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激战1860 第350章 远东的超无畏群
日本与英国类似,同为亚欧大陆边缘的岛国,一个在最东端,另一个在最西端。
处在相似的地理位置上的英日两国,在历史上也都曾对大陆有过很深的情结,一个在过去,另一个则一直延续到当下。
中世纪时,由于英格兰王室的欧陆渊源,令其对大陆上的领地难以割舍,甚至试图染指法兰西的王位继承权。
受此情结左右,数代英王都选择以不列颠为后方根据地,不断向藩邦林立的法兰西蚕食进取,双方间交锋的顶点,便是发生于十四至十五世纪时的“百年战争”。
英法之间在欧陆上的世纪争夺,最后是以英国先胜后败,法国由弱变强而告终。
到1558年时,英王在法国大陆的最后一块领地加莱港,也终被法国收复,英法两国从此走上了各自的,全新的发展道路。
失去大陆领地后的英格兰,开始专注于不列颠群岛上的扩张和建设,后来又将发展的视线转向了海洋。
没了欧陆牵绊的英国,反倒由此脱胎换骨,彻底转变成为海洋型国家,终于成就了后来的“日不落”伟业。
而在东方,同样对大陆久有觊觎的日本,其发展轨迹则是另一番情形。
日本地处东亚华夏文明圈的边缘地带,自古便在中原文化万丈光辉的辐射和吸引下,对大陆产生无限的遐想。
然而古代的日本,或孱弱,或长时间的处于分裂状态,虽有夜郎之心,但终究没那个实力,偶尔自信心爆棚之时,便行进犯大陆之举,最终却都是败退被驱赶的结局。
到了近代,东方各国皆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日本也未能除外。
然则船小好调头的日本,也从中抓住了“弯道超车”的机遇,又利用中原帝国尚在昏睡,试图重启入侵大陆的旧梦,实现所谓“扩展生存空间”的妄想。
不幸的是,这一次日本刚开始有所动作,便迎头撞上了当时的两江,和后来华夏的阻击与压制,勉强只得到了朝鲜这一处“成果”,不得不暂取克制。
若说英国与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虽然相仿,但面对的地缘态势却截然不同,也由此导致这两国在对大陆态度上的抉择取舍,并不趋同。
英国面前的欧陆,自罗马帝国之后便再未一统,而是长久的处于分裂的状态,其主要势力是由若干个可以互相牵制的国家或联盟构成。
所以成为海洋型国家后的英国,在有海峡的隔绝可保自身安全无虞的情况下,发展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还可以对欧陆国家大搞“离岸制衡”,既打击了最强的对手,又能从中不断受益,不亦乐乎。
反观日本,在其对面的东亚大陆上,横亘着的从来都是以大一统为主要基调的中原帝国,与其相较日本则如同萤火。
不想永远被边缘化的日本,绞尽脑汁能想到的发展方向,唯有融入到这个伟大的大陆文明之中,若不能被接纳,那就不惜选择侵入。
日本人的这个思路,也从古代一直传承了下来,直到当下。
近代日本推出的大陆政策,其实还受到其从幕府乃至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藩阀政治的影响,这也是其滋生军国好战主义的重要根源之一。
虽说现在的日本,把海军当作是集中全国之力,最为优先的发展对象,可这是因为华夏海军给其带来的压力实在太大。
日本就算再惦念着大陆,国内各势力再想着以陆军为主,可在无法有效克制对手的舰队之前,这些都是妄想,因而只得暂且忍耐,先从海军入手。
在同华夏因朝鲜问题导致“东海危机”后,选择退让的日本“痛定思痛”,决心要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舰队,以冲破眼前的“困局”。
他们调整了海军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打造全新的所谓“八?八舰队”的计划。
即日本舰队的一线主力,应由舰龄不超过八年的战列舰和主力巡洋舰,各八艘来构成,舰龄超过八年就由新舰替换。
随后日本又在得知了英国建造“超无畏式”战舰的消息后,再度调整计划,把准备获得的新主力舰修订成了“超无畏式”。
当然,以目前日本的国力,要实现这个庞大的计划,还需要从长计议,是要一步一步来完成的。
因为日语发音的关系,日本人把拥有全装重型主炮的“无畏式”战舰称作“弩级”战舰,而称“超无畏式”战舰则为“超弩级”战舰。
不管什么叫法,反正一下子要在短期内装备这么多的主力巨舰,单靠日本规模有限的造船能力,实在难担重任。
已经陷于军备狂热之中的日本,为了尽快实现目标,最后选择了以进口和自造相结合的办法。
决定从友好的英国订造一批新锐“超弩级”战舰,并且学习其先进的技术自行建造一批同类型战舰,试图率先打造出,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超无畏式”战舰群。
于是经过一番对船厂和设计方案的考察与选择,从1911年初开始,一批新式主力战舰,相继在英国和日本的造船厂投入建造。
这批战舰的主炮,则全部选取引进的英国维克斯公司最新研发的45倍径14英寸炮,日本也由此成为继英国之后,最先开启“超无畏式”之路的国家之一。
在此后不久,日本海军把主炮口径达到战列舰水准的一等巡洋舰,升级分类为“巡洋战舰”,成为未来“八?八舰队”中主力巡洋舰的特定类别。
日本在这一批次中建造的“超弩级”战舰共达到八艘,其中战列舰和巡洋战舰各四艘,进口和自造也各是四艘。
其中的四艘巡洋战舰为相同级别,标准排水量27,500吨,航速27.5节,装有四座双联装14英寸主炮。
这型战舰,是由英国设计师以替奥斯曼建造的“雷沙迪耶”号战列舰为原型,又参照了英国的“狮”级战列巡洋舰,在设计上进行了“战列巡洋舰化”的修正。
该级战舰,首先由英国的维克斯公司和阿姆斯特朗公司各负责建造一艘,是为“生驹”号和“鞍马”号。
随后日本引进了全套设计图纸,并在英国工程师的帮助下,在国内建造了“伊吹”号和“金刚”号。
落实了四艘“生驹”级巡洋战舰后,日本又马不停蹄的确定了两艘进口战列舰的设计方案。
这两舰皆属同一级别,以英国的“俄里翁”级战列舰为设计蓝本,标准排水量24,500吨,航速21节,装有五座双联装14英寸主炮。
两舰命名为“壹岐”号和“丹后”号,由克莱德河口的约翰?布朗造船厂,和爱尔兰岛上贝尔法斯特的哈兰?沃尔夫造船厂分别承建。
在“壹岐”级的订单下定之后,稍晚些时日,日本自己建造的“超弩级”战列舰也完成了最终的设计,开始投入建造。
同级两舰为“扶桑”号和“山城”号,标准排水量30,600吨,航速22.5节,拥有双联装14英寸主炮六座。
就这样,至1912年春末,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日本在国内外的造船厂中,就已经有八艘巨舰投入建造,此等盛况令其国内为之疯狂不已。
处在相似的地理位置上的英日两国,在历史上也都曾对大陆有过很深的情结,一个在过去,另一个则一直延续到当下。
中世纪时,由于英格兰王室的欧陆渊源,令其对大陆上的领地难以割舍,甚至试图染指法兰西的王位继承权。
受此情结左右,数代英王都选择以不列颠为后方根据地,不断向藩邦林立的法兰西蚕食进取,双方间交锋的顶点,便是发生于十四至十五世纪时的“百年战争”。
英法之间在欧陆上的世纪争夺,最后是以英国先胜后败,法国由弱变强而告终。
到1558年时,英王在法国大陆的最后一块领地加莱港,也终被法国收复,英法两国从此走上了各自的,全新的发展道路。
失去大陆领地后的英格兰,开始专注于不列颠群岛上的扩张和建设,后来又将发展的视线转向了海洋。
没了欧陆牵绊的英国,反倒由此脱胎换骨,彻底转变成为海洋型国家,终于成就了后来的“日不落”伟业。
而在东方,同样对大陆久有觊觎的日本,其发展轨迹则是另一番情形。
日本地处东亚华夏文明圈的边缘地带,自古便在中原文化万丈光辉的辐射和吸引下,对大陆产生无限的遐想。
然而古代的日本,或孱弱,或长时间的处于分裂状态,虽有夜郎之心,但终究没那个实力,偶尔自信心爆棚之时,便行进犯大陆之举,最终却都是败退被驱赶的结局。
到了近代,东方各国皆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日本也未能除外。
然则船小好调头的日本,也从中抓住了“弯道超车”的机遇,又利用中原帝国尚在昏睡,试图重启入侵大陆的旧梦,实现所谓“扩展生存空间”的妄想。
不幸的是,这一次日本刚开始有所动作,便迎头撞上了当时的两江,和后来华夏的阻击与压制,勉强只得到了朝鲜这一处“成果”,不得不暂取克制。
若说英国与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虽然相仿,但面对的地缘态势却截然不同,也由此导致这两国在对大陆态度上的抉择取舍,并不趋同。
英国面前的欧陆,自罗马帝国之后便再未一统,而是长久的处于分裂的状态,其主要势力是由若干个可以互相牵制的国家或联盟构成。
所以成为海洋型国家后的英国,在有海峡的隔绝可保自身安全无虞的情况下,发展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还可以对欧陆国家大搞“离岸制衡”,既打击了最强的对手,又能从中不断受益,不亦乐乎。
反观日本,在其对面的东亚大陆上,横亘着的从来都是以大一统为主要基调的中原帝国,与其相较日本则如同萤火。
不想永远被边缘化的日本,绞尽脑汁能想到的发展方向,唯有融入到这个伟大的大陆文明之中,若不能被接纳,那就不惜选择侵入。
日本人的这个思路,也从古代一直传承了下来,直到当下。
近代日本推出的大陆政策,其实还受到其从幕府乃至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藩阀政治的影响,这也是其滋生军国好战主义的重要根源之一。
虽说现在的日本,把海军当作是集中全国之力,最为优先的发展对象,可这是因为华夏海军给其带来的压力实在太大。
日本就算再惦念着大陆,国内各势力再想着以陆军为主,可在无法有效克制对手的舰队之前,这些都是妄想,因而只得暂且忍耐,先从海军入手。
在同华夏因朝鲜问题导致“东海危机”后,选择退让的日本“痛定思痛”,决心要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舰队,以冲破眼前的“困局”。
他们调整了海军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打造全新的所谓“八?八舰队”的计划。
即日本舰队的一线主力,应由舰龄不超过八年的战列舰和主力巡洋舰,各八艘来构成,舰龄超过八年就由新舰替换。
随后日本又在得知了英国建造“超无畏式”战舰的消息后,再度调整计划,把准备获得的新主力舰修订成了“超无畏式”。
当然,以目前日本的国力,要实现这个庞大的计划,还需要从长计议,是要一步一步来完成的。
因为日语发音的关系,日本人把拥有全装重型主炮的“无畏式”战舰称作“弩级”战舰,而称“超无畏式”战舰则为“超弩级”战舰。
不管什么叫法,反正一下子要在短期内装备这么多的主力巨舰,单靠日本规模有限的造船能力,实在难担重任。
已经陷于军备狂热之中的日本,为了尽快实现目标,最后选择了以进口和自造相结合的办法。
决定从友好的英国订造一批新锐“超弩级”战舰,并且学习其先进的技术自行建造一批同类型战舰,试图率先打造出,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超无畏式”战舰群。
于是经过一番对船厂和设计方案的考察与选择,从1911年初开始,一批新式主力战舰,相继在英国和日本的造船厂投入建造。
这批战舰的主炮,则全部选取引进的英国维克斯公司最新研发的45倍径14英寸炮,日本也由此成为继英国之后,最先开启“超无畏式”之路的国家之一。
在此后不久,日本海军把主炮口径达到战列舰水准的一等巡洋舰,升级分类为“巡洋战舰”,成为未来“八?八舰队”中主力巡洋舰的特定类别。
日本在这一批次中建造的“超弩级”战舰共达到八艘,其中战列舰和巡洋战舰各四艘,进口和自造也各是四艘。
其中的四艘巡洋战舰为相同级别,标准排水量27,500吨,航速27.5节,装有四座双联装14英寸主炮。
这型战舰,是由英国设计师以替奥斯曼建造的“雷沙迪耶”号战列舰为原型,又参照了英国的“狮”级战列巡洋舰,在设计上进行了“战列巡洋舰化”的修正。
该级战舰,首先由英国的维克斯公司和阿姆斯特朗公司各负责建造一艘,是为“生驹”号和“鞍马”号。
随后日本引进了全套设计图纸,并在英国工程师的帮助下,在国内建造了“伊吹”号和“金刚”号。
落实了四艘“生驹”级巡洋战舰后,日本又马不停蹄的确定了两艘进口战列舰的设计方案。
这两舰皆属同一级别,以英国的“俄里翁”级战列舰为设计蓝本,标准排水量24,500吨,航速21节,装有五座双联装14英寸主炮。
两舰命名为“壹岐”号和“丹后”号,由克莱德河口的约翰?布朗造船厂,和爱尔兰岛上贝尔法斯特的哈兰?沃尔夫造船厂分别承建。
在“壹岐”级的订单下定之后,稍晚些时日,日本自己建造的“超弩级”战列舰也完成了最终的设计,开始投入建造。
同级两舰为“扶桑”号和“山城”号,标准排水量30,600吨,航速22.5节,拥有双联装14英寸主炮六座。
就这样,至1912年春末,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日本在国内外的造船厂中,就已经有八艘巨舰投入建造,此等盛况令其国内为之疯狂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