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中医李憬 > 第97章 气虚型晕厥(4)

中医李憬 第97章 气虚型晕厥(4)

    李憬摇摇头道:

    “《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病人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且自汗.....

    岂可再发汗?”

    高建海解释:“小续命汤里面有当归、川芎、人参,补血气的药在里面,不会更虚;干姜温中,强他的脾胃,让他的肠胃功能恢复.......

    中风的病人越快中药介入治疗,越不耽误时间,效果就会越好,中风者,90%都是小续命汤症,听说非常好用。”

    李憬夸赞道:“不错,理论说的头头是道,证明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只要潜心钻研中医,把理论结合于临床,你迟早能成为一方名中医。

    不过,小续命汤主要功用是祛风散寒,益气温阳,而非补气。

    小续命汤适用于如:阳气虚弱,风寒外中,风中经络,口眼?斜,语言不利,筋脉拘急,半身不遂,或神志闷乱等。亦治风湿痹痛。

    其以辛散祛风药为主方,麻黄、生姜发散风寒,人参、附子、肉桂以温阳益气.......

    根据病人的脉证,现在,你们还觉得小续命汤,是最合适此病人的吗?”

    李憬循循诱导。

    高建海思索片刻道:“此病人适合补阳还五汤。”

    毛志超马上附和:“对,我认为,此病人更适合补阳还五汤。”

    “为什么?”李憬露出一丝笑意。

    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如果能有人引导,能转过弯,过了那道坎,用纯中医思维去辨证施治,中医并没有那么难学。

    这不,超级中医黑高建海,有了一点点中医思维后,马上就能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去套方,而不是用方剂套用病名,或者说不是用病名去套方。

    这就是伟大的进步。

    高建海道;“因为方症对应。”

    毛志超说不出个所以然,毕竟他不是凭真本事坐上主任位,而是凭熬资历、凭关系上位,一声不吭。

    高建海接着道:“脑梗死一般都是瘀血阻滞脑络,可以从活血化瘀方面着手。但气虚型脑梗中风,补阳还五汤更为合适,补气活血通络的作用非常好。

    本证由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斜。”

    高建海博闻强记,以前是真心想学好中医,可惜太过于相信那些教授与导师,被西化的惯性思维洗脑太久,早已忽略了中医的本质。

    这次被李憬一逼,又加以引导,激活脑海深处的记忆,经典内容脱口而出。

    李憬点点头道:

    “不错,《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气虚血瘀,舌本失养,故语言謇涩;气虚失于固摄,则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而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征。

    本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先生所谓的因虚致瘀,非独用活血化瘀或益气补虚之所宜。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高建海接口道:“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顺则血通,气滞则血瘀。

    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生成和运行的基础。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气的充盛和功能发挥,血能养气、载气,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

    气为血之帅,则是指气对血液的运行具有推动和固摄作用,包括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个方面。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有助于血液的生成、运行和正常循环。

    气与血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属阳,血属阴。气能生血,血的组成及生成过程,离不开气的气化功能。气也能摄血.......”

    高建海与李憬碰撞多次后,终于中医灵感爆发,原有的记忆不断浮现,与李憬讨论的热火朝天,经典言论随口而出。

    听得毛志超头痛,却只能干瞪眼。

    病人家属何劲开始不信李憬。

    现在越听越心喜,他虽不懂中医,但他这几年搞房地产,做得风生水起,堪称功成名就,察言观色是基本功,自然发现了李憬的与众不同。

    沉稳、学识渊博、不好大喜功,最为重要的是,已经把康复科主任说得无言以对,说明他的医术在这些人之上。

    何劲道:“诸位,既然决定用什么方,请尽快帮我父亲治疗吧。咳咳咳!”

    陈琳看了一眼何劲,心中感叹,开始非要拒绝李医生,现在又要李医生快点治疗。

    如果身份对换,她陈琳说不定转身就走,至少需要对方好声好气的求着,否则,正眼都不带看一下。

    李憬毫不在意的点点头:“处方大方向,已达成一致,确实可以开方用药了。”

    高建海看了看病人道:“病人牙关紧闭,怎么服药,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

    李憬道:“病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牙关紧闭,而是无力张嘴,一定要注意辨别,因为这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一样证型,遣方用药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毛志超道:“不管怎样,顺利服药还是不容易,需要大家一起想办法。”

    “可以雾化吸入。”

    “可以滴入。”

    “可以鼻饲。”

    .......

    其他医生刚才不知怎么参与,面对诱人的丰厚奖励,只有眼巴巴,现在终于有了出手的机会,一个个开动脑筋想办法,如何把药灌入病人的体内。

    李憬看向高建海与毛志超:“你们平时不用针灸?”

    “李医生,现在类似的病人,很少找中医,我们接诊的,都是后遗症之类的慢性病,大家都认为,中医只能调理慢性病。急救,非中医适应症。”

    此时的高建海,在不经意中,对李憬多了几分客气,但对于中医不能急救的现象,依然不以为耻,反以为常。

    李憬道:“其实,中医除了预防未病,最擅长的是治疗初发病、急症。

    有些看起来垂死者,几针下去,或一剂药下去,病人就能转危为安,甚至能让濒死、假死的病人获得重生。

    反而那些久治不愈者,多数是误诊误治导致,身体被各种治疗手段破坏搞残、搞得整体机能紊乱,搞得阴阳错杂、寒热夹杂、虚实皆有、表里同病。

    那些繁杂的慢性病,才是最麻烦的,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导致很多人以为中医就是慢郎中,却不知道,那些病,除了中医,还真的毫无办法。

    逆转整体机能,岂能一撮而就?

    高鑫瘪瘪嘴:“说来说去,依然逃不掉慢郎中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