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难忘的岁月 > 第四十一章 蘸水笔

难忘的岁月 第四十一章 蘸水笔

    41、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老师就不允许用铅笔写字了,一律改成蘸水笔。蘸水笔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笔杆,一部分是笔尖。笔杆上细下粗,下边可以插进笔尖,二者一组合就是蘸水笔了。笔杆都是用木料制成的,一般不超过2角钱1支。笔尖就是几分钱。但有时也可用秫秸杆代替就不用花钱了。缺点是不耐用,且秫秸瓤子容易吸墨水。

    蘸水笔是当时的主要书写工具,比较普及,而且已经历史悠久。笔杆子就代表文化,所谓笔杆子厉害,就是表示文化水平高,写作能力强。早在清朝时期,李鸿章就提出了“三杆子”:枪杆子、笔杆子、二杆子。枪杆子打天下,笔杆了有文化,二杆子天不怕地不怕。

    毛主席早就论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笔杆子就代表文化、学问、知识。虽然那时候已经有了自来水钢笔,但很少有人用,起码在我们班一直到小学六年,没看见有哪位同学使用钢笔。我估计还是因为买不起,虽然那时的1支普通钢笔价钱就是1元左右钱。

    蘸水笔虽然用不了多少钱,但带来的麻烦太多。其中最主要的麻烦就是墨水。当时习惯叫“钢笔水”,也叫“颜色水”。因为这种颜色水是用”颜色片”自己配制而成的。颜色片供销合作社有卖,好像是一、二分钱1片,像现在的苏打片一样大小。放在瓶子里用凉水慢慢沏开,水与颜色片的比例应该合适,不然太深或太浅。

    问题随之而来了,当时没有什么合适的瓶子,哪家都不吃药,也没什么药瓶子。当时最珍贵的瓶子就是盘尼西林瓶,也叫“大油瓶”,也就是油制青霉素瓶,都是外国进口药,比淘登金子还困难。这种小瓶子有胶盖,不洒水,密封严实。

    不知爸爸从哪弄来个小瓶子,还没有盖。我在瓶脖子上栓个绳,上下学拎着,冬天拎到学校整个冻成冰块了。有的同学用手化,有的在炉子上烤,有的用哈气。关键是手还冻得冰凉呢,怎么才能化开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开冻了,结果弄了一手焦蓝,有时就蹭到脸上、鼻子上、嘴唇上。等放学回家妈妈一瞧乐了:“看你那脸咋整的,像个花狗腚似的”。花狗腚什么样我还真没看见过,妈妈太会形容,太有想象力了,亏得没念过书。我忙照镜子一看,脸上好几块蓝色,原来花狗腚就这样。关键是上嘴唇上还有一块,像长出了胡子,嫣然一个小老头,确实招笑。

    当时,老师也不用钢笔,都使用蘸水笔,只不过老师判作业时使用的是红色钢笔水。老师使用的钢笔水也有蓝色的,但比我们的高级,都是买成瓶的,那个瓶像雪花膏瓶差不多,不是用颜色片沏成的。有时候学生的钢笔水洒了,老师就倒一点点给学生,但马上就起了沉淀性的化学反应。因此,我们也把老师买的成瓶钢笔水叫“电水”。

    那时候,我们梦寐以求的事就是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自来水钢笔,但一直到小学读完,这个愿望才在考中学前夕实现。而这只钢笔陪伴我读完了中学,并用它考上了中专,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