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气象 第179章 混乱的藩镇(1)宣武军惊变
热门推荐:
快穿,禁欲大佬们被勾得失控沉沦
借住闺蜜家,被她的黑道小叔看上
恶女修仙,全族祭天
修仙请带闺蜜
怪客心刃
断绝关系后,我掠夺假少爷的天赋
离谱!绑定非人老公,我虐哭游戏
快穿之咸鱼她躺赢了
网游之箭神无双
宣武军前身为河南节度使,成立于安史之乱第一年——天宝十四载(755年),后又相继改称汴宋、汴滑节度使。
建中二年(781年)十一月,改称宣武军。其辖地几经变迁,治所位汴州,长期领有汴、宋、亳、颍四州——大体在今河南、安徽与山东三省交界地区。
刘洽是宣武军组建后的第三任节度使,在位期间正值四镇之乱、泾原兵变,他铁心忠于唐室,在永平、神策等军配合下,向北大破淄青叛藩李纳,向南与淮西叛藩李希烈对峙数年互有胜负,因战功卓着累封怀德郡王,被德宗赐名刘玄佐。
他出身贫寒,早年在县里做过捕盗吏,因犯法被县令施以鞭责,险些丢掉性命。后来投入永平军,靠着作战勇猛跻身将领。其人轻财重义,严而有谋,平定战乱后在韩滉劝说下入朝参见,是当时深受德宗宠幸的藩镇主帅之一。
他在宣武担任主帅七年,在他的调理下宣武军从一个二流藩镇步入辉煌,兵力一度达到十万。但也正因如此,宣武将士变得骄横跋扈,只听令他一人指挥。
贞元八年(792年)三月,刘玄佐病故。
与其他牛人统带的藩镇一样,他的死立时让宣武军陷于混乱。军府将佐担心发生兵变秘不发丧,以他的名义奏请德宗从速派人接替。德宗准备让陕虢观察使吴凑继任,遣使询问军中意见。
吴凑是德宗的舅爷,在福建、京兆两地干的都不错,颇有一些政声。监军孟介、行军司马卢瑗认为可以,德宗于是安排吴凑走马上任。
吴凑走到汜水时,刘玄佐死讯公开,军中向卢瑗申请仪仗以备发丧。卢瑗拍马心切,想把仪仗留给新节度吴凑上任时用,一口予以回绝。
这一做法激怒了尊重刘玄佐的众多将士,刘玄佐女婿带领亲兵披甲执刃,簇拥着刘玄佐的儿子刘士宁脱去孝服,占领军府,自称宣武留后。
他们抓捕了同意吴凑上任的守城将曹金岸、浚仪令李迈,将二人凌迟处死。卢瑗跑得快,得以逃脱。
刘士宁打开府库,用重金犒赏将士笼络人心,劫持了监军孟介,借以向朝廷施压。
德宗与宰相商议对策,窦参认为如果不答应刘士宁,恐怕他会倒向淄青李纳,对朝廷不利。德宗采纳了窦参意见,诏令刘士宁为宣武节度使。
刘士宁怀疑宋州刺史崔良佐不依附自己,便以视察为名到达宋州,用都知兵马使刘逸准取代了他。
都说将门出虎子,可惜刘士宁并没有继承父亲的优秀基因,根本不是做节帅的这块儿料。他淫乱残暴又不务正业,经常外出打猎数日不归,上任不过一年多点,便已惹来一身骂名。
都知兵马使李万荣素得人心,引起了刘士宁的猜疑,剥夺了他的兵权,打发他代理汴州政务。
贞元九年(793年)十二月初二,刘士宁带着两万人到郊外打猎。李万荣趁机进入军府,召集留下的千余亲兵,欺骗他们说:“朝廷征召李大夫入朝,让我执掌留守事务。你们工作辛苦,每人赏赐三十缗。”
众亲兵平白得了这么多钱,纷纷下拜道谢。李万荣又照此方法,告谕府外士兵,众人全都信以为真,愿意接受他的号令。
随即下令关闭城门分兵把守,派人飞骑通告刘士宁:“朝廷征召大夫入朝,请你立刻启程。如果迟疑逗留,诏令割掉你的首级进献。”
刘士宁眼见大势已去,带着五百亲信逃奔长安。只是树倒猢狲散,当他走到洛阳时,身边仅剩下数名家仆。
德宗听到这一消息,派人询问陆贽意见。陆贽道:“如今刘士宁被驱逐虽是出于众意,但李万荣执掌宣武却并非朝廷委任。此事涉及国家安危,请陛下派大臣前往查明,谨慎加以处办。”
德宗道:“如果动作慢了,恐怕于朝廷不利。我的想法是让一名亲王遥领节度使,暂且由李万荣代理留后,看看情况再说。我现在就从宫中直接下令。”
陆贽认为不妥,上疏劝道:“上阵厮杀不是臣的强项,然而运筹帷幄或许还有些见解。李万荣所上奏疏,言辞颇为张狂,只流露出他想上任的想法,全没有臣子该有的礼节。从这一鄙陋行为即可看出,他不是个遵循正道的人。”
“臣听说他生于滑州,热衷于搞老乡观念、团团伙伙那一套。宣武军中与他亲近的不过三千左右,其他士卒早已心怀怨愤。这一偏执行径,足已证明他实非将才。这种人一旦让他得志势必骄横傲慢,将来恐怕不是背叛就是丧师辱国。”
“像他这样靠着要挟朝廷获得官位,不会对朝廷恭顺。陛下碍于形势被迫授予官位,也不是出自本心。君臣之间势必互相猜疑,与其到了事态严重时再去制止,不如在尚未萌芽时予以拒绝。”
“治国之道,在于弘扬正义。若让将士忠于君王,先使他们学会服从。藩镇节帅专制一方,加罪一人何愁找不到理由。如果杀害主将就可以接替帅位,长此以往谁都会暗存歹念。任凭此风蔓延,非但助长叛乱,也开启了谋逆的祸端。”
“如今他刚刚赶走刘士宁,因为事情发生突然,各州刺史固然不是他的同谋,汴州将士也未必都与他同心。陛下只需从文武群臣中挑选一人,将其任命为宣武节度使,同时慰劳宣武将士,褒奖刘士宁平定乱局的功劳,将其另授官职外调他地。李万荣纵然不服,又能有什么作为!陛下按臣所说去做,如果发生任何过失,臣愿意接受罪责!”
陆贽的长篇大论没有打动德宗,他依旧固执的让通王李谌遥领宣武节度使,任命李万荣为宣武留后。
陆贽分析的非常准确,李万荣虽然夺得了帅位,但无论能力还是威望都不足以服众,上任没多久就发生了兵变。
宣武军有三百亲兵,原为刘玄佐护卫,战斗力很强,且极为嚣张。李万荣讨厌他们,打发他们到长安以西参与防秋。亲兵们满腹怨气,在大将韩惟清、张彦琳的蛊惑下攻向李万荣,被李万荣击败。
亲兵们在汴州城内抢掠一番,溃散逃亡。韩惟清逃奔郑州,张彦琳逃奔洛阳。
李万荣展开报复,疯狂屠杀数千人,全是参与叛乱亲兵的家属。有几个士卒在闹市高喊:“今晚有大军到,城池一定会被攻破。”李万荣收斩了他们,向德宗奏报是刘士宁所为。德宗信以为真,将闲居长安的刘士宁调往郴州。
贞元十二年(796年)六月,李万荣罹患中风,昏迷不醒。
护军中尉霍仙鸣推荐宣武押牙刘沐军政双优,可委以重任。
霍仙鸣、窦文场都是德宗最为宠信的宦官。别看德宗心胸狭窄视眼短浅,猜忌这个怀疑那个,但对身边宦官与佞臣却从来都是言听计从!
六月二十二日,德宗诏令刘沐为行军司马,准备让他在李万荣死后继任。
简要说明一下,德宗担心藩镇闹事,不愿在节度使还活着时予以更换。为了保证权力的顺利交接,他亲自选人担任藩镇行军司马,作为节帅的后备人选。因此但凡能做到行军司马,就相当于是下任节帅。
李万荣的儿子李廼在宣武军担任兵马使,执掌宣武兵权。六月二十五日这天他集结众将,责备将领李湛、仇娄说、张丕工作不尽心,准备将他们打发到外县。恰好朝廷使者第五守进抵达汴州,宣读了刘沐的任职命令。
十多名士卒在底下喊道:“兵马使这么勤劳,朝廷却不予褒奖。刘沐是干什么吃的,怎么能当行军司马!”
一时间群情激愤,大有爆发之势。刘沐怕了,佯装中风倒地,让人抬出队伍。
又有士卒喊道:“仓官刘叔何贪污。”
话音刚落,士卒们一拥而上,将刘叔何乱刀砍死。
愤怒的士卒还想砍杀第五守进,被刘沐劝阻。
都虞侯邓惟恭与李万荣是同乡,平时关系非常亲近,李廼也把他当长辈看。邓惟恭稳住李廼,与监军俱文珍密谋,设计将李廼抓获押送长安问罪。
德宗见刘沐无法服众,便让宰相、东都留守董晋兼任宣武节主度使,把李万荣调整为太子少保,将李廼贬为虔州司马。命令刚下,李万荣病故离世。
邓惟恭赶走了李廼,将兵权握在手中,自认为理应由他取代李万荣继位,没有派人去迎董晋。
董晋接到诏令,仅带十余名家仆前往赴任。抵达郑州,无人迎候。郑州官员劝董晋暂时留下以观后变,有个从汴州回来的官员劝告董晋千万不要进入汴州,以免受害。
董晋丝毫不以为意,继续前行,很快距汴州城不足十里。邓惟恭没料到董晋动作如此迅速,他还没顾得上谋划就已到了,只得率众出迎。
董晋拦住了准备下马施礼的邓惟恭,神态安祥满脸笑容,与之相反,邓惟恭却显得局促不安。进城后,董晋毫不起疑,仍让邓惟恭继续执掌军政事务。
当初刘玄佐将宣武军扩充到十万人,待遇非常优厚。李万荣、邓惟恭为了笼络人心,也经常厚加赏赐,以致这些将士骄横跋扈无法驾驭。为了防范他们作乱,李万荣、邓惟恭均安排亲信驻扎在帅府庭院,董晋到达当天全部予以解散。
朝臣大多认为董晋性格柔和,担心他镇不住宣武将士,德宗也有此顾虑,诏令汝州刺史陆长源为行军司马,辅佐董晋。陆长源刚直苛刻,主张改革旧制。董晋一开始答应的非常痛快,但每每进入实施阶段便劝陆长源放弃。
邓惟恭看到董晋威信渐高,内心愈发不安。暗中纠集了两百多人准备作乱,被董晋发觉全部处死,将邓惟恭押送长安。
董晋身为朝廷宰相,其政治手腕相当高明,他靠着过人情商,以及以稳为先的策略,很快让宣武军的骄兵悍将安分下来!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初三,董晋病故,行军司马陆长源顺利接任。
陆长源是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书法家,他恃才傲物,性格急躁。由他挑选的判官孟叔度作风轻浮,荒淫放纵,时常怠慢辱骂将士,军中对这两人极为反感。
陆长源刚上任时,曾当众扬言:“宣武将士怠慢松懈,我一定要严肃处理!”
有人劝他用财物取悦将士,他说:“我又不是河北藩镇那帮反贼,不用靠钱邀买人心,换取节度使职位!”
按照惯例,主帅病故,军府应发给将士布匹制作丧服。陆长源不懂这些,让孟叔度给钱。孟叔度趁机从中取利,只为每名将士发了两三斤盐。军中怨声载道,陆长源却毫不介意。
二月十一日,汴州城再次兵变,愤怒的士卒杀死了陆长源、孟叔度,并将二人剁碎生食,这得有多大仇恨!
监军俱文珍因宋州刺史刘逸准是宣武宿将,历来很得人心,秘密派人征召。刘逸准率军进入汴州,兵变告以平息。
几天后,德宗升任刘逸准为宣武节度使,赐名刘全谅。刘全谅有些本事,可惜命不长久。
九月初九,上任半年多的刘全谅病故,宣武军再次面临动荡局面。
军中将士感念刘玄佐恩德,共同推荐他的外甥都知兵马使韩弘为留后。
韩弘早年读过书,因科举不中弃文从武,在舅舅刘玄佐提拔照顾下步入仕途。为人精明,御下有方,在军中威信颇高。
经过这么几次折腾,德宗也感到烦了,很快批准了韩弘的任命。
之前,刘全谅在世时与淮西吴少诚约好共击陈许,把陈州划归宣武。淮西派来的数名使者此时还住在汴州驿馆待命,韩弘将他们全部驱逐出来当众斩首,以此表明了忠于朝廷的立场。
宣武军自刘玄佐死后,七年多时间里先后六次更换主帅、五次爆发兵变,士卒愈发骄横无礼,视主帅如无物。
韩弘上任数月,一直在暗中调查,发现郎将刘锷参与了几乎所有兵变,遂下决心要把这个罪魁祸首除掉。
贞元十六年(800年)三月,韩弘陈兵于牙门,征召刘锷及其三百同党,先责斥他们屡次参与作乱,而后将他们在军门通通斩首,鲜血染红了道路。
这份刺激来的过于血腥,震慑住了所有人。自此开始,直至韩弘退位的二十一年时间里,宣武将士再无人敢在城郭内大声喧哗,宣武军镇在他的带领下跃升为一代强藩!
建中二年(781年)十一月,改称宣武军。其辖地几经变迁,治所位汴州,长期领有汴、宋、亳、颍四州——大体在今河南、安徽与山东三省交界地区。
刘洽是宣武军组建后的第三任节度使,在位期间正值四镇之乱、泾原兵变,他铁心忠于唐室,在永平、神策等军配合下,向北大破淄青叛藩李纳,向南与淮西叛藩李希烈对峙数年互有胜负,因战功卓着累封怀德郡王,被德宗赐名刘玄佐。
他出身贫寒,早年在县里做过捕盗吏,因犯法被县令施以鞭责,险些丢掉性命。后来投入永平军,靠着作战勇猛跻身将领。其人轻财重义,严而有谋,平定战乱后在韩滉劝说下入朝参见,是当时深受德宗宠幸的藩镇主帅之一。
他在宣武担任主帅七年,在他的调理下宣武军从一个二流藩镇步入辉煌,兵力一度达到十万。但也正因如此,宣武将士变得骄横跋扈,只听令他一人指挥。
贞元八年(792年)三月,刘玄佐病故。
与其他牛人统带的藩镇一样,他的死立时让宣武军陷于混乱。军府将佐担心发生兵变秘不发丧,以他的名义奏请德宗从速派人接替。德宗准备让陕虢观察使吴凑继任,遣使询问军中意见。
吴凑是德宗的舅爷,在福建、京兆两地干的都不错,颇有一些政声。监军孟介、行军司马卢瑗认为可以,德宗于是安排吴凑走马上任。
吴凑走到汜水时,刘玄佐死讯公开,军中向卢瑗申请仪仗以备发丧。卢瑗拍马心切,想把仪仗留给新节度吴凑上任时用,一口予以回绝。
这一做法激怒了尊重刘玄佐的众多将士,刘玄佐女婿带领亲兵披甲执刃,簇拥着刘玄佐的儿子刘士宁脱去孝服,占领军府,自称宣武留后。
他们抓捕了同意吴凑上任的守城将曹金岸、浚仪令李迈,将二人凌迟处死。卢瑗跑得快,得以逃脱。
刘士宁打开府库,用重金犒赏将士笼络人心,劫持了监军孟介,借以向朝廷施压。
德宗与宰相商议对策,窦参认为如果不答应刘士宁,恐怕他会倒向淄青李纳,对朝廷不利。德宗采纳了窦参意见,诏令刘士宁为宣武节度使。
刘士宁怀疑宋州刺史崔良佐不依附自己,便以视察为名到达宋州,用都知兵马使刘逸准取代了他。
都说将门出虎子,可惜刘士宁并没有继承父亲的优秀基因,根本不是做节帅的这块儿料。他淫乱残暴又不务正业,经常外出打猎数日不归,上任不过一年多点,便已惹来一身骂名。
都知兵马使李万荣素得人心,引起了刘士宁的猜疑,剥夺了他的兵权,打发他代理汴州政务。
贞元九年(793年)十二月初二,刘士宁带着两万人到郊外打猎。李万荣趁机进入军府,召集留下的千余亲兵,欺骗他们说:“朝廷征召李大夫入朝,让我执掌留守事务。你们工作辛苦,每人赏赐三十缗。”
众亲兵平白得了这么多钱,纷纷下拜道谢。李万荣又照此方法,告谕府外士兵,众人全都信以为真,愿意接受他的号令。
随即下令关闭城门分兵把守,派人飞骑通告刘士宁:“朝廷征召大夫入朝,请你立刻启程。如果迟疑逗留,诏令割掉你的首级进献。”
刘士宁眼见大势已去,带着五百亲信逃奔长安。只是树倒猢狲散,当他走到洛阳时,身边仅剩下数名家仆。
德宗听到这一消息,派人询问陆贽意见。陆贽道:“如今刘士宁被驱逐虽是出于众意,但李万荣执掌宣武却并非朝廷委任。此事涉及国家安危,请陛下派大臣前往查明,谨慎加以处办。”
德宗道:“如果动作慢了,恐怕于朝廷不利。我的想法是让一名亲王遥领节度使,暂且由李万荣代理留后,看看情况再说。我现在就从宫中直接下令。”
陆贽认为不妥,上疏劝道:“上阵厮杀不是臣的强项,然而运筹帷幄或许还有些见解。李万荣所上奏疏,言辞颇为张狂,只流露出他想上任的想法,全没有臣子该有的礼节。从这一鄙陋行为即可看出,他不是个遵循正道的人。”
“臣听说他生于滑州,热衷于搞老乡观念、团团伙伙那一套。宣武军中与他亲近的不过三千左右,其他士卒早已心怀怨愤。这一偏执行径,足已证明他实非将才。这种人一旦让他得志势必骄横傲慢,将来恐怕不是背叛就是丧师辱国。”
“像他这样靠着要挟朝廷获得官位,不会对朝廷恭顺。陛下碍于形势被迫授予官位,也不是出自本心。君臣之间势必互相猜疑,与其到了事态严重时再去制止,不如在尚未萌芽时予以拒绝。”
“治国之道,在于弘扬正义。若让将士忠于君王,先使他们学会服从。藩镇节帅专制一方,加罪一人何愁找不到理由。如果杀害主将就可以接替帅位,长此以往谁都会暗存歹念。任凭此风蔓延,非但助长叛乱,也开启了谋逆的祸端。”
“如今他刚刚赶走刘士宁,因为事情发生突然,各州刺史固然不是他的同谋,汴州将士也未必都与他同心。陛下只需从文武群臣中挑选一人,将其任命为宣武节度使,同时慰劳宣武将士,褒奖刘士宁平定乱局的功劳,将其另授官职外调他地。李万荣纵然不服,又能有什么作为!陛下按臣所说去做,如果发生任何过失,臣愿意接受罪责!”
陆贽的长篇大论没有打动德宗,他依旧固执的让通王李谌遥领宣武节度使,任命李万荣为宣武留后。
陆贽分析的非常准确,李万荣虽然夺得了帅位,但无论能力还是威望都不足以服众,上任没多久就发生了兵变。
宣武军有三百亲兵,原为刘玄佐护卫,战斗力很强,且极为嚣张。李万荣讨厌他们,打发他们到长安以西参与防秋。亲兵们满腹怨气,在大将韩惟清、张彦琳的蛊惑下攻向李万荣,被李万荣击败。
亲兵们在汴州城内抢掠一番,溃散逃亡。韩惟清逃奔郑州,张彦琳逃奔洛阳。
李万荣展开报复,疯狂屠杀数千人,全是参与叛乱亲兵的家属。有几个士卒在闹市高喊:“今晚有大军到,城池一定会被攻破。”李万荣收斩了他们,向德宗奏报是刘士宁所为。德宗信以为真,将闲居长安的刘士宁调往郴州。
贞元十二年(796年)六月,李万荣罹患中风,昏迷不醒。
护军中尉霍仙鸣推荐宣武押牙刘沐军政双优,可委以重任。
霍仙鸣、窦文场都是德宗最为宠信的宦官。别看德宗心胸狭窄视眼短浅,猜忌这个怀疑那个,但对身边宦官与佞臣却从来都是言听计从!
六月二十二日,德宗诏令刘沐为行军司马,准备让他在李万荣死后继任。
简要说明一下,德宗担心藩镇闹事,不愿在节度使还活着时予以更换。为了保证权力的顺利交接,他亲自选人担任藩镇行军司马,作为节帅的后备人选。因此但凡能做到行军司马,就相当于是下任节帅。
李万荣的儿子李廼在宣武军担任兵马使,执掌宣武兵权。六月二十五日这天他集结众将,责备将领李湛、仇娄说、张丕工作不尽心,准备将他们打发到外县。恰好朝廷使者第五守进抵达汴州,宣读了刘沐的任职命令。
十多名士卒在底下喊道:“兵马使这么勤劳,朝廷却不予褒奖。刘沐是干什么吃的,怎么能当行军司马!”
一时间群情激愤,大有爆发之势。刘沐怕了,佯装中风倒地,让人抬出队伍。
又有士卒喊道:“仓官刘叔何贪污。”
话音刚落,士卒们一拥而上,将刘叔何乱刀砍死。
愤怒的士卒还想砍杀第五守进,被刘沐劝阻。
都虞侯邓惟恭与李万荣是同乡,平时关系非常亲近,李廼也把他当长辈看。邓惟恭稳住李廼,与监军俱文珍密谋,设计将李廼抓获押送长安问罪。
德宗见刘沐无法服众,便让宰相、东都留守董晋兼任宣武节主度使,把李万荣调整为太子少保,将李廼贬为虔州司马。命令刚下,李万荣病故离世。
邓惟恭赶走了李廼,将兵权握在手中,自认为理应由他取代李万荣继位,没有派人去迎董晋。
董晋接到诏令,仅带十余名家仆前往赴任。抵达郑州,无人迎候。郑州官员劝董晋暂时留下以观后变,有个从汴州回来的官员劝告董晋千万不要进入汴州,以免受害。
董晋丝毫不以为意,继续前行,很快距汴州城不足十里。邓惟恭没料到董晋动作如此迅速,他还没顾得上谋划就已到了,只得率众出迎。
董晋拦住了准备下马施礼的邓惟恭,神态安祥满脸笑容,与之相反,邓惟恭却显得局促不安。进城后,董晋毫不起疑,仍让邓惟恭继续执掌军政事务。
当初刘玄佐将宣武军扩充到十万人,待遇非常优厚。李万荣、邓惟恭为了笼络人心,也经常厚加赏赐,以致这些将士骄横跋扈无法驾驭。为了防范他们作乱,李万荣、邓惟恭均安排亲信驻扎在帅府庭院,董晋到达当天全部予以解散。
朝臣大多认为董晋性格柔和,担心他镇不住宣武将士,德宗也有此顾虑,诏令汝州刺史陆长源为行军司马,辅佐董晋。陆长源刚直苛刻,主张改革旧制。董晋一开始答应的非常痛快,但每每进入实施阶段便劝陆长源放弃。
邓惟恭看到董晋威信渐高,内心愈发不安。暗中纠集了两百多人准备作乱,被董晋发觉全部处死,将邓惟恭押送长安。
董晋身为朝廷宰相,其政治手腕相当高明,他靠着过人情商,以及以稳为先的策略,很快让宣武军的骄兵悍将安分下来!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初三,董晋病故,行军司马陆长源顺利接任。
陆长源是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书法家,他恃才傲物,性格急躁。由他挑选的判官孟叔度作风轻浮,荒淫放纵,时常怠慢辱骂将士,军中对这两人极为反感。
陆长源刚上任时,曾当众扬言:“宣武将士怠慢松懈,我一定要严肃处理!”
有人劝他用财物取悦将士,他说:“我又不是河北藩镇那帮反贼,不用靠钱邀买人心,换取节度使职位!”
按照惯例,主帅病故,军府应发给将士布匹制作丧服。陆长源不懂这些,让孟叔度给钱。孟叔度趁机从中取利,只为每名将士发了两三斤盐。军中怨声载道,陆长源却毫不介意。
二月十一日,汴州城再次兵变,愤怒的士卒杀死了陆长源、孟叔度,并将二人剁碎生食,这得有多大仇恨!
监军俱文珍因宋州刺史刘逸准是宣武宿将,历来很得人心,秘密派人征召。刘逸准率军进入汴州,兵变告以平息。
几天后,德宗升任刘逸准为宣武节度使,赐名刘全谅。刘全谅有些本事,可惜命不长久。
九月初九,上任半年多的刘全谅病故,宣武军再次面临动荡局面。
军中将士感念刘玄佐恩德,共同推荐他的外甥都知兵马使韩弘为留后。
韩弘早年读过书,因科举不中弃文从武,在舅舅刘玄佐提拔照顾下步入仕途。为人精明,御下有方,在军中威信颇高。
经过这么几次折腾,德宗也感到烦了,很快批准了韩弘的任命。
之前,刘全谅在世时与淮西吴少诚约好共击陈许,把陈州划归宣武。淮西派来的数名使者此时还住在汴州驿馆待命,韩弘将他们全部驱逐出来当众斩首,以此表明了忠于朝廷的立场。
宣武军自刘玄佐死后,七年多时间里先后六次更换主帅、五次爆发兵变,士卒愈发骄横无礼,视主帅如无物。
韩弘上任数月,一直在暗中调查,发现郎将刘锷参与了几乎所有兵变,遂下决心要把这个罪魁祸首除掉。
贞元十六年(800年)三月,韩弘陈兵于牙门,征召刘锷及其三百同党,先责斥他们屡次参与作乱,而后将他们在军门通通斩首,鲜血染红了道路。
这份刺激来的过于血腥,震慑住了所有人。自此开始,直至韩弘退位的二十一年时间里,宣武将士再无人敢在城郭内大声喧哗,宣武军镇在他的带领下跃升为一代强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