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唐朝那些事儿 > 第320章 大唐将帅12

唐朝那些事儿 第320章 大唐将帅12

    ??    唐玄宗得知了高仙芝的处境,当机立断,让他取代夫蒙灵詧,并授予高仙芝鸿胪卿、御史中丞,征夫蒙灵詧入朝。[ads:本站换新网址啦,速记方法:,..]这下,高仙芝可以一出恶气了,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想的,不料,

    高仙芝对夫蒙灵詧依然恭恭敬敬,“趋走如故”,夫蒙灵詧越发不安。高仙芝知道,如果不把话挑明,所有与自己有积怨的人都会提心吊胆。

    以前,副都护程千里、押衙毕思琛、行官王滔、康怀顺、陈奉忠等人都在夫蒙灵詧的面前说过高仙芝的坏话,高仙芝把他们都找来了,

    当面了断恩怨,他斥责程千里,“你面似男儿,心如妇人,是怎么回事”,又对毕思琛说,“你这胡人无法无天,夺了我城东几千亩地的好田庄,还记得吗”,

    毕思琛颇为幽默,他对曰,“那是你看我生活艰难送给我的”,高仙芝笑了,“那时候你作威作福,我是怕你,哪里是可怜你呢,

    这些话我要是不当面说出来,你们说不定整天忧虑,说出来了就没事了”,又把王滔等人拉下去打了一顿,然后统统释放,“由是军情不惧”。

    高仙芝身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大权在握,封常清得到了他充分的信任,

    负责四镇的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等事务。以后,高仙芝每逢出征,经常让封常清担任留后使,代管军政大事。封常清坚毅果决,治军严谨,很快就作出了一件震慑全军的事情。

    高仙芝乳母的儿子郑德诠做到了军中的郎将,高仙芝的乳母也住在高家内宅,高仙芝把郑德诠当作亲兄弟一般,“家事皆令知之”,因此郑德诠在军中颇有威望。封常清每次办事回来,

    诸将都前去拜见,只有郑德诠不以为然,甚至骑马从封常清身边冲过。完全不把留后使封常清放在眼里,封常清到了使院,

    叫人召来郑德诠,以军法处置他。杖打六十。高仙芝的母亲和乳母闻讯赶来,却进不了门,在门外急得号啕大哭,高仙芝得知消息也很吃惊,此时。

    郑德诠已被棍棒活活打死。高仙芝见到了封常清,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封常清也不向高仙芝谢罪。后来,有两位将军犯了罪,同样被封常清处死,唐军军纪整肃,焕然一新,高仙芝对封常清更加看重。

    封常清有条不紊的后勤供应,让前方打仗的高仙芝处处省心,成为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在小勃律以西)叶护失里怛伽罗上表,“朅师王亲附吐蕃,因苦小勃律镇军,阻其粮道。

    臣思破凶徒,望发安西兵,以来岁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至大勃律。”高仙芝又一次出征了,这次的目的地比小勃律国更为遥远,短短数月。

    唐军来往朅师国(今巴基斯坦奇特拉尔),将朅师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俘虏了朅师国王勃特没,唐朝立了勃特没的兄长素迦为朅师王。大唐威名远震。

    连印度河河谷地区的个失密国王都因为仰慕大唐,多次上表要求与大唐合作,共同对付吐蕃的威胁。吐蕃几次吃了高仙芝的大亏,对唐军畏惧如虎,丝绸之路的南线得以长期畅通无阻。

    此时的阿拉伯帝国也发生了内战,阿拔斯王朝取代了伍麦叶王朝。其势力渗透到中亚诸国,强迫被征服地区上交重税,与大唐在中亚的霸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于是,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战役终于在公元751年爆发了,其起因就是高仙芝对石国(今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发动的战争。

    天宝九年,高仙芝以石国王“无藩臣礼”为借口,带兵讨伐石国。细看史书,就会发现这种理由是十分牵强的,背后包含了强烈的功利心。

    天宝末年,为了满足唐玄宗开疆拓土的宏愿,边将们往往不择手段,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花样。

    安禄山设置酒宴,灌醉契丹、奚族的酋长,然后就在酒宴上割下他们的脑袋,还坑杀随从数千人。

    高仙芝假装和石国国王和谈,却发动了突然袭击,俘虏了石国国王,对石国大肆抢掠,对石国百姓施行了种族灭绝。

    在这之前,石国对大唐一直是进贡不断的,有《册府元龟》为证,但是,强权即真理这句话至今没有过时,弱国没有话语权。

    石国王子逃走了,他把高仙芝欺诈贪暴的行径遍告诸胡部落。诸胡部落震怒了,联合大食国(阿拉伯帝国),准备进攻安西四镇。

    高仙芝得知消息,决定先发制人,率领包括拔汗那、葛逻禄人在内的藩汉联军三万人深入大食国境,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与大食国的六万精锐展开了激战,双方杀了五天五夜,不分胜负。

    在这关键时刻,唐军阵营中的葛逻禄人被大食国将领收买,临阵倒戈,与大食yankuai队一起夹攻唐军,唐军敌友难辨,乱了阵脚,终至溃败。

    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奋力杀开一条血路,才保着高仙芝和数千唐军离开了战场。大食yankuai队胜得极其艰苦和侥幸,唐军损失惨重,但未伤元气和根本。

    后来,出于对付吐蕃的共同利益,唐朝和大食很快和好了,如果没有后来的“安史之乱”,唐朝的武力扩张应该还会继续。史料上记载被俘的唐军中有造纸工匠,是他们将造纸术传到了西方,史家对此存有疑义

    ,当时,大唐的陆路交通和海上交通都如此发达,难道这么长的时间没人知道造纸术是好东西?但是,怛罗斯战役的确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唐朝在中亚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怛罗斯战役以后,虽然力图恢复,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高仙芝被免去了安西四镇节度使的职务,

    入朝做了右金吾大将军,后来被封为密云郡公。天宝十一年,封常清担任了安西四镇节度使的职务。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十五万大军直扑洛阳和长安。安西和北庭的精兵入关勤王,边境由此兵力空虚,

    但仍然苦苦支撑了很长的岁月。后来,吐蕃和葛逻禄攻陷了北庭都护府。吐蕃又攻陷了安西都护府,大唐在中亚的势力才走向式微。

    而此时的唐玄宗还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朔方、河西、陇右的精兵相隔遥远,援救不及,朝廷手中几无可用之兵。而安禄山的手下都是久经训练的虎狼之师,乌合之众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唐玄宗封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数万士兵多是临时招募来的市井百姓,如此军队,就算高仙芝有通天之能,也难以取胜,但是,唐玄宗不管这些,他只想看到唐军的胜利。

    李琬上任没几天就暴病而死。高仙芝带兵出征,又是太监边令诚做了监军。

    封常清同样是在洛阳招募新兵,对抗叛军,很快就被安禄山打得落荒而逃,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在陕郡(今河南三门峡附近)封常清遇到了高仙芝,两人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现在唐军唯一的出路就是据险固守,等待各地赶来的援军。而潼关是长安的门户,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最适合固守的地方,他们决定放弃陕郡,退往潼关。为了不留下太原仓的物资资敌。

    高仙芝打开太原仓,将钱绢分发给将士,然后放火焚烧了太原仓,这时,叛军已经冲过来了,唐军将甲仗沿途丢弃。延缓叛军的进攻,终于赶在叛军之前退到了潼关。

    一到潼关,高仙芝马上加固城防,备足器械,应对叛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封常清被削夺了官爵,贬为庶民,留在军中效力,他帮助高仙芝训练新兵,监管左右厢诸军,叛军的攻势一次又一次被击退了,潼关固若金汤,

    长安暂时安全了。按照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对策,一切都朝有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形势相当乐观,然而,唐玄宗却走出了遗恨千古的昏招。

    监军边令诚向唐玄宗汇报,“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唐玄宗大怒,派边令诚赴军中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公元756年1月24日,边令诚到了潼关,先将封常清斩首示众,暴尸于芦苇之上,100名陌刀手等着高仙芝的到来。

    以前,高仙芝曾多次拒绝了边令诚的请托,当然想得到这死太监在皇帝面前不会为他说什么好话,但获罪至死,高仙芝显然还没有这个心里准备。

    他对边令诚说,“我兵败有罪,死不敢辞,但说我盗减军士粮赐,完全是诬陷,你久在军中,应该心里有数”,但是死太监不为所动,

    坚持要按皇帝的旨意办事。高仙芝对外面的新兵们大声说道,“我有罪,你们就直说;如果认为我没罪,就喊声冤枉”,外面喊声震天动地,“冤枉”。高仙芝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对着封常清的尸体说道,

    “你是我引荐的,又曾代替我做节度使,今天和你同死,这是我的命啊”,遂引颈受戮。高仙芝与封常清死后,继任的哥舒翰在唐玄宗的逼迫下,

    放弃了固守潼关的策略,出关与叛军决战,很快一败涂地,将领们害怕重蹈高仙芝的覆辙,挟持哥舒翰往叛军阵营投降,潼关失守了,唐玄宗逃往四川

    ,国事遂不可收拾。待得安史之乱平定,已整整历时八年,大唐帝国伤筋动骨,再也无复昔日的辉煌,高仙芝的西域战绩几乎成了大唐历史上的绝响。

    根据史书的记载,唐军兵力约三万人,其中包括二万安西都护府士兵,拔汗那和葛逻禄盟军一万人。

    阿拉伯方面的主将是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手下大将是齐雅德.伊本.萨里,兵力包括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加上仆从国的军队,数量上是远远超过唐军。

    李嗣业的确杀了上百拔汗那士兵,可那是因为他们阻塞了道路,而唐军要逃命。阁下是说,李嗣业在安史之乱中杀敌威力极大,陌刀下去,人马俱碎,那么在怛罗斯之战中就不是这样的?

    李光弼

    大唐帝国极盛时期国土空前辽阔,北至贝加尔湖,南到越南中部,东北到达黑龙江以北,西北到达锡尔河、阿姆河流域,这中间,九夷四蛮出身的将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光弼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他智计百出,功劳盖世,谱写了一幕又一幕的战争传奇。

    兵法中有“美人计”,是运用了“异性相吸”的原理,李光弼独出心裁,将之运用到战马上,唱出了一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戏。

    李光弼与史思明的叛军交战时,明显感觉到对方骑兵的压力,因为史思明营中的马匹很多是从塞北带来的,这些公马精壮高大,奔跑如飞,使史思明的骑兵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李光弼发现,没有战事的时候,这些公马每天都要赶到河边洗澡放牧,于是,李光弼大肆收购带驹的母马,一下子从百姓手里收购了母马、马驹各500匹。

    待到史思明的公马又到河边的时候,李光弼将母马赶出城去,却将马驹统统留在城中

    。母马来到城外的河边,吸引了所有公马的注意力,公马发情了,纷纷下河朝母马跑过来,母马挂念城中的马驹,转身往城中飞奔,

    公马紧追不舍,全部跑进唐军驻守的城中,等史思明反应过来,想要拦截马匹,这些公马已被唐军尽数捕获,以后,补充到唐军的座骑中,

    使李光弼的部队成为唐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分,功勋屡建,威震天下,这计策只是李光弼小试牛刀,他一生的故事则更为精彩。

    李光弼(公元708年—公元764年)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属于契丹族,他的父亲李楷洛是契丹酋长,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内附,官至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

    吐蕃入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迎战,出发的时候,他对别人说,“平定了吐蕃贼,我也回不来了”,

    在胜利回师的途中,他真的暴病而亡,朝廷追赠营州都督,谥号忠烈,李光弼就成了烈士子弟,他少年从戎,开始了南征北战的辉煌历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