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科举,寒门读书郎 > 第178章 杏榜

科举,寒门读书郎 第178章 杏榜

    从龙门出来,李承平仿佛一个即将溺毙的人。

    大口大口的呼吸着新鲜空气。

    杨鹏飞终究没坚持到最后,山崩了,人也崩了。

    杨鹏飞人是舒服了,李承平人也是麻了。

    知道最后一个时辰,李承平怎么过来的吗!

    “久安。”

    杨鹏飞的歉意就差写在脸上。

    丑得骂爹,李承平心里瞬间闪过这么一句话。

    见人越走越近,李承平只求,快停吧!你真是我爹!

    “没事,人之常情,临大也是人嘛!”

    李承平不在意的摆手,可距离却是越拉越远。

    话音一落,两人就利索的分道扬镳。

    杨鹏飞是想赶紧把衣服脱下洗个澡,毕竟,一大堆人捂鼻异样的神情是藏不住的。

    想起李承平贡院内鼓励的手势,以及刚刚一点都不嫌弃的模样。

    杨鹏飞感动的夹紧裤腿,嘴上念叨,“李兄人真好,一看就是值得深交。”

    可别,内心难受的紧,李承平感觉自己受到了无限冲击。

    现在是村里的猪吃啥,他在贡院里面吃的就是啥。

    古代的猪没人吃是有原因的,猪吃的东西,人也是吃的。

    与后世不同,人们养猪还喂什么剩饭剩菜,古代是真没吃的。

    像什么树叶、野果子、树根等等,一旦碰到灾年,人都不够吃,怎么可能给猪吃。

    所以古代茅厕最底下基本上会有一个陷坑,猪就养在那里面,可想而知,猪吃的是啥。

    不怪古代人爱吃羊肉,谁让羊肉吃起来不膈应。

    李家以前是不养猪的,在李承平的强烈要求下养了几头,不过肯定和村里其他人不一样,他家是有多余的吃食喂养的。

    不过,这个时候的猪不好吃,因为猪的品种不一样。

    华夏的土猪是黑色的,白皮猪是近代从英国引进中国,大规模养殖更是得等到建国后。

    来不及想其他,李承平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回去睡一觉。

    怎么这种糟心事也会发生在自己头上。

    ......

    第一场考完之后,很快就来到了誊抄朱卷的时候。

    而这时,也正是考官们开始忙碌的时刻。

    汪阁老作为主考官,他研习的也是《诗经》。

    闲逛下到了诗房,脚步自然而然走了过来。

    诗房是专门审阅本经为《诗经》的举人试卷的地方。

    诗房考官们需要仔细阅读每份考卷,并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出评分和评价。

    然而,即使经过了两轮阅卷,仍然有可能出现疏漏或误判的情况。

    所以汪阁老需要认真审视每一份朱卷,确保公正公平地评判每位举人的成绩。

    这些朱卷上都有考官们写下的评语,但这些评语并不是给考生的,而是用来向汪阁老解释他们为什么认为这份考卷值得推荐。

    通过阅读这些评语,汪阁老能够迅速了解每个举人的优势和特点,从而更好地判断他们是否符合出圈标准。

    简而言之,就是偷懒。

    不相信同考官的意见,若让汪阁老自己去一份份的看,怕是第一场的考卷要看到殿试结束。

    想办法让自己轻松的领导才是好领导,事事过问,为难自己还难倒下属。

    认真查看这一房的考官给出的评语。

    汪阁老觉得很有意思,两位同考官的评判让人觉得奇妙。

    手中这份考卷无疑是两人的都认同的,但给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第一场的《尚书·无逸篇》 问的就是周公的施政理念,全程写君主的直接黜落,自不用多说。

    这篇考卷上的朱批却有着一些分歧,其一是觉得文简意赅,出彩,其二认为简述过少,勉强过关。

    汪阁老审视全篇,再结合两位同考官的性格,发现是这么回事。

    批阅文章与改高数卷子不同,标准答案之下,数学只要不对,直接画叉就是,但策论却大不一样。

    主观性太强,每个考官的态度都不相同。

    凭喜好觉得成绩是很正常的,会错意,偏离题意的考生终归是少数。

    更多是好文章是需要考官理性分析的。

    认可的点点头,汪阁老很是满意,就应如此,只有这样才不会误导他的决断。

    两位考官甚至数位考官交叉阅卷很有必要。

    第一场考完的第二日,李承平卷子就已经在汪阁老面前过了一遍眼。

    诗房的考官最多,五经之中《诗经》最易,选的人多,所以阅卷的人也最多最快。

    只看到李承平这第一篇,汪阁老就被评语给深深吸引住了。

    “上乘之作,绝佳。”

    汪阁老心道,有此评论,就算这篇文章是屎,他也要尝尝咸淡。

    若是这房的考官敢给他喂屎,他绝逼不会放过那俩人。

    通篇看下来,汪阁老有些愣神。

    君道、臣道都在文章中体现,让人直呼大胆。

    臣不论君,别人的文章都是往天下百姓上引,李承平偏偏不这样。

    他就是要阐述周公在朝堂干的那点事。

    新颖,胆大,这是汪阁老的第一印象。

    是个臣对君的好苗子。

    可再读,汪阁老却又发现了不一样的意味。

    文章没有任何指摘皇帝的言论,全程围绕周公对成王的态度来展开,余下才是夹带的私货。

    反正汪阁老是看爽了,以后呈送给陛下的青词也这么写。

    出彩有新意,还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李承平的文风严谨、深刻、简练、富有思辨气息,单拎出来都没问题,但杂糅到一块就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

    汪阁老看过几遍后,不禁为之惊叹。

    桌案上堆放了不下于一百份的朱卷,但汪阁老却陷入了李承平的文章之中无法自拔。

    他篇文章让他非常着迷,以至于他对其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批阅,反复品味其中的精妙。

    剩下两场的考试其实已经不重要,汪阁老不太在意,其他考官也没有异议。

    后面的考试对于考生来说,不过是个添头,只是验证第一场文章好坏的筛选器。

    倒不是他们想要这样,问题在于阅卷时间太过紧迫,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细看剩下两场的答卷。

    因此,汪阁老只能根据第一场的成绩来决出结果。

    第一场朱卷呈送上来,往往就已经代表着会试成绩的正式出炉。

    第三场刚刚开始时,杏榜怕是就已经填了一半。

    生死既定的时刻,发生在李承平出贡院的那一瞬。

    经历会试九天磨砺的小镇做题家,正躺在会馆二楼的床上呼呼大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