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激战1860 第474章 最后一场海战
北海道的面积达到8.3万多平方公里,比朝鲜半岛的三分之一还要大上许多,还是日本诸岛中的第二大岛,在世界岛屿中排在第二十一位。
正因如此,国防军在制定登陆北海道的作战计划时,从来没有把攻占全岛当成必须要完成的首要任务,而是把夺占岛上要点以实现战略影响和战术目标放在了第一位。
北海道南端的渡岛半岛因其位置和地形,就恰好符合上述作战方针的要求,该地紧挨本州的北部,既可以作为进攻后者的绝佳跳板,又可开辟成战机的前进基地。
并且渡岛半岛狭长的地势,还十分适合从海上对其发起进攻,而在登陆得手后,又很有利于设立防线以抵挡敌军从北部发动的陆上反攻。
手握战区海域和空域的控制权的国防军,可以自由的选择从哪个方向打击敌人,便很自然的选中了敌人的这处咽喉要处。
至于日军在北海道的守备部队,核心是由佐藤子之助中将指挥的第7师团,该部也因未被派往朝鲜半岛而成为如今日本仅存的常设主力师团,那些已被歼灭后又重建的自然除外。
此外,北海道的日军还辖有第107师团和独立混成第7旅团等部,守军总兵力共计5万余人。
这些日军原本的部署,在总体上是依照地形和传统驻扎习惯来安排的,后又根据最新了解到的情报,在经过自我判断后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由于国防军在进攻前特意在北方开展了一系列的佯动,让日军误以为其若真要有所行动,最有可能的方向会来自于库页岛那边。
日军因此把第107师团调往旭川以北地区布防,而把实力较弱的独立混成第7旅团放在南边的渡岛半岛方向,主力第7师团则留在札幌至旭川之间负责策应两端。
日军采取偏重北方的布防方式,也是考虑到北海道南端与本州之间仅隔有一道狭窄的轻津海峡,一旦战况紧急可以得到来自那边的增援。
可现实却是国防军在登陆行动开始之时,便派出舰队封锁了轻津海峡,致使北海道的日军完全陷入了孤立。
当国防军炮击并登陆乙部地区的时候,日军在该地周边仅部署有一个大队左右的兵力,根本无法有效抵御这突如其来的雷霆之击。
因此国防军的登陆行动仅遇到轻微的抵抗,随即控制了稳固的滩头阵地,并开始朝着纵深推进,后续部队也源源不断的登上海岸。
成功登陆后的国防军按计划兵分两路,一路向北推进,于三日后攻占濑棚至八云一线,一周后又进至寿都到长万部一线。
另一路国防军则向东边和南边展开扫荡,在一周内基本攻取了这些地方实现了对整个渡岛半岛的控制,并开始在函馆修筑机场。
等到日军第7师团主力赶到寿都时,国防军已在那里设立了防御阵地,孱弱的日军独立混成第7旅团则早就全军覆没。
此时,完成登陆的国防军共包括第一零四和第一零九师,轻装步兵第四师和海军陆战队第二十三联队等部,总兵力超过了4.7万人。
面对这样强大且已站稳脚跟的对手,日第7师团根本无力撼动,能够自保都是问题。
华夏军队成功登陆北海道,这个消息令日本军政高层感到震惊,又因为海路被切断无法提供增援而万分焦急。
正当日方一面紧急调集兵力加强本州北部防御,一面绞尽脑汁的想着对策的时候,更让他们心惊的消息很快再度传来——东京近边的八丈岛也遭到了攻击。
国防军登陆八丈岛的行动,打响的时间要晚于北海道那边四天,登陆作战的主力为海军陆战队第一纵队,共计1.3万余人。
与地面部队相比,海军投入的兵力则十分精锐,其核心力量为两艘战列巡洋舰和两艘航空母舰,编队共辖有水面舰只二十四艘,舰载机一百二十架。
以这样的战力进攻一座小岛,其过程简直就如同摧枯拉朽一般。
八丈岛的战略价值从某些方面来说更甚于北海道,日本当局当然清楚丢失该岛意味着什么,于是痛下决心要进行反击。
可如今日军能够执行此务的,就只有海军的那些躲藏在濑户内海中的残存舰只了,而且随着国防军空袭的加剧也越来越不再安全。
既然保船的策略已无法坚持,莫不如主动出击,对八丈岛以及周边的华夏舰队进行打击。
若能取得成功,便可提振困境中日军和国民的士气,并且降低东京面临的威胁。
此时在前面海战中受创的日军战列舰,除了已在轰炸中毁于横须贺船坞中的“陆奥”号外,仅剩的“长门”号和“伊势”号经过数月的维修已经勉强具备了出海作战的能力。
在一等巡洋舰方面,日军则拥有“青叶”号、“衣笠”号和“古鹰”号三艘老舰,新造的四艘姊妹舰“高雄”号、“天城”号、“雾岛”号和“爱宕”号也在抢工后基本达到入役的标准。
这九艘大型战舰,也就构成了当前日本海军的全部核心战力,只不过其中新建成和修复后的战舰,都因缺乏物资和仓促施工等原因,存在着各种隐患。
除了战舰状况不佳以外,日本海军还要面对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燃油。
处在被严密封锁中的日本,各种资源都十分短缺,油料这种重要的战略物资自然尤为明显。
于是为了此番作战,日本海军到处搜刮燃油,甚至抽干了那些不参加任务的舰只,最后才勉强凑够了仅能供舰队往返的油料。
这就意味着,日军舰队只能执行打了就走的战术,稍有拖延便很有可能无法返回出发基地。
完成了能做到的所有准备后,日军舰队带着无尽的窘迫悄然开启了出征的航程。
可日军不知道的是,国防军海军已然在前方为他们准备好了一份“厚礼”,“华日战争”中最后一场海战也将由此展开。
正因如此,国防军在制定登陆北海道的作战计划时,从来没有把攻占全岛当成必须要完成的首要任务,而是把夺占岛上要点以实现战略影响和战术目标放在了第一位。
北海道南端的渡岛半岛因其位置和地形,就恰好符合上述作战方针的要求,该地紧挨本州的北部,既可以作为进攻后者的绝佳跳板,又可开辟成战机的前进基地。
并且渡岛半岛狭长的地势,还十分适合从海上对其发起进攻,而在登陆得手后,又很有利于设立防线以抵挡敌军从北部发动的陆上反攻。
手握战区海域和空域的控制权的国防军,可以自由的选择从哪个方向打击敌人,便很自然的选中了敌人的这处咽喉要处。
至于日军在北海道的守备部队,核心是由佐藤子之助中将指挥的第7师团,该部也因未被派往朝鲜半岛而成为如今日本仅存的常设主力师团,那些已被歼灭后又重建的自然除外。
此外,北海道的日军还辖有第107师团和独立混成第7旅团等部,守军总兵力共计5万余人。
这些日军原本的部署,在总体上是依照地形和传统驻扎习惯来安排的,后又根据最新了解到的情报,在经过自我判断后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由于国防军在进攻前特意在北方开展了一系列的佯动,让日军误以为其若真要有所行动,最有可能的方向会来自于库页岛那边。
日军因此把第107师团调往旭川以北地区布防,而把实力较弱的独立混成第7旅团放在南边的渡岛半岛方向,主力第7师团则留在札幌至旭川之间负责策应两端。
日军采取偏重北方的布防方式,也是考虑到北海道南端与本州之间仅隔有一道狭窄的轻津海峡,一旦战况紧急可以得到来自那边的增援。
可现实却是国防军在登陆行动开始之时,便派出舰队封锁了轻津海峡,致使北海道的日军完全陷入了孤立。
当国防军炮击并登陆乙部地区的时候,日军在该地周边仅部署有一个大队左右的兵力,根本无法有效抵御这突如其来的雷霆之击。
因此国防军的登陆行动仅遇到轻微的抵抗,随即控制了稳固的滩头阵地,并开始朝着纵深推进,后续部队也源源不断的登上海岸。
成功登陆后的国防军按计划兵分两路,一路向北推进,于三日后攻占濑棚至八云一线,一周后又进至寿都到长万部一线。
另一路国防军则向东边和南边展开扫荡,在一周内基本攻取了这些地方实现了对整个渡岛半岛的控制,并开始在函馆修筑机场。
等到日军第7师团主力赶到寿都时,国防军已在那里设立了防御阵地,孱弱的日军独立混成第7旅团则早就全军覆没。
此时,完成登陆的国防军共包括第一零四和第一零九师,轻装步兵第四师和海军陆战队第二十三联队等部,总兵力超过了4.7万人。
面对这样强大且已站稳脚跟的对手,日第7师团根本无力撼动,能够自保都是问题。
华夏军队成功登陆北海道,这个消息令日本军政高层感到震惊,又因为海路被切断无法提供增援而万分焦急。
正当日方一面紧急调集兵力加强本州北部防御,一面绞尽脑汁的想着对策的时候,更让他们心惊的消息很快再度传来——东京近边的八丈岛也遭到了攻击。
国防军登陆八丈岛的行动,打响的时间要晚于北海道那边四天,登陆作战的主力为海军陆战队第一纵队,共计1.3万余人。
与地面部队相比,海军投入的兵力则十分精锐,其核心力量为两艘战列巡洋舰和两艘航空母舰,编队共辖有水面舰只二十四艘,舰载机一百二十架。
以这样的战力进攻一座小岛,其过程简直就如同摧枯拉朽一般。
八丈岛的战略价值从某些方面来说更甚于北海道,日本当局当然清楚丢失该岛意味着什么,于是痛下决心要进行反击。
可如今日军能够执行此务的,就只有海军的那些躲藏在濑户内海中的残存舰只了,而且随着国防军空袭的加剧也越来越不再安全。
既然保船的策略已无法坚持,莫不如主动出击,对八丈岛以及周边的华夏舰队进行打击。
若能取得成功,便可提振困境中日军和国民的士气,并且降低东京面临的威胁。
此时在前面海战中受创的日军战列舰,除了已在轰炸中毁于横须贺船坞中的“陆奥”号外,仅剩的“长门”号和“伊势”号经过数月的维修已经勉强具备了出海作战的能力。
在一等巡洋舰方面,日军则拥有“青叶”号、“衣笠”号和“古鹰”号三艘老舰,新造的四艘姊妹舰“高雄”号、“天城”号、“雾岛”号和“爱宕”号也在抢工后基本达到入役的标准。
这九艘大型战舰,也就构成了当前日本海军的全部核心战力,只不过其中新建成和修复后的战舰,都因缺乏物资和仓促施工等原因,存在着各种隐患。
除了战舰状况不佳以外,日本海军还要面对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燃油。
处在被严密封锁中的日本,各种资源都十分短缺,油料这种重要的战略物资自然尤为明显。
于是为了此番作战,日本海军到处搜刮燃油,甚至抽干了那些不参加任务的舰只,最后才勉强凑够了仅能供舰队往返的油料。
这就意味着,日军舰队只能执行打了就走的战术,稍有拖延便很有可能无法返回出发基地。
完成了能做到的所有准备后,日军舰队带着无尽的窘迫悄然开启了出征的航程。
可日军不知道的是,国防军海军已然在前方为他们准备好了一份“厚礼”,“华日战争”中最后一场海战也将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