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列强时代 第六百二十九章 日薄西山
热门推荐:
烟火人间事
丹武双绝
豪门千金她不想装了
末日求生,我打造了魔植世界
一周一个新系统,阁下该如何应对
雪中:酒色财气?可我是个好人!
全民领主:我能无限掠夺
神相诡医
星穹铁道:开局一剑劈死末日兽!
?? 在总理衙门待了好几个时辰,直到一干洋务派大佬兴尽方才放行,吴可跟着左宗棠慢慢悠悠的出了总理衙门,在近百护卫的保护下共乘马车返回住所。←頂點小說,x.
在马车上吴可好奇询问这次洋务派大佬会谈,怎么没有湘军那位曾主帅还有四川总督骆秉章?
他可是知道,这两位在百忙之中也跑来京城述职,至于真正原因是什么就不得而知。
左宗棠一说起这个脸色就很不好看,他跟曾国藩之间的关系此时只能用恶劣来形容,起因就是湘军拿走本属于闽浙总督手中的浙江军权。
因为战乱的缘故,有时军权甚至比政务权力要大,浙江巡抚又是跟湘军派系中人,所以此时左宗棠虽是闽浙总督,却十分无奈的对浙江军政竟没有多大发言权,这是性格一贯强硬的左宗棠难以忍受的。
他先对曾国藩表示了一番不屑,认为老曾这时候跑来京城纯粹作秀,谁不知道眼下太平天国已到了灭亡边缘,湘军建立不世之功指日可待,并好好的惋惜了一番吴可不能分享这么大一个蛋糕。
吴可对此却是不以为然,表示他此时的战功已经足够耀眼,要求得再多没什么好处反而害处不少,相反以曾国藩与朝廷的紧张关系,要是没有消灭太平天国收复金陵这等泼天大功托底的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朝廷拿下了。
左宗棠虽然认可吴可的意见,功高震主的事儿太过危险,,但眼睁睁看着湘军和曾国藩即将有的巨大收获,心中一时不爽到了极点。
两人在半道上分别,吴可所乘马车顶着越来越严寒的大风返回广东会馆。
时近年关,整个京城都笼罩在浓浓的过年喜庆氛围之中,街上满是采购年货的百姓以及商贩,人来车往好不热闹,一股子年味扑面而来。就连广东会所大门前的灯笼,都换成了喜庆了大红色。
下了马车回到居所,会所负责人以及同居此地的广东官员忙不迭上来拜见,好不容易才将这帮热情得过分的家伙打发,这才有空招来总督卫队亲信参将吴平,询问让他打探的曾国藩以及骆秉章的情况。
虽说他不打算插手两江战事以及四川战事,对于捞战功这样的好事没啥兴趣,但不表示他对这两处战场没兴趣,尤其是具体的战斗过程,他要求手下探子打探得越详细越好。
他也要自我学习和提高啊,尽管前世参过军打过枪,可最高不过当过小小的班长,对于具体的战术和策略两眼一摸黑,根本就没啥心得体会。
重生到了清代以后,他又面临着冷兵器战斗模式,素有自知之明的他可不认为自己天生大将之才,为了能在战火连绵的乱世之中存活下来,不断的学习其他人的战术理念以及自我提高,就成了必须的生存手段。
别看他自从起家以来屡战屡胜几乎没败过,大清‘名将’的含金量十足,就算他的那些政敌都不得不配合其的指挥手段,在战事上没啥好指摘的,只能从其它方面找错漏捅刀子。
吴可心中很是明白,乡勇队自所以能有眼下局面,离不开初起之时没有败过的亮眼资历。而这样的亮眼战绩,也不过是他谨小慎微又见多识广的结果罢了。
人家跟你玩冷兵器,他便利益手头资源搞热,兵器对抗。对手热,兵器玩的纯熟,他又想办法利用战术极力限制占据主动,总之无论面对的敌人使用哪种战法,他都有不同的办法应对,这就是见识广博的好处!
当然这些都是上不得台面的手段,他想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将的话,就必须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真正有那份本事,不断学习自我提高便是最好的提高办法。
不断他得自我学习不断提高,就是手下小弟也不能例外。
比不得湘军将领几乎清一色的读书人,乡勇队高级将领基本上都是泥腿子出身,除了敢打敢拼之外几乎一无是处。要不是吴可强令要求他们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的话,很多人最多干到一个营正参将便到顶了。
而为了手下小弟不断提高自身,吴可也是下了大力气,但凡有点空闲时间都不放过,开办乡勇队内部的识字班和战术战略班,没有教材就拿眼下正在发生或者亲身参与的战事作为范例,没有合适的老师大家一起讨论,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一套文字教案,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目前看来效果真心不错,不说吴可本人已能将清军战法玩得纯熟,还能加入经过实战检验的热武器战法,形成了一套独属乡勇队的战术理论。
手下心腹小弟也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不仅个个都是实战经验丰富的老鸟,而且对于乡勇队总结的战术战法也都有自己的理解,隐隐有了自己的战斗风格。
所以乡勇队一向重视收集大清境内发生各种战事情报,而且还是越详细越好,这样才能给乡勇队将校们讨论时不至于因为情报关系,而出现认知错误和方向偏差,最后白白做了无用功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
吴平详细汇报:同治元年(1862)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责革爵”。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湖北,企图调动天京围敌。
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下关渡江,占含山、巢县、和州。同治三年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队渡江,并于3月占浦口,4月占江浦。趁清军卜被一路直接杀入皖北,不料受到安徽清军与湘军节节抵御,屡攻不克。进至六安后,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奇缺,加之清军防堵甚严,李秀成遂放弃原定进军计划,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随即东返。
这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增至三万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眼见情况不妙洪秀全又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救援。
南渡过程中被湘军炮火打死和因饥饿而死者甚众,渡至南岸进入天京城内的太平军不到1.5万人。
6月25日,湘军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洑洲,太平军又损失2万余
人。至此,长江北岸完全为清军占领。太平军实力则进一步削弱,天京解围的希望也更加渺茫。
与此同时,苏浙战场也在淮军、洋枪队、左宗棠部闽浙清军的进攻下趋于瓦解,游荡于苏浙边缘的太平军迟迟不能取得让人满意的战果。
湘军于1863年6月底攻破九洑洲,控制了长江北岸后,鲍超部南渡,扎营神策门(今中央门)外沿江一带。9月,曾国荃部攻占天京城东南的上方桥和城西南的江东桥,11月上旬又连续攻占了城东南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以及秣陵关、中和桥,太平军在紫金山西南的要点全部失守。
11月25日,曾国荃进扎城东孝陵卫。这时,湘军已攻陷天京外围的所有城镇要点,天京城只有太平门、神策门尚与外界相通。
外援断绝。李秀成于12月21日向洪秀全建议,鉴于湘军壕深垒固,围困甚严,天京又内无粮草,外援难至,不如让城别走,遭到洪秀全拒绝。这样,太平天国的最后一线希望也丧失了。
……
太平天国的颓势已经不可挽回,除非洪秀全舍得放弃金陵的花花世界,脱离清军重兵集团保卫才有生路,难怪老左对于攻打金陵之战如此愤愤不平。
眼下太平军已经不成了,收复金陵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这么大一功劳就算明知得到了也没啥好处,但依旧忍不住心中熊熊的嫉妒之火乱冒。
估计更让老左难受的是,他手下以楚军为基干组建的闽浙清军,明明有能力充当进攻主力,可在湘军的强势面前只能打打下手作为边缘角色存在,以老左的强势性格哪受得了这个?
与闽浙清军有相同命运的就是李鸿章新组建的淮军,明明身处苏常地区,距离金陵近得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湘军独占大功,淮军却只能在旁边流口水占些边边角角的便宜,李鸿章能忍到现在还是一副顺从摸样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湘军吃独食的行径实在惹人生厌,要是吴可还在两江的话只怕早就跟湘军闹腾起来了,就是江南大营还在的话和春那厮也不会叫曾国藩好受。
只能说,湘军和曾国藩的运气相当不错,吴可因为朝堂争斗被调往两广,和春的江南大营早早被破已经没了之前势力,浙江军务又被湘军牢牢掌握左宗棠也一时插手不得,至于淮军现在还是小字辈不足为虑,湘军在两江一家独大的局面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好手段!
吴可不得不赞叹曾国藩手段高明,不知不觉湘军竟然拥有如此巨大优势,要说曾国藩没在其中动手脚打死吴可都不相信……
在马车上吴可好奇询问这次洋务派大佬会谈,怎么没有湘军那位曾主帅还有四川总督骆秉章?
他可是知道,这两位在百忙之中也跑来京城述职,至于真正原因是什么就不得而知。
左宗棠一说起这个脸色就很不好看,他跟曾国藩之间的关系此时只能用恶劣来形容,起因就是湘军拿走本属于闽浙总督手中的浙江军权。
因为战乱的缘故,有时军权甚至比政务权力要大,浙江巡抚又是跟湘军派系中人,所以此时左宗棠虽是闽浙总督,却十分无奈的对浙江军政竟没有多大发言权,这是性格一贯强硬的左宗棠难以忍受的。
他先对曾国藩表示了一番不屑,认为老曾这时候跑来京城纯粹作秀,谁不知道眼下太平天国已到了灭亡边缘,湘军建立不世之功指日可待,并好好的惋惜了一番吴可不能分享这么大一个蛋糕。
吴可对此却是不以为然,表示他此时的战功已经足够耀眼,要求得再多没什么好处反而害处不少,相反以曾国藩与朝廷的紧张关系,要是没有消灭太平天国收复金陵这等泼天大功托底的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朝廷拿下了。
左宗棠虽然认可吴可的意见,功高震主的事儿太过危险,,但眼睁睁看着湘军和曾国藩即将有的巨大收获,心中一时不爽到了极点。
两人在半道上分别,吴可所乘马车顶着越来越严寒的大风返回广东会馆。
时近年关,整个京城都笼罩在浓浓的过年喜庆氛围之中,街上满是采购年货的百姓以及商贩,人来车往好不热闹,一股子年味扑面而来。就连广东会所大门前的灯笼,都换成了喜庆了大红色。
下了马车回到居所,会所负责人以及同居此地的广东官员忙不迭上来拜见,好不容易才将这帮热情得过分的家伙打发,这才有空招来总督卫队亲信参将吴平,询问让他打探的曾国藩以及骆秉章的情况。
虽说他不打算插手两江战事以及四川战事,对于捞战功这样的好事没啥兴趣,但不表示他对这两处战场没兴趣,尤其是具体的战斗过程,他要求手下探子打探得越详细越好。
他也要自我学习和提高啊,尽管前世参过军打过枪,可最高不过当过小小的班长,对于具体的战术和策略两眼一摸黑,根本就没啥心得体会。
重生到了清代以后,他又面临着冷兵器战斗模式,素有自知之明的他可不认为自己天生大将之才,为了能在战火连绵的乱世之中存活下来,不断的学习其他人的战术理念以及自我提高,就成了必须的生存手段。
别看他自从起家以来屡战屡胜几乎没败过,大清‘名将’的含金量十足,就算他的那些政敌都不得不配合其的指挥手段,在战事上没啥好指摘的,只能从其它方面找错漏捅刀子。
吴可心中很是明白,乡勇队自所以能有眼下局面,离不开初起之时没有败过的亮眼资历。而这样的亮眼战绩,也不过是他谨小慎微又见多识广的结果罢了。
人家跟你玩冷兵器,他便利益手头资源搞热,兵器对抗。对手热,兵器玩的纯熟,他又想办法利用战术极力限制占据主动,总之无论面对的敌人使用哪种战法,他都有不同的办法应对,这就是见识广博的好处!
当然这些都是上不得台面的手段,他想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将的话,就必须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真正有那份本事,不断学习自我提高便是最好的提高办法。
不断他得自我学习不断提高,就是手下小弟也不能例外。
比不得湘军将领几乎清一色的读书人,乡勇队高级将领基本上都是泥腿子出身,除了敢打敢拼之外几乎一无是处。要不是吴可强令要求他们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的话,很多人最多干到一个营正参将便到顶了。
而为了手下小弟不断提高自身,吴可也是下了大力气,但凡有点空闲时间都不放过,开办乡勇队内部的识字班和战术战略班,没有教材就拿眼下正在发生或者亲身参与的战事作为范例,没有合适的老师大家一起讨论,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一套文字教案,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目前看来效果真心不错,不说吴可本人已能将清军战法玩得纯熟,还能加入经过实战检验的热武器战法,形成了一套独属乡勇队的战术理论。
手下心腹小弟也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不仅个个都是实战经验丰富的老鸟,而且对于乡勇队总结的战术战法也都有自己的理解,隐隐有了自己的战斗风格。
所以乡勇队一向重视收集大清境内发生各种战事情报,而且还是越详细越好,这样才能给乡勇队将校们讨论时不至于因为情报关系,而出现认知错误和方向偏差,最后白白做了无用功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
吴平详细汇报:同治元年(1862)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责革爵”。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湖北,企图调动天京围敌。
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下关渡江,占含山、巢县、和州。同治三年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队渡江,并于3月占浦口,4月占江浦。趁清军卜被一路直接杀入皖北,不料受到安徽清军与湘军节节抵御,屡攻不克。进至六安后,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奇缺,加之清军防堵甚严,李秀成遂放弃原定进军计划,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随即东返。
这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增至三万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眼见情况不妙洪秀全又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救援。
南渡过程中被湘军炮火打死和因饥饿而死者甚众,渡至南岸进入天京城内的太平军不到1.5万人。
6月25日,湘军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洑洲,太平军又损失2万余
人。至此,长江北岸完全为清军占领。太平军实力则进一步削弱,天京解围的希望也更加渺茫。
与此同时,苏浙战场也在淮军、洋枪队、左宗棠部闽浙清军的进攻下趋于瓦解,游荡于苏浙边缘的太平军迟迟不能取得让人满意的战果。
湘军于1863年6月底攻破九洑洲,控制了长江北岸后,鲍超部南渡,扎营神策门(今中央门)外沿江一带。9月,曾国荃部攻占天京城东南的上方桥和城西南的江东桥,11月上旬又连续攻占了城东南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以及秣陵关、中和桥,太平军在紫金山西南的要点全部失守。
11月25日,曾国荃进扎城东孝陵卫。这时,湘军已攻陷天京外围的所有城镇要点,天京城只有太平门、神策门尚与外界相通。
外援断绝。李秀成于12月21日向洪秀全建议,鉴于湘军壕深垒固,围困甚严,天京又内无粮草,外援难至,不如让城别走,遭到洪秀全拒绝。这样,太平天国的最后一线希望也丧失了。
……
太平天国的颓势已经不可挽回,除非洪秀全舍得放弃金陵的花花世界,脱离清军重兵集团保卫才有生路,难怪老左对于攻打金陵之战如此愤愤不平。
眼下太平军已经不成了,收复金陵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这么大一功劳就算明知得到了也没啥好处,但依旧忍不住心中熊熊的嫉妒之火乱冒。
估计更让老左难受的是,他手下以楚军为基干组建的闽浙清军,明明有能力充当进攻主力,可在湘军的强势面前只能打打下手作为边缘角色存在,以老左的强势性格哪受得了这个?
与闽浙清军有相同命运的就是李鸿章新组建的淮军,明明身处苏常地区,距离金陵近得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湘军独占大功,淮军却只能在旁边流口水占些边边角角的便宜,李鸿章能忍到现在还是一副顺从摸样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湘军吃独食的行径实在惹人生厌,要是吴可还在两江的话只怕早就跟湘军闹腾起来了,就是江南大营还在的话和春那厮也不会叫曾国藩好受。
只能说,湘军和曾国藩的运气相当不错,吴可因为朝堂争斗被调往两广,和春的江南大营早早被破已经没了之前势力,浙江军务又被湘军牢牢掌握左宗棠也一时插手不得,至于淮军现在还是小字辈不足为虑,湘军在两江一家独大的局面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好手段!
吴可不得不赞叹曾国藩手段高明,不知不觉湘军竟然拥有如此巨大优势,要说曾国藩没在其中动手脚打死吴可都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