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 > 第184章 “礼”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 第184章 “礼”

    “关于诸侯,还剩最后三篇,也就是《益壤》《属远》跟《壹通》。”

    益壤是扩大疆域的意思,即扩大淮阳跟梁国的疆域。

    这两个地方是关中平原跟山东诸侯国的缓冲地带。

    掌管这两个国家的诸侯王都是刘恒自己的人。

    淮阳国的诸侯王是刘恒的次子刘武。

    梁国的诸侯王是刘恒的小儿子刘揖。

    “提高这两个国家的实力,就可以在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候先让它们挡一挡,不至于让造反的军队直击长安。

    当初吕后执政期间,将吕产封为梁王,就扩大过梁国的疆域。”

    所以梁国就像是长安的卫兵,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属远指的是朝廷直属的领地太远。

    直属朝廷的一块地位于庐江,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庐江、舒城一带。

    这块地上的百姓交赋税出劳役,要徒步走上千里,跨越两个诸侯国才抵达长安。

    他们不来就是造反,来了,在路上也死的差不多了。

    即使到达长安,他们的衣服也破了,绑腿也坏了,草鞋也烂了。

    服劳役的人离家,所有人都哭着送行,朝廷派去庐江任职的官员,家人也是哭着送他上路。

    两边的人都不愿意。

    那里的百姓会为了不服劳役离开当地,跑去投靠其他的诸侯。

    长此以往,朝廷的人越来越少,诸侯越来越强,天下怎么不会乱?

    “这最后一篇《壹通》,说的是贾谊不同意朝廷修建关口。”

    贾谊听说朝廷有命令,要重新修建关口防备山东的诸侯国,他认为不行。

    道路不通,增加阻碍,山路凋零,民不出关。

    这就等于是把关外的地盘拱手相让了。

    如果朝廷建起关卡阻断与其他诸侯国的沟通,那就相当于放任他们自由成长,这怎么可以?

    最好的办法不是防守,而是要趁着有能力的时候赶紧动手。

    把诸侯国拆分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

    “好啦,关于贾谊对诸侯国意见的15篇文章已经大致了解,不知道在同学们的眼中,贾谊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而且贾谊说这些话的时候,后边的很多事情都还没有发生。”

    于丽说完,有个别几个学生跟她互动。

    “是一个神采奕奕,斗志昂扬的谋士。”

    “还是一个什么都敢说,什么都不怕的大臣。”

    于丽没有否认他们的话,每个人眼中的贾谊都是不一样的。

    “从贾谊所写的这些文章背后,同学们或许大多都能看到那位奋笔疾书、忧国忧民的臣子。

    不管说什么,最后都能拐个弯说到诸侯王身上。

    诸侯都已经成了贾谊的心病了。”

    “现在诸侯部分说完了,我们继续第三部分,总共9篇。

    是贾谊对民生风俗的一些洞察跟提出的看法。”

    “这部分其实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少内容。

    比如在讲汉武帝时期的民间风俗时提到的《俗激》《时变》《孽产子》。

    还有下放铸币权的三种危害跟七种好处,也是出自贾谊的《铜布》跟《铸钱》。

    所以这五篇内容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不过在俗激那三篇文章讲完之后,贾谊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民间的粮食储备不足。

    针对这一情况,他写了《忧民》跟《无蓄》两篇文章。”

    这两篇讲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就是国家的粮食储备少。

    古代的帝王治理国家,人民耕种三年就能剩余一年的粮食。

    耕种九年,就能剩余三年的粮食。

    大禹时期遇到九年水灾,商汤时期遇到七年旱灾,田里颗粒无收,但百姓们面无饥色,路上也没有乞讨的人。

    在古代,国家没有九年积蓄叫不足,没有六年储备叫紧急,没有三年储备,国家也就不叫国家了。

    而汉朝建立已经30年了,可天下的积蓄缺乏,粮食少到了极点。

    一旦遇到欠收的年份,穷人不借钱卖粮,全家就会陷入饥荒。

    遇到天灾,粮食绝收,百姓就只能卖儿卖女。

    “按照自然规律,五年一次小饥荒,十年一次凶灾,三十年一次大饥荒,一旦发生方圆三千里的大旱,国家该拿什么救济天下,边境上驻扎的几十万大军一旦没有粮食又会变成什么,这真的太危险了。

    如果再严重点,旱灾跟战争一起爆发,那百姓的尸体只会填满沟壑,抢劫偷盗也会相继而起,这样的国家离灭亡还会远吗?

    作为天子,整个天下都是你的,这些事情你不操心,谁会替你操心?”

    “现在不先做好防范,难道要等到天灾降临的时候,再装出一副吃惊的样子告诉臣下,‘此天也,可奈何?’

    贾谊的这些话说出口后,也不知道那时候的汉文帝有没有被吓到。”

    于丽心中觉得,贾谊真不愧是大儒。

    他的文章说夸张点,可以说是把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的命运跟发展都摸的透透的。

    “忧民跟无蓄就说这些,这部分还剩下两篇,即《阶级》跟《瑰玮》。

    这两篇的内容主要就是针对民间风俗出现问题提出的方法。”

    阶级就是台阶,即等级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阶级都有它们本身的行为规范准则。

    从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做出制约。

    低等级的不能跟上一级用相同的仪礼,这样就能阻止社会风气日渐奢靡。

    普通人不能穿奢华的衣服,整个社会攀比的风气也就会停止。

    瑰玮则是更为详细的阐述。

    瑰是瑰政,也就是正在实行的制度。

    玮是玮术,指的是贾谊提出的解决办法。

    “贾谊说的解决办法就是让文帝下令,从制度上让百姓弃商从农。

    他在《无蓄》中说过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做衣服给自己穿,他就不会受冻,可一百个人做一件华丽的衣服给富人穿,那就会有很多穿不到衣服,或者买不起衣服的人受冻。”

    “在生产力有限,产能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有所节制。

    衣服首先要保证的是量大,不需要大量的人围着一件衣服做几十天甚至好几个月。

    而是要让底层的百姓们都穿得起衣服后再去考虑升级。”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节,则物力必屈。——《无蓄》)

    社会的奢靡之风主要是由商人带起来的。

    这些人安逸享乐,心智放荡,因为挣钱轻松又快,所以他们花起来也不心疼。

    大量的民众弃农从商,把挣的钱拿去攀比,家里没有积蓄,一旦遇到灾荒就会迅速返贫,成为了国家不稳的根源。

    “所以贾谊希望文帝能从制度上考虑,让百姓们不要去从商,而是回家好好种地。

    这就是贾谊提出的办法,不管它对不对,起码他提出的方法有很清晰的脉络,有解决问题的逻辑依据。

    就算将来发现他说错了,人们也会知道他是从哪里开始说错的。”

    ——

    {吕梁山脉就是这样来的吗?}

    {贾谊好厉害,方方面面都考虑到,连最角落的郡都想到了。}

    {写的真的很细,难怪一个诸侯王他就能写出15篇文章。}

    {文帝应该也听贾谊的话,好好屯粮了,结果一朝被汉武帝挥霍了个精光。}

    {我们现在不用愁粮食了。}

    {吃不上饭那就让他们吃肉呀(无辜脸)。}

    {你是懂的。}

    {生产力限制。}

    {这好像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消费主义?}

    …

    百姓们听到贾谊的话后,也不免震惊。

    在皇帝面前能这样说话?

    还没有被砍头。

    难怪汉文帝会是那个取消妖言诽谤罪的皇帝。

    这样的皇帝也太宽容了。

    他们似乎有些理解后世为什么称文帝景帝时期为“文景之治”了。

    可惜贾谊这样为民的好官,居然那么早就去世了。

    怎么这好官都活不长久呢。

    反倒是那些好逸恶劳,不干正事的官老爷命长,整日大肆挥霍,还欺压他们这些老百姓。

    这世道真是不公。

    应了那句,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各朝想要改革的官员仔细听着贾谊的文章。

    这些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路。

    该说不说,前人的经验不得不学。

    他们每走一步,都是踏在前人治理出的土地上。

    刘彻:别cue我。

    ……

    “贾谊提出的解决方法的背后,还有一个核心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现在我们再回到第一部分没讲的那几篇。”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阶级跟瑰玮背后的根源又是什么?

    答案是礼。”

    礼是什么?

    是周朝的典章制度,是周公定制的行为规范,是古代的道德准则,也是孔子毕生的追求。

    “前面我们说了一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句话的出处是文天祥的绝命词。

    文天祥他是宋朝人,在宋朝,孔子更为突出的理念是‘仁’,但在孔子自己的时代,包括紧挨着的汉朝,儒家更为重视的东西其实是‘礼’。

    在周朝前期,礼管用了好几百年,到了孔子时期不管用了,所以孔子说礼崩乐坏。”

    “因此,孔子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的光芒。

    那具体点,周礼又是什么呢?

    它是一套包含所有人、所有事物的行为规范,按照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有搭配自身身份的礼仪,极度繁琐,极度全面。”

    今天的“礼”包含《仪礼》《礼记》《周礼》三本。

    当时的“礼”是三本中的《仪礼》。

    它的内容就是记载周朝时期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其中还有以士大夫为主的日常生活礼仪。

    这里面的内容非常繁琐,光一个葬礼,就有很多学问。

    比如不同的人去世要穿什么衣服,主人应该站在哪个方位迎接吊唁的客人。

    进门时候要先迈哪只脚,表达悲伤的方式又是如何等等。

    全部都有完整的礼节。

    “这些礼节极度繁琐,其中也有不少流传至今。

    贾谊提出那些解决方法的根源就是《礼》,是他的另一篇文章。”

    “而在另一篇《容经》中,他详细描述了有关体态、表情的规定。”

    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在这六个活动中,面部表情、说的话、看的地方、思考的样子全部都要按照规定的动作做。

    比如上朝的时候思考,就要表现的非常深邃,神圣又严肃。

    在祭祀的时候思考,就要表现的心情平静,忧伤又随和。

    在军队的时候思考,就要表现的十分庄严,郑肃又坚定。

    这些都是一小部分。

    “除了这些,不同场合的表情、目光注视、说话言语等,还有站的姿态、坐的姿态、走的姿态等等全部都有不同的礼仪标准。

    连对待不同的客人,需要用怎样不同的语气都有规定,不同阶级的人穿什么衣服,出行时能用多少匹马,多少仆人也有规定。

    如果低一级的人用了上一级的礼仪,那完蛋了,礼崩乐坏。”

    “按我们现在的眼光看,这东西也太反人类了,但对于贾谊那个时代来说,重拾礼仪制度确实是解决问题的可选思路。

    把一个富商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全部规定好,他就没了挥霍的机会。

    同一个阶级都穿相同的衣服,吃相同的食物,这还有什么好攀比的,确实能有效降低社会奢靡攀比的风气,国家也就能踩住刹车慢慢稳定下来。”

    ——

    {呵,宋。}

    {好家伙,表情也要管?}

    {那古代面瘫的怎么办?}

    {在古代,面瘫就是有病,有病的人应该不需要出去见客之类的吧。}

    {那礼的意义就是在时刻提醒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咯?}

    {照这么看,古代的人全都人均影帝了。}

    {真离谱,我这样的回到古代岂不是一天能死上七八百回?}

    {强迫症吧。}

    ……

    那倒没那么严重。

    众人被学生的话逗乐。

    哪有那么容易死上七八百回。

    投影说的这些礼仪本质上,其实是给那些皇室贵族、官员富商们的。

    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习俗虽然也不简单,但起码没有投影上说的那么繁琐。

    就是这面瘫指的是什么病?

    又是后世的新词汇,害,他们有点听不懂。

    倒是学医的,他们结合投影所讲的内容,暗自猜测这面瘫是否就是他们知道的“口眼喎(wāi)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