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不一样的大明帝国 > 第113章 耕作良机

大明:不一样的大明帝国 第113章 耕作良机

    片刻时间后,就在四周守兵的目光下,杨论成功地将那整袋水尽入腹中,甚至还以一种粗鲁的方式打了个响食儿——仿佛这是他最痛快的行为。

    但正是这样的举止,直接让盘踞在他心底的压力如被解开束缚一般再度涌现。

    杨论兴奋异常,立刻重重地击打惊堂木于桌面,紧接着在众目睽睽之下宣判对这帮人的判决。

    定下的罪状看起来颇有些离谱,“时值春日之始,大家都不去考虑在田野中耕作,祈愿五谷丰登,倒是在这座城邑中大闹特闹;城旁无数荒田无从照料,自家周围的万倾好地被置若罔闻;县里因考虑到初犯因素本想宽容,然无论如何也不能放任你们对耕作忽视大罪。

    既然你们能抛弃春季的耕作良机,那根据天子之命,本县定要对诸位进行惩戒——不思考如何储粮对于国家的意义、不努力劳作则危害了民生;从今往后三个月里,诸位按照去年所交税收标准的数额额外再交一次,以此作为警戒。”

    说完这句话,杨论满眼傲意与恶狠狠的目光审视着堂内一个个面露愕然的百姓,他们的忧虑和悲情在他看来是满满的自我满足感来源。

    百姓脸上的每分愁苦和悲伤在他的心房都催生了他的骄傲与嚣张。

    在他为官多年的过程中,他始终将百姓的利益视为己任,但踩在他们头上。

    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他的压迫是因为利用地方豪强的财力换取自己的官声。

    这种习惯养成让他内心的黑暗慢慢滋生,起初他在交易过程中还考虑过平民的利益——毕竟是贫 ** 嫁出来的读书人。

    然而,当他逐渐沉溺于黑暗交易后,内心的光明一点点消失,直至彻底堕入黑暗深渊,不再拥有一点善意。

    此次的情形大相径庭,并非他刻意打压百姓,而是那些无知的群众自投罗网惹上自己。

    这就促使了杨论更加竭尽所能,从这群贫困人群身上榨取更多的代价——他的报复欲望空前激增。

    甚至为了自身美好的将来,杨论已经构思好了对这次超额赋税如何使用。

    除了将增加的份额上交给州府,作为他辖境内今年粮丰收的假象象征,外加额外收入,他还想要找到从前愿意和自己合作的地主和乡绅,讨论未来的合作规划。

    将超出的粮食交由这些商人们来换取货币,而多余的经费,则投入他之前计划实施但因缺资金无法开展的地方工程。

    从根基来讲,杨论确实算是恶人,但他的“恶”却不和那些仅仅为家人谋取私利的贪财之辈完全一致。

    其他人若从清正转变成 ** 的状态,通常会首先疯狂为自己及其家属积累财富和利益。

    然而杨论不一样的是,他本人对于金钱的需求并不强烈。

    又因为他身份和家族的原因,在战争结束后的社会,身边也没有太多的亲戚需要他去照料,所以随着事业的发展,需要关注的人物其实不多。

    他的“腐化”状态,似乎更像是饱学古文献后过度思考所致的一次精神失常,他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需钱,杨论获取财产后很少讨论个人享受,而他追求的目标,是进一步提 ** 名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修建桥梁和修路这类任务,已经成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杨论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此外,兴办学校,修建水利工程等事宜,他也亲自积极参与了。

    杨论认为自己的处罚政策算很宽容的了——既然底层人群在犯下过失后,若真计较起来,给他们量定 ** ,其实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然而当村民们得知县令要让他们补交去年的税时,那些原本准备顺其自然的村民此刻内心产生了反抗的念头。

    所谓百姓不怕死亡,只是害怕死亡带来的恐惧。

    对于那些不得不日夜劳作才勉强能够维持生存的村民来说,再增加一年税收相当于宣判了生命终结。

    而且对于许多百姓来说,即便他们想要配合苛政避免法律的惩罚,但他们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财。

    多年努力经营的杨县令将江浦县民众的日子推向了极其艰难的局面——刚开始,尚有一定数量的居民靠着自家数十亩的好地,过上了一些闲适宁静的生活,但相较于整个江浦县的所有村民来说,并非所有都如此幸运。

    家庭条件最好的人家也只拥有一些分配可能极少的地,并且这些地还可能落入不同的区域之中,分配的不公平性更加剧了生活的困难。

    虽然地处江山河畔,风水宝地,然而农田的划分却有着等级之别。

    因为明大统初年,朝廷并未对过去的既得势力全然扫荡干净,在一定程度上有选择性地和旧势力合作。

    这就造成大部分优质土地仍由豪门绅士掌握在手中。

    即使是通过一些随机分配或特别手段得到部分田地的农民,他们的福祉也不如想象中持久。

    接踵而来,以杨论为代表的管理者们,用精明的手法再次夺回了许多曾经属于他们家的一级田地。

    这种瓜分蚕食行为久而久之让江浦全县的老百姓陷入了与昔日元朝相仿的处境之中,仅能勉力于贵族大族的掌控线下生存。

    唯一有区别的,只是明朝作为汉人建立的世家,在压迫基层之时少了一些中间层级的环节。

    失去的中介地位使贵族能够满足,却也让自身留得些许饭后羹汤。

    而这口微小的余温之火,则维系了许多年以来人民即便愤恨却不贸然反抗的局势。

    如今,杨论提出似乎合理的建议,但实际却更为残酷和致命的策略,令本已在恐惧中的民心瞬间坚定了立场。

    一时之间,古老的历史预言又浮现众人心中:“等死?还是死去?”对普通民众而言,爱国之情确实宝贵。

    但若是这片家园已经沦陷,以他们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大局的和平安宁,这种国家与家乡又能给予他们什么呢?

    舍弃一己之私为全家换来暂时安全的想法,绝大多数人都愿接受,但在现有局面中,杨论提出的方案却是要将整家置于危亡境地的决心。

    原本因为失去土地、失去生产生活资料,他们已沦为地租剥削下的农民,面对一线希望已经倾其全部,债务山重,眼下连明年的税收负担与今年初遇冰雹导致的困难都无力解决,更别说等待夏秋粮食了。

    人民的心理压力在短期内迅速积聚成一团浓重气氛,充斥于整个衙门大堂,令人感到一股难以言喻的肃静。

    原来低垂不振的头颅现在纷纷高昂,目光因断了后路而显得更加果敢。

    杨论身居高位,在这期间无疑注意到了民心思变的微妙变化。

    他似乎已经失去基本的同情心,或是长久沉浸于黑暗已太久无法恢复原位,对百姓的情感反应不再敏锐。

    这种变化的出现让整个局势的走向更加扑朔 ** ……

    这一回,靠着身边手持武器,身披战甲的士卒辅助,他愈发猖狂,嚣张气势较前更甚。

    不待片刻,便紧握住木板重重敲在桌上,声音清冷而决绝。

    如同是对在厅堂下众人宣判:“莫挣扎,俯首称臣便是你等存活唯一的道路!”

    随之而来的是更激烈的手法,激起了此前已愤懑的民众更为炙热的怒焰。

    起始跪地的百姓,此刻扶着彼此逐渐站起来,面对身后手持棍棒和 ** 的士卒及已然死气沉沉的命运,理智几乎荡然无存。

    此刻反抗或许意味着死亡,选择低头却将令全家陷入无法挽回的毁灭境地。

    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前一刻的勇敢对抗下重获勇气,此刻胆识不逊从前。

    领头的数位汉子,在挺身而立的同时,大胆上前几步,身后紧跟的百姓也随声响应。

    一时之间,这群无路可逃的众生在大厅中凝集的仇恨化为猛烈攻势,犹如狂风一般横扫而过。

    见有人带头行动,更多的百姓也跟上步伐。

    在这沉默的大厅里,凝聚的不满汇聚成一股势不可挡之力。

    紧接着再次尝试的反抗,并未由罪魁祸首杨论引发,反而是站前的五名侍役首先感到恐慌。

    在第一次对峙中,他们遭受到来自民众的暴力殴打;某位失神的人如今卧病不起。

    熟悉却又令人悲伤的情感再次侵袭,使他们脑中生出了前所未有的胆寒。

    昔日得意的表情消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双握着武器,身体瑟瑟发抖的模样。

    好在此时拥有一条后路,在他们正式丢弃武器之前,士兵根据指挥,展示了手中的兵器,给场面增添了一份压迫感。

    周遭的军兵出击,民众蓄积的怒气瞬间平息。

    若是对上几位官府的 ** 与胡闹不已的杨县令,这些村民虽冒险反抗,但仍有所保留。

    但这一战终显劣势,环绕四周约五十名持长矛的士卒的出现,让县署内所有人皆感惊恐无比。

    同时,锐意观察的百姓发现,在较高层建筑上的数位侍郎手中,已装上了弓矢的弓。

    箭支已上弦,整双手已准备好了发射的姿势。

    当这紧要时刻,若是竞技场外的情形有稍有波动,那悬于空中利剑就会毫不迟疑地向这些无自保之力的民众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