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洲往事 第3章 稷下学宫
热门推荐:
寒灾荒年,他们村却连肥肉都嫌弃
一本万美录,让我成为了老祖杀手
鸿钧睡醒天塌了,这洪荒咋升维了
富婆姐妹花都想把我留在这个家里
绝区零:吸血鬼,加入维多利亚
开局就送张辽高顺,我还怎么输?
喝酒摆烂二十年,奖励混沌剑体
拼背景?我来自天上宫阙白玉京
一刀9999999999999
郑河清将郑安雅留在宫里住了好几天,直到林长卿提醒她,再住下去实在不合规矩,这才依依不舍地放她回到驿馆。
郑安雅一回到北苑,发现屋里的陈设都变了样,原先半新不旧的窗纱帐幔和被褥都换成了新的,增加了一扇落地屏风、一张脚踏和一个梳妆台,就连吃饭的瓷碗碟也换成了玛瑙的。她差归尺素前去询问驿丞,却见驿丞立马双膝跪地磕头道:“先前小人有眼不识泰山怠慢了公主,还望公主大人大量,饶恕小人这一回。”
郑安雅道:“我不怪你,你原是按照外国使节的规格招待的我,并不算怠慢。我只是问一下,这屋里的东西是谁添置的?”
驿丞千恩万谢道:“是我王吩咐按照本国公主的待遇重新置办的。”又指着那套玛瑙碗道:“这是宫里的内侍送来的,传了王上口谕,说在太后那儿看到您喜欢,就拿一套给您使用。还有,太后请您参加庆典灯会,一会儿会有尚衣局的女官来给您量体裁衣。”
郑安雅笑道:“王上和太后有心了。”
过了几日,郑安雅与杜襄成出门喝茶,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她不禁感慨道:“襄成姐姐,你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这份国力呢?”
杜襄成道:“你这几天一直在琢磨这个吗?怪不得从王宫出来,我就觉得你闷闷不乐的。”杜襄成和郑安雅年幼时互相直呼姓名,因此她们在私下里说话并不需要用敬语。
郑安雅道:“高昌国国力孱弱,城池不过三座、人口不足一万,土地贫瘠不适合耕种,更有周边邻国时常骚扰。我虽是个公主,但这些天你也看到了,且不说渤海国的王公贵族,哪怕一个乡间富户家的女儿都比我过得讲究。我知道王太后喜欢我,给了我自家公主的待遇,我也明白渤海王宅心仁厚,一直对我以礼相待,吃穿用度都是往好了给。可他们待我越好,我的心里就越是说不出地难过。”
杜襄成也感叹道:“是啊,他乡再好,终究不是自己家。以前我们就像井底的蛙,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总以为自己过得还不错。如今出来见了世面,回头看看自己……唉,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郑安雅道:“我想改变这一切,让高昌国变得强大。我喜欢这里的所有好东西,但我更希望那是我自己的,而不是别人赏赐给我的。”
杜襄成眼睛一亮,问道:“你想怎么做?”
郑安雅抓过一把瓜子计数,一五一十地道来:“我们先想想渤海国有哪些为人称道的地方。”
“首先,疆域辽阔,渤海国一共有五十几座城池。其次,他们很富有。”
“那他们为什么这么富有呢?”杜襄成问。
“小姨跟我说过,渤海国境内有铜山,可以铸钱,他们的布币在周围的小国都可以通用。还有,渤海国靠海,盛产食盐,不但供本国绰绰有余,还能卖到其他国家。”
“渤海国看上去秩序井然,制度也一定很合理。”
“还有啊,我看临淄人大多品行纯良,就连街上的商户也都明码标价,不欺负外来人。”
一位茶博士笑着上前搭话:“二位真有意思,姑娘家家的怎么对国政感兴趣?”
杜襄成道:“怎么了?姑娘家就不能谈论国政了?”
茶博士行礼道:“小人失言,姑娘恕罪。不过,二位远道而来有所不知,我们渤海国之所以强盛,主要靠两点。”
郑安雅道:“哪两点?”
“一是明君,二是贤臣,君臣上下一心,国家就能强盛。”
郑安雅点头道:“明君我见过了,贤臣还没见着,不过,渤海国的贤臣是从哪儿来的呢?”
茶博士诧异道:“哎哟,您还见过我们王上?请恕小人眼拙,没认出您是位贵客。”接着赔了个礼继续说:“要说这贤臣那,二位知道稷下学宫吗?”
郑安雅摇摇头:“只是听说过名字,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茶博士道:“天下才子齐聚渤海国,而渤海国中最有学问的人都在稷下学宫。那里有各种人才,还时常举行各家的讲学、清谈会和论战会,能在那儿冒头的人,都是大才,必受重用。我国现在的丞相、前任丞相、太尉、大司农等等,还有许多大夫都曾是稷下学宫的学子,就连王上也经常去那里。”
郑安雅听了之后,即刻进宫拜见林长卿,提到自己想参观稷下学宫的事。经过几天的接触,他俩已经不那么生分了。林长卿笑道:“这有何难,明日姐姐随我去就是了。”郑安雅见林长卿待人温和、进退有度,只是每每提到“姐姐”二字仍有些不自然,便对他说:“你也别勉强叫我姐姐了,就叫我安雅吧。”
“这么叫会不会太失礼?”林长卿转头询问母亲。
“都是亲戚,私底下随意点吧,你们熟稔是好事。”郑河清笑着回道。
“那你叫我长卿吧,也别叫王上了,”林长卿对郑安雅说,“母后说了随意点的。”郑安雅答应了。
次日,林长卿果然请她一起去稷下学宫。学宫祭酒正是林长卿的老师,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
见过礼后,祭酒问郑安雅:“我稷下学宫汇集天下名士,无论何种学派,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在学宫内占有一席之地。不知公主对哪一类学问感兴趣?”
郑安雅颇有些为难地答道:“夫子,我是第一次来,我也不知道该学些什么。”说着,视线不由得瞟向林长卿:“不知王上平时学什么呢?”
祭酒笑道:“王上是一国之君,学的自然是王者之道。”
郑安雅道:“那我能跟着学吗?”
祭酒的表情一下子严肃起来:“在其位方能谋其政。王者之道,非王者不可学也。”
郑安雅道:“那王的女儿,哦不对,王的孩子该学些什么呢?”说完又看一眼林长卿。
底下已有个别学子偷偷地笑出了声,林长卿无奈地叹口气道:“姐姐说笑了,寡人尚未成婚,哪里来的孩子?”
这下,更多的学子憋不住笑了。郑安雅从未见过这么多男子如此肆无忌惮地看着她笑,感觉很不适应。要知道在高昌国,有几个男的敢抬头看她的?但眼下毕竟是在别人的地盘上,又有国君和祭酒在场,实在不好明着生气。她涨红了脸,佯装镇定地答道:“我是说如果,如果!”
不知哪位学子喊了一声:“公主可以学《诗》。”
又有人喊道:“还是先学《礼》吧?”
接下来就犹如炸开了锅,众学子议论纷纷,有说先学史的、有说要《诗》和《乐》一起学的,还有人吵嚷着:“女儿家的,学学女红吧!知道仁义礼孝就够了,早晚要嫁人的。”
林长卿见众人越说越离谱,向祭酒使了个眼色,祭酒厉声道:“肃静!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待众人安静下来,林长卿道:“诸位有所不知,高昌国以女子为尊。高昌王是太后的胞姐,寡人的姨母,这位安雅公主便是高昌王的长女。”(此时各国王子公主尚无封号之说,惯用称呼是名+公子或公主)
寥寥数语,既道出了郑安雅的身份,更是在无意中抬高了她的地位。各国风俗不尽相同,但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基本都奉行长尊幼卑的原则,听到林长卿这样说,一些精明的学子已经将她当做高昌国的王储看待了。
祭酒问道:“公主这次是以使臣的身份前来的?”
郑安雅道:“正是。”
祭酒又问:“公主年纪轻轻便担任特使,想必已经开始协助高昌王处理政务了?不知公主在国内担任什么职务呢?”
郑安雅有些不好意思:“夫子,高昌国很小,官员设置也简单得多,我虽时常协助我王处理政务,但我王未曾任命我任何官职。”
底下又是一阵窃窃私语,祭酒与林长卿耳语一番后,清了清嗓子道:“想是公主年纪尚小,待公主成年了自然会有的。”
他思虑片刻,对郑安雅说:“王上近来学的是《礼》,礼这个东西,从君王到士人皆须学习,公主可愿意一起学呀?”
郑安雅看了看林长卿,见他微微颔首,欣喜道:“那再好不过了,多谢夫子!”
郑安雅一回到北苑,发现屋里的陈设都变了样,原先半新不旧的窗纱帐幔和被褥都换成了新的,增加了一扇落地屏风、一张脚踏和一个梳妆台,就连吃饭的瓷碗碟也换成了玛瑙的。她差归尺素前去询问驿丞,却见驿丞立马双膝跪地磕头道:“先前小人有眼不识泰山怠慢了公主,还望公主大人大量,饶恕小人这一回。”
郑安雅道:“我不怪你,你原是按照外国使节的规格招待的我,并不算怠慢。我只是问一下,这屋里的东西是谁添置的?”
驿丞千恩万谢道:“是我王吩咐按照本国公主的待遇重新置办的。”又指着那套玛瑙碗道:“这是宫里的内侍送来的,传了王上口谕,说在太后那儿看到您喜欢,就拿一套给您使用。还有,太后请您参加庆典灯会,一会儿会有尚衣局的女官来给您量体裁衣。”
郑安雅笑道:“王上和太后有心了。”
过了几日,郑安雅与杜襄成出门喝茶,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她不禁感慨道:“襄成姐姐,你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这份国力呢?”
杜襄成道:“你这几天一直在琢磨这个吗?怪不得从王宫出来,我就觉得你闷闷不乐的。”杜襄成和郑安雅年幼时互相直呼姓名,因此她们在私下里说话并不需要用敬语。
郑安雅道:“高昌国国力孱弱,城池不过三座、人口不足一万,土地贫瘠不适合耕种,更有周边邻国时常骚扰。我虽是个公主,但这些天你也看到了,且不说渤海国的王公贵族,哪怕一个乡间富户家的女儿都比我过得讲究。我知道王太后喜欢我,给了我自家公主的待遇,我也明白渤海王宅心仁厚,一直对我以礼相待,吃穿用度都是往好了给。可他们待我越好,我的心里就越是说不出地难过。”
杜襄成也感叹道:“是啊,他乡再好,终究不是自己家。以前我们就像井底的蛙,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总以为自己过得还不错。如今出来见了世面,回头看看自己……唉,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郑安雅道:“我想改变这一切,让高昌国变得强大。我喜欢这里的所有好东西,但我更希望那是我自己的,而不是别人赏赐给我的。”
杜襄成眼睛一亮,问道:“你想怎么做?”
郑安雅抓过一把瓜子计数,一五一十地道来:“我们先想想渤海国有哪些为人称道的地方。”
“首先,疆域辽阔,渤海国一共有五十几座城池。其次,他们很富有。”
“那他们为什么这么富有呢?”杜襄成问。
“小姨跟我说过,渤海国境内有铜山,可以铸钱,他们的布币在周围的小国都可以通用。还有,渤海国靠海,盛产食盐,不但供本国绰绰有余,还能卖到其他国家。”
“渤海国看上去秩序井然,制度也一定很合理。”
“还有啊,我看临淄人大多品行纯良,就连街上的商户也都明码标价,不欺负外来人。”
一位茶博士笑着上前搭话:“二位真有意思,姑娘家家的怎么对国政感兴趣?”
杜襄成道:“怎么了?姑娘家就不能谈论国政了?”
茶博士行礼道:“小人失言,姑娘恕罪。不过,二位远道而来有所不知,我们渤海国之所以强盛,主要靠两点。”
郑安雅道:“哪两点?”
“一是明君,二是贤臣,君臣上下一心,国家就能强盛。”
郑安雅点头道:“明君我见过了,贤臣还没见着,不过,渤海国的贤臣是从哪儿来的呢?”
茶博士诧异道:“哎哟,您还见过我们王上?请恕小人眼拙,没认出您是位贵客。”接着赔了个礼继续说:“要说这贤臣那,二位知道稷下学宫吗?”
郑安雅摇摇头:“只是听说过名字,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茶博士道:“天下才子齐聚渤海国,而渤海国中最有学问的人都在稷下学宫。那里有各种人才,还时常举行各家的讲学、清谈会和论战会,能在那儿冒头的人,都是大才,必受重用。我国现在的丞相、前任丞相、太尉、大司农等等,还有许多大夫都曾是稷下学宫的学子,就连王上也经常去那里。”
郑安雅听了之后,即刻进宫拜见林长卿,提到自己想参观稷下学宫的事。经过几天的接触,他俩已经不那么生分了。林长卿笑道:“这有何难,明日姐姐随我去就是了。”郑安雅见林长卿待人温和、进退有度,只是每每提到“姐姐”二字仍有些不自然,便对他说:“你也别勉强叫我姐姐了,就叫我安雅吧。”
“这么叫会不会太失礼?”林长卿转头询问母亲。
“都是亲戚,私底下随意点吧,你们熟稔是好事。”郑河清笑着回道。
“那你叫我长卿吧,也别叫王上了,”林长卿对郑安雅说,“母后说了随意点的。”郑安雅答应了。
次日,林长卿果然请她一起去稷下学宫。学宫祭酒正是林长卿的老师,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
见过礼后,祭酒问郑安雅:“我稷下学宫汇集天下名士,无论何种学派,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在学宫内占有一席之地。不知公主对哪一类学问感兴趣?”
郑安雅颇有些为难地答道:“夫子,我是第一次来,我也不知道该学些什么。”说着,视线不由得瞟向林长卿:“不知王上平时学什么呢?”
祭酒笑道:“王上是一国之君,学的自然是王者之道。”
郑安雅道:“那我能跟着学吗?”
祭酒的表情一下子严肃起来:“在其位方能谋其政。王者之道,非王者不可学也。”
郑安雅道:“那王的女儿,哦不对,王的孩子该学些什么呢?”说完又看一眼林长卿。
底下已有个别学子偷偷地笑出了声,林长卿无奈地叹口气道:“姐姐说笑了,寡人尚未成婚,哪里来的孩子?”
这下,更多的学子憋不住笑了。郑安雅从未见过这么多男子如此肆无忌惮地看着她笑,感觉很不适应。要知道在高昌国,有几个男的敢抬头看她的?但眼下毕竟是在别人的地盘上,又有国君和祭酒在场,实在不好明着生气。她涨红了脸,佯装镇定地答道:“我是说如果,如果!”
不知哪位学子喊了一声:“公主可以学《诗》。”
又有人喊道:“还是先学《礼》吧?”
接下来就犹如炸开了锅,众学子议论纷纷,有说先学史的、有说要《诗》和《乐》一起学的,还有人吵嚷着:“女儿家的,学学女红吧!知道仁义礼孝就够了,早晚要嫁人的。”
林长卿见众人越说越离谱,向祭酒使了个眼色,祭酒厉声道:“肃静!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待众人安静下来,林长卿道:“诸位有所不知,高昌国以女子为尊。高昌王是太后的胞姐,寡人的姨母,这位安雅公主便是高昌王的长女。”(此时各国王子公主尚无封号之说,惯用称呼是名+公子或公主)
寥寥数语,既道出了郑安雅的身份,更是在无意中抬高了她的地位。各国风俗不尽相同,但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基本都奉行长尊幼卑的原则,听到林长卿这样说,一些精明的学子已经将她当做高昌国的王储看待了。
祭酒问道:“公主这次是以使臣的身份前来的?”
郑安雅道:“正是。”
祭酒又问:“公主年纪轻轻便担任特使,想必已经开始协助高昌王处理政务了?不知公主在国内担任什么职务呢?”
郑安雅有些不好意思:“夫子,高昌国很小,官员设置也简单得多,我虽时常协助我王处理政务,但我王未曾任命我任何官职。”
底下又是一阵窃窃私语,祭酒与林长卿耳语一番后,清了清嗓子道:“想是公主年纪尚小,待公主成年了自然会有的。”
他思虑片刻,对郑安雅说:“王上近来学的是《礼》,礼这个东西,从君王到士人皆须学习,公主可愿意一起学呀?”
郑安雅看了看林长卿,见他微微颔首,欣喜道:“那再好不过了,多谢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