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开局十三副盔甲:我杀出了三百年 > 故宫呼呼和

开局十三副盔甲:我杀出了三百年 故宫呼呼和

    外时期

    沈阳故宫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天命十年(1625年)。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改名盛京。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

    清人绘《盛京宫阙图》

    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城内按八旗划定居住区域。以大政殿所在的城中心为基准,东侧属正红、镶红旗,北侧属正黄、镶黄旗,南侧属正蓝、镶蓝旗,西侧属正白、镶白旗,而各旗的贝勒府邸只能在本旗的地界内盖造。[10]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登上汗王宝座后,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并未搬到父王的“汗宫”去住,而是着手将自己的“四贝勒府”改建为新的皇宫。而他的旧府邸,就位于故宫中路大清门至清宁宫这一区域。[10] 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

    经过几年的增饰扩建,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称为“大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原来的王府升级为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家,成为沈阳故宫的核心区域。[10] 迄皇太极逝世止,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入关之后

    顺治元年(1644年),清迁都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以开国先皇“龙兴重地”之宫阙圣迹的崇高地位,倍受清历代帝王特殊的重视。

    在康熙十年(1671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的15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拜谒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以抒发对祖先开国创业功德的仰慕之情。为供东巡盛京的皇帝和后妃居住之用。

    乾隆帝在位时期,继承康熙皇帝开创的东巡谒陵的礼制,根据需要对皇宫加以增修扩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历经两年除对原有宫殿附属建筑重加改修,使之整齐之外,并在原有宫殿两侧增建供皇帝东巡时在宫内驻跸使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盛京,在沈阳故宫大东门东修建了盛京太庙。[11]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造文溯阁用于收藏刚修成不久的《四库全书》,这次增建不仅包括一座藏书楼,还有戏台等十几座建筑,共计一百多间,组成了与大政殿、崇政殿并列的沈阳故宫西路建筑群。至此除了日常修缮和小规模的改建外,盛京皇宫的主要营建全部结束。[11] 不仅如此,乾隆帝还源源不断地从北京运送来洋洋大观的皇家珍宝于此贮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阳故宫成为当时与北京宫苑和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12]

    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皇帝东巡后,清朝皇帝就再也没有来盛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军队大举进占东北,盘踞三年才撤出,盛京皇宫在俄军的控制下,成为俄军的操练场。不久日俄战争爆发,双方在此举行“奉天大决战”,获胜日军进入沈阳,日军随军记者进入皇宫,将一些清宫秘藏的书籍档案拍照带走。[11]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沈阳故宫仍作为“皇室产业”归“盛京内务府办事处”管理。民国三年(1914年),沈阳故宫的11万余件藏品被迁往北平古物陈列所。[13]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重新颁布的《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规定,一切皇产归国民政府,奉天省政府接管沈阳故宫。

    大清门旧照

    民国十五年(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宫殿的遗址上,经奉天省议会决定,在沈阳故宫设立“东三省博物馆筹办处”。[11] 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它的职能从这时起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中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之一,而且是东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馆。此后,沈阳故宫又经历了奉天故宫博物馆、日伪占领时期的“皇产”、辽宁省立民众教育馆、国立沈阳博物院等不同的阶段。

    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东三省博物馆经两年多筹办正式对公众开放。[11]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博物馆改称“奉天故宫博物馆”。[11]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沈阳故宫部分藏品又随故宫文物南迁,辗转数地,后迁至南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该馆被关闭,故宫归属伪“奉天陵庙承办事宜处”管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地方政府在故宫内设立“辽宁省民众教育馆”。[11]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沈阳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成立“沈阳故宫陈列所”。[34]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底,部分文物精品从南京被迁往台湾。如今,原藏于沈阳故宫的文物分散在国内多家博物馆保存。[13]

    建国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正式改称“沈阳故宫博物馆”,确定为清代历史、艺术性质博物馆。[11]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1981年,正式定名沈阳故宫博物院。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9]

    2014年9月11日,“沈阳清前史研究中心”、“清前史研究文化基地”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成立,这是沈阳故宫首次成立专门机构来研究清王朝入关前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历史。[14]

    201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迈入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34]

    查看更多

    故宫怎么买票 品质保障筑布局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

    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于天命十年(1625年)开始创建,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15] 在建筑布局上与十大王亭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反映。[16]

    中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于天聪元年(1627年)至天聪九年(1635年)建成,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15] 前朝后寝的规划布局,纵向前低后高,即殿低宫高,寝宫区建于正方形高台之上,四周设围墙与更道墙围绕,形成高台“城堡式”寝区。凤凰楼为寝宫区门户,建立在中路轴线上。中路五进院落的布局均有不同的功能。第一进院落即大清门之南,为宫前引导区;第二进院落崇政殿南侧至大清门里,为前朝区;第三进院落凤凰楼下至崇政殿北侧,为朝寝的空间过渡区;第四进院落即台上五宫,为寝宫区;第五进院落,寝宫区北侧高台下,为生活服务区。[17]

    西路:西路建筑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从南至北为扮戏房、戏台、嘉荫堂、宫门、文溯阁、仰熙斋、碑亭和九间殿等。宫门、文溯阁、仰熙斋、碑亭和九间殿等建筑,位于西路中轴线的北部,构成了三进四合院。[17] 整个建筑设计和布局,反映了皇帝的所谓“尊严”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18]

    沈阳故宫布局

    主要建筑

    东路建筑

    大政殿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称八角殿。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初称大衙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大政殿

    十王亭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十王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十王亭(局部)

    鸾驾库

    鸾驾库位于大政殿正北,硬山前后廊式正房十一间。清代乾隆初年以前的銮驾库并不在此处,而是在崇政殿前的东七间楼,当时称为“銮驾音乐楼”。乾隆十一年(1746年)至十三年增建行宫建筑时,因东七间楼需挪改,将其内存放的銮驾乐器等移至现址,并把原有的五间正房扩为七间,后又扩为十一间。[19]

    銮驾库中存放的物品,主要是皇帝东巡时所用的仪仗和乐器。仪仗包括轿、舆、交椅和各种旗、幡、钺、斧、枪、戟、瓜、伞、盖、扇等,是皇帝出巡或上殿时排列在其周围,用以展示“天子尊严”的。乐器则是在清宫丹陛大乐、中和韶乐、卤薄乐等乐部中使用的大铜角、小铜角、画角、蒙古角、金口角、行鼓、仗鼓、排箫、云锣、编钟、编磬、建鼓、筝、琴、瑟、龙笛、笙、方响、拍板等等,供御驾行进和宫内典礼时所用。[19]

    政殿殿庭最南端东西各有一座奏乐亭,同为四角攒尖琉璃瓦顶,建于两米多高的方台之上,台下一侧设券门,有台阶通达亭内,供乐工上下。这组奏乐亭应是建于清太宗时期,逢大政殿有重大庆典时在此奏乐,清入关后皇帝东巡时仍然使用,但因主要的乐部多是设在殿前较近的地方,亭中乐队应是用于皇帝上殿时接驾和筵宴伴奏等场合。由于奏乐亭是大政殿区域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简单而又坚固,所以一直保存得比较完整,成为沈阳故宫东路南端的标志建筑。[19]

    奏乐亭

    中路建筑

    大清门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俗称午门。大清门建于天聪六年(1632年)之前,为盛京皇宫中皇太极续修的早期建筑之一。原称大门、正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宫殿名时称大门为大清门。大清门的满文译音为“代青杜卡”(代青即大清,杜卡为门)。

    它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琉璃瓦,饰以绿剪边,尤其是大清门山墙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个墀头,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镶嵌而成,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20]

    大清门

    崇政殿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

    崇政殿室内的宝座、屏风等陈设,并非清太宗时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据皇帝的旨意重新设计制作的,堂陛之内的屏风宝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宫乾清宫所用加以缩小精心制作的,宝座、屏风各以九条龙作为主要装饰,全部罩以金漆。屏风上的四言十二句铭文,与乾清宫屏风上的完全相同。陈设在龙椅前后的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端、“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间宫中精制的珐琅礼器。

    崇政殿

    飞龙阁

    飞龙阁位于崇政殿东侧,五间硬山顶二层楼房。飞龙阁内上层,原用作存放清历朝皇帝所用武备。满族是一个以骑马射箭着称的民族,清代的皇帝们自幼即练就娴熟的弓马技艺。飞龙阁内所藏,便是他们生前用过的各种弓箭、鞍辔、甲胄、刀剑中的一部分,从太宗朝至穆宗(同治)朝共有四千多件,绝大多数是乾隆至光绪年间陆续由北京送到这里的。皇帝东巡盛京时,往往要亲自登楼阅视这些先帝遗物,以示珍视和敬重。飞龙阁下层的主要藏品,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旨从北京运来的一批古代青铜器。包括商、周、汉、唐历朝所制鼎、彝、盂、盘、卣、爵、觚、钟等共八百件,按编号存放在十三座大柜中。在乾隆晚年着录宫内所藏古铜器时,将盛京的这批蒇品集中收载在《西清续鉴》一书中,成为清宫藏宝一个特殊的专项。[19]

    翔凤阁

    翔凤阁位于崇政殿西侧,五间硬山顶二层楼房。翔凤阁内贮存的,主要是供皇帝东巡期间使用和赏赐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乾隆时期从北京宫中调运至此。其种类之多、历史和艺术价值之高,比飞龙阁内所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供各宫殿内陈设的御用器物,包括玉器、瓷器、漆器、珐琅器、金银器、竹木牙角雕刻制品、文房四宝等,连同备用品在内共两千多件,大多是清代宫中御用珍品;二是备皇帝至盛京时穿用和赏赐的服饰、衣料、荷包等,共四千余件;三是供皇帝驻跸期间查阅和欣赏的古籍、舆图、书画等近千件,其中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作品三百余件尤为着名,后人曾有《盛京故宫书画录》一书专门记述。[19]

    查看更多

    故宫怎么买票 品质保障 随时随地 淘不停!

    最近11分钟前有人山式建筑。[21] 凤凰楼共三层,其建于3.875米人工堆砌的高台上,进深面阔均为5间,整个建筑平面近乎正方形。一层楼身为砖墙围护,两侧廊下有扶手明楼梯,南侧明间辟门,下设24级台阶,里通高台寝宫区域。二三层为木围护,二层东侧廊内有楼梯可登至三层。[22]

    凤凰楼

    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清宁宫

    清宁宫为五开间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

    室门开于东次间,屋内西侧形成“筒子房”格局,东梢间为帝后寝宫。宽大的支摘窗式样朴素,棂条皆以“码三箭”式相交,宫门亦不用隔扇式。正对宫门竖立祭天的“索伦竿”,此均为源自满族民间的传统风格。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缘剪边,前后皆方形檐柱,柱头饰兽面,檀枋施彩绘等,则是吸收汉、藏民族建筑艺术。

    清宁宫

    关雎宫

    关雎宫位于帝后寝宫区域清宁宫之东,是清太宗皇太极最宠爱的宸妃所居住的寝宫,始建于天聪年间,为五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23]

    关雎宫内景

    沈阳故宫依据档案材料,将关雎宫辟为复原陈列展室,里间西炕设有暖阁,为宸妃居住之寝宫,并悬挂“悠车”以及各种陈设品。外间东侧也设有暖阁,为庶妃侍女居住之处,南墙设有神位,临门处设有锅灶,东西两炕放置各种炕桌、坐垫等各种器物,恢复了历史上的使用功能。[23]

    永福宫

    永福宫坐落在沈阳故宫凤凰楼高台之上,为后金天聪初年始建,以清宁宫居中。它位于西庑之末,序列次西宫,是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辅政和养育皇子福临的地方。[24]

    永福宫

    永福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一间壁墙分隔成内外两室,中间有门相通,内两间,外三间,沈阳故宫根据有关资料将永福宫复原成庄妃的寝居场所,主要包括宴饮、迎见宾客、礼佛和宫女寝居等场所,并在室内复原了万字炕及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摇车等物,使陈列场景尽量接近真实,体现皇太极时期的面貌。[24]

    麟趾宫、衍庆宫

    麟趾宫位于沈阳故宫清宁宫西侧,亦称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崇德元年(1636)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里间为起居、梳妆和日常休息之所,外间为飨客、用膳和礼佛之所。

    衍庆宫又称为“次东宫”,是皇太极的淑妃巴特玛的寝宫。“衍庆”二字出自先秦,含义是福庆长久。

    盛京太庙

    盛京太庙位于大清门东侧。原位于盛京城抚近门外东五里,并供有肇、兴、景、显“四祖”神位。清迁都北京后,太庙内神位奉入北京太庙,其原址遂停止使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弘历为恢复盛京坛庙制度,遂命盛京工部移建太庙于现址。盛京太庙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但只在太庙内供奉了历朝帝后玉宝玉册。[25]

    盛京太庙

    为全面恢复太庙规制,沈阳故宫综合清初史料记载、北京太庙现存陈设和盛京陪都特殊历史地位等多方面因素,对盛京太庙进行了复原陈列。其中,太庙正殿设神龛宝座供奉清太祖努尔哈赤神位,配殿供奉历代帝王神位,使其太庙内陈设更加符合清代典制要求。[25]

    查看更多

    故宫怎么买票 品质保障 随时随地 淘不停!

    最近11分钟前有人下载

    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广告

    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有什么不一样

    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广告

    看故宫,图书推荐卡展示下载

    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广告

    鸾驾库

    查看更多

    故宫怎么买票 品质保障 随 随时随地 淘不停!

    最近11分钟前有人下载用的行宫。[11]

    乾隆时期修建的文溯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