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夏第一妖后 > 第208章 临危受命

大夏第一妖后 第208章 临危受命

    第208章 宁鸿基临危受命

    玉书和玄机几乎将整个营地翻了个底朝天,却怎么也找不到萧景羲。

    二人急得团团转,匆忙朝着漳县的方向追了上去。

    刚出营地不久,恰好遇到折返的萧奕霖。

    见到自家王爷,玉书和玄机几乎要哭了出来。

    “王爷,属下有罪,属下……把陛下看丢了!”

    萧奕霖勒紧缰绳,虎目瞪大,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陛下怎么了?”

    他冷声问道:“不是让你们看着陛下,如何把人看丢了?本王再三叮咛,不要因为陛下年幼,就掉以轻心,你们竟然将本王的话当成耳旁风,陛下何时走丢?从何处不见?”

    玉书又惊又急,结结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

    眼见王爷额角青筋暴起,玄机连忙上前回话,“王爷,一炷香前,陛下猜测徐彤等人应是前往漳县,令属下前往后营传信给王爷,属下刚到后营,就听到玉书的鸣哨警示,赶回大帐就发现陛下不见了。”

    “没错,”玉书此刻也反应过来,补上玄机走后的情况,“陛下想念小竹子,可那孩子不知为何突然口吐白沫,腹痛不已,陛下焦急,属下匆忙抱着孩子去找军医,可到了军医大帐才发现陛下……陛下他……”

    “行了,都起来吧,”萧奕霖眉心紧皱,打断了他的话,“陛下定是朝漳县去了,都上马速速追上陛下。”

    玉书和玄机对视一眼,不敢耽搁,双双上马奔着漳县而去。

    萧奕霖心中焦急,催马的动作格外急促。

    母后将陛下交给他,若是陛下有什么闪失……他真是无颜再见母后。

    萧奕霖越发焦急,“全员加速,务必赶在陛下进入彰县前追上!”

    “是!”

    众将士高升应答,尤其是玉书和玄机,最是积极。

    萧奕霖这边纵马追踪,唐如玥得知萧景羲失踪的消息,心中发慌。

    她匆忙散朝,“监察官人选难定,不如诸公仔细考评,回去拟了折子,哀家再行议定。”

    李福跨步站到台前,朝众臣宣布散朝。

    朝臣们行礼,恭送太皇太后。

    唐如玥没有回宫,而是去了御书房,唤来萧乾、唐如瑾和萧奕恒。

    “刚刚得到的消息,陛下在东州失踪,恐陷入险境。”

    涉及萧景羲,萧乾和萧奕恒不便开口,不约而同看向唐如瑾。

    唐如瑾神色难看,沉思片刻道:“陛下身边的欧然是一等一的好手,太皇太后莫急,想来陛下不会有事。”

    “欧然并未在陛下身边,”唐如玥叹了口气,“霖儿飞鸽传书,陛下一个人离开大营,他已带人去找,只是现下还未曾有消息传回。”

    “陛下独自离开?”

    唐如瑾此时也无法保持沉稳,声音急切地问道:“这是何时的消息,汉王殿下可有线索?”

    唐如玥摇头,“东州因渭水水患,通讯不畅,就算飞鸽传书,送出去的信鸽一只都没回来。”

    她心中有一句话,未曾说出来。

    那些信鸽,只怕都已出事,东州怕是被彻底隔绝了。

    “太后,臣弟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萧乾有心提出帮忙,却又担心唐如玥误会。

    此刻的唐如玥哪里有试探的心思,她直接回道:“王爷若有良策,但说无妨。”

    “太后,臣弟以为,东州之患,定要严惩,可如今朝中诸臣与东州或多或少特有些关联,既如此,谁又能比得上陛下亲临,更适合查清东州贪腐之事呢?”

    萧乾观察唐如玥神色平静,坦然说出自己的建议。

    “本王名下的商铺,在东州亦有些人手,不如臣弟修书一封,让他们保护陛下安全,同时配合陛下查清东州隐患。”

    唐如玥眸光幽深,似乎对他的提议有些动容。

    她心中清楚,萧乾的意思,是想让萧景羲由暗转明。

    只要萧景羲公开在东州查贪,那些世家必定不敢轻举妄动。

    可事极必反,若是将他们逼急了,谁又知道那些人会不会铤而走险。

    唐如玥不敢赌,不能赌,更不愿赌。

    “不行,京都暗潮汹涌,要是皇帝在东州出了什么事,哀家如何面对萧氏列祖列宗。”

    萧乾耸肩,太皇太后倒是真心在意皇上。

    不过这样,他的计划就不好实行了。

    萧奕恒站在一旁,始终没有开口,直到此时。

    “母后,儿臣以为,如今之际,监察官的人选格外重要,择忠诚严谨之人前往东州清查贪腐,既能解渭水水患之忧,又能为陛下争取时间。”

    唐如玥淡淡问道:“恒儿熟悉朝中众臣,可有合适的人选?”

    萧奕恒再次沉默,监察官一职事关重大,能够胜任此事的朝臣不少。

    可若是谈到忠心为君,一时间他也有些犹豫。

    见他说不出人选,唐如瑾向前,走近唐如玥,主动请缨。

    “太皇太后,让臣去吧。”

    “兄长?”唐如玥摇头,“不行,朝中事务繁多,兄长身为首辅,如何能离开京都,绝对不行!”

    唐如瑾却坚持前往,“如今朝中,臣是最合适的人选,有臣在,定能保陛下周全,更何况,就算东州那些世家,也会看在唐家份上,给臣留几分薄面,总归不会让臣命丧东州。”

    河东唐家,身为大夏第一世家,门下多为武将。

    唐如瑾是唐家第一位以文入仕的嫡系,经营多年,好不容易坐上文臣之首的位置。

    唐氏一族,对他的看重,不亚于唐如玥这位太皇太后。

    但,于公,朝中诸多政务,都需要内阁定夺,身为内阁首辅,他要是走了,政务如何推行。

    于私,唐如瑾年仅五旬,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他的身体根本吃不消。

    唐如玥内心也不希望兄长以身涉险。

    她再次拒绝,“不可,兄长不必多言,哀家绝对不会同意。”

    正当兄妹二人争执不休时,李福在殿外禀报,“巡按监察使宁鸿基大人回京,正在殿外求见太皇太后!”

    宁鸿基回来了?

    唐如玥心中一喜,“快传!”

    他回来的倒真是时候,关于监察官一职,唐如玥此刻终于做出决定。

    宁鸿基,皇帝的亲外祖父,还有人比他更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