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家致富考科举 第65章 苔花与牡丹
热门推荐:
四合院:众禽作死,我享福
电梯带我给祖国找物资
不当校霸后,校花女主开始死缠烂打
要悔婚我同意,我成医圣你们又发疯?
江湖枭雄
逍遥魔君
穿越兽世,小雌性每天都在修罗场
我在武侠世界送快递
失踪两月,归来已成仙帝!
孙大人听后大喜,连连抚掌大笑,操着浓重口音,对着谢凡好一番勉励鼓舞。又说了许多自己当年会试、殿试场中情形。
与汪县令所言一致北京二月十分寒冷,南方举子在礼部贡院里十分难熬。将自己备考应试经验倾囊相授。
接着又说了许多朝中大事,除了边患天灾,还有民间种种积弊难返,谎报户籍,隐匿田地,逃避税赋。间或鼓励谢凡将来为国革除积弊,造福社稷,报效君父。
最后畅谈一番孙大人家乡广东气候炎热,民风民俗,与江南和北方如何不同。以及孙大人心中认为应该如何做好一方县令。
只可惜孙大人说话岭南口音浓重,谢凡听得实在吃力。竭尽全力,结合起前世所听粤语歌曲、所看tVb电视剧方才勉强听懂了七八成。
两人闲谈还无意间发现,孙大人是谢凡家乡溧水县县令汪大人的同年进士。又说到孙大人父亲早亡,寡母如何艰难养家,谢凡则是早年父母双亡,全靠祖父祖母两位老人操持家务。
有了共同之处,两人更是感到投缘,促膝长谈甚至没留意到天色渐晚。孙大人自然而然留谢凡在孙家用了晚饭。
孙大人家晚饭只是家常菜肴,仅有三菜一汤,菜色十分简单,也多为清淡素菜。可是谢凡只觉得这餐饭菜格外可口香甜。
饭后回到小小四合院中,谢凡只觉得备受鼓舞。前日在高大人与杨大人府上所受种种委屈,顿时烟消云散。
此后谢凡又备上礼物,分别去拜访了王举人与唐监生。
王举人得知大年初三那日,谢凡因为腹泻,所以不曾与常解元一同去拜访座师,之后独自前去,又被门房冷落吃了闭门羹。他脸上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一张黑脸皱得似枯干树皮一般。
王举人摇着头,叹着气,向谢凡绘声绘色说道,初三以常解元为首一众举子,如何得了高大人与杨大人青睐。
尤其高府当时还有礼部侍郎方敏,高大人与方大人不仅对着一众举子鼓舞勉励,更热络亲热地考教各人学问。此后再一一细细指点。应考举子能得帝师与礼部侍郎指点迷津,实在是莫大荣幸。
出门后一众士人皆是洋洋得意,四处传扬当日经历,引以为荣。
机会如此难得,偏偏谢凡错失良机。
虽然谢凡也是十分遗憾,可惜时机已失,失不再来。只得接受现实。谢凡只好对着王举人无奈摇头,微微苦笑。
王举人见谢凡如此,也不好再说,反而安慰了谢凡几句。
拜访唐监生家却是画风十分不同。
唐监生家人见自家少爷有个年轻举人老爷前来拜年皆是十分诧异欢喜。
忙不迭通报主人家知道。唐监生父亲格外郑重其事,还吩咐家人整治了一桌丰盛酒席招待谢凡。
谢凡见唐监生父亲莫约五旬年纪,生得十分斯文白净。更要紧的是,唐父有一张普普通通的圆脸,脑袋大小也十分正常。
他心中颇感意外,这父子俩人,从外貌到举止,可谓毫不相似。
若是说唐监生的大脑袋和嘴炮技能是随了母亲,那以唐家财力,唐父居然会娶个大头段子手为妻,也是实在奇怪。
毕竟封建时代,社会主流对于男女审美截然不同。
所谓“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时下女子,无论名门淑女还是教坊名妓,皆是柔弱纤细,温声细语。
但大过年的,谢凡也不能不懂眉眼高低,冒然开口询问。只按下心中疑惑,礼貌作揖问候,送上拜年礼物。唐父亦是应对得体,两人礼貌寒暄一番。
酒席完毕,谢凡方才和唐监生独坐闲话。虽然心中对于唐家父子关系十分好奇,但也忍着没有开口询问。
两人见面方才说了两句正经应酬话,唐监生就先开口讲述自己如何过年,虽然只是日常小事,他说得却颇为俏皮。
谢凡听了觉得实在有趣。也忍不住说了自己大年初三因为贪吃韭菜合子,不幸腹泻。在恭桶上坐了一天,甚至错失机会拜见座师。
唐监生听闻顿时摇着大脑袋,神情严肃,对于谢凡错过拜见座师倒是毫不在意,只是一本正经说大过年的跑肚拉稀实在很不吉利,
接着一力邀请谢凡正月十九日燕九节,一同去北京城中白云观参加燕九节庙会,打醮祈福,洗脱厄运,求得会试好运。
唐监生所说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为道门全真派龙门派祖庭。据说前身系唐代天长观,是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所建道观。
观内还有一座汉白玉石所雕老子坐像,据说便是唐代遗物。历来香火旺盛,号称“天下第一观”,是北京城中第一灵验道观。
谢凡本来不好求神拜佛,可历经穿越时空,重活一世。此生又阴错阳差中了举人。
正所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又有唐监生一力邀请,谢凡也对庙会好奇起来。
当下便答应唐监生正月十九日一同去白云观打醮祈福,顺便也为祖父祖母请道平安符。
因为心系二月会试,除此之外,谢凡也未再出门玩耍走动,整日在四合院中温书写文。又将那日孙大人所言种种朝中积弊,户籍田地,赋税徭役等等在脑中一一分析。结合前世国家户籍税收政策,提前写好策论文章,以备会试所用。
转眼便至正月十九日,谢凡一大清早就与唐监生一同去白云观燕九节庙会。福顺与顾三郎也爱凑热闹,便也吵闹着一同前去。
果然观内人山人海,车骑如云。上至王公贵戚,下至贩夫走卒,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谢凡依照唐监生所言,供斋醮神,以求福免灾。观中道士旋绕香炉和烛灯,边巡行边按一定韵调口诵词章,众位信众诚心膜拜,一派庄严肃穆气象。
仪式完毕,谢凡又为祖父祖母求得了平安符。正事完毕,几人便在白云观内四处闲逛。
白云观规模宏大,分中、东、西三路以及后院。其中后院名为云集园,又称“小蓬莱”,清幽雅静,颇有曲径通幽之意趣。
谢凡一行人便在云集园中闲逛走动,众人皆欣赏美景,沉醉不已。
出门前谢凡多喝了几口水,忽然觉得有些尿急。便向众人告辞离开,独自前往茅厕。
等到终于减轻体内压力,从茅厕出来,因为游人如织,谢凡却找不到同行几人。谢凡七拐八拐四处寻找,居然走到一个僻静之处。
那花园颇有些曲折幽深之感,一时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只越走越觉得有些偏僻,忽然还听到隐隐有哭声从角落传来。
万幸此时是青天白日,白云观又是道家福地,谢凡并未感到害怕。
只是谢凡曾经不幸听过陆平友墙角,所造成心理阴影面积实在非常巨大。他本想悄悄离去,避开旁人隐私,只当不曾来过。
可惜云集园中花木扶疏,移步换景。哭泣之人也许亦在走动着。
谢凡刚刚转头离开,却见到哭泣之人正在自己身后。两人正撞了个对脸,一时间简直万分尴尬。
只见那哭泣之人是个瘦弱的小小少年,莫约十一二岁,白白净净。穿了一身厚实袄子,看起来应当家境不算太差。只是泪水满面,哭得实在伤心。
“万幸只是一个人在哭,我可没有再一次撞见别人做不可描述的事。”谢凡心中暗自安慰自己。
“可是大过节的,一个人躲在角落哭泣,实在太可怜了吧。他还是个孩子啊。”谢凡又忍不住有些同情。
于是谢凡放柔语调,开口轻声安慰道:“小兄弟,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大过节的,咱别难过啊。”
少年本在伤心时,猛然遇见生人,本来是又吃惊又尴尬。泪眼婆娑之中,见谢凡是个年轻白净的读书人,心下便有了几分好感。此时听到这个年轻书生温言安慰自己,少年倒也并未觉得反感。
谢凡见少年面色未有反感,又接着说:“你哭得这样伤心,你父母要是知道了该多难过啊。快回家去吧,有什么难处,让家里大人帮你。”
这本来只是好心提醒,谢凡代入了前世认知。想着青春期孩子最需要家庭的温暖。所以才有此一说。
万万没想到,少年听到“父母”一句哭得更难过了。
谢凡有点愣住,忙问可是少年家里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
少年只抽抽嗒嗒地说:“我是个最无足轻重的人。父母亲人都早已抛下了我,哪怕是我今日死了,也无人会为我流一点儿眼泪。”
声音颇为尖细,似乎是因为刚刚哭过,也可能是还处于青春期。
谢凡心中暗道:“得,这果然是青春期的烦恼。觉得全世界都不爱自己。”
于是掏出自己手帕,递给少年擦拭脸上眼泪鼻涕。略一思索,想着少年言语颇为文雅,应当识文断字,便对少年说:“我送你一首诗吧。”
接着吟诗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诗咏得正是青苔,纵然青苔生在阴暗潮湿之处,十分不显眼。可是得遇天时,青苔亦会如牡丹花一般开放。
青苔尚且如此,人为万物之灵,我们生而为人,又怎可自暴自弃。”
这首诗名为《苔》,是清代袁枚所做。
谢凡前世偶然在一篇心灵鸡汤文章中读到。前番谢凡拜会座师吃了闭门羹,可是此后又得孙大人热情勉励,方才偶然想起。便觉得自己微不足道,相比常解元这样的天子骄子,就如同青苔相比牡丹。
纵然苔花相比牡丹毫不起眼,微不足道,也要努力绽放,不负青春时光。
此刻见少年自暴自弃,便吟出这首勉励过自己的诗歌,来勉励伤心的少年。果然少年听完谢凡一番话,有些愣神。
谢凡心中不免暗自得意起来。正要继续嘴炮,输出一波正能量。便听到唐监生扯着大嗓门喊自己:“凡哥儿,你怎么在这犄角旮旯,教我们好找。”
接着唐监生的大脑袋便探了过来。
那少年一见有人来了,也没把谢凡的手帕还回来,就一溜烟跑没影儿了。
接着一行人便过来了。唐监生照例打趣谢凡,怎么去小解了这么长时间,莫不是年纪轻轻就淋漓不尽?自己认识好些男科圣手,可以为谢凡引荐就医。
谢凡正想说自己在做好人好事,为伤心的小孩儿给与安慰。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安慰的话,温暖一个伤心的人。
可少年此时都跑没了影儿,谢凡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只和唐监生打趣了几句,就轻轻揭过。
“还白白损失了一条手帕。”谢凡暗暗叹气。不过谢家家境并不宽裕,谢凡也不讲究奢华,日常用度皆是寻常。他递给少年的手帕只是一方半旧白色棉布帕子,既不精美,也不别致。
几人在燕九庙会尽情游玩之后,方才一同离开白云观,各自回家。
庙会上安慰小孩子的小小插曲谢凡并未放在心上,也未对人提起,过几日便忘记了。
回家后谢凡将白云观所求得平安符细心收藏妥当。预备着三月初一运河开漕之后托人带回溧水,或者二月二十八日会试发榜,自己落榜回家时带回。
此后谢凡便心无旁骛,一心备考会试。
除了寻常温书复习之外,谢凡记起汪县令与房师孙大人所言,有意学了如何烧炭盆取暖,如何烤热砚台让墨汁不至于凝固,又不叫砚台开裂。
因为每日泡热水,加上渐渐习惯了严寒天气,谢凡手上所长冻疮也好了个七七八八。
正如诗中所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谢凡自知自己并不是常解元那样天才,如牡丹花一样,是花中之王,备受关注。但是哪怕天资不同,自己也要全力以赴,方才不负韶华。
与汪县令所言一致北京二月十分寒冷,南方举子在礼部贡院里十分难熬。将自己备考应试经验倾囊相授。
接着又说了许多朝中大事,除了边患天灾,还有民间种种积弊难返,谎报户籍,隐匿田地,逃避税赋。间或鼓励谢凡将来为国革除积弊,造福社稷,报效君父。
最后畅谈一番孙大人家乡广东气候炎热,民风民俗,与江南和北方如何不同。以及孙大人心中认为应该如何做好一方县令。
只可惜孙大人说话岭南口音浓重,谢凡听得实在吃力。竭尽全力,结合起前世所听粤语歌曲、所看tVb电视剧方才勉强听懂了七八成。
两人闲谈还无意间发现,孙大人是谢凡家乡溧水县县令汪大人的同年进士。又说到孙大人父亲早亡,寡母如何艰难养家,谢凡则是早年父母双亡,全靠祖父祖母两位老人操持家务。
有了共同之处,两人更是感到投缘,促膝长谈甚至没留意到天色渐晚。孙大人自然而然留谢凡在孙家用了晚饭。
孙大人家晚饭只是家常菜肴,仅有三菜一汤,菜色十分简单,也多为清淡素菜。可是谢凡只觉得这餐饭菜格外可口香甜。
饭后回到小小四合院中,谢凡只觉得备受鼓舞。前日在高大人与杨大人府上所受种种委屈,顿时烟消云散。
此后谢凡又备上礼物,分别去拜访了王举人与唐监生。
王举人得知大年初三那日,谢凡因为腹泻,所以不曾与常解元一同去拜访座师,之后独自前去,又被门房冷落吃了闭门羹。他脸上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一张黑脸皱得似枯干树皮一般。
王举人摇着头,叹着气,向谢凡绘声绘色说道,初三以常解元为首一众举子,如何得了高大人与杨大人青睐。
尤其高府当时还有礼部侍郎方敏,高大人与方大人不仅对着一众举子鼓舞勉励,更热络亲热地考教各人学问。此后再一一细细指点。应考举子能得帝师与礼部侍郎指点迷津,实在是莫大荣幸。
出门后一众士人皆是洋洋得意,四处传扬当日经历,引以为荣。
机会如此难得,偏偏谢凡错失良机。
虽然谢凡也是十分遗憾,可惜时机已失,失不再来。只得接受现实。谢凡只好对着王举人无奈摇头,微微苦笑。
王举人见谢凡如此,也不好再说,反而安慰了谢凡几句。
拜访唐监生家却是画风十分不同。
唐监生家人见自家少爷有个年轻举人老爷前来拜年皆是十分诧异欢喜。
忙不迭通报主人家知道。唐监生父亲格外郑重其事,还吩咐家人整治了一桌丰盛酒席招待谢凡。
谢凡见唐监生父亲莫约五旬年纪,生得十分斯文白净。更要紧的是,唐父有一张普普通通的圆脸,脑袋大小也十分正常。
他心中颇感意外,这父子俩人,从外貌到举止,可谓毫不相似。
若是说唐监生的大脑袋和嘴炮技能是随了母亲,那以唐家财力,唐父居然会娶个大头段子手为妻,也是实在奇怪。
毕竟封建时代,社会主流对于男女审美截然不同。
所谓“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时下女子,无论名门淑女还是教坊名妓,皆是柔弱纤细,温声细语。
但大过年的,谢凡也不能不懂眉眼高低,冒然开口询问。只按下心中疑惑,礼貌作揖问候,送上拜年礼物。唐父亦是应对得体,两人礼貌寒暄一番。
酒席完毕,谢凡方才和唐监生独坐闲话。虽然心中对于唐家父子关系十分好奇,但也忍着没有开口询问。
两人见面方才说了两句正经应酬话,唐监生就先开口讲述自己如何过年,虽然只是日常小事,他说得却颇为俏皮。
谢凡听了觉得实在有趣。也忍不住说了自己大年初三因为贪吃韭菜合子,不幸腹泻。在恭桶上坐了一天,甚至错失机会拜见座师。
唐监生听闻顿时摇着大脑袋,神情严肃,对于谢凡错过拜见座师倒是毫不在意,只是一本正经说大过年的跑肚拉稀实在很不吉利,
接着一力邀请谢凡正月十九日燕九节,一同去北京城中白云观参加燕九节庙会,打醮祈福,洗脱厄运,求得会试好运。
唐监生所说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为道门全真派龙门派祖庭。据说前身系唐代天长观,是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所建道观。
观内还有一座汉白玉石所雕老子坐像,据说便是唐代遗物。历来香火旺盛,号称“天下第一观”,是北京城中第一灵验道观。
谢凡本来不好求神拜佛,可历经穿越时空,重活一世。此生又阴错阳差中了举人。
正所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又有唐监生一力邀请,谢凡也对庙会好奇起来。
当下便答应唐监生正月十九日一同去白云观打醮祈福,顺便也为祖父祖母请道平安符。
因为心系二月会试,除此之外,谢凡也未再出门玩耍走动,整日在四合院中温书写文。又将那日孙大人所言种种朝中积弊,户籍田地,赋税徭役等等在脑中一一分析。结合前世国家户籍税收政策,提前写好策论文章,以备会试所用。
转眼便至正月十九日,谢凡一大清早就与唐监生一同去白云观燕九节庙会。福顺与顾三郎也爱凑热闹,便也吵闹着一同前去。
果然观内人山人海,车骑如云。上至王公贵戚,下至贩夫走卒,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谢凡依照唐监生所言,供斋醮神,以求福免灾。观中道士旋绕香炉和烛灯,边巡行边按一定韵调口诵词章,众位信众诚心膜拜,一派庄严肃穆气象。
仪式完毕,谢凡又为祖父祖母求得了平安符。正事完毕,几人便在白云观内四处闲逛。
白云观规模宏大,分中、东、西三路以及后院。其中后院名为云集园,又称“小蓬莱”,清幽雅静,颇有曲径通幽之意趣。
谢凡一行人便在云集园中闲逛走动,众人皆欣赏美景,沉醉不已。
出门前谢凡多喝了几口水,忽然觉得有些尿急。便向众人告辞离开,独自前往茅厕。
等到终于减轻体内压力,从茅厕出来,因为游人如织,谢凡却找不到同行几人。谢凡七拐八拐四处寻找,居然走到一个僻静之处。
那花园颇有些曲折幽深之感,一时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只越走越觉得有些偏僻,忽然还听到隐隐有哭声从角落传来。
万幸此时是青天白日,白云观又是道家福地,谢凡并未感到害怕。
只是谢凡曾经不幸听过陆平友墙角,所造成心理阴影面积实在非常巨大。他本想悄悄离去,避开旁人隐私,只当不曾来过。
可惜云集园中花木扶疏,移步换景。哭泣之人也许亦在走动着。
谢凡刚刚转头离开,却见到哭泣之人正在自己身后。两人正撞了个对脸,一时间简直万分尴尬。
只见那哭泣之人是个瘦弱的小小少年,莫约十一二岁,白白净净。穿了一身厚实袄子,看起来应当家境不算太差。只是泪水满面,哭得实在伤心。
“万幸只是一个人在哭,我可没有再一次撞见别人做不可描述的事。”谢凡心中暗自安慰自己。
“可是大过节的,一个人躲在角落哭泣,实在太可怜了吧。他还是个孩子啊。”谢凡又忍不住有些同情。
于是谢凡放柔语调,开口轻声安慰道:“小兄弟,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大过节的,咱别难过啊。”
少年本在伤心时,猛然遇见生人,本来是又吃惊又尴尬。泪眼婆娑之中,见谢凡是个年轻白净的读书人,心下便有了几分好感。此时听到这个年轻书生温言安慰自己,少年倒也并未觉得反感。
谢凡见少年面色未有反感,又接着说:“你哭得这样伤心,你父母要是知道了该多难过啊。快回家去吧,有什么难处,让家里大人帮你。”
这本来只是好心提醒,谢凡代入了前世认知。想着青春期孩子最需要家庭的温暖。所以才有此一说。
万万没想到,少年听到“父母”一句哭得更难过了。
谢凡有点愣住,忙问可是少年家里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
少年只抽抽嗒嗒地说:“我是个最无足轻重的人。父母亲人都早已抛下了我,哪怕是我今日死了,也无人会为我流一点儿眼泪。”
声音颇为尖细,似乎是因为刚刚哭过,也可能是还处于青春期。
谢凡心中暗道:“得,这果然是青春期的烦恼。觉得全世界都不爱自己。”
于是掏出自己手帕,递给少年擦拭脸上眼泪鼻涕。略一思索,想着少年言语颇为文雅,应当识文断字,便对少年说:“我送你一首诗吧。”
接着吟诗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诗咏得正是青苔,纵然青苔生在阴暗潮湿之处,十分不显眼。可是得遇天时,青苔亦会如牡丹花一般开放。
青苔尚且如此,人为万物之灵,我们生而为人,又怎可自暴自弃。”
这首诗名为《苔》,是清代袁枚所做。
谢凡前世偶然在一篇心灵鸡汤文章中读到。前番谢凡拜会座师吃了闭门羹,可是此后又得孙大人热情勉励,方才偶然想起。便觉得自己微不足道,相比常解元这样的天子骄子,就如同青苔相比牡丹。
纵然苔花相比牡丹毫不起眼,微不足道,也要努力绽放,不负青春时光。
此刻见少年自暴自弃,便吟出这首勉励过自己的诗歌,来勉励伤心的少年。果然少年听完谢凡一番话,有些愣神。
谢凡心中不免暗自得意起来。正要继续嘴炮,输出一波正能量。便听到唐监生扯着大嗓门喊自己:“凡哥儿,你怎么在这犄角旮旯,教我们好找。”
接着唐监生的大脑袋便探了过来。
那少年一见有人来了,也没把谢凡的手帕还回来,就一溜烟跑没影儿了。
接着一行人便过来了。唐监生照例打趣谢凡,怎么去小解了这么长时间,莫不是年纪轻轻就淋漓不尽?自己认识好些男科圣手,可以为谢凡引荐就医。
谢凡正想说自己在做好人好事,为伤心的小孩儿给与安慰。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安慰的话,温暖一个伤心的人。
可少年此时都跑没了影儿,谢凡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只和唐监生打趣了几句,就轻轻揭过。
“还白白损失了一条手帕。”谢凡暗暗叹气。不过谢家家境并不宽裕,谢凡也不讲究奢华,日常用度皆是寻常。他递给少年的手帕只是一方半旧白色棉布帕子,既不精美,也不别致。
几人在燕九庙会尽情游玩之后,方才一同离开白云观,各自回家。
庙会上安慰小孩子的小小插曲谢凡并未放在心上,也未对人提起,过几日便忘记了。
回家后谢凡将白云观所求得平安符细心收藏妥当。预备着三月初一运河开漕之后托人带回溧水,或者二月二十八日会试发榜,自己落榜回家时带回。
此后谢凡便心无旁骛,一心备考会试。
除了寻常温书复习之外,谢凡记起汪县令与房师孙大人所言,有意学了如何烧炭盆取暖,如何烤热砚台让墨汁不至于凝固,又不叫砚台开裂。
因为每日泡热水,加上渐渐习惯了严寒天气,谢凡手上所长冻疮也好了个七七八八。
正如诗中所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谢凡自知自己并不是常解元那样天才,如牡丹花一样,是花中之王,备受关注。但是哪怕天资不同,自己也要全力以赴,方才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