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 > 第61章 代王入京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 第61章 代王入京

    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

    ——《史记·孝文本纪》

    刘泽、刘章等宗室大臣和陈平、周勃等功勋大臣在议定新帝人选后,遂以“少帝刘弘和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朝等皆非惠帝亲生儿子”为由,废黜了少帝刘弘,并派人前往代地迎代王刘恒入京即位。

    同时,朱虚侯刘章亦派人将京中形势告知了兄长刘襄,劝说其罢兵归国。志在皇位的刘襄虽然心有不甘,但面对灌婴驻守的荥阳,他自认仅凭自己一个诸侯王,根本无力破关入京,只能收起野心,罢兵返回齐国。

    在刘邦后宫之中,本就不甚受宠的薄姬,正是凭借着谦逊低调的为人处世原则,才能在汉初那风云变幻的后宫之中生存下来。而在她的悉心教导下,代王刘恒自幼也养成了低调内敛的性格。

    刘恒自八岁就封代地以来,始终保持着谦逊谨慎、沉着冷静的做事风格,不仅使得代地安定繁荣,对于朝廷的诏命更是丝毫不敢违拗,哪怕吕后将吕氏之女册立为代王妃,刘恒也是欣然接受,并小心翼翼的与其良好相处,唯恐触怒吕后。当然,刘恒的运气也很好,代王后并不像其他吕氏女子那般嚣张跋扈,两人相处十分融洽,这让吕后对代王刘恒颇有好感。

    正因如此,代王刘恒成为了吕后执政时期,少有的没有受到波及的刘姓诸侯王。

    也正是由于这种性格,代王刘恒从来都没有争夺皇位的野心。因此,当他从使者口中得知大臣们决定拥立自己为帝的消息后,非但没有因此而兴奋高兴,反而警惕之心大起,面色平静的问道,“为何无缘无故要改换皇帝?”

    使者于是便将 “诸吕之乱”的过程详细禀报了刘恒,当然他所知道的都是事后陈平等人公布的结果,无非是吕后去世后,诸吕凭借军权想要作乱,陈平、周勃等大臣沉着应对,化解危机云云。

    听了使者的描述,刘恒依旧面色平静,只是命人将使者带下去休息,待到使者走远,刘恒这才向侍奉左右的大臣们询问道,“你们怎么看?”

    郎中令张武起身,拱手说道,“如今朝中大臣皆是高帝时的大将,他们深谙兵法,多谋善诈,也只有高帝、高后凭借权威能够压制一二。如今刚刚诛灭诸吕、血染京城,便立即派人迎接大王入京即位,谁能知晓他们到底安的什么心思,我认为这些人并不可信。希望大王还是托病不往,以观其变。”

    张武说罢,不少大臣纷纷起身应和,他们皆认为陈平、周勃等人不可信,更何况代地距离京城遥远,在没有搞清楚京中形势的情况下,不可贸然前往。

    这时,中尉宋昌亦起身拱手道,“诸位大臣所言非也。当初秦朝失政,诸侯豪杰并起,自以为能够夺取天下者数以万计,然而最终登上天子之位的却是刘氏,天下豪杰因此不再存有做皇帝的希望。此其一。

    高帝封刘氏子弟为王,封地犬牙交错、相互制约,宗族犹如磐石般坚固,天下谁不因为刘氏的强大而折服?此其二。

    我朝立国以来,废除秦朝苛政,重新确立法令,施以德政,百姓人心安定,江山已经很难动摇。此其三。

    此外,吕后把持朝政以来,诸吕已有三人封王,吕氏即便如此把持朝政、独断专行,然而太尉周勃以符节入北军,将士皆袒露左臂,拥护刘氏而抛弃吕氏,诸吕因此得以被灭。此乃天授,已非人力。

    因此,现在大臣们即便想要作乱,百姓们也不会任其驱使,其党羽难道就能同心一致吗?如今京城内有朱虚侯、东牟侯等刘氏宗族,外有吴、楚、淮南、琅琊、齐、代等强大诸侯,他们又如何作乱。如今高帝的儿子只有淮南王和大王您了,大王您不仅年长,又以仁孝闻名天下,所以大臣们才想要迎立大王做皇帝,以此来稳定天下人心,大王您又何必怀疑呢?”

    宋昌说罢,刘恒缓缓点了点头,遂又看向其他几位大臣,见无人再发表意见,便摆了摆手让众人退下,众大臣不知刘恒内心想法,只好拱手告退。待众人退去,刘恒这才坐回桌案,捏着眉心陷入沉思。

    虽然宋昌的分析有理有据,但张武的忧虑又何尝没有道理。由于代地距离京城遥远,对于京中的事变始末无从知晓,如今事情尘埃落定,大获全胜的陈平、周勃等人掌握了京城大权,如今还不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声称“诸吕之乱”乃是因吕氏谋逆引发,难道就一定可信吗?

    在刘恒看来,若是诸吕真的有心叛乱,手握兵权的他们岂能没有一点防备之心?岂会在一夜之间被尽数诛灭?吕氏和大臣到底谁是忠臣、谁在叛乱,远在代地的他们又如何拿得准呢?

    虽说齐王刘襄的檄文中,也声称是吕氏在京中作乱,可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出那不过是刘襄起兵的借口罢了,又岂能信以为真。

    正是由于对京中形势不了解,刘恒苦思良久,仍然难以做出最后的决断。皇位固然诱人,可若是一着不慎,却可能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又何谈皇位呢?

    呆坐半晌,刘恒心中仍然难以平复,始终难下决断。刘恒明白,大臣们的意见可以作为参考,但却不能全然相信,毕竟大臣们提出建议之时,并不会全部替他这个代王考虑,难免会有他们自己的小心思,这乃是人之常情。

    大臣们固然如此,但至亲却不会。于是,刘恒起身回到后宫,将事情禀告了母亲薄姬,询问母亲的意见,也只有作为母亲的,才会将儿子的安危放在首位。

    薄姬作为一个妇道人家,从未参与过朝政大事的她,虽然对儿子满怀关切,却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结果,母子两人私下商议半晌,同样没能做出最终的决定。

    当一个人依靠理性难以做出决断时,往往便会借助一些玄妙的东西。看着眉头紧锁的儿子,薄姬突然想到了一些旧事,那还是秦末时期,自己当时还是西魏王魏豹的妃子,当时母亲拉着自己去让许负占卜,许负言称自己未来将会生下天子,难道应在了今日?

    想到这里,薄姬略显兴奋,连忙将当年的旧事说给了刘恒,听了母亲的讲述,刘恒的心思也不禁活络了起来,看着母亲说道,“既然无法决断,不如我们再来占卜一次?”

    薄姬因为魏豹的战败和自己的失宠,这些年来早已对占卜之事失去了信心,如今想到儿子或许真有可能成为天子,却不禁又迷信起来,对刘恒表示不妨一试。

    于是,在占卜依旧盛行的西汉初期,刘恒在始终难以做出决断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以占卜来帮助自己做出决定,遂派人去寻找一个灵验的占卜师。

    次日,刘恒召集众臣,又找来占卜师,命其用龟甲进行占卜。所谓龟甲占卜,便是用火灼烧龟甲,人们认为用火灼烧龟甲时发出的噼啪之声便是神在传达旨意,而龟甲经过灼烧之后产生的裂痕,便代表着上天的意志,占卜师则依据裂痕的分布来判断吉凶。

    占卜师按照古礼用火灼烧龟甲后,得出了一个“大横”的占卜结果,只见占卜师手中捧着龟甲,指着上面的裂痕,向着代王刘恒和大臣们说出了一大段卦辞。

    然而,面对占卜师给出的卦辞,刘恒和大臣们听了之后,却是一脸茫然,谁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占卜师见状,只好上前一步,对着急不可耐的刘恒拱手道,“大横预示着更替,也就是说大王您将要成为天王,并像夏启那样使父业发扬光大。”

    占卜师解释了一番后,刘恒倒是听懂了个大概,但却仍然有些拿不准,便又进一步问道,“我本来就是王了,还要做什么王?”

    卜师再度只得给出明确解释,再次拱手道,“所谓天王便是天子。”

    刘恒闻言,这才缓缓点了点头,命人赏赐了卜师一些财物,让其先行退下。

    待到卜师离去,刘恒这才扫视了一眼同样神情略显紧张的群臣,沉声道,“既然如此,我将顺从天意,入京即位”。

    虽然依靠占卜做出了决断,但刘恒对于这种神鬼之事,还是怀有一定的戒心,为了以防万一,确保万无一失,刘恒还是决定先派人去京城探查一番,确保京师安全之后,再启程入京。

    为了确保所派之人的忠心可靠,避免其入京后被人收买,刘恒思来想去,还是认为亲人更为可靠,为此找来舅舅薄昭,对其嘱咐一番后,让其入京替自己打探消息。

    薄昭入京之后,先是在民间寻访了一番,探知了诸吕被灭的大致情况,然后又前去拜访太尉周勃,询问“诸吕之乱”的详细经过,与自己探访的结果相互印证了一番,发现大致相同,这才返回代国将探访情况详细禀报了刘恒。

    刘恒听了薄昭的讲述,没有任何表示,而是看着薄昭问道,“您怎么看?”

    薄昭想了想,说道,“从探访情况来看,虽然吕氏一夜之间被灭,但如今京城形势已经趋于稳定,至于是诸吕叛乱在先,还是陈平等人兵变在先,已经无从得知了。不过从现在情形来看,陈平、周勃等人应该没有叛乱之心,且吕氏十余年来确实为害不浅,诛除他们倒也在情理之中。”

    刘恒点了点头,表示认可薄昭的判断,转头笑着对宋昌说,“果然如先生所言。”

    说罢,刘恒揉着额头又沉思了片刻,这才下定决心,对着几位近臣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收拾准备一下,挑选个吉日,启程入京吧。”

    数日之后,刘恒启程赴京,命宋昌主管车驾,并派张武、薄昭等六人快马去长安报信。

    虽然有了卦象和薄昭的探查,但刘恒一路行来仍是心惊胆战,直到距离长安五十里的高帝陵时,刘恒仍然放心不下,于是又派宋昌先行一步,前往京城探查。

    宋昌入京先是询问了先行抵京的薄昭几人,在得知京中没有异常情况后,这才将刘恒即将抵京的消息告知了周勃和陈平,两人闻之大喜,连忙表示到时将率群臣出城恭迎。

    宋昌见陈平等人神态无异,这才返回刘恒在高陵的临时驻地,将探访情况禀告刘恒,刘恒得知京城并无异动,这才略感心安。

    之后,刘恒按照约定时间,继续向京城进发,抵达渭桥时,陈平、周勃率领文武百官早已等候在此,见到刘恒一行抵达,陈平、周勃连忙率领群臣跪拜,刘恒见状也立即下车回拜,并亲自上前扶起陈平和周勃,并命其他官员免礼起身。

    趁着这个机会,太尉周勃对刘恒说道,“请赐片刻时间,臣有秘密需要当面禀陈。”

    刘恒一路行来本就神经高度紧张,听了周勃此话不免疑心大起,想要拒绝却又不知如何开口,一时僵在了当场。一直陪在刘恒身边的宋昌见状,连忙上前说道,“太尉要是禀陈公事,还请当着众臣之面陈奏;如果要禀陈的是私事,君王面前无私事。”

    太尉周勃闻言,看了宋昌一眼,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开口,又扭头看了看不远处的陈平,陈平缓缓摇了摇头。

    得到示意的周勃便也不再多言,挥手招过一个侍者,从其手中接过盛放着玉玺的托盘,双手托着托盘,再度向着刘恒跪拜下去。

    刘恒见状,却并未伸手去接玉玺,再度弯腰将周勃扶起,辞谢道,“还是到京城代王府邸后再议吧。”

    周勃也知道新帝即位往往要三请三辞,因此也不强求,便又将玉玺交给了侍从,然后与陈平一起向刘恒介绍了几位刘姓宗室和功勋重臣,这才与大臣们一起簇拥着刘恒向京城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