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375章 孤高的王安石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第375章 孤高的王安石

    “熙宁三年,

    曾任王安石顶头上司、大宋前任首相的韩琦上奏,

    他指出本应利好于民的低息青苗贷,在部分地方官员的操作下,却变成了害民的强制摊派。

    无论丰年还是灾年,无论百姓是否需要贷款,

    都遭到强迫借贷,且利息奇高,甚至还伴随暴力催收,导致民不聊生。

    面对众人的反对声,

    王安石其实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去推进变法,

    但他性格孤高,正如他诗中所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种性格和处事方式,还是有待商榷。”

    “王安石的孤高,让他选择要求反对者提供部分官员强行摊派的证据,并严惩这些人。

    宋神宗支持这一提议,但反对者纷纷称病,拒绝指认违法官员。

    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沆瀣一气、官官相护,那就真的无从得知了。

    神宗虽最终处罚了一批人,

    但朝堂上声势浩大的保守派,最终还是动摇了神宗坚定变法的决心,青苗法最终宣布暂停。

    青苗法的推行面临巨大阻力,如今又遭到群起而攻之,王安石为此深感挫败。

    更让他失望的是,是他察觉到了最高执政者,也就是他的皇帝陛下的变法决心,已不再坚定。

    于是,孤高的王安石称病请辞,

    神宗多次挽留,

    可王安石去意已决。”

    看到这儿,有观众忍不住叹息道,

    “唉……王安石脸皮这么薄,如何能干成大事儿?”

    “是啊,性格孤高便注定帮手寥寥,一旦背后的大靠山出现意志动摇,那一切抱负和理想都成了空想。”

    “所以变法啊,还得看张居正。”

    “可惜张居正也没遇到好皇帝……”

    视频继续直播,

    “不过事情还是出现了转机,就在宋神宗派人前往民间视察之后。

    据《宋史》记载,

    神宗派专人深入民间,了解百姓们对青苗法的态度,以及基层官员更为真实的信息汇报。

    结果神宗得到的消息显示:士绅以反对者居多,而农民支持者却占了多数。

    皇帝的疑虑也因此尽消,王安石得以复出,继续推行变法。

    宋神宗无疑是一位胸怀大志、立志强国的帝王,但历史上如秦孝公般全力支持变法的君主并不多见。

    王安石想做商君,靠山无疑还是软了一些。

    一道政令从设计之初到严丝合缝地执行,再到落实基层推行,本就充满坎坷与挑战。

    人的思维、理解与贪念、特权思想等等,

    更是加重了种种政策的执行难度与力度。”

    “回顾王安石在鄞县的治理经历,

    当年他曾公开反对上级增加百姓税负、悬赏揭发私盐贩卖的荒谬政策,

    是因为他意识到其中的制度风险,认为长此以往,会助长诬告谋利,败坏社会的风气。

    后来保守派推行的守旧法也证明,悬赏告发在北宋的社会环境中难以奏效。

    王安石的思想是超前的,他早已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才是解决财政困境的根本之道。

    然而,他的傲慢、孤高,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成为了他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在鄞县任职时,

    王安石便常常公开反对上级政令,甚至选择性执行或直接拒绝。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

    当他成为宰相时,下级官员竟然也效仿他的做法,公开反对变法,这成了熙宁变法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历史的悲剧色彩。

    而他最受后人诟病原因之一,是他启用了‘小人’作为变法的骨干。

    其实从王安石的履历来看,很难说他不重视德才。

    他提出的科举取士方案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一脉相承,而范仲淹也被他尊为一世之师。

    启用小人,实属无奈之举,或说是他过度自信的表现。

    在与司马光的对话中,

    司马光质疑王安石为何任用小人担任要职,

    王安石解释称变法之初,朝中重臣支持者寥寥,原官员不肯出力,因此选用有才之人,待变法成功后再驱逐小人。

    可司马光却说:小人一旦掌权,便难以再放权。

    吃进肚子里的肥肉,谁愿意轻易吐出来?

    这也是老夫前面所说的,王安石太过‘天真’,轻视了‘人性’的原因之一。”

    “王安石遭到诟病的原因,还有与启用小人出于同一动机的‘排除异己’。

    除了司马光,

    被誉为百余年第一天才的苏轼,也成了王安石打压的对象。

    苏轼与王安石的争斗被视为君子之争,

    王安石曾在乌台诗案中救了苏轼,却又极力阻止苏轼接近皇帝。

    这种任官规则,最终为投机分子提供了捷径,变法派内部四分五裂,互相倾轧,成为王安石身后的污点。

    后世梁启超便感叹:当时君子皆不愿与王安石为伍,只好选择与拥护变法者结盟,却又成为君子们攻击王安石的理由,实为不公。”

    “自熙宁七年遭遇旱灾和流民图事件后,变法派内部四分五裂,王安石本人也无力掌控局面。

    王安石长子王雱,更是因忧劳成疾,于熙宁九年病逝。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王安石,从此潜心学问,不再过问政事。

    那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由几次摇摆的神宗继续推进,直至九年后神宗驾崩。

    元佑元年,

    王安石的熙宁变法被司马光的元佑更化彻底终结,新法全数被废。

    曾批评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的司马光,

    在废除新法时却同样表现出了急不可耐的一面,

    甚至连苏东坡都怒称司马光为‘司马牛’。

    元佑八年,

    年轻的宋哲宗在高太后去世后掌权,重新推行变法。

    朝堂上的新旧两党陷入无休止的互相攻击之中,新法旧法的孰优孰劣,也已变得不再重要。

    政策的反复变化让民众和官员无所适从,法条推行效果大打折扣。

    党政争论的焦点,已经从‘惠民’沦为了意气甚至是仇恨之争,对国家、民生变得毫无裨益。

    直至北宋灭亡,这段历史也充满了无奈与叹息。”

    “即便在政敌司马光的眼中,王安石的德行也无可指摘。

    他的才华与远见卓识,历来为世人所公认,堪称古今罕有。

    甚至有人感慨,若非他执意推行那场毁誉参半的变法,仅凭其深厚的学识与卓绝的文采,王安石在历史长河中的形象也必将璀璨夺目。

    然而,王安石终究是王安石,能说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句话,可见他心气之高。

    无论后世会对自己如何评价,王安石依旧按照心中的理想前行。

    他不屑于迎合朝中权贵的举荐,甘愿远赴偏僻之地,亲历民间疾苦。

    面对高位,他屡次婉拒,却在执掌大权后,以雷霆之势推行变法。

    他的孤高,

    他的刚毅,

    他的执着,

    都在历史的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成为那个时代最鲜明的注脚。

    可悲、可叹、可敬!”

    【华夏历史十大悲情人物第八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盘点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