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这才是春秋战国 > 第63章 鲁国被迫改革

这才是春秋战国 第63章 鲁国被迫改革

    不过,楚庄王却没能像晋文公那样让霸业持续下去。

    公元前591年,当了二十三年国王的楚庄王突然病逝,他的两个弟弟,令尹子重和司马子反按照他的遗命,拥立他那只有十岁(按现代人的计岁习惯,其实只有九岁)的儿子为君,是为楚共王。

    由于楚共王年幼,因此由令尹子重摄政。

    子重、子反两个平庸的权臣,加一个年幼的国君,领导着楚国。而楚国的老对手晋国呢?晋景公贤明不下于晋襄公,执政大臣士会更是可以跟孙叔敖、斗谷阏菟比肩齐名的贤臣,此消彼长之下,楚国的霸业怎能长久维持?偏偏就在这节骨眼上,鲁国求上楚国的门来了,请求楚国赶快出兵伐齐。

    鲁国的苦恼都是它的凶邻居齐国给制造的,齐惠公上台后,跟鲁国改善了关系,甚至还把鲁国送给他的汶阳之田都还给了鲁国。但是,齐惠公去世后,他儿子齐顷公继位,这小子很狂,很好战,对鲁国也不那么友好,鲁国怕了,担心又要回到天天受欺负的从前,怎么办?赶紧使自己强大起来。怎么才能强大?改革!

    鲁国这个奇葩国家,本质上是最反排斥改革的。当初,周公旦和姜子牙他们镇压了三监和十七国之乱之后,实行第二次分封诸侯时,鲁国是跟齐国同时分封的,两国都是侯爵级国家,国力不相上下。事实上,周公旦胳膊肘还是往里拐的,因为鲁国是他自己的封国,名义上是天子周成王封给他的,实际上当时周成王年幼,周公旦非但摄政,还代行天子事,分封的事全是他说了算,所以当时鲁国的自然条件比齐国优越得多,鲁国是高度开发的膏腴之地,而齐国则比较荒凉,周围全是莱、夷等少数民族,齐国是后来开疆拓土并大力开发之后自然条件才优越起来的。

    当初分封之后,周公旦因为要辅佐幼主,无法去封国,就让儿子伯禽代替他去治理鲁国。由于鲁国享有其他诸侯国望尘莫及的特权——可以祭祀天和周部族的祖宗,也就是可以拥有天子礼乐,同时,还分赐给鲁国一大批周王室的礼器、文物、典籍简册以及太祝、太卜、宗人、太史等官员。

    伯禽到鲁国之后,就着力维护他获赐的那些“无价之宝”,向全国大力推行周王朝的礼法。因此,过了三年才去向周公旦汇报他治理鲁国的情况。周公旦问他:“怎么这么慢?”伯禽说:“我要变更那里的风俗,改变那里的礼制呀。譬如,要推行孝服制度,死了父母的人,要服孝三年,我得等他们服孝期满,才能看到他们执行的情况呀,所以到现在才来汇报。”

    而它的东邻齐国呢?姜子牙到封地之后五个月,就来向周公旦汇报施政情况了。周公旦问他:“怎么这么快?”姜子牙说:“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仪,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做,所以一切都很顺利。”

    周公旦虽然被儒家推崇为大圣人,但在洞察力方面,给睿智的姜子牙提鞋也不配,所以听了伯禽的回答居然感到很满意。而当姜子牙得知伯禽施政三年之后才去汇报,他就叹息说:“鲁国的后代将来要北面事奉齐国了,为政不能做到简单易行,百姓就不会靠近。只有平易近民,百姓才能归服。”

    确实,鲁国从一诞生,就形成了讲究礼制、讲究繁文缛节、死守条条框框的传统。虽然鲁国的国君和权贵们做出来的不合礼制的事一点也不比其他诸侯国少,有时甚至连禽兽都不如,但他们在施政时,却特别死守老本本,特别喜欢搞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对待别的诸侯时,也特别喜欢在礼的细枝末节上认死理,吹毛求疵。因此,这个国家一直都是一潭死水,暮气沉沉,进入风起云涌的春秋时代之后,它就越来越跟不上形势了。也正是因为这样,自齐桓公以来,齐国的历任国君似乎都爱踩它两脚。

    现在,鲁国高层终于认识到,死抱着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无价之宝”一点作用都没有,齐桓公、晋献公这些人就是因为部分地抛弃了那些老古董,齐国和晋国才成为一等强国的。因此,他们也下决心要扔掉一点破烂老货了。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初税亩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古代史官们的工作太不到位,没给后人留下资料,所以没人说得清。据现代学者们推测,大体上就是废除井田制,实行按亩征收租税。跟齐国管仲的“相地衰征”和晋国的“作爰田”差不多的性质吧!这当然是违反礼制的,要不是被强邻修理惨了,急需增加财政收入来增强军力,因循守旧的鲁国无论如何也不会出此下策!

    看到鲁国在为增强国力而努力,齐国开始感到不安了,赶忙跟晋国结盟,试图联合晋国来一同打压鲁国。鲁国非常恐慌,赶忙派使者到楚国,请楚国出兵伐齐。

    齐国可不是郑、宋这样的二等国家,那是曾经的霸主,一个宋国就已经这么难缠了,花了九个月才摆平,郑国也花了三个月才摆平的,齐国这块骨头就更难啃了。就算最后能啃下来,自己肯定也要崩掉好几颗牙,万一晋国乘机来报复怎么办?所以,子重子反兄弟俩想来想去,最后还是以国内有丧事(楚庄王刚去世)为由,拒绝了鲁国的请求。

    鲁国的极度失望是可想而知的,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再次抛弃一些祖宗的宝贝礼制,改革再深化一步:加税、增收军赋,用于军备,同时征集野人当兵,以扩大兵源,称为“作丘甲”!

    这样连番地改革,本来鲁国的国力是很有望大幅提升的,然而,鲁国国运不昌,在这节骨眼上,上层的内斗内耗加剧了!

    前面说过,因为东门襄仲杀了鲁文公的太子和嫡子,声望大跌,三桓乘机抬头。东门襄仲死后,三桓很快就成为了鲁国朝廷中第一政治集团,虽然由东门襄仲一手扶上台的鲁宣公继续无条件地倚靠东门氏,信重东门襄仲的儿子公孙归父。但是,公孙归父已无力保住东门氏的权势,三桓渐渐把持了朝政。无奈之下,公孙归父决定借助晋国来除掉三桓。

    鲁宣公十八年(公元前591年)的秋冬,公孙归父前往晋国访问,跟晋国人合计去了。

    然而,公孙归父前脚刚走,后脚鲁宣公就突然去世了,他的儿子姬黑肱继位,是为鲁成公。

    三桓当然不能坐等东门氏引着晋国人来收拾他们,季孙氏家族的家主季孙行父首先发难,在朝堂上翻襄仲杀嫡立庶的老账,要彻底清算东门氏。

    臧氏家族的家主、鲁国名大夫臧文种的儿子臧许是掌刑狱的司寇,他也不满意三桓把持朝政,但他拗不过三桓,只得说:“当时不治襄仲的罪,襄仲的后人又有什么罪呢?你们既然要除掉东门氏,那我就请求国君驱逐他吧。”

    新即位的鲁成公比他父亲更没有威势,三桓怎么说,他只能怎么做,就这样,襄仲的后人东门氏被全部驱逐出鲁国。

    这时公孙归父正好在回曲阜的路上,得知家族被驱逐,他就让他的副手回朝复命,自己筑土为坛,张开帷幕,脱去左臂的衣服,用麻束了头发,按照国君丧礼时他应站的位置,站在那儿哭祭鲁宣公,然后顿足三次。行完这一套礼,他就逃亡到齐国去了。

    公孙归父明明是去联络晋国的,为什么不逃到晋国去而去了齐国?看来,他晋国之行不顺利,晋国人不愿意来趟鲁国这摊浑水。而这时的齐国跟晋国,关系已恶化到了战争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