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隋唐:二世而亡?我征蛮夷开科举 > 第210章 东征必败

隋唐:二世而亡?我征蛮夷开科举 第210章 东征必败

    宇文智及在与杨昭目光交汇的刹那,心中莫名一凛。他察觉到杨昭似乎有所不同,以往的稚嫩与依赖似乎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沉稳所取代,就连眼神也多了几分锋利。

    “诸位,都已到齐?”杨昭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威严。

    苏明迫不及待地开口:“殿下,是否国事上有不解之处,需要老臣指点一二?”

    话音未落,余庆基便插言:“苏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治国之道宽泛,殿下或许更需听取多方意见。”

    苏明面色一沉,反驳道:“余大人,莫非认为老夫见解片面?论治国,老夫自认经验丰富。”

    殿内气氛一时紧张,各怀心思的臣子们似乎都急于在杨昭面前展示自己的价值,却忽略了杨昭本人的反应。

    面对此景,杨昭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显然,这些老臣们表面上是来辅佐,实则各有打算。

    “够了。”宇文智及终于出声,制止了这场无谓的争执,“在殿下面前失态,成何体统?”

    苏明正欲反驳,却被杨昭轻咳声打断。众人目光汇聚,只见杨昭从案上拿起一卷奏折,轻轻推至众人面前。

    “诸位,请看。”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苏明第一个上前,展开奏折,脸色逐渐凝重,其余人也凑近观看。奏折中记载的是边疆的最新动态,尤其是高句丽近期的挑衅行为,频繁侵扰边境,造成不小的损失。

    “待陛下归来,便是北伐之时,这些蛮夷嚣张不了多久。”余庆基首先发言,试图安抚。

    苏明随声附和,而宇文智及则沉默不语,他眯眼观察,心中盘算。

    杨昭见状,眼中闪过一丝悲愤:“数百条人命,都是大隋子民,孤能等,他们能等吗?”

    此言一出,苏明和余庆基哑口无言,宇文智及则目光闪烁,似乎有所触动。

    “孤决定,即刻筹备北伐,大隋天威不可犯!”杨昭的话语坚定,掷地有声。

    苏明和余庆基面露惊愕,宇文智及则眼神复杂,似有深意。

    “殿下三思,陛下临行前有令,远征之事需缓。”宇文智及提醒道。

    杨昭目光锐利:“若高句丽再次大举入侵,谁来承担这份责任?”

    殿内一片寂静,无人敢接此话。

    “孤心意已决,大隋百万雄师,岂惧弹丸之地?”杨昭拍案而起,气势如虹。

    宇文智及适时附和,苏明和余庆基虽有犹豫,最终也只能点头赞同。

    “此事既定,卿等可有异议?”杨昭环视三人,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苏明和余庆基对视一眼,深知此时反对无益,唯有应承。

    “好,即刻筹备,择日启程。”杨昭果断下令。

    宇文智及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他似乎看到了某种机会,而杨昭的目光也似笑非笑地与他对视,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你们以为孤真的毫无主见?”望着离去的背影,杨昭心中暗道,他早已洞悉每个人的心思,今日之举,正是为了筛选出真正的盟友,而非盲目顺从的臣子。

    至于赵才等人,他们若在场,定会反对,但杨昭需要的,是能够理解并支持他决策的人。

    远征的号角即将吹响,而这一切,都在他的精心布局之中。

    第五章 宇文述的轻蔑,杨昭东征必败!

    次日,暴雨倾盆。“啪嗒啪嗒……”大雨如注,冲刷着皇城的每一个角落。此刻,杨昭在寝宫内,仔细审视着身前的战甲。此番远征,他决定亲自披挂上阵。因为这一役,关乎国运,非同小可。亲征,方能提振军心。“哈……”杨昭深吸一口气,心中默念。“按史书记载,兵力充足,理应大胜。”他低语道。在史书的记载里,大隋百万雄师,对付区区高句丽,本应手到擒来。然而,正是某些细微之处的疏漏,导致了远征的惨败。杨昭的任务,就是修正这些细节。如此,远征必胜无疑!

    “殿下,赵将军求见。”杨昭的思绪被突如其来的通报打断。一名太监匆匆步入,禀报道:“赵将军求见。”

    “赵才,他终究还是来了。”杨昭低声自语,对此,他并不感到意外。赵才沉稳持重,心系大隋。正因为如此,杨昭才未主动召见赵才,以及其他忠诚于大隋的大臣。理由很简单,一旦他们介入,远征计划很可能就此搁浅。杨昭明白,自己作为监国,权力有限。朝中武将文臣,有权阻止他的远征计划。因此,杨昭特意选择了支持远征,或不愿多事的虞世基等人来商议。只要这几人同意,远征便成定局。除非杨昭自己放弃。收拢思绪,杨昭踏出寝宫。

    赵才立于雨中,目光直视杨昭:“微臣恳请殿下,收回远征的命令!”他的声音平和,却透着坚决。

    “孤意已决。”杨昭直接回应。

    “陛下不在,贸然远征只会损耗国力!”赵才急切地说。

    “若不行动,大隋的威严何在?”杨昭反问。

    “殿下万一有闪失,陛下又不在京,大隋如何是好?”赵才追问。

    “百万大军攻一小国,有何风险?”杨昭反问道。

    “殿下,即便远征,也需告知陛下!”赵才直言不讳。他想借杨广的权威,来约束杨昭。

    “父皇让我监国,是对我的信任。”杨昭答道。

    赵才愣住,瞳孔微颤。他回想起杨昭首次朝会时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让陛下安心?”赵才不笨,立刻明白了这一点。

    “殿下,微臣绝不允许你远征!”他眼神坚定,矗立在殿外。

    “赵将军累了,送他回去休息。”杨昭直接下达命令。

    “是!”数名禁军遵命,迅速围向赵才。

    “你们想做什么?”赵才惊慌,大声质问。他们迅速上前,将赵才制住!

    “殿下,三思啊!”赵才挣扎,却无力回天。

    “孤意已决!”杨昭坚持己见,无人能动摇他远征的决心。远征不行动,国运难改。拖延只会带来更多未知。况且,杨昭有着必胜的信念。

    赵才的身影,在雨幕中渐渐模糊。“殿下,三思啊!”那悲愤的呼唤,被雨声渐渐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