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特种兵 第七十五章 百年大计
热门推荐:
地球重启,孕妈带着奶奶闯异域
全家人偷听她心声,都癫了
无始皇口谕,不得踏入银河边关
网游开局合成顶级神装
带五个儿子去逃荒,混成土匪头子
就这开局,凭啥去修仙
大明:我崇祯绝不上吊
快穿:娇软炮灰秒变万人迷狂撩
姐姐疯!妹妹癫!军官糙汉心尖尖
? 巴根台在烈日下奔波了几日,收获很大,掌握了很多实际情况。要想把农业彻底搞上去,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第一步是合理的分配土地,开荒种田,提高耕地面积和耕种效率,这一步已经开始迈出了。第二步,就是改变粮食结构,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规模种植高产作物,提高单产。
因为河朔地区水旱交征,所以种植的最多的还是粟、豆类、苎麻等旱地低产作物,这很难保证百姓的口粮,更不要说养活大量军队了。如果想短期内提高亩产,只有推行稻麦两熟农业体系,春种水稻,秋种小麦,形成稻麦两熟。中国南方之所以几百年土地肥力不减,跟这种先进的农业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收割小麦之后,麦秆短茬经过一冬的腐烂,会成为很好的肥料,有利于第二年的春耕。我国古代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不过那时候冬季是种植苕草、紫云英、蚕豆等,这些很难作为口粮,种小麦即有效的利用了地力,又能保证肥田效果。
春季放水入田,种植水稻,这避免了种植小麦干旱造成的盐碱冗余,盐碱现象再不存在,开垦的土地几年就荒掉的情况再不会出现了。
推广稻麦两熟制可以把旱地亩产提高2倍以上,2、30亩地就可以养活5口之家。再加上大规模的开荒,粮荒问题将不复存在,还有余粮养活大量的军队。但是一切,还是取决于水利啊,必须要大兴水利,没有水利就没有水田,没有水田就没有一切。
巴根台下令数十万流民参与到水利工程项目中去,以工代赈。巴根台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加固堤坝,沿河地带数十里之内修建水渠,开垦水田。开荒多少,就分给流民多少。流民兴高采烈,拼命的干,早开出荒地,自己家里就早分到上好的水浇田啊,谁不卖命。
每条干渠都修建水闸,调节水量。在远离水源,无法修建沟渠的地方,巴根台的办法是打井,建造脚踏水车提水。他有强大的工匠队伍,这些都不是问题。河朔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巴根台修建了大量的风车,用来取水和磨面,大大节省了人力。
水利问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施肥技术的改善就容易的多。总体来说,河朔地区的土地是渐趋贫瘠,干旱造成大量的砂土、粘土和盐渍土,不改善土地肥力,想提高亩产是很困难的。在这个时代,农民已经懂得了肥料的熟化对地力的巨大帮助,主要是用人畜粪便和植物茎叶堆肥为主。但是这还在原始的阶段,跟现代堆肥技术不能相提并论,堆料配比不靠谱儿。堆后管理不善,遍生蛆虫,污水横流。水分掌握,通气程度,腐熟的标准都没有一定之规,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有限。
巴根台和几个老农在一起,天天在臭气熏天的屎尿中堆肥。他告诉农民们,在堆肥场上,一定要设置通气沟。在已平整夯实的场地上,开挖“十”字形或“井”字形沟,深宽各15—20厘米左右,在沟上纵横铺满硬坚的作物秸秆,作为堆肥底部的通气沟,并在两条小沟交叉处,与地面垂直安放木棍或捆扎成束的长条状粗硬秸杆,作为堆肥上下通气孔道。在堆肥处,还要挖掘排水沟,把肥料出的污水排走。
巴根台制作的基肥主要是函肥和草塘泥肥。草塘泥主要是用河泥材料,需要在冬春季节堆制,现在这个季节不合适。而函肥任何季节都可以堆制,巴根台和老农们制作的就是这种基肥。
主要配比是各种作物秸杆、杂草、落叶等1000斤左右,粪尿200—300斤,水100—200斤。每一层可以适当覆盖一层薄土,当然最好是用石灰和泥炭。为了加速腐熟,按道理应该加酵母菌。但是这个时代是不可能有这东西的,只好加入适量骡马粪或老堆肥、暗沟泥或者肥沃泥土,促进腐解。巴根台在现代野战部队也种过地,养过猪,当地的老农常说一句农谚:草无泥不烂,泥无草不肥。就是这个道理。
堆积场的通气沟和排水沟挖好之后,将已处理好的生料逐层堆积、踏实。并在各层上泼撒粪尿和水,再均匀的撒上羊马粪或者老堆肥或接种高温纤维分解细菌。每层需“吃饱、喝足、盖严”。直至高达4—6尺为止。堆好后及时用2寸厚的稀泥、细土和密实的苇席密封,有利保温、保水、保肥。
一般堆后3—5天,堆内温度缓慢上升,7—8天后堆内温度显著上升,可达60—70c。高温容易造成堆内水分缺乏,所以在堆制期间,要经常检查堆内上、中、下各个部位的水份和温度变化的情况。检查方法,就是用一根长的铁棍插入堆中,停放5分钟后,拔出用手试之。手感觉发温约30c,感觉发热约40—50c,感觉发烫约60c以上。检查水份可观察铁棍插入部分表面的干湿状况。如果成湿润状态,表示水分适量。如果呈干燥状态,表示水分过少,可在堆顶打洞加水。
如果堆内水分、通气适当,一般堆后头几天温度逐渐上升,一个星期左右可达到最高,维持高温阶段,不得少于3天,10天以后温度缓慢下降。在这种正常情况下,经20—25天内进行翻堆一次,把外层翻到中间,把中间翻到外边,根据需要加适量粪尿水重新堆积,促进腐熟。重新堆积后,再过20—30天,原材料已近黑、烂、臭的程度,表明已基本腐熟。就可以使用了,或压紧盖土保存备用。
巴根台每天臭烘烘的和老农民混在一起,玛蒂法被臭的实在受不了,大发雷霆,说他再这么在田间地头斯混就再不给他换药了。她的草原英雄,绝不能是臭农夫!巴根台笑了笑,说道:“那也不是不行。如果我不干,我就成立一个司农监,专管农田技术,你来当司农监长官如何?”
玛蒂法呸了一口,说道:“我才不干!让纳尔丁干吧!”
巴根台笑道:“纳尔丁不适合啊,他是天生的情报军官,冷静,敏锐,忠诚,他还有大用。史天赙大哥伤好的差不多了,这些臭烘烘的事情,还是让他来干吧。”两人疯狂的大笑起来,乐的前仰后合,好像是多么可笑的事情。
巴根台命令司农监和札八儿火者联系,从南宋采购来大量优质的占城稻种和棉花种子。在这个时代,棉花已经在闽粤一带大量种植,当时叫白叠子。这个时代的织物,主要是木棉和苎麻,棉花的产量大,棉布又要舒适的多,蒙古和金国每年都大量从宋国采购棉布。
不仅如此,棉花做的袍服被褥,保暖性、透气性、舒适性都要好的多。甚至可以用棉花直接制作棉甲,节省大量的皮料,虽然不如皮料防护性好,但是胜在价格低廉,加工方便。内衬丝绸的话,对弓箭的防御能力还会增强。显然,种植棉花的利益,远远强于麻和木棉。
在巴根台的计划里,不仅仅有稻麦两熟制,还要推广稻棉两熟制。他下决心种植棉花,并且制造纺车,织布机,染布坊,形成强大的棉布产业。不仅自用,还要换来他们急需的物资,盐、铁、硫磺、硝石、铜、马匹等等。他曾经想过植桑养蚕,但是那见效太慢了,至少要3年之后才能产桑叶。他实在是等不起,那只能是以后的事情。
司农监的官员,主要是当地一些擅长耕种的老农,巴根台在田间遇到的那位老丈也在其中。老汉姓张,也没有大号,巴根台就称他为张老丈。一番交流,他发现当地农夫对种植水稻和棉花太缺乏经验。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他决定花大价钱从南方宋国请来水田高手,进入司农监,指导当地农民耕种。
“如果人家不来怎么办?”史天赙为难的说。
“那就派特种兵去绑,我们的司农监里,一定要有擅长种水田的人!”
“是!”史天赙立正答道。
除了耕地分配,农业技术的改革和推广,兴修水利,巴根台还大力推广家畜养殖业。任何分到田地的农户,必须要建立猪圈,养猪蓄肥。每5户百姓,必须要公养牛一头。在每个县,司农监在各个县建立了大规模的养鸡场,为蒙古军民提供禽蛋肉类。
巴根台和史家军、萧家军一起,团结一致,拼命的建设家园,收容流民。这个时代河朔地区出现的大规模饥荒没有在蒙古统治区出现,这里成为了一片乱世中的乐土。没有豪门权贵的侵夺欺压,没有人因饥饿而死,每个人都在拼命的干,每个人都充满了希望。
一天,巴根台去看望贺老夫人,老太太问他:“孩子,你多久没有睡觉了?”巴根台说道:“大概有2天了吧,我没有时间睡觉,我的事情太多了。”
老夫人十分痛心,说道:“你这是图什么啊,你伤还没好,你会累死的。”
巴根台站起身来,看着堂下葱郁的树木,目光仿佛超越的时空,他缓缓说道:“老祖母大人,我给你老讲个故事吧。丁村之战的时候,当时敌众我寡,形势危急。有一辆战车当先冲锋,单车冲入敌军的千军万马,带动了我军全线进攻,终于打败了独吉思忠。那辆战车上的3个士兵全部阵亡,其中有一个士兵叫做王长福,是霸州文安人,年仅16岁。当时他身受重伤,拖到当晚才死,天倪兄长对我说,他临终最后的话是:前进!前进!
我们史家军,萧家军,为什么会奋勇作战,不顾生死伤残?是因为他们受尽了痛苦,而我们给了他们希望,他们坚信这里会变成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尊严的乐土,他们的亲人子孙再不会挨饿受冻,被人欺凌,他们就是为这个战斗到死。我们活着的人,有责任实现他们的愿望,我们不能让这里,让我们的家乡和其他地方一样,成为人间地狱。我们没有理由睡觉休息,没有理由不努力建设我们的家园。
我不忍看天下的战乱和饥饿,我不忍看穷苦的人遭受痛苦。就为了这个,什么好事恶事,我都会做,死都不怕,还怕累么?”
因为河朔地区水旱交征,所以种植的最多的还是粟、豆类、苎麻等旱地低产作物,这很难保证百姓的口粮,更不要说养活大量军队了。如果想短期内提高亩产,只有推行稻麦两熟农业体系,春种水稻,秋种小麦,形成稻麦两熟。中国南方之所以几百年土地肥力不减,跟这种先进的农业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收割小麦之后,麦秆短茬经过一冬的腐烂,会成为很好的肥料,有利于第二年的春耕。我国古代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不过那时候冬季是种植苕草、紫云英、蚕豆等,这些很难作为口粮,种小麦即有效的利用了地力,又能保证肥田效果。
春季放水入田,种植水稻,这避免了种植小麦干旱造成的盐碱冗余,盐碱现象再不存在,开垦的土地几年就荒掉的情况再不会出现了。
推广稻麦两熟制可以把旱地亩产提高2倍以上,2、30亩地就可以养活5口之家。再加上大规模的开荒,粮荒问题将不复存在,还有余粮养活大量的军队。但是一切,还是取决于水利啊,必须要大兴水利,没有水利就没有水田,没有水田就没有一切。
巴根台下令数十万流民参与到水利工程项目中去,以工代赈。巴根台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加固堤坝,沿河地带数十里之内修建水渠,开垦水田。开荒多少,就分给流民多少。流民兴高采烈,拼命的干,早开出荒地,自己家里就早分到上好的水浇田啊,谁不卖命。
每条干渠都修建水闸,调节水量。在远离水源,无法修建沟渠的地方,巴根台的办法是打井,建造脚踏水车提水。他有强大的工匠队伍,这些都不是问题。河朔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巴根台修建了大量的风车,用来取水和磨面,大大节省了人力。
水利问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施肥技术的改善就容易的多。总体来说,河朔地区的土地是渐趋贫瘠,干旱造成大量的砂土、粘土和盐渍土,不改善土地肥力,想提高亩产是很困难的。在这个时代,农民已经懂得了肥料的熟化对地力的巨大帮助,主要是用人畜粪便和植物茎叶堆肥为主。但是这还在原始的阶段,跟现代堆肥技术不能相提并论,堆料配比不靠谱儿。堆后管理不善,遍生蛆虫,污水横流。水分掌握,通气程度,腐熟的标准都没有一定之规,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有限。
巴根台和几个老农在一起,天天在臭气熏天的屎尿中堆肥。他告诉农民们,在堆肥场上,一定要设置通气沟。在已平整夯实的场地上,开挖“十”字形或“井”字形沟,深宽各15—20厘米左右,在沟上纵横铺满硬坚的作物秸秆,作为堆肥底部的通气沟,并在两条小沟交叉处,与地面垂直安放木棍或捆扎成束的长条状粗硬秸杆,作为堆肥上下通气孔道。在堆肥处,还要挖掘排水沟,把肥料出的污水排走。
巴根台制作的基肥主要是函肥和草塘泥肥。草塘泥主要是用河泥材料,需要在冬春季节堆制,现在这个季节不合适。而函肥任何季节都可以堆制,巴根台和老农们制作的就是这种基肥。
主要配比是各种作物秸杆、杂草、落叶等1000斤左右,粪尿200—300斤,水100—200斤。每一层可以适当覆盖一层薄土,当然最好是用石灰和泥炭。为了加速腐熟,按道理应该加酵母菌。但是这个时代是不可能有这东西的,只好加入适量骡马粪或老堆肥、暗沟泥或者肥沃泥土,促进腐解。巴根台在现代野战部队也种过地,养过猪,当地的老农常说一句农谚:草无泥不烂,泥无草不肥。就是这个道理。
堆积场的通气沟和排水沟挖好之后,将已处理好的生料逐层堆积、踏实。并在各层上泼撒粪尿和水,再均匀的撒上羊马粪或者老堆肥或接种高温纤维分解细菌。每层需“吃饱、喝足、盖严”。直至高达4—6尺为止。堆好后及时用2寸厚的稀泥、细土和密实的苇席密封,有利保温、保水、保肥。
一般堆后3—5天,堆内温度缓慢上升,7—8天后堆内温度显著上升,可达60—70c。高温容易造成堆内水分缺乏,所以在堆制期间,要经常检查堆内上、中、下各个部位的水份和温度变化的情况。检查方法,就是用一根长的铁棍插入堆中,停放5分钟后,拔出用手试之。手感觉发温约30c,感觉发热约40—50c,感觉发烫约60c以上。检查水份可观察铁棍插入部分表面的干湿状况。如果成湿润状态,表示水分适量。如果呈干燥状态,表示水分过少,可在堆顶打洞加水。
如果堆内水分、通气适当,一般堆后头几天温度逐渐上升,一个星期左右可达到最高,维持高温阶段,不得少于3天,10天以后温度缓慢下降。在这种正常情况下,经20—25天内进行翻堆一次,把外层翻到中间,把中间翻到外边,根据需要加适量粪尿水重新堆积,促进腐熟。重新堆积后,再过20—30天,原材料已近黑、烂、臭的程度,表明已基本腐熟。就可以使用了,或压紧盖土保存备用。
巴根台每天臭烘烘的和老农民混在一起,玛蒂法被臭的实在受不了,大发雷霆,说他再这么在田间地头斯混就再不给他换药了。她的草原英雄,绝不能是臭农夫!巴根台笑了笑,说道:“那也不是不行。如果我不干,我就成立一个司农监,专管农田技术,你来当司农监长官如何?”
玛蒂法呸了一口,说道:“我才不干!让纳尔丁干吧!”
巴根台笑道:“纳尔丁不适合啊,他是天生的情报军官,冷静,敏锐,忠诚,他还有大用。史天赙大哥伤好的差不多了,这些臭烘烘的事情,还是让他来干吧。”两人疯狂的大笑起来,乐的前仰后合,好像是多么可笑的事情。
巴根台命令司农监和札八儿火者联系,从南宋采购来大量优质的占城稻种和棉花种子。在这个时代,棉花已经在闽粤一带大量种植,当时叫白叠子。这个时代的织物,主要是木棉和苎麻,棉花的产量大,棉布又要舒适的多,蒙古和金国每年都大量从宋国采购棉布。
不仅如此,棉花做的袍服被褥,保暖性、透气性、舒适性都要好的多。甚至可以用棉花直接制作棉甲,节省大量的皮料,虽然不如皮料防护性好,但是胜在价格低廉,加工方便。内衬丝绸的话,对弓箭的防御能力还会增强。显然,种植棉花的利益,远远强于麻和木棉。
在巴根台的计划里,不仅仅有稻麦两熟制,还要推广稻棉两熟制。他下决心种植棉花,并且制造纺车,织布机,染布坊,形成强大的棉布产业。不仅自用,还要换来他们急需的物资,盐、铁、硫磺、硝石、铜、马匹等等。他曾经想过植桑养蚕,但是那见效太慢了,至少要3年之后才能产桑叶。他实在是等不起,那只能是以后的事情。
司农监的官员,主要是当地一些擅长耕种的老农,巴根台在田间遇到的那位老丈也在其中。老汉姓张,也没有大号,巴根台就称他为张老丈。一番交流,他发现当地农夫对种植水稻和棉花太缺乏经验。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他决定花大价钱从南方宋国请来水田高手,进入司农监,指导当地农民耕种。
“如果人家不来怎么办?”史天赙为难的说。
“那就派特种兵去绑,我们的司农监里,一定要有擅长种水田的人!”
“是!”史天赙立正答道。
除了耕地分配,农业技术的改革和推广,兴修水利,巴根台还大力推广家畜养殖业。任何分到田地的农户,必须要建立猪圈,养猪蓄肥。每5户百姓,必须要公养牛一头。在每个县,司农监在各个县建立了大规模的养鸡场,为蒙古军民提供禽蛋肉类。
巴根台和史家军、萧家军一起,团结一致,拼命的建设家园,收容流民。这个时代河朔地区出现的大规模饥荒没有在蒙古统治区出现,这里成为了一片乱世中的乐土。没有豪门权贵的侵夺欺压,没有人因饥饿而死,每个人都在拼命的干,每个人都充满了希望。
一天,巴根台去看望贺老夫人,老太太问他:“孩子,你多久没有睡觉了?”巴根台说道:“大概有2天了吧,我没有时间睡觉,我的事情太多了。”
老夫人十分痛心,说道:“你这是图什么啊,你伤还没好,你会累死的。”
巴根台站起身来,看着堂下葱郁的树木,目光仿佛超越的时空,他缓缓说道:“老祖母大人,我给你老讲个故事吧。丁村之战的时候,当时敌众我寡,形势危急。有一辆战车当先冲锋,单车冲入敌军的千军万马,带动了我军全线进攻,终于打败了独吉思忠。那辆战车上的3个士兵全部阵亡,其中有一个士兵叫做王长福,是霸州文安人,年仅16岁。当时他身受重伤,拖到当晚才死,天倪兄长对我说,他临终最后的话是:前进!前进!
我们史家军,萧家军,为什么会奋勇作战,不顾生死伤残?是因为他们受尽了痛苦,而我们给了他们希望,他们坚信这里会变成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尊严的乐土,他们的亲人子孙再不会挨饿受冻,被人欺凌,他们就是为这个战斗到死。我们活着的人,有责任实现他们的愿望,我们不能让这里,让我们的家乡和其他地方一样,成为人间地狱。我们没有理由睡觉休息,没有理由不努力建设我们的家园。
我不忍看天下的战乱和饥饿,我不忍看穷苦的人遭受痛苦。就为了这个,什么好事恶事,我都会做,死都不怕,还怕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