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 第137章 起风了(下)
热门推荐:
群狼环伺?不好意思,我先圈块地
我在秦国助嬴政统一世界
吞噬万物:截肢贵族
三国第一逼王
多子多福,被宗门赶走后建立家族
高手下山:祸害美女
公主命公主病
越界惹火
春城江湖往事【孙世贤】
几个呼吸过后,当朱由校发现手中奏本署名为吏部给事中杨涟之后,脸上的满意之色更甚,同时聚精会神的翻阅起手中这封明显冗杂许多的奏本。
他倒是要瞧瞧,这位铁骨铮铮的\"东林君子\"能够带给他怎样的惊喜。
眼见得朱由校如此郑重其事,从旁伺候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便是不动声色的摆了摆手,屏退了暖阁内的宫娥内侍。
虽说这乾清宫暖阁的宫娥内侍都是经过了他的层层筛选,但事关宗室亲王,谨慎些总是好的。
呼。
相比较左光斗的\"言简意赅\",这封来自于吏部给事中杨涟的奏本,朱由校足足用了半柱香的功夫方才批阅完毕,脸上的表情很是复杂。
这杨涟果然不愧是以\"直谏\"而闻名朝野,居然丝毫不顾及皇室颜面,于奏本中详细描述了洛阳福王朱常洵的种种恶行以及低阶宗室苦不堪言的现状。
虽说早在万历年间,朝廷便针对嘉靖年间的\"宗室条例\"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例如放松了对于宗室的\"束缚\",允准其参加科考,务农,经商。
但相比较而言,有资格务农或经商的宗室不过沧海一粟,绝大部分低阶宗室都苦于没有\"牙牌\",只能随波逐流,苦不堪言。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无所顾忌的杨涟居然效仿前汉的晁错,力荐于宗室间施行\"推恩\"。
要知晓,朱由校刚刚继位的时候,抚宁侯朱国弼等勋贵因为不满他染指兵权的行为,便曾在暗中散播谣言,声称要在宗室间施行推恩之策,着实惹得人心惶惶。
这杨涟,还真是\"胆大妄为\"。
毕竟自太祖朱元璋建国以来,即便是诸如犯上作乱的宁王,草菅人命的尹王,至多也就是废除封爵,但隶属于宁藩和尹藩的郡王们依旧得以保存,代代传承。
倘若朝廷真的在宗室间颁布\"推恩\"之策,势必会在宗室间引发巨大的震动,极有可能危及中枢。
\"陛下,慎重呐..\"
不知过了多久,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小心翼翼的声音在暖阁内悠悠响起,令其不由自主的抬起了头。
\"老奴自知人微言轻,不敢妄论朝政,但陛下根基尚浅,不可树敌太多呐..\"司礼监掌印太监满脸苦涩,浑浊的眸子中充斥着惊忧。
虽说经过两百余年的传承,如今大明的宗室藩王早已不负国朝初年的盛况,决然难以重现昔日的\"靖难\",但这推恩之策对于宗室而言,实在是过于敏感。
再加上如今大明内忧外患不断,辽镇建奴虎视眈眈,塞外蒙古蠢蠢欲动,这些宗室藩王们只需在地方稍微闹出些动静,瞬间便会加重大明的负担。
此时得罪遍布全天下的宗室们,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呐。
\"大伴勿慌,朕心中有数。\"良久,朱由校略有些疲惫的感叹声于暖阁内悠悠响起。
他没有料到,仅仅是一封尚未批红的奏本,便令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老太监如临大敌。
可以想象,这奏本的内容若是被宗室们所知晓,将会惹来怎样的轩然大波。
紧握着手中奏本,年轻天子盯着不远处半开的窗柩,迟迟不发一语。
...
...
紫禁城中没有不通风的墙。
经过一夜的发酵,大理寺丞左光斗及吏部给事中杨涟的奏本内容终是闹得人尽皆知,瞬间便成为了朝野间最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不少官员闻讯之后,竟是冒着被东林憎恨的风险,朝着这两位\"东林君子\"深施一礼。
为国为民者,永远值得人们尊重。
但也有不少官员,对左光斗及杨涟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二人的奏本不过是在哗众取宠。
毕竟这大明朝立国两百余年了,无论是靖难成功的成祖皇帝,亦或者御极四十余年的嘉靖皇帝,都不敢冒着得罪天下宗室的风险,实行这推恩之策。
如今的天子年仅十六,登基尚且不到半年,即便是诛杀了几名试图犯上作乱的勋贵,并将\"失察\"的大同代王废为庶人,但也绝不敢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得罪整个宗室。
不过在众说纷纭之下,迁居仁寿宫的郑贵妃却是有些坐不住了,此起彼伏的呼喝声不绝于耳。
\"朱由校,朱由校那头狼崽子,还没有将弹劾常恂的奏本驳回?!\"幽静的宫殿中,披头散发的郑贵妃全然不复昔日的雍容华贵,好似市井间的泼妇,歇斯底里的咆哮着。
听闻眼前妇人对于天子大不敬的称谓,宫殿中的宫娥内侍均是心惊肉跳,却又不敢争辩。
自从迁居仁寿宫之后,曾经高高在上的郑贵妃便是跌下了神坛,连带着他们这些从旁伺候的宫娥内侍们也是受到了\"冷落\",心中多多少少有些怨气。
\"还请娘娘宽心,\"半晌,待到郑贵妃有些累了,一名与其年纪相仿的女官便是上前一步,闻言宽慰道:\"或许昨日是元宵灯会的缘故,天子无心政事,这才没有第一时间驳斥左光斗及杨涟..\"
自从大太监崔文升便处死之后,这仁寿宫的大权便落到了她的身上。
话虽如此,但这女官眉眼间却隐隐涌现些许不以为然,好似对郑贵妃的大动干戈颇为不解。
若是那左光斗及杨涟单独弹劾远在洛阳的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有此反应还在情理之中。
可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左光斗及杨涟二人居然将矛头对准了整个宗室,这可是天大的笑话。
\"你懂什么?!\"不待女官多想,郑贵妃歇斯底里的咆哮声便在其耳畔旁炸响:\"那朱由校凉薄心性,哪里有半点心慈手软?!\"
\"山西大同的代王是怎么被废的?正值壮年的代世子又是怎么因病暴毙的?\"
听得此话,陪伴郑贵妃多年的女官先是一愣,随即脸上便涌现了一抹不可思议之色。
难道紫禁城的天子真的不顾及\"皇家亲情\",因为些许微末小事,便对福王赶尽杀绝?
要知晓,福王朱常洵在封地的所作所为,相比较历史上\"横征暴敛\"的藩王们,实则也算不了什么大事。
\"快派人给常恂送信,让他赶紧上书给天子请罪,不要自作聪明..\"深知自己儿子脾气秉性的郑贵妃赶忙呼喝道。
当今天子吃软不吃硬,如若及时上书请罪,或许事情尚有转机;但若是自作聪明,执迷不悟,除非神宗皇帝复生,否则谁也救不了他。
\"是,娘娘。\"见郑贵妃把话说的严重,跪在地上的女官不敢争辩,赶忙急匆匆的离开了仁寿宫。
隐晦不定的烛火下,郑贵妃原本精致白皙的面容也显得有些阴森恐怖。
望着洛阳府所在的方向,这位雍容华贵的老妇人时隔数十年,再一次体会到了后悔的滋味。
若是在泰昌皇帝殡天之后,她没有选择蛊惑李选侍,也没有在乱军士卒哗变的当天,命人纵火焚烧皇极殿,而是老老实实的搬到仁寿宫养老,许多事情是不是就能避免了...
他倒是要瞧瞧,这位铁骨铮铮的\"东林君子\"能够带给他怎样的惊喜。
眼见得朱由校如此郑重其事,从旁伺候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便是不动声色的摆了摆手,屏退了暖阁内的宫娥内侍。
虽说这乾清宫暖阁的宫娥内侍都是经过了他的层层筛选,但事关宗室亲王,谨慎些总是好的。
呼。
相比较左光斗的\"言简意赅\",这封来自于吏部给事中杨涟的奏本,朱由校足足用了半柱香的功夫方才批阅完毕,脸上的表情很是复杂。
这杨涟果然不愧是以\"直谏\"而闻名朝野,居然丝毫不顾及皇室颜面,于奏本中详细描述了洛阳福王朱常洵的种种恶行以及低阶宗室苦不堪言的现状。
虽说早在万历年间,朝廷便针对嘉靖年间的\"宗室条例\"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例如放松了对于宗室的\"束缚\",允准其参加科考,务农,经商。
但相比较而言,有资格务农或经商的宗室不过沧海一粟,绝大部分低阶宗室都苦于没有\"牙牌\",只能随波逐流,苦不堪言。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无所顾忌的杨涟居然效仿前汉的晁错,力荐于宗室间施行\"推恩\"。
要知晓,朱由校刚刚继位的时候,抚宁侯朱国弼等勋贵因为不满他染指兵权的行为,便曾在暗中散播谣言,声称要在宗室间施行推恩之策,着实惹得人心惶惶。
这杨涟,还真是\"胆大妄为\"。
毕竟自太祖朱元璋建国以来,即便是诸如犯上作乱的宁王,草菅人命的尹王,至多也就是废除封爵,但隶属于宁藩和尹藩的郡王们依旧得以保存,代代传承。
倘若朝廷真的在宗室间颁布\"推恩\"之策,势必会在宗室间引发巨大的震动,极有可能危及中枢。
\"陛下,慎重呐..\"
不知过了多久,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小心翼翼的声音在暖阁内悠悠响起,令其不由自主的抬起了头。
\"老奴自知人微言轻,不敢妄论朝政,但陛下根基尚浅,不可树敌太多呐..\"司礼监掌印太监满脸苦涩,浑浊的眸子中充斥着惊忧。
虽说经过两百余年的传承,如今大明的宗室藩王早已不负国朝初年的盛况,决然难以重现昔日的\"靖难\",但这推恩之策对于宗室而言,实在是过于敏感。
再加上如今大明内忧外患不断,辽镇建奴虎视眈眈,塞外蒙古蠢蠢欲动,这些宗室藩王们只需在地方稍微闹出些动静,瞬间便会加重大明的负担。
此时得罪遍布全天下的宗室们,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呐。
\"大伴勿慌,朕心中有数。\"良久,朱由校略有些疲惫的感叹声于暖阁内悠悠响起。
他没有料到,仅仅是一封尚未批红的奏本,便令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老太监如临大敌。
可以想象,这奏本的内容若是被宗室们所知晓,将会惹来怎样的轩然大波。
紧握着手中奏本,年轻天子盯着不远处半开的窗柩,迟迟不发一语。
...
...
紫禁城中没有不通风的墙。
经过一夜的发酵,大理寺丞左光斗及吏部给事中杨涟的奏本内容终是闹得人尽皆知,瞬间便成为了朝野间最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不少官员闻讯之后,竟是冒着被东林憎恨的风险,朝着这两位\"东林君子\"深施一礼。
为国为民者,永远值得人们尊重。
但也有不少官员,对左光斗及杨涟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二人的奏本不过是在哗众取宠。
毕竟这大明朝立国两百余年了,无论是靖难成功的成祖皇帝,亦或者御极四十余年的嘉靖皇帝,都不敢冒着得罪天下宗室的风险,实行这推恩之策。
如今的天子年仅十六,登基尚且不到半年,即便是诛杀了几名试图犯上作乱的勋贵,并将\"失察\"的大同代王废为庶人,但也绝不敢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得罪整个宗室。
不过在众说纷纭之下,迁居仁寿宫的郑贵妃却是有些坐不住了,此起彼伏的呼喝声不绝于耳。
\"朱由校,朱由校那头狼崽子,还没有将弹劾常恂的奏本驳回?!\"幽静的宫殿中,披头散发的郑贵妃全然不复昔日的雍容华贵,好似市井间的泼妇,歇斯底里的咆哮着。
听闻眼前妇人对于天子大不敬的称谓,宫殿中的宫娥内侍均是心惊肉跳,却又不敢争辩。
自从迁居仁寿宫之后,曾经高高在上的郑贵妃便是跌下了神坛,连带着他们这些从旁伺候的宫娥内侍们也是受到了\"冷落\",心中多多少少有些怨气。
\"还请娘娘宽心,\"半晌,待到郑贵妃有些累了,一名与其年纪相仿的女官便是上前一步,闻言宽慰道:\"或许昨日是元宵灯会的缘故,天子无心政事,这才没有第一时间驳斥左光斗及杨涟..\"
自从大太监崔文升便处死之后,这仁寿宫的大权便落到了她的身上。
话虽如此,但这女官眉眼间却隐隐涌现些许不以为然,好似对郑贵妃的大动干戈颇为不解。
若是那左光斗及杨涟单独弹劾远在洛阳的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有此反应还在情理之中。
可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左光斗及杨涟二人居然将矛头对准了整个宗室,这可是天大的笑话。
\"你懂什么?!\"不待女官多想,郑贵妃歇斯底里的咆哮声便在其耳畔旁炸响:\"那朱由校凉薄心性,哪里有半点心慈手软?!\"
\"山西大同的代王是怎么被废的?正值壮年的代世子又是怎么因病暴毙的?\"
听得此话,陪伴郑贵妃多年的女官先是一愣,随即脸上便涌现了一抹不可思议之色。
难道紫禁城的天子真的不顾及\"皇家亲情\",因为些许微末小事,便对福王赶尽杀绝?
要知晓,福王朱常洵在封地的所作所为,相比较历史上\"横征暴敛\"的藩王们,实则也算不了什么大事。
\"快派人给常恂送信,让他赶紧上书给天子请罪,不要自作聪明..\"深知自己儿子脾气秉性的郑贵妃赶忙呼喝道。
当今天子吃软不吃硬,如若及时上书请罪,或许事情尚有转机;但若是自作聪明,执迷不悟,除非神宗皇帝复生,否则谁也救不了他。
\"是,娘娘。\"见郑贵妃把话说的严重,跪在地上的女官不敢争辩,赶忙急匆匆的离开了仁寿宫。
隐晦不定的烛火下,郑贵妃原本精致白皙的面容也显得有些阴森恐怖。
望着洛阳府所在的方向,这位雍容华贵的老妇人时隔数十年,再一次体会到了后悔的滋味。
若是在泰昌皇帝殡天之后,她没有选择蛊惑李选侍,也没有在乱军士卒哗变的当天,命人纵火焚烧皇极殿,而是老老实实的搬到仁寿宫养老,许多事情是不是就能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