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开局十三副盔甲:我杀出了三百年 > 锡伯族历史

开局十三副盔甲:我杀出了三百年 锡伯族历史

    源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6] ,女真说[7] [8] [9] [10] [11] [12] ,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13]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14]

    关于锡伯族白图腾:

    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古锡伯国

    据史料记载,锡伯国原是金朝所封之国,都城在锡都,即喜都,又称苏完城、苏完颜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元末没落,于明朝第二次称国号,最终于明末衰退。[14]

    “从金天辅六年(1122年)至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双阳锡伯国共存在466年。金代的锡伯国是由锡伯人、四部中的小黄头女真部被金廷迁入双阳后创建而形成的。“锡伯部强盛时,永吉、磐石、桦甸、伊通以及长春、吉林两市的边缘地带,皆为其领地。”[15] [15] 所谓海西四部,即扈伦四部(叶赫、辉发、哈达、乌拉),就是锡伯国(扈伦国)。

    金元时期

    12世纪下半叶,蒙古人在统一东北过程中,锡伯人同女真人一起抵抗蒙古军,不少人逃入人烟稀少的森林,成为后来史称“林中百姓”的一部分。战争中,洮儿河、绰尔河流域锡伯人部族的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不少农业用地被辟为草原牧地。元代,泰州等地的锡伯人回到绰尔河、洮儿河流域,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属辽阳省管辖。

    生产得以恢复,属辽阳省管辖。

    明清时期

    明末,兀良哈三卫蒙古大部南迁,科尔沁部扩张到兀良哈三卫地区,洮儿河、绰尔河等地区为其控制,自此,锡伯人又处在了科尔沁蒙古人统治之下。

    锡伯族

    明末,女真人建州部崛起。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蒙古人科尔沁部联合锡伯、叶赫、哈达、乌喇、辉发、卦尔察、朱舍里、讷殷8部,以抗击努尔哈赤,结果九部联军败绩,史称“九部之战”。此后,努尔哈赤用安抚手段,对主动归服者赐予“佛满洲”(佛,满语意旧)之称,与满洲人一视同仁。不少锡伯贵族投奔努尔哈赤,即历史上的“锡伯满洲”,其中有的被授以官职,被称为“锡伯世管佐领”。九部之战后,努尔哈赤根据盟旗制度将科尔沁蒙古人分为十旗,锡伯人被编入科尔沁蒙古十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尔沁蒙古将锡伯、卦尔察、达斡尔等丁口“进献”给清政府。自此,锡伯人等族被称为“伊彻满洲”(伊彻,满语意新)。

    锡伯八旗

    锡伯人重新整编为65个牛录,分别调往齐齐哈尔、乌拉吉林(今吉林市)、伯都纳(今吉林省扶余地区)等地驻防。这是锡伯族在清代史上的第一次南迁。此后,又移防到盛京所属的开原、辽阳、义州、金州、兴京、牛庄、抚顺等地,其中有部分被派往顺天府,部分留驻京师,分配到满蒙八旗当差。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平息准噶尔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防务,从盛京将军所属的盛京、凤凰、辽阳、开原、牛庄、广宁、熊岳、复州、岫岩、金州、盖州、锦州、义州、兴京和抚顺15处强征锡伯官兵1020名,连同眷属4000余名(内有路途上降生350余人,跟随而来405人),分成两个队,分别于同年4月上旬和中旬自沈阳出发,沿北方蒙古高原驿路,战风沙,抗洪水,忍饥挨饿,艰苦跋涉一年多时间,于1765年8月分别抵达伊犁惠远境内。伊犁将军随即将原编10个扎兰(队)缩编为6个旗(牛录)。1766年春,迁移到察布查尔地区,将六个旗扩编为八旗,组建锡伯营,成为“伊犁四营”(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和额鲁特营)之一。锡伯营是集军事、行政、生产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在其经历的145年历史进程中,为建设边疆、抵御外侵,作了巨大的贡献。[1]

    锡伯民族英雄图伯特塑像和西迁纪念碑

    锡伯族军民迁驻伊犁河南岸后,自耕自食,开始在察布查尔各地修渠引水、开荒种地.其中有3个牛录的军民在伊犁河支流——绰霍尔河两岸安营扎寨,引该河水开垦土地1万亩,解决了锡伯营自身的口粮问题。同时,以清政府借予的马、牛为基础,创办了营办“马厂”和“牛厂”。

    18世纪末19世纪初,锡伯族人口逐年增多。时任锡伯营总管的图伯特根据军民的意愿,决定在绰霍尔河南开凿一条引伊犁河水的新渠,以扩大耕地面积。经过6年时间的艰苦劳动,终于在1808年初竣工放水。该渠东西长100余公里,渠深1丈,宽1丈2尺,时称“锡伯渠”或“锡伯新渠”,后称为“察布查尔布哈”(察布查尔渠,锡伯语,意为粮仓渠)。该渠一经凿通,自最东面之镶蓝旗至最西面的镶黄旗各牛录,增加新垦耕地多亩,自此,锡伯营军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转机,察布查尔地区荒凉面貌开始改变,锡伯营成为伊犁八旗中最富庶的地区。

    索伦营为伊犁四营之一,由达斡尔和鄂温克族组成。嘉庆三年(1798年)和道光十四年(1834年),清政府自锡伯营抽调260青壮年户1279人主要补充到索伦营西四旗。清末,索伦营锡伯族已占多数。在驻守台站、防守卡伦、开发边陲、平内攘外等活动中,锡伯族军民与达斡尔、鄂温克族军民同甘共苦,共同作出了贡献。

    共2张

    锡伯族

    查看更多

    内蒙古概况 品质保障 随时随地 淘不停!

    最近32分钟前有人下载

    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广告

    内蒙古的图片-这里东西全-价格还更实惠

    最近9分钟前有人下载

    1883年清政府在恢复伊犁惠远城满营(时称旧满营)的同时,又设立了新满营,锡伯营当即为新满营输送了3200名壮丁,维护惠远城的社会安定。光绪末叶,八旗军民口粮供应紧张,伊犁将军采纳锡伯营总管色普希贤选派锡伯官兵去巩留(当时称特古斯塔柳)屯田的建议,于1896年在屯垦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兴建村舍和兵营,当时称为“兵屯”。巩留人口逐年增多。辛亥革命后,锡伯族官兵解甲归田,安家落户,现巩留县的锡伯族居民就是其后裔。

    1884年,新疆建省,锡伯营八旗建制正式恢复,驻守台站、卡伦、巡边查界,并恢复生产。杨增新取得新疆统治权后,仍然保留清代锡伯营八旗制,直至1938年才最终废除锡伯营旧制。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居住于新疆的锡伯族人民和当地兄弟民族一起积极响应,但斗争果实被封建军阀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所篡夺,锡伯族人民又处于他们的统治之下。[16]

    1944年,锡伯族积极投入三区革命,组成“锡伯骑兵连”。塔城和霍城锡伯族也相继组成武装队伍,参加各次战役。

    锡伯骑兵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居住在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和汉、满等族人民一起投入抗日斗争。辽宁省沈阳大五家子一带的锡伯族积极参加了抗日联军,多次狙击辽河平原的敌人。在这一时期有不少锡伯族青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东北和新疆的锡伯族人民先后在1946年和1949年获得解放。[16]

    1949年新疆锡伯族与东北锡伯族同胞一道同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锡伯族被清政府编入八旗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屯垦种田、自耕自食的同时,还担负着守卫边疆、平定内乱、抵御外侮等重任。

    新中国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各地锡伯族人民同各兄弟民族人民一道步入社会主义新时期。锡伯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锡伯族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新疆和平解放后,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宁西县(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成立前的称呼)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1953年11月15日霍城县成立了伊车嘎善锡伯族乡。1954年3月原西宁县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民主选举出第一任本民族县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区域自治的各项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在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先后成立了兴隆台锡伯族镇和黄家锡伯族乡,进一步保障了锡伯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从解放初开始,锡伯族地区的煤炭、农机、皮毛、食品加工等厂矿企业,逐步兴建起来。改革开放后,又兴建了轧花厂、煤化工企业等新兴工业企业,经济结构不断改善。科学种植得到农民的日益重视,农作物产量年年提高,多种经营已很普遍。在察布查尔渠的基础上,“察南渠”已放水并产生经济效益。国家投巨资的“南岸大渠”建设项目也在兴建之中,

    改革开放后,一些年轻人走出封闭的环境,开始涉足商贸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群众的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锡伯族

    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族人民生活安定,衣食富足,医务工作者根除了“察布查尔病”,开始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新气象。从1949-1978年,短短三十年内,锡伯族人口已增长了一倍多。锡伯族地区已经基本建成一个覆盖城乡的医疗体系,农村地区的医疗机构和医疗手段基本完善,各类防病及预防措施也基本到位,常见病、多发病均能够在乡镇一级医院就治。广大农民的防病治病知识及健康状况在不断提高。在察布查尔县广大农村地区正在试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此外农村“五保户”、贫困户等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也日趋完善,农村社会的和谐程度大有提高。

    查看更多

    内蒙古概况 品质保障 随时随地 淘不停!

    最近32分钟前有人下载

    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广告

    内蒙古的图片-这里东西全-价格还更实惠

    最近9分钟前有人下载

    伯族历来重视教育工作。过去,家里穷得即使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也要保证子女上学,最起码要掌握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各乡镇的小学、初高中教育机构相继完善。改革开放后,本民族地区的办学硬件水平不断提高,教职工素质显着提高,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日益完善,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被广泛使用。到2006年,在全疆锡伯族民族中小学有17所,其中小学12所,中学5所,另有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1978年之后,根据自治区《关于恢复锡伯文使用和恢复锡伯语文教学的通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8所、巩留县2所、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1所、塔城市喀尔哈巴克乡1所共12所小学恢复锡汉双语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察布查尔县还派相关人员,分别到塔城市喀尔哈巴克乡、沈阳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小学教授锡伯语,受到较好效果。随着教育的发展,一批又一批锡伯族干部和人才涌现而出。到2005年,新疆近3.5万锡伯族人口中,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工作的人员已超过3300多人,被录取到重点院校的考生人数也逐年增多。

    锡伯族学生

    锡伯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改革开放以来所作的重要工作之一。锡伯族历来重视开展包括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在内的文化事业。在节假日、喜庆场合都可以欣赏到本民族的各类艺术表演。如民间舞蹈、说唱、歌剧、小品等,都带着浓厚的民族特点被展现,成为本民族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锡伯族地区各乡镇都设有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部门,积极开展上述文化活动。1959年成立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团作为乌兰牧骑式的文艺演出队,40多年来一直为基层群众服务,为丰富本民族的文化生活作出了很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先后创作演出的舞蹈《狩猎舞》、《萨满舞》、《射箭姑娘》、《婚礼舞》及歌曲《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等,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了奖项。

    《小白杨》歌曲的故事:新疆小白杨市的名称来源于《小白杨》歌曲的诞生地,锡伯族士兵的母亲带来十个小白杨在哨所、陪伴。

    功绩

    换防塔尔巴哈台。1766年西迁军民刚在伊犁河南岸落户,伊犁将军便令锡伯营抽调精兵100名,由1名佐领和1名骁骑校率领,同满、索伦等营官兵一起前往塔尔巴哈台换防台站和要隘,官兵每两年轮换一次,一年换一半。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锡伯营所派官兵数有所增加,多数时间为150名,最多时达200余名。这种换防直至1864年农民起义爆发时才停止。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 自治县 庆祝西迁247周年

    换防喀什噶尔。1759年清军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后,数百名戡乱官兵驻防喀什噶尔。1769年伊犁将军奏请照塔尔巴哈台换防之例,将喀什噶尔驻防军改为换防军,经谕准,自1771年开始派遣满、锡伯、索伦、察哈尔营官兵共600名,由协领、佐领、骁骑校等官员率领前往喀什噶尔地区换防,其中锡伯族官兵30余名。至嘉庆初年锡伯族官兵增加到150余名,之后人数又有所减少。换防官兵也是每两年轮班更换,一年换一半。官兵马匹、鞍具、草料均为自备。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防守卡伦,驻守台站。清朝统一新疆后,为了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管辖,在新疆南北各处设立了众多的卡伦和台站,1777年伊犁将军奏令各领队大臣分管这些卡伦和台站,其中锡伯营管辖18座卡伦,它们有的为常设卡伦,有的为移设卡伦,还有的为添撤卡伦。每座卡伦驻十几至数十名不等弁兵,其职责为监督游牧、缉查逃犯、传递公文、保卫厂矿、巡查游人等。锡伯族官兵驻守卡伦的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末。

    查看更多

    内蒙古概况 品质保障 随时随地 淘不停!

    最近32分钟前有人下载

    巡查边界。在清代,伊犁以西自北往南一直有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族(清代称布鲁特)牧民游牧,他们每年与清朝进行贸易,交往极其频繁。因此,清政府为了维护和安定边界游牧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自乾隆四十年代起,每年夏、秋定期差派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一员,携协领等官员,抽调锡伯、满等营官兵300名前去巡查哈萨克和布鲁特边界游牧界,并收马租。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举行“卡伦”祭拜大典

    反击缅兵侵略,保卫祖国西南边境。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孟艮土司召散等侵犯中国云南普洱府境,攻占东里等地,对边境居民进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次年又纵兵围攻腾越、永昌各边地。1767年清政府以明瑞为云贵总督率军进剿,但为缅兵所败。缅军向我纵深进攻。1769年清政府谕令盛京将军恒禄等选派所属锡伯官兵作为增援兵赴滇作战。盛京将军遵旨拣选所属“新满洲锡伯兵”1000名于7月中旬经京师抵达云南前线。他们在云南前线据守渡口,驻守要塞,设置驿站,投阵作战。经数月交战,缅军慑于大军威力,在缅境与清军议和。次年锡伯官兵等撤回盛京。在此次战争中,1000名官兵中有105名为保卫祖国边境献出了生命。

    抵御沙俄侵略,反抗其殖民统治。同治六年(1867年)沙俄完成对中亚三汗国的统治后,开始觊觎伊犁地区。早在同治二年(1863年),沙俄军队就向我驻守的博罗胡吉尔卡伦进犯,向驻守该卡伦的锡伯、索伦官兵开枪炮击,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击。之后,伊犁将军派锡伯营总管德格都率锡伯等官兵数百人前去“防堵”,打退了敌人。1871年5月,沙俄军队在向伊犁推进过程中,也遭到索伦营之锡伯、达斡尔族官兵抵抗,使其侵略计划多次受挫。尤其是在同年6月28日沙俄挺进阿克肯特前哨时,锡伯营派出的500名官兵与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汉、达斡尔等官兵一起,几乎以白刃战的形式英勇抗击敌人,谱写了抗俄史上的壮烈篇章,锡伯族有数十名官兵英勇献出生命。

    参加驱逐阿古柏侵略者的战役。1865年初,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趁全疆农民起义之机率军侵入南疆,至1867年占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等七城,建立起所谓的“七城汗国”。之后又侵占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对各地人民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1876年清军收复新疆的战役打响后,散落各地的锡伯族军民自愿加入进疆清军队伍,在收复玛纳斯、乌鲁木齐等战役中作出了贡献。同时,不少富有屯垦经验的锡伯人还在乌苏等地屯种粮食,供给进疆清军,得到清政府升换顶戴、提升官职等奖赏。

    人口

    锡伯族

    锡伯族总人口约为19.0万。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等省和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辽宁锡伯族人口约有13.3万人,占全国锡伯族人口的70.2%,居全国第一位。[17] 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18] 呈现东(北)西(北)分居、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20世纪80年代后,全国(主要是东北三省)锡伯族人口出现了猛增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过去报为满族和汉族的原锡伯族家庭都陆续更正为锡伯族。[1]

    经济

    农牧业

    锡伯族,是中国北部少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