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房车环游记 > 第387章 塔县·红其拉甫·瓦罕走廊

房车环游记 第387章 塔县·红其拉甫·瓦罕走廊

    故事听完了,314国道走到了尽头,车子也到了红其拉甫口岸。

    红其拉甫口岸,是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陆路口岸,坐落于中国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帕米尔高原上,以最高海拔5100米、平均海拔4500米傲视群雄,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口岸。

    这里具有大陆高原山地干旱性气候特征,全年无霜期仅82天,低温缺氧,年平均气温为3.3°c,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被称为“生命禁区”、“死亡血海”。

    红其拉甫口岸的开放时间,因高海拔和冰雪天气影响,根据中巴两国协议有所规定:每年4月1日至11月30日开关,12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闭关。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旅客开放的时间为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限旅游组团过境,零散旅客过境可延伸至11月30日;

    12月1日至翌年的4月30日,除中巴两国邮政、贸易和特许人员外,对其他旅客关闭。

    在夏季正常开关期间,该口岸没有任何节假日,实行24小时正常通关。

    1968-1978年,中国为援助巴基斯坦,历时11年,修筑了一条从红其拉甫山口至巴基斯坦塔科特,全长600多公里的中巴友谊公路,为两国口岸的开放创造了先决条件。

    1982年8月27日,红其拉甫口岸对中巴两国公民正式开放,1986年5月1日正式向第三国人员开放。

    红其拉甫口岸在中国古代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历史上也是中国与西南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万山堆积雪,积雪压万山”是对红其拉甫的最好形容。

    相传在唐僧西天取经之前,曾有一个多达万人的商队因遇暴风雪而全部死亡,据说至今还有人孜孜不倦寻找那支商队丢弃的宝藏。

    生活在红其拉甫山口周边的居民多数是塔吉克族,他们被称为“天上人家”。

    有人这样描绘他们的家园,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刘娜终究还是一个小孩子,第一次看到夏天还有雪山,下车就是欢呼雀跃。

    虎永刚连忙提醒她,此处海拔高,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否则会有高原反应。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口岸的游客众多,而且基本上都不是出境的,几个地方拍照都要排队等候。

    实话实说,到这里如果不出境的话,主要就是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几人在牌楼、7号界碑、边防哨所、国门等几处拍完照,就离开了。

    往回走不远,就看到来时经过的前往“瓦罕走廊”的路牌。

    瓦罕走廊,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连接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条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

    它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个山谷,东西长约400公里,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

    它也是东亚到西亚最近的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和历史意义。

    瓦罕走廊就像一条长廊一样,一端连着贫穷落后、炮火连天的阿富汗,一端通向经济高速发展,一片祥和的中国,中间又将塔吉克斯坦与巴基斯坦分开,战略意义可想而知。

    在走廊东端,中国和阿富汗两国相邻处只有92.45公里,走廊的南面是巴基斯坦,北面是塔吉克斯坦,素有“鸡鸣闻三国”之称。

    车子离开314国道之后,沿着简易的砂石公路走了一段,就看到路边矗立着两根高大的石墩柱,左边写着“瓦罕游弃所”,右边写着“丝路之门”。

    这也是瓦罕走廊的大门了。

    据介绍,在历史上,瓦罕走廊是中国领士的一部分,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之一,在古丝绸之路上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这条通道可以出大月氏(现在的阿富汗),到达安息(现在的伊朗)。

    同时,这里也是华夏文明与古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唐朝曾在此设立“葱岭守捉”,管辖包括帕米尔在内的新疆西部地区。

    公元747年,唐朝大将高仙芝曾率领轻骑,通过瓦罕走廊灭了小勃律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

    1759年,清政府在平定准葛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后,统一天山南北,长期在帕米尔设立官驻军政守,并一直对帕米尔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现在的瓦罕走廊区域划分,是十九世纪俄国与英国在中亚博弈的结果。

    阿富汗位于大陆的中心位置,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895年,俄英双方经过争夺,最终签定了协议,将缓冲带瓦罕走廊送给了阿富汗。

    1963年,中国与阿富汗将瓦罕走廊全线封闭,这条曾经繁华的丝绸通道,从此与世隔绝,变成人间净土,被世人遗忘。

    前行不远,看到一块巨石,上写“东晋高僧法显经行处”。

    旁边的木板上有介绍,东晋高僧法显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经过这里西行求取佛法。

    归来后,这样描述葱岭当时的情况,“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由此可见当时瓦罕通道的荒凉。

    再往前走不远,又有一块巨石,上写“大唐高僧玄奘经行处”。

    据说着名的唐玄奘,赴天竺那烂陀寺取经东归时,就是通过瓦罕走廊的明铁盖达坂进入今日中国国境。

    此后,虎永刚等几人又看到了“东行传法第一人安世高经行处”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经行处”,这就说明,很多外国人也是通过瓦罕通道进入我国进行传播宗教、佛法的,难怪此处又被称为“佛教之门”。

    再往前走,砂石路变得狭窄起来,路边出现一个牌子,显示此处到了“公主堡”。

    刘伟民笑道:“猫哥,这一路你算是和公主结上缘啦。昨天在喀什古城,西域公主招亲选中了你,现在又来到了公主堡。”

    此言一出,车上几人也都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