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激战1860 第349章 列强的主力舰
如同“无畏”号战列舰诞生时的情形一般一样,当英国开始建造“超级无畏式”战舰的消息传出后,再度引发了世界海军界的一片哗然。
然而,与三年前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列强的反响虽大,但跟风的进度却要滞后许多,颇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因素无非是受到经济上的限制,和各国自身国情的影响。
诚然,战列舰等主力舰船是一种吞金巨兽,在世纪之交的那几年里,各国主力舰的造价就已经普遍跨过了百万英镑的门槛。
到了无畏时代,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加剧,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在提升了战舰作战效能的同时,也造就了其愈发飞速上扬的造价。
这种情况之下,即便是列强,在比拼造舰时也常有力不从心之感。
可相比那些身处大陆的国家,本土位于海岛之上的英国就有着比较大的优势了。
因其无需兼顾陆海,海洋权益在国家总体考量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可以更为集中的把国力投入到海上力量的发展当中。
这也是英国常采取建立起庞大的舰队,来压制对手的内在原因之一,因为只要对手无法专注于海上,就很难冒着经济被拖垮的风险,去维持一支与英国具有同等规模的海军。
英国人的这一手玩得屡试不爽,皇家海军也成为百余年日不落辉煌的重要基石。
尽管如今的英国已然日薄西山,但依旧在明面上处在世界霸主的地位,为了给竞争对手施加更大的压力,他们便又祭出了这惯用的伎俩,同时舰队也是保护其本土安全的最后屏障,必须全力以赴。
反观英国最主要的对手德国,本是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又没有多少海外殖民地需要维护,发展强大海军的内因并不很充足。
只是出于好大喜功的德皇威廉二世的个人缘由,德国就开始了建设庞大舰队的进程,并成为英德之间最终走向对抗的重要原因。
德国海军的掌门人是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此公通过其主导的《舰队法》,以及后续的海军法案和修正案,来推动德国舰队的重组,以图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远洋舰队。
德国海军的急速扩充,用丘吉尔的评价就是“大陆上的最大的军事强国决心在同时成为至少占第二位的海军强国,这是世界事务中一个具有头等重大意义的事件。”
费舍尔甚至曾为此叫嚣,应该对德国舰队给予“哥本哈根式打击”。
可德国毕竟首先是一个陆军强国,相较于英国,德国的海军经费总是有限。
在“无畏”号出现之前,德国的海军经费通常低于英国的三分之一,在进入无畏时代后,两国的海军预算皆开始了快速攀升,前者尤甚。
以1909至1910财年为例,英国的海军预算为3,573万多英镑,而德国则约合2,013万英镑。
不过这也是两家在这个数据上最为接近的一年,此后英国的增长势头愈发强劲,德国的海军预算反而被逐渐拉开到了英国的一半以下,直到双方走向战争。
由于理念和战略上的差异,与英国相较,德国在主力舰的设计方面更偏重战舰的生存性,相反在航速和主炮口径方面则略有不足。
德国建造的第一批“无畏式”主力舰,采用的都是45倍径280毫米主炮,何其保守。
直到从1908年启建的“赫尔格兰”级战列舰开始,德国的各型新造主力舰才装备了50倍径305毫米主炮,并一直保持了多年。
因此当超无畏时代到来后,偏爱轻炮轻弹的德国,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并未盲从。
只是后来由于对法国新主力舰的担忧,才把45倍径380毫米主炮列入到“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设计之中,而等到这型新舰开工,时间已经来到了1914年。
在欧洲,另一个陆海兼顾的强国法国,在“无畏式”主力舰的发展上则呈现出另一种局面。
曾几何时,法国是世界上一流的海军强国,甚至与英国进行了长时期的海上争霸。
然而也是由于陆海难以两全的缘故,再加上法国海军在战舰的发展思路上较长时间误入歧途,终于令其在主力舰的建设方面落了下风,法国也渐渐失去了从前在世界海军中的地位。
在这样的总况下,法国的“无畏式”战列舰起步得较晚,最早的“科尔贝”级战列舰,是从1910年时才开始建造的。
为了扭转劣势,法国政府于1912年通过了《海军地位法案》,授权海军建设一支由二十八艘战舰组成的强大舰队。
借此东风,法国在当年就开工了第二型“无畏式”主力舰,即“布列塔尼”级战列舰。
而此时,英国的第一批“超无畏式”战舰已经陆续入役。
落后了的法国只能奋起直追,在“布列塔尼”级上引入了45倍径340毫米主炮,在这样紧赶慢赶之下,法国总算是加入到了“超无畏式”的俱乐部。
虽然姗姗来迟,好在法国已然与英国达成协约,协调后的双方把对付德国舰队的重任交给了皇家海军,而法国海军主要负责的则是地中海方向,让其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
在地中海,法国舰队的主要对手,是同盟国集团旗下的意大利和奥匈海军。
意奥两国,还有沙俄,虽属欧洲二流强国,但也都怀有各自的海权野望。
只不过碍于国力所限,这三国的“无畏式”主力舰发展得都较晚,与法国进度相当,且皆无力追赶“超无畏式”的潮流。
这三国拥有的“无畏式”战舰数量也比较有限,其中只有意大利因为总是在对标法国,所以保持着与对方主力舰旗鼓相当的情况。
在欧洲和南美,还有一些国家出于不同原因,也存有“无畏式”主力舰的发展需求。
但这些国家的国力实在是一般,因此造舰的任务要么依赖于别人,要么就只是停留在计划之中,反倒不如其他地区的几个国家更为亮眼。
这几个亮眼的国家之一,便是美国。
有世界最强经济实力作后盾的美国海军,是以迅猛之势由弱变强的。
而且美国也同英国一样,没有陆上强敌需要戒备,属于马汉在《海权论》中所论述的,最有利于发展海权的国家。
正因如此,英国在面对同时崛起的美德两支海上力量的重压下,在综合考虑了地缘、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后,最终做出了放任美国,转而专心遏制德国的抉择。
美国发展“无畏式”主力舰的起步较早,在时间上属于继英国之后,与华夏和德国同处在一个梯队当中,而且在计划和规模上都十分合理。
在“超无畏式”战舰出现以后,美国虽稍有落后,但仍为最早开始跟进的国家之一。
1911年,装有45倍径14英寸主炮的“纽约”级战列舰开始建造,美国从此跨过了超无畏时代的门槛,并且沿着自家的设计理念稳步前行。
另一个同英美两国类似,本无需旁顾陆上,可以专心发展海军的国家,是岛国日本。
只是日本由于自身的野心,其主力舰的建设却是又走出了另外一条特色之路。
然而,与三年前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列强的反响虽大,但跟风的进度却要滞后许多,颇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因素无非是受到经济上的限制,和各国自身国情的影响。
诚然,战列舰等主力舰船是一种吞金巨兽,在世纪之交的那几年里,各国主力舰的造价就已经普遍跨过了百万英镑的门槛。
到了无畏时代,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加剧,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在提升了战舰作战效能的同时,也造就了其愈发飞速上扬的造价。
这种情况之下,即便是列强,在比拼造舰时也常有力不从心之感。
可相比那些身处大陆的国家,本土位于海岛之上的英国就有着比较大的优势了。
因其无需兼顾陆海,海洋权益在国家总体考量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可以更为集中的把国力投入到海上力量的发展当中。
这也是英国常采取建立起庞大的舰队,来压制对手的内在原因之一,因为只要对手无法专注于海上,就很难冒着经济被拖垮的风险,去维持一支与英国具有同等规模的海军。
英国人的这一手玩得屡试不爽,皇家海军也成为百余年日不落辉煌的重要基石。
尽管如今的英国已然日薄西山,但依旧在明面上处在世界霸主的地位,为了给竞争对手施加更大的压力,他们便又祭出了这惯用的伎俩,同时舰队也是保护其本土安全的最后屏障,必须全力以赴。
反观英国最主要的对手德国,本是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又没有多少海外殖民地需要维护,发展强大海军的内因并不很充足。
只是出于好大喜功的德皇威廉二世的个人缘由,德国就开始了建设庞大舰队的进程,并成为英德之间最终走向对抗的重要原因。
德国海军的掌门人是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此公通过其主导的《舰队法》,以及后续的海军法案和修正案,来推动德国舰队的重组,以图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远洋舰队。
德国海军的急速扩充,用丘吉尔的评价就是“大陆上的最大的军事强国决心在同时成为至少占第二位的海军强国,这是世界事务中一个具有头等重大意义的事件。”
费舍尔甚至曾为此叫嚣,应该对德国舰队给予“哥本哈根式打击”。
可德国毕竟首先是一个陆军强国,相较于英国,德国的海军经费总是有限。
在“无畏”号出现之前,德国的海军经费通常低于英国的三分之一,在进入无畏时代后,两国的海军预算皆开始了快速攀升,前者尤甚。
以1909至1910财年为例,英国的海军预算为3,573万多英镑,而德国则约合2,013万英镑。
不过这也是两家在这个数据上最为接近的一年,此后英国的增长势头愈发强劲,德国的海军预算反而被逐渐拉开到了英国的一半以下,直到双方走向战争。
由于理念和战略上的差异,与英国相较,德国在主力舰的设计方面更偏重战舰的生存性,相反在航速和主炮口径方面则略有不足。
德国建造的第一批“无畏式”主力舰,采用的都是45倍径280毫米主炮,何其保守。
直到从1908年启建的“赫尔格兰”级战列舰开始,德国的各型新造主力舰才装备了50倍径305毫米主炮,并一直保持了多年。
因此当超无畏时代到来后,偏爱轻炮轻弹的德国,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并未盲从。
只是后来由于对法国新主力舰的担忧,才把45倍径380毫米主炮列入到“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设计之中,而等到这型新舰开工,时间已经来到了1914年。
在欧洲,另一个陆海兼顾的强国法国,在“无畏式”主力舰的发展上则呈现出另一种局面。
曾几何时,法国是世界上一流的海军强国,甚至与英国进行了长时期的海上争霸。
然而也是由于陆海难以两全的缘故,再加上法国海军在战舰的发展思路上较长时间误入歧途,终于令其在主力舰的建设方面落了下风,法国也渐渐失去了从前在世界海军中的地位。
在这样的总况下,法国的“无畏式”战列舰起步得较晚,最早的“科尔贝”级战列舰,是从1910年时才开始建造的。
为了扭转劣势,法国政府于1912年通过了《海军地位法案》,授权海军建设一支由二十八艘战舰组成的强大舰队。
借此东风,法国在当年就开工了第二型“无畏式”主力舰,即“布列塔尼”级战列舰。
而此时,英国的第一批“超无畏式”战舰已经陆续入役。
落后了的法国只能奋起直追,在“布列塔尼”级上引入了45倍径340毫米主炮,在这样紧赶慢赶之下,法国总算是加入到了“超无畏式”的俱乐部。
虽然姗姗来迟,好在法国已然与英国达成协约,协调后的双方把对付德国舰队的重任交给了皇家海军,而法国海军主要负责的则是地中海方向,让其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
在地中海,法国舰队的主要对手,是同盟国集团旗下的意大利和奥匈海军。
意奥两国,还有沙俄,虽属欧洲二流强国,但也都怀有各自的海权野望。
只不过碍于国力所限,这三国的“无畏式”主力舰发展得都较晚,与法国进度相当,且皆无力追赶“超无畏式”的潮流。
这三国拥有的“无畏式”战舰数量也比较有限,其中只有意大利因为总是在对标法国,所以保持着与对方主力舰旗鼓相当的情况。
在欧洲和南美,还有一些国家出于不同原因,也存有“无畏式”主力舰的发展需求。
但这些国家的国力实在是一般,因此造舰的任务要么依赖于别人,要么就只是停留在计划之中,反倒不如其他地区的几个国家更为亮眼。
这几个亮眼的国家之一,便是美国。
有世界最强经济实力作后盾的美国海军,是以迅猛之势由弱变强的。
而且美国也同英国一样,没有陆上强敌需要戒备,属于马汉在《海权论》中所论述的,最有利于发展海权的国家。
正因如此,英国在面对同时崛起的美德两支海上力量的重压下,在综合考虑了地缘、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后,最终做出了放任美国,转而专心遏制德国的抉择。
美国发展“无畏式”主力舰的起步较早,在时间上属于继英国之后,与华夏和德国同处在一个梯队当中,而且在计划和规模上都十分合理。
在“超无畏式”战舰出现以后,美国虽稍有落后,但仍为最早开始跟进的国家之一。
1911年,装有45倍径14英寸主炮的“纽约”级战列舰开始建造,美国从此跨过了超无畏时代的门槛,并且沿着自家的设计理念稳步前行。
另一个同英美两国类似,本无需旁顾陆上,可以专心发展海军的国家,是岛国日本。
只是日本由于自身的野心,其主力舰的建设却是又走出了另外一条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