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 > 第136章 起风了(上)

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 第136章 起风了(上)

    正月十五,元宵灯会。

    因为前些时日才刚刚下过一场鹅毛大雪的缘故,青石砖板的街道上尚且累积着不少未曾融化的积雪,而街道两旁的树梢上更是白雪皑皑,会同着大红色的灯笼,显得格外喜庆。

    对于绝大多数百姓而言,这个年关是热闹且满足的,尤其是在各大茶楼酒肆慷慨激昂的说书先生们。

    大明虽然风气开放,从不因言获罪,但至多也就是讨论些朝廷时局,对于宗室藩王们的\"风闻趣事\"则是尺度有限。

    通常而言,涉及宗室藩王草芥人命的话题,至多也就持续个两三日,便会有五城兵马司或者顺天府的差役上前\"提醒\",毕竟中枢虽是对宗室藩王放任自流,但也不愿影响过于恶劣,惹得天怒人怨。

    可偏偏今年却是有些不同寻常,从年关开始,他们便以当下炙手可热的\"通敌案\"为引子,话题逐渐偏移至在洛阳骄奢暴虐的福王朱常洵。

    整整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五城兵马司及顺天府的差役们却始终不为所动,任由他们唾沫横飞,慷慨激昂。

    甚至每每谈论至洛阳福王朱常洵桀骜不驯,横征暴敛的时候,均会有不起眼的汉子出手打赏,使这个话题经久不衰,也让福王朱常洵种种不法的行为深入人心。

    借着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京师的这些说书先生们也从热情高涨的百姓手中赚取了不少银两,收益远超历年的这个时候。

    渐渐的,随着关于福王朱常洵的\"风闻趣事\"越来越多,终是有些许政治嗅觉敏感的官员从中察觉到了些许端倪,继而脸色大变。

    难道说,在执掌六宫数十年的郑贵妃迁居仁寿宫之后,就藩于河南洛阳的福王朱常洵也将黯然退场吗?

    这福王朱常洵可是神宗皇帝亲子,当今天子的\"皇叔\",地位远非昔日因\"失察\"而被朝廷废为庶人的代王可比。

    天子如此\"薄情\",就不怕宗室震动,背上一个刻薄寡恩的骂名吗?

    怀揣着各种各样的念想,后知后觉的官员们纷纷将目光投向紫禁城所在的方向。

    天子究竟想要做些什么?

    ...

    ...

    乾清宫暖阁内,身着长袍的新天子朱由校在用过午膳过后,便着手翻阅起眼前桌案上堆积的奏本。

    今日虽是元宵节,但朝廷官员早已结束了休沐,有司署衙也陆陆续续恢复了原本应有的秩序。

    大明这艘锈迹斑斑的巨轮,重新开始了有条不紊的航行。

    \"熊廷弼请饷百万两?\"轻轻将手中奏本搁置,年轻天子若有所思的朝着身旁内官问道,脸上表情淡然,叫人瞧不出息怒。

    听闻天子问话,司礼监掌印太监赶忙拱手回禀道:\"户部尚书李大人直接以国库空虚为由,驳斥了熊大人的奏本;倒是首辅及次辅两位阁臣犹豫不定,特请天子乾纲独断。\"

    提及此事,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的眼中也隐隐泛起了些许不舍及迟疑,似是知晓这笔饷银,十有八九最终还是要由天子的内帑而出。

    \"建州女真野心勃勃,辽镇乃是重中之重,不容有失,朕昔日也曾亲口答应熊廷弼,倒也不好失信于人。\"

    \"这笔款子,由内帑出了吧。\"

    果不其然,短暂的沉吟过后,大明天子便是不急不缓的说道,清瘦的脸颊上并无太多异样的神情。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如今的大明还没有分崩离析,铁骨铮铮的熊廷弼也不是十余年后听调不听宣的\"辽东将门\",朱由校自是不会有太多迟疑。

    更何况听了熊廷弼的\"言传身教\"之后,他也意识到仅凭大明现有之兵力,或许凭借着坚城利炮,以及守望相助的战略,能够力保辽沈不失,将野心勃勃的建州女真牢牢锁死在浑河以东。

    但若是想要平定女真,收复辽东故土,还需要训练出一支能够在正面战场抗衡的精锐铁骑。

    因为建州女真恐怖的机动能力以及悍不畏死的精神,曾有人将其描述为\"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固然在平定女真诸部的过程中积攒了宝贵的战场经验,但依旧更改不了血肉之躯的事实。

    几十年前,辽东总兵李成梁仅凭麾下的精锐铁骑,便能令塞外蒙古及女真诸部为之臣服,仰其鼻息而存在。

    几十年后,朱由校坚信,只要熊廷弼力保辽沈不失,朝廷在辽东战场依旧占有主动性,在朝廷源源不断的倾注下,用不了几年时间,大明便能重新昔日之辉煌。

    毕竟相比较在辽沈失陷之后,大明举倾国之力铸造的\"宁锦防线\",操练这支精锐铁骑的花费便显得无足轻重。

    呼。

    深吸了一口气,稍稍平复了一下心中的激动,朱由校重新翻阅起手中奏本,当发现署名是大理寺丞左光斗之后,不由得微微一笑,下意识的坐直了身子。

    奏本的字数虽是不多,但内容却触目惊心,字字如刀。

    大理寺丞左光斗毫不犹豫的撕开了大明宗室的\"伪装\",直接以昔日在陕西延安府因饥寒交迫而死的父子为例,声称底层宗室苦不堪言,当在嘉靖年间出台的\"宗室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与此同时,左光斗还在奏本上提及洛阳福王朱常洵草菅人命,抢夺\"秀女\",视朝廷律法如儿戏,当从重处罚,以儆效尤。

    看到最后,朱由校脸上的笑意更甚,丝毫没有因弹劾宗室,触碰到了\"皇家颜面\"而不满,反倒是连连颔首。

    这个左光斗,不愧是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东林君子\",倒是与争权夺利的赵南星,孙慎行以及贪生怕死的钱谦益等人大相径庭。

    他本以为在锦衣卫的\"暗示\"下,这左光斗至多也就将矛头对准在洛阳草芥人命的福王,但没想到这左光斗居然\"善解人意\"的要改革宗室条例,倒是一个妙人..

    将左光斗的奏本专门放于另一侧,朱由校转而凝眉观瞧起下一份奏本,心中泛起了些许期待。

    据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回禀,吏部给事中杨涟与大理寺丞左光斗一并接下了张国纪及李恂的\"状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