开发区建设的景观打造相融合,城市整体的景观亮点不足。同时对此类景观资源的保护和视线控制也较为缺乏,导致这些特色自然景观资源空间感知体验不足。

    虽然近期进行了一批经典的建设和景观的提升,但从整体来说仍缺乏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然化景观质量不够高,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生态景观体验景观,也无法形成代表旅游区的特色空间特征。历史文化空间未能聚集人气,形成乡村文化的触媒点。此外,还散布着文化遗产,但缺乏整体性的景观打造,导致体验感和景观感知不强,标志性特征不明显。

    社区居住空间的环境品质不佳,密度较高,缺乏特色开敞空间和特色的景观空间。高密度低容积率的老城空间现状,导致老城空间景观体验较差,景观感知不足。新城范围内由于多为封闭式的住宅小区,且公共开敞空间的建设尚未完成,因此,居住区内部缺乏集中开敞的公共空间,社区景观感知力相对较弱,花园生活空间生态品质欠佳。

    通过生态天桥的建设,将被道路割裂的生态区域联通起来,保证了生物自由迁徙的途径。通过容积率补偿、绿化屋顶津贴等政策,鼓励开发商在各类项目中利用地面公共花园、屋顶花园、天空廊道和垂直绿墙等多维度的垂直立体绿化。将生态控制线定桩立界确定下来,并通过法规规定其使用范围和适用调整程序,严加管控,形成极为特殊的山水格局。参照集美新城的经验,提炼屋顶、立面等控制要素加以控制,强化历史风貌的延续传递区域,强化地域特色。

    公共空间是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自然与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具有独特魅力。观景点是视觉感知景观风貌的重要节点空间,能够对片区乃至整体在同一时间内形成完整意向,加深对景观风貌特色的整体认识,建立对城乡的具象理解。观景点的选择与营造,需根据具体的空间格局与视廊视域关系,结合景观感知游线的策划进行。

    加强对重要线性景观通廊的视线保护,营造城市同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感知体验,重要线性空间包括景观风貌轴线、景观风貌廊道、道路与街道、重要边界四种类型。

    道路与街道按照在景观风貌中的不同作用划分道与街,分为交通型景观型、综合型、商业型。作为旅游区景观风貌的重要表情,街道界面的各要素均需围绕旅游区景观风貌这一核心进行打造,包括街道尺度、建筑贴线率、绿化与景观设施等,做到有机和谐而又特色鲜明。

    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对建筑风格进行分区引导,并对夜景灯光进行分区管制。加强对重点管控区域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照明的管控与引导,从生态本底优化、感知体验营建、环境品质提升三个方面,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景观风貌实施策略。充分挖掘旅游区景观和文化特色,加强城镇的开发建设和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融合,形成近、中、远相结合的良好视觉景观。

    现在各景观要素之间联通性差,整体景观系统不完善的现状,通过多条景观道路、景观河道等线性景观空间的打造,加强各景观节点、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提升道路绿化景观,形成完整的景观系统。同时,加强对自然景观资源的视廊管控,构建起旅游区重要公共空间节点、观景点和山、水之间的视线联系,严格控制视廊内的建筑高度,使自然特色能在更多的公共空间被感知。

    结合大山坳的地域文化,提炼能展示大山坳个性魅力的文化标识元素,构筑完善、科学、合理的城市标识系统。结合重要公共空间,设置能体现旅游区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品,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同时,使城乡的文化能够被更好地传达。”李天昊详细讲解了总体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