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374章 变法,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战争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第374章 变法,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战争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应该确实是为了富国强民。

    他提出的几项法案法规,如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是旨在通过土地核查和劳役整理的手段来增加国家的税收,这些都属于标准的经济法范畴。

    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其实在历朝历代都有所体现,

    只是青苗法、均输法和市易法显得更为特殊,这在古代社会中极为罕见。

    明眼人应该可以察觉出来,

    王安石的这些法规实质上是让政府介入市场,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干预措施,加快货币的流通,从而达到增加社会财富的目的。

    这正是王安石所倡导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念。

    在封建社会农业社会背景下,

    王安石的这种经济思想,在后世人看来,无疑具有极高的前瞻性。

    其所蕴含的经济学知识远超当时的人们,这恰恰体现了他的非凡之处。

    另一方面,

    也正因为他的思想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所以他在推行改革时遭遇了巨大的阻力。

    尽管如此,王安石却一生都坚持迎难而上,始终贯彻自己的信念,这种坚定的精神也是他令人钦佩的地方。”

    看到这儿,老朱陷入了沉思:“政府介入市场,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干预措施,加快货币的流通,从而达到增加社会财富的目的……咱的银行不就是扮演的这个角色,想要起到这种作用吗?

    纵观万界空间各朝各代,想必唯有我朱元璋的世界才建立起了完善的银行系统!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这句话,

    我朱元璋收下了!

    哈哈哈哈!”

    李世民望着屏幕,与其急切的对房玄龄说道:“老房,王安石的变法内容你都记下来了吗?”

    房玄龄闻言,躬身行礼道:“回陛下,臣已经全数记下。”

    秦始皇嬴政还没开口,李斯就对他说道:“陛下,王安石的变法,加上我秦朝的制度,只要稍加改变和融合,便能使我大秦重新焕发活力啊!”

    嬴政点头,云淡风轻的回了一句:“那就交给你去办,朕只看结果。”

    李斯极力压制着内心的激动,拱手行礼道:“臣,领命!”

    而嬴政嘴角微微翘起的弧度,却昭示了他的内心也并没有表面的那么平静。

    系统继续直播,

    “王安石被骂的那么惨,自然是有其缘由的。

    那么,王安石变法的问题在哪里?

    答案之前就已经说过了:天真!

    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

    中国历史上,宋朝虽在商品经济领域相对比较发达,但本质上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王安石的超前经济思想,其实很难得到有效实施。

    简而言之,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宋朝缺乏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这使得王安石的经济理念无法通过市场机制顺畅运作,而只能依赖政府的强制措施进行干预。

    政府确实需要干预,但要有限度,须知凡事过犹不及。

    其二,作为一个庞大的农业国家,宋朝并不具备以恰当方式去高效执行这一超越时代的经济调节任务的能力。

    因此,尽管王安石的愿景是美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达成。”

    有观众恍然道,

    “我懂了!其实不是王安石的变法有问题,而是他所处的社会和制度跟不上他的思想!”

    “所以说,王安石牛啊!”

    “生不逢时,也不知哪个朝代才能配得上他的变法。”

    “可我们一直都是农业社会啊!那还有朝代配得上吗?”

    “……”

    “为了实现自己的变法,王安石不得不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权力,通过强制手段来推广改革。

    而这种做法导致了一场原本旨在经济改革的运动,最终演变成了政绩考核的竞技场。

    为了获得好的考核成绩,官员们只能不断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进而扭曲了市场机制,使得王安石的初衷在实践中彻底变形。

    这一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演变形成了一个无法打破的恶性循环。

    作为王安石政治上的对手,

    尤其是保守反对派的领袖司马光,他对王安石的变法理念,其实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司马光不是经济学家,也没有王安石那种通过促进流动来增加社会财富的独特思维。

    他的观点源自他深厚的历史学识,也就是祖宗们总结出来的经验。

    在司马光看来,国家财富是有限且固定的。

    政府与民众在财富的分配上,是消彼长的关系。

    政府多拿一分,百姓就少赚一分,这就是帝王将相们理解的‘与民争利’。

    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哈?”朱由检满脸懵逼。

    “如果这话不是苏先生说的,朕定然叫人把他叉出去砍了!”赵匡胤脸色凝重。

    “天下财富本就不应该是固定的!否则我大唐如何成为历史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李隆基深以为然。

    老朱则在闭目沉思,他隐隐感觉脑子里有一条线快被自己抓住了,就差那么一点点!!

    苏治继续讲解道:

    “司马光作为一名伟大且严谨的历史学家,

    他的观点和思想或许缺乏创新和冒险,

    但那都是从历史中无数次的经历,和诸多的实践验证后所得到的经验。

    所以,也不能怪司马光保守和反对,毕竟古人还有一句话叫做‘以史为镜’。

    司马光立足于华夏农业社会,基于此现状并预见到:

    无论王安石的改革包装的如何华丽,

    其本质可能还是与历史上的桑弘羊的政策相似,

    终究逃不出当年桑弘羊那样与民争利的结局。

    从这一角度分析,王安石与司马光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王安石具有前瞻性思维,眼界开阔,却可能忽视了现实的制约。

    而司马光则显得更为保守和实际,他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深信相同的土壤终将结出相似果实的的道理。

    考虑到司马光更贴近农业社会士大夫阶层的思考方式,当时众多名流选择支持他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时的王安石,意气风发,壮志满酬。

    他婉拒了文坛巨擘欧阳修与宰相文彦博的盛情邀请,选择前往偏远的鄞县去实验自己的变法雏形。

    那一年,旱灾肆虐。

    王安石兴修水利,并趁机推行了青苗法。

    ‘青苗法’的初次推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成功地保障了当地百姓的生活,还为他赢得了治下口碑和朝中大佬的青睐。

    一时间,‘名不加分国用饶’的美好愿景,仿佛触手可及。

    但遗憾的是,

    当青苗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时,

    却出现了诸多问题,

    追根溯源,还是逃过不两个字——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