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 > 第183章 亲疏危乱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 第183章 亲疏危乱

    “而在《亲疏危乱》中,贾谊就刘邦时期那些诸侯们之所以会造反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

    他说,陛下觉得诸侯王们会造反是因为他们道德有问题吗?

    并不是哈,当年高祖分封的时候,把自己身边的封为高官,自己的盟友则封为诸侯。

    如果反过来,把韩信、英布等人封在朝廷当官,把周勃、樊哙等人封为诸侯。

    那周勃跟樊哙等人会不会造反呢?

    会!

    就算他们不造反,他们的儿子、孙子也会造反。

    所以诸侯们会造反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制度问题。

    关系疏远的必定危险,关系亲近的必定作乱。

    这就是亲疏危乱。

    “剩下的《淮难》中,贾谊认为刘长造反是他自己的问题,皇帝都一退再退,给足了他面子,但刘长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突破底线,所以整件事情文帝没错,刘长错了。

    但这里面有一件事他认为文帝做的不对,那就是对于刘长几个儿子的处理。”

    刘长是罪人,他的四个儿子就是罪人的儿子。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把淮南国分给他们?

    他们又不会领情。

    他们长大的过程中会时不时听到自己父亲的遭遇,站着的时候眼泪沾湿衣裳,躺着的时候眼泪淹没脖颈。

    辣么大的悲伤跟痛苦,他们怎么会忘记?

    所以他们长大以后必定会怨恨陛下。

    只要局势动荡,他们必然会造反。

    就算他们认为自己不会造反成功,也一定会加入叛军。

    陛下为啥要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封他们为王,不就是把兵器借给强盗,给老虎插上翅膀吗?

    “贾谊讲了一大堆诸侯的危害后,文帝没动作,所以他又写了《等齐》跟《服疑》两篇内容。”

    等齐就是平齐,指的是诸侯王跟天子之间的等级、势力、衣服、号令等全都一样。

    服疑是从衣服跟饰品上进一步论证等齐中说的内容。

    贾谊认为,现在的诸侯王跟天子基本没有区别。

    郎中谒者去拜见诸侯的礼仪跟拜见皇帝的一样。

    天子的相叫丞相,佩戴金印,诸侯的相也叫丞相,也佩戴金印。

    礼仪一样,穿戴一样,甚至连俸禄都是一样的。

    天子的卿俸禄两千石,诸侯的卿也是两千石。

    天子的护卫叫大朴,诸侯的护卫也叫大朴。

    天子的母亲叫太后,诸侯的母亲也叫太后。

    天子的配偶称后,诸侯的配偶也称后。

    这还只是人的部分,其他部分更是如此。

    诸侯王和中央的法律、制度、称呼、车马等全都同名。

    甚至宫墙门卫也都同名。

    天子有的,诸侯也有。

    天子穿的,诸侯也能穿。

    从头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再到佩戴的玉器和脚上的靴子,用的器皿到睡觉的床,饮食标准到祭祀的用品,全部都一样。

    这是认真的吗?

    人的感情有什么差异,人的面目、体态又有什么区别?

    根本没区别。

    所以贵贱在容貌上是看不出来的,必须要用外在的东西来进行区分。

    诸侯的等级、势力、衣服、号令等跟天子的不一样,才能控制住诸侯的野心跟欲望。

    穿的用的不一样,君臣之间才不会混淆。

    这方面如果不加以限制,诸侯会更容易生出异心,国家的混乱也就没有止境。

    “这就是等齐跟服疑的内容,可以说是哪儿哪儿都不对。

    贾谊提出问题后,也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众建诸侯以少其力。”

    即多封诸侯,让每个诸侯的地盘越来越小,力量越来越弱,直至灭亡。

    “贾谊提出的这个方法是后来的削藩令、推恩令的原型,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最大的区别在于贾谊提出的这个方法更直接,也更狠。”

    推恩令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诸侯死了,除了嫡长子能继承外,其他子弟也要分割一块儿地成为列侯,且归属中央。

    然后一代接一代地削弱诸侯的势力。

    但贾谊提出的方法是不用诸侯王死亡或者生孩子,而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开始拆。

    “推恩令是先生萝卜后挖坑,而贾谊在《藩伤》中提出的是先挖坑,然后再让诸侯生萝卜。

    即先把诸侯王的国土拆成一块块的,然后由朝廷派大臣过去代管,先纳入中央的管理。

    等诸侯生萝卜了,再让萝卜自己去找坑。

    看看这法子多好,提前把坑挖好,到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啊,诸侯王的家族也能一直流传下去,他们还得谢谢朝廷呢。”

    贾谊:没错!他们还得谢谢我呢。

    没有我,谁还会管他们的家族事业啊!

    诸侯王们:我真是谢谢你噢~

    ——

    {我好像知道为什么周勃那些人要针对他了……}

    {不被针对才是怪了。}

    {完了,刘长的四个儿子政审全部都不通过了。}

    {???你魔怔了???}

    {别说他了,都是被逼的,他家里天天跟他说考公的事。}

    {悲伤辣~么~大~}

    {想到一个成语,如虎添翼?也是出自贾谊?}

    {不是吧,我印象中这个成语好像是三国时期的。}

    {对,后来的淮南王刘安跟衡山王刘赐在汉武帝时期就想造反。}

    {谁?你咋知道的?}

    {老师之前讲过,他们两个还有一个变态刘建好像,总共三人,想造反,结果还没开始就被人举报了。}

    {这样看,贾谊的政策太激进了。}

    {说的容易,做起来难,也不适合做。}

    ……

    汉,周勃等功臣集团的人算是明白他们为啥要针对那小子了。

    就那小子说的话,他们没偷偷去暗杀他就不错了!

    真是会挑拨离间。

    他们怎么就会造反了!

    脸上长着一张嘴,吐不出好话便罢了,还尽说些非愚则诬的话。

    边想着,他们还一边用不大不小,刚好能让贾谊听见的声音搁一边指桑骂槐。

    “你听,当初我就说高祖封的不对吧,咱们应该去田里好好种地才是。”

    “你说的有道理啊,免的我们大家伙勤勤恳恳,还要被指责。”

    “谁指责啊,你说说,我去帮你念叨念叨。”

    “还不是那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儒生,嘴一张,那就是我们都会造~反~。”

    ……

    贾谊站在一旁,那是开口说话不对,不开口说话又憋得慌。

    他扭头看向陛下,结果陛下坐的老神在在的,显然是想看一出戏。

    贾谊心里那是气啊。

    他说的有问题吗?

    没问题啊!

    只要手中握有权力,那么他们总是会造反的。

    更别说到了天下时局动荡的时候。

    偏偏陛下就是不听他的劝。

    真是太气人了。

    ……

    “在贾谊的另一篇《大都》中,他再次向诸侯王发起了进攻。

    这篇文章中,他举的是楚灵王的例子。”

    当年楚国跟晋国争霸,楚灵王就想扩大楚国下面的几个城市的实力。

    让这几个城市更有钱,更有势力,也有更多的财富和人口。

    这样就能在楚国攻打晋国的时候提供更大的帮助,提供更多的军队和更多的钱财。

    楚灵王的大臣们纷纷劝阻,这几个城市一旦扩大,王都的地位就相对弱小了,到时候他们造反咋办?

    楚灵王没听,然后就真的出事了。

    晋国还没有被打败,这几个壮大的城市就先联合起来造反了。

    楚国大乱,楚灵王吊死在了房梁上。

    关于楚灵王,他还留下了很多典故,比如“上下其手”“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尾大不掉”等等。

    “贾谊通过楚灵王的事来告诉文帝,现在各地诸侯们的势力比起当年那些楚国的城市可大多了。

    他们有更多的人口和财富,我们面临的形势比楚国还要威胁呐。”

    文帝还是不动如山。

    接着看《权重》,顾名思义,就是诸侯王的权势太重。

    当年秦国日夜深思、苦心竭力,用了几百年统一,这才让皇帝掌控天下,指挥如意。

    可哪怕是这样,山东六国揭竿而起,秦国就没了。

    现在诸侯王的孩子们逐渐长大,他们的势力也会越来越强,祸乱的根源每天都在增长。

    如果陛下驾崩,国家传给自己的老母弱子,到时候该怎么办?

    难道指望再来一个周勃、陈平力挽狂澜吗?

    贾谊:皇上你要是觉得还不够,还没被我吓到的话,那你再看看我写的《审微》。

    审微,即从微小的地方开始审查,从事物的开头加以控制或阻止。

    “人们登上高处就会想向远处眺望,站在深渊旁就会想向下窥探。

    这无关人性,只是他们所处的地势让他们有了远眺跟窥探的欲望。”

    老子说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应该加以防范,在没有变乱之前就加以治理。

    管子说在祸患没有形成之前就加以防备。

    墨子在遇到四通八达的道路时也会哭泣,因为走错一步就会走错千里。

    明智的人察觉到奸邪源头的时间很早,消除混乱隐患的措施也更加久远,所以奸邪永远不会发生。

    “说完了这些,贾谊又对诸侯展开了追击,也就是《五美》跟《制不定》。”

    五美就是皇帝的五种美德,明廉仁义圣。

    而要想得到这五种美德,就必须制定完美的土地制度。

    谁的土地制度呢,诸侯王的。

    把齐国、赵国、楚国割成若干份,这个割地的过程还要做到有条有理,有法可依。

    不光要割,还要让诸侯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被割,怎么被割。

    只有这样才能杜绝隐患。

    如果这个土地制度定不下来,诸侯就永远不会安分。

    “在《制不定》中,贾谊则举了一个屠夫杀牛的例子。”

    曾经有个屠夫专门杀牛,一早上就能宰割12头牛。

    可他的刀尖刀口永远锋利,这是因为什么?

    是因为他的技术好,刀法娴熟吗?

    不是的,是因为他的刀只切肉,碰到坚硬的胯骨、腿骨时,就会用大斧小斧。

    现在的局势也是如此。

    仁义恩德是君主的尖刀,权势法制是君主的斧头。

    如果一味用仁义恩德去对待那些诸侯,刀迟早会折断。

    对待这些诸侯牌大腿骨就应该用斧头才对。

    ——

    {贾谊是有多在意诸侯王啊,说什么最后都绕到了诸侯王身上,哈哈。}

    {这几篇本来就是贾谊对诸侯王的意见。}

    {太敢说了吧。}

    {天天吓文帝,幸好文帝心理足够强大!}

    {给我说笑了,虽然贾谊说的很准很透彻,但我一想到他拉着文帝嘴上一直巴拉巴拉着诸侯王的危害,就觉得挺逗的。

    文帝估计是一脸无奈,但又宠这个年轻的臣子,就只好天天听他讲。}

    {你这么一描述,我更想笑了,诸侯被逮着骂,文帝被逮着听。}

    {死磕诸侯。}

    {诸侯王的一生之敌。}

    {乖乖被割吧诸侯们!(低声)}

    {嘤嘤嘤,不要割我,我才多大地(假装哭唧唧)。}

    {戏精。}

    ……

    这位贾谊的故事还真精彩。

    这就是读书人呐。

    让他们不得不佩服。

    他到底是从哪里知道的这么多例子?

    都是书上写的吗?

    百姓们一下子听了这么多故事,很快就把大概的故事概要记了下来。

    以后他们也可以用这些故事教他们的孩子了。

    真好。

    诸侯不诸侯的,才跟他们没关系。

    只要不打仗,他们就负责看戏好了。

    ……

    诸侯王们已经不想说什么了。

    他们只想知道,这个贾谊是哪一年死的。

    他死的那年,33岁,到底是公元前几年?!

    麻烦投影给他们透露个时间。

    眼巴巴看着投影的几人灵机一动。

    不对啊,他们可以自己派人去调查这个贾谊是哪一年出生的啊。

    这样不就知道他什么时候死啦!

    好主意,他们说动就动,很快就把消息发出去了。

    洛阳,离部分地方不算很远。

    所以这其中还有不少诸侯王联手。

    贾谊,不能留!

    他们也要去吓陛下!

    怎么就只能贾谊在陛下面前说他们的坏话,他们也可以上书说贾谊的坏话。

    贾谊明明是在挑拨他们和陛下的关系,蛊惑陛下与地方诸侯结仇。

    他分明是想毁了汉朝!

    没错,就往这个方向骂他!

    有些诸侯们已经开始唰唰唰地动笔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