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家致富考科举 第66章 会试舞弊案
热门推荐:
我的26岁老板娘
邪神入侵灾星祸世?我:这波爽局
七零后妈,养娃御夫有一手
异域师之开宗立教
分手后,我做临时工让你高攀不起
重生高考后,我签到成了神级黑客
都市梦游
乡里乡外
重生甄嬛传夏冬春在线吃瓜
因为一门心思都在会试,谢凡十八岁生日也并未操办,只叫尤厨子下了一碗长寿面独自吃了,便算是做了生日。
新年之后,朝廷也定下了己未会试两位主考官。和乡试不同,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会试主考官,多以进士出身朝中高官出任,上至大学士、六部尚书,下至副都御史。
今科会试正主考是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陶东阳,副主考是礼部右侍郎方敏。两位主考皆是进士出身,素来富有才名。其中陶大人曾是二甲第二名,方大人更曾是一甲状元。两位主考才华横溢,一众举子皆是心服口服。
其余十八位同考官,亦是多由翰林充当。足见朝廷将会试视为头等大事。
转眼时间来到二月。与乡试一般,谢凡与其余三千余名应试举人一道,照例提前一日,二月初八寅时便去北京贡院候考。
陆家父子与张世贤三人虽然是生意人,来到京城以来也一直忙于生意应酬。可是几人都心知肚明,进士及第实在可谓是“鲤鱼跃龙门”。
万一谢凡会试中式,成为进士便是板上钉钉。他们几人身为谢凡亲近之人,也会与有荣焉,甚至可以称得上一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此后好处简直不胜枚举。所以为着谢凡参加会试,他们三人亦是尽心尽力,积极张罗筹备。
此时北京城天气依旧寒冷,陆才明与张世贤特意为谢凡备下了马车赶考。马车也是特意预备过,四周皆挂上了厚实的布帘。又为谢凡准备了厚实衣服鞋帽,暖烘烘暖手炉。
可是外间依旧寒冷,一出马车,谢凡便被冷得浑身一个激灵,又打了个喷嚏。
谢凡站在应天府一队举子之中,在贡院门前候考,搓着手跺着脚默默等候。好不容易等到点名,众位举子便如乡试一般,依次接受搜检。
会试搜检依旧十分细致,甚至比乡试搜检更为严格。帽须单毡,鞋须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也必须切开。
大明立国之初,洪武年间,举人应试查检尚且较为宽松。太祖曾云:“此已歌《鹿鸣》而来者,夸何以盗贼待之。”
然而时殊世异,科举文章文风渐渐冗滥,多数文章千篇一律。举子记诵稍多即有可能中式。所以曾有举子,尽抄录小本,挟以入试。御史便建言朝廷应当严格搜检。
如有举子夹带舞弊被抓,便先要荷校(戴枷)在礼部门前示众一月,再送法司定罪。惩罚多为处以杖打之刑,之后削去举人功名,贬回原籍成为庶民。
故而会试考场搜检格外严格,渐渐成为惯例延续至今。应考举子须得解衣脱帽,且一搜再搜,无复国初待士体矣。
在北京城初春的寒风料峭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赶考举子们现场脱下衣服鞋袜,由四位搜检兵士一一检查。不过此时众位赶考士子都身负举人功名,搜检兵士相对乡试搜检更为客气,举人们不必赤身裸体。
虽然现场生了炭火取暖。可是春寒料峭中脱去了外衣,也将谢凡冷得瑟瑟发抖。
此次考篮中文具与乡试时候类似,只是吃食皆是尤厨子精心预备。因为尤厨子历来洋洋得意自己曾在西北勾军,特意为谢凡准备了烺干粮。
烺干粮正是尤厨子在西北时所用军粮,因为用水少,容易储存,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用开水泡软食用。尤厨子为了方便谢凡入口,又粗粮细作,额外加了蜂蜜和大红枣,让烺干粮入口香甜,远远胜过寻常军粮。
为防止搜检兵士与举子勾结舞弊,搜检兵士皆是从全国各省卫所兵士所选。轮到谢凡,恰好有搜检兵士便是出自西北卫所,见到烺干粮颇为诧异。将烺干粮切碎之后见其中有丝丝红枣,更是面露微笑。
谢凡却是不知,只是照例同乡试一样,拿出一钱银子交给检查兵士。那士兵笑嘻嘻收了,又对谢凡拱了拱手,将谢凡顺利让了进去。
入得号房,谢凡见到北京礼部贡院与南京江南贡院略有不同。似乎更加宽阔一些,里面摆放有炭盆和恭桶。只是因为北方风沙远胜南方,号房内颇有些灰尘,显得脏乱。
谢凡进得号房便拿出考篮中手巾抹布,将号房打扫干净,方才能够落座。
谢凡心想:“号房脏不打紧,最要紧是个正常号房,不漏风雨,不临茅房。”
举子们入闱完毕,号军便将每个号房与巷栅门上锁。谢凡依旧照例礼貌为号军送上银子。号军亦是殷勤为谢凡端来热茶,添上炭火,分发下三只蜡烛。
谢凡拱手多谢,也不多言。点燃火盆,再拿出薄毯盖上,如乡试一般开始休息。
虽然有几分寒冷,谢凡也蜷缩着身子渐渐睡去。转眼便到了九日子时,号军发下试卷。题目、正卷纸、草卷纸皆与乡试类似。
谢凡拿出文具,见墨汁砚台因为点着炭火,历经一夜,万幸不曾冻住。只是正欲落笔,方才发现因为夜间寒冷,研墨之后,墨汁有些干涩。
只好按照前日演练之法,用炭火将砚台微微加热,方才书写自如。
接着细细读过题目,谢凡发觉果然比乡试艰深许多。
四书义三题:
一、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二、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三、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谢凡本经为《诗经》,他便只看了诗义题:
一、蓼彼萧斯,零露渭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子孙。
三、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
四、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口。其旃筏莅,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一时间谢凡实在想不出新意,只好默默叹气,套用预先为不同主题所准备种种文章片段,开始勉力答题: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讲的是报效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放在后面,套用“忠君”模板;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原是孟子专对孔子的赞誉,套用“德行”模板;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讲的是君子德行,还是用“德行”模板,再加上些“忠君”和“利民”;
谢凡稍稍思忖:“第二题,似乎不太好写得出色。做第一和第三题吧。”
接着便到了诗义题:
第一题出自《小雅·蓼萧》,为诸侯朝见周天子时歌颂天子之诗;
第二题出自《大雅·皇矣》,为叙述周王先祖功德之诗;
第三题出自《周颂·烈文》,为周成王即位后祭祀祖先时戒勉助祭诸侯之诗,意在不忘记前辈君王功绩德行;
第四题出自《鲁颂·泮水》,为歌颂鲁僖公平定淮夷之诗;
谢凡读了不禁挠头苦思冥想:“全是歌颂祖先功德,或是战功,要让三篇文章不落俗套实在很难。第二题和第一、三题意思有些重复了,还是放弃第二题吧。”
因谢凡早早备下了许多文章模式,很快便将初稿撰写完成。
一连写完五篇文章,谢凡抬头一望,只见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也不再勉强作答,拿出尤厨子所准备烺干粮准备进餐。因为烺干粮十分干硬,本来担心考场上咀嚼会感到费力。
万幸搜检兵士为了检查夹带,将谢凡所带烺干粮全都切成了小块。倒是替谢凡省下不少麻烦。谢凡就着茶水,小口小口吃了起来。烺干粮里尤厨子特意加了蜂蜜和大枣,谢凡吃了居然觉得香甜可口,颇为美味。
天黑谢凡便照旧睡下,次日天明起来用心修改草稿。增删润色,避讳韵脚,再耐下性子誊抄上正卷。
谢凡历来做文章并非文采斐然,花团锦簇。这几道题目又有些艰深难懂,他增删修改多次,实在吃力。
期间早有许多举子完卷,领照出牌。谢凡听见响动也稳如泰山,不为所动。
他平素积累许多素材,美文佳句。此刻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勉力写完,也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平和中正。
谢凡最后通读一遍,确认完卷,终于也交卷领牌出去。倒是运气颇好,正赶上傍晚最后一次放牌。
出得礼部贡院大门,远远便望见张世贤带着福顺、顾三郎以及尤厨子正眼巴巴等候着。
谢凡刚一走近,福顺和顾三郎一个上来替谢凡拿考篮子,一个拿了热手巾替谢凡擦洗,尤厨子更连忙端出一碗热乎乎甜粥。
此时天气仍旧寒冷,几人并不知谢凡何时出来,却一直备着热水热粥,可见用心。
接着张世贤又问谢凡想先吃饭还是先回四合院休息。谢凡因在号房内吃了烺干粮,烺干粮饱腹感颇强,并未觉得饥饿。所以想先回家休息,张世贤连忙一口答应,一齐乘马车回去。
一路上张世贤也不多问谢凡考试结果如何,只说因为开春之后生意渐渐繁忙,自己与陆家父子两人便约定一人来接谢凡一场。谢凡自然并无意见,接着张世贤又说了几句玩笑话,让谢凡放松心情。
此后两场皆是顺利进行。因为谢凡没有不幸流落厕号,尤厨子所作烺干粮饱腹效果良好,所以谢凡也不曾感到饥饿,并未重演乡试时候,出了贡院便晕倒这一糗事。
只是第三场策论题目并未涉及到边患、户籍、赋税等等要紧话题,没有让谢凡面临“歌功颂德”还是“针砭时弊”的两难抉择。
可惜也不曾让谢凡有机会能够一展往日结合前世认知,所精心预备下的“真知灼见”。只好写了中规中矩五篇文章,完卷后既有些庆幸,又有些失望。
三场完毕,谢凡筋疲力尽,心中只想着:“尽人力,听天命。力不尽则憾,命不听则枉。
自己已经竭尽全力,能不能中式,全看运气了。”
于是放松身心,只在四合院中吃好睡好,等待二十八日会试放榜。
旁的举子考完三卷,却多有集会宴饮。更有放浪不羁的,甚至日日狎妓冶游,招摇过市。常解元一众江南举子也有些恃才傲物,举止张扬起来。
正在放榜之前,却传出了会试舞弊传闻,震惊朝野,闹得沸沸扬扬。
先是给事中钟旭日,上奏会试副主考方敏向南直隶乡试解元常幸以及十一名应天府和苏州府举子泄题。所说正是正月初三那日,十二位南方举人在高长德府上得了方敏指点文章。
坊间流传众人那日所作习作之中,便有正经会试题目。
给事中官阶只有七品,在北京城里是个微末小官。却负责监督官员,又能风闻奏事。所以此事果然引起轩然大波。
科举舞弊自然为重案要案,哪怕方敏素来颇得圣眷,又是帝师高长德门生。天子也不得不下令严查。
皇帝先是命主考陶东阳独阅试卷,将副主考方敏排除在外。
其次,又迫于压力,将方敏连同常解元等十二名南榜举人一道,投下了锦衣卫诏狱接受调查。
不知是一众举子在诏狱里受不住酷刑,屈打成招,或者泄题确有其事。虽然没有铁证,常解元等十二名南榜举人也都招认了,接着便被革去功名,贬为庶民。
方敏出狱后,更被勒令致仕,不久后郁郁而终,但被朝廷追赠了礼部尚书。
此为后话,只说本科会试。共有三千多名举人参加,三百人中式。
在常解元等十二人被革去功名之前,谢凡位列南榜第一百七十七名,或许能取中乙榜。
偏偏遇到舞弊大案。谢凡依次递补上前,刚好成为南榜第一百六十五名。
注释:
会试搜检严格参考书籍明代沈德符所着《万历野获编》,题目参考明代建文二年会试题目。
舞弊案参考明孝宗年间唐伯虎舞弊案。
新年之后,朝廷也定下了己未会试两位主考官。和乡试不同,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会试主考官,多以进士出身朝中高官出任,上至大学士、六部尚书,下至副都御史。
今科会试正主考是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陶东阳,副主考是礼部右侍郎方敏。两位主考皆是进士出身,素来富有才名。其中陶大人曾是二甲第二名,方大人更曾是一甲状元。两位主考才华横溢,一众举子皆是心服口服。
其余十八位同考官,亦是多由翰林充当。足见朝廷将会试视为头等大事。
转眼时间来到二月。与乡试一般,谢凡与其余三千余名应试举人一道,照例提前一日,二月初八寅时便去北京贡院候考。
陆家父子与张世贤三人虽然是生意人,来到京城以来也一直忙于生意应酬。可是几人都心知肚明,进士及第实在可谓是“鲤鱼跃龙门”。
万一谢凡会试中式,成为进士便是板上钉钉。他们几人身为谢凡亲近之人,也会与有荣焉,甚至可以称得上一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此后好处简直不胜枚举。所以为着谢凡参加会试,他们三人亦是尽心尽力,积极张罗筹备。
此时北京城天气依旧寒冷,陆才明与张世贤特意为谢凡备下了马车赶考。马车也是特意预备过,四周皆挂上了厚实的布帘。又为谢凡准备了厚实衣服鞋帽,暖烘烘暖手炉。
可是外间依旧寒冷,一出马车,谢凡便被冷得浑身一个激灵,又打了个喷嚏。
谢凡站在应天府一队举子之中,在贡院门前候考,搓着手跺着脚默默等候。好不容易等到点名,众位举子便如乡试一般,依次接受搜检。
会试搜检依旧十分细致,甚至比乡试搜检更为严格。帽须单毡,鞋须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也必须切开。
大明立国之初,洪武年间,举人应试查检尚且较为宽松。太祖曾云:“此已歌《鹿鸣》而来者,夸何以盗贼待之。”
然而时殊世异,科举文章文风渐渐冗滥,多数文章千篇一律。举子记诵稍多即有可能中式。所以曾有举子,尽抄录小本,挟以入试。御史便建言朝廷应当严格搜检。
如有举子夹带舞弊被抓,便先要荷校(戴枷)在礼部门前示众一月,再送法司定罪。惩罚多为处以杖打之刑,之后削去举人功名,贬回原籍成为庶民。
故而会试考场搜检格外严格,渐渐成为惯例延续至今。应考举子须得解衣脱帽,且一搜再搜,无复国初待士体矣。
在北京城初春的寒风料峭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赶考举子们现场脱下衣服鞋袜,由四位搜检兵士一一检查。不过此时众位赶考士子都身负举人功名,搜检兵士相对乡试搜检更为客气,举人们不必赤身裸体。
虽然现场生了炭火取暖。可是春寒料峭中脱去了外衣,也将谢凡冷得瑟瑟发抖。
此次考篮中文具与乡试时候类似,只是吃食皆是尤厨子精心预备。因为尤厨子历来洋洋得意自己曾在西北勾军,特意为谢凡准备了烺干粮。
烺干粮正是尤厨子在西北时所用军粮,因为用水少,容易储存,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用开水泡软食用。尤厨子为了方便谢凡入口,又粗粮细作,额外加了蜂蜜和大红枣,让烺干粮入口香甜,远远胜过寻常军粮。
为防止搜检兵士与举子勾结舞弊,搜检兵士皆是从全国各省卫所兵士所选。轮到谢凡,恰好有搜检兵士便是出自西北卫所,见到烺干粮颇为诧异。将烺干粮切碎之后见其中有丝丝红枣,更是面露微笑。
谢凡却是不知,只是照例同乡试一样,拿出一钱银子交给检查兵士。那士兵笑嘻嘻收了,又对谢凡拱了拱手,将谢凡顺利让了进去。
入得号房,谢凡见到北京礼部贡院与南京江南贡院略有不同。似乎更加宽阔一些,里面摆放有炭盆和恭桶。只是因为北方风沙远胜南方,号房内颇有些灰尘,显得脏乱。
谢凡进得号房便拿出考篮中手巾抹布,将号房打扫干净,方才能够落座。
谢凡心想:“号房脏不打紧,最要紧是个正常号房,不漏风雨,不临茅房。”
举子们入闱完毕,号军便将每个号房与巷栅门上锁。谢凡依旧照例礼貌为号军送上银子。号军亦是殷勤为谢凡端来热茶,添上炭火,分发下三只蜡烛。
谢凡拱手多谢,也不多言。点燃火盆,再拿出薄毯盖上,如乡试一般开始休息。
虽然有几分寒冷,谢凡也蜷缩着身子渐渐睡去。转眼便到了九日子时,号军发下试卷。题目、正卷纸、草卷纸皆与乡试类似。
谢凡拿出文具,见墨汁砚台因为点着炭火,历经一夜,万幸不曾冻住。只是正欲落笔,方才发现因为夜间寒冷,研墨之后,墨汁有些干涩。
只好按照前日演练之法,用炭火将砚台微微加热,方才书写自如。
接着细细读过题目,谢凡发觉果然比乡试艰深许多。
四书义三题:
一、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二、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三、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谢凡本经为《诗经》,他便只看了诗义题:
一、蓼彼萧斯,零露渭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子孙。
三、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
四、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口。其旃筏莅,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一时间谢凡实在想不出新意,只好默默叹气,套用预先为不同主题所准备种种文章片段,开始勉力答题: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讲的是报效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放在后面,套用“忠君”模板;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原是孟子专对孔子的赞誉,套用“德行”模板;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讲的是君子德行,还是用“德行”模板,再加上些“忠君”和“利民”;
谢凡稍稍思忖:“第二题,似乎不太好写得出色。做第一和第三题吧。”
接着便到了诗义题:
第一题出自《小雅·蓼萧》,为诸侯朝见周天子时歌颂天子之诗;
第二题出自《大雅·皇矣》,为叙述周王先祖功德之诗;
第三题出自《周颂·烈文》,为周成王即位后祭祀祖先时戒勉助祭诸侯之诗,意在不忘记前辈君王功绩德行;
第四题出自《鲁颂·泮水》,为歌颂鲁僖公平定淮夷之诗;
谢凡读了不禁挠头苦思冥想:“全是歌颂祖先功德,或是战功,要让三篇文章不落俗套实在很难。第二题和第一、三题意思有些重复了,还是放弃第二题吧。”
因谢凡早早备下了许多文章模式,很快便将初稿撰写完成。
一连写完五篇文章,谢凡抬头一望,只见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也不再勉强作答,拿出尤厨子所准备烺干粮准备进餐。因为烺干粮十分干硬,本来担心考场上咀嚼会感到费力。
万幸搜检兵士为了检查夹带,将谢凡所带烺干粮全都切成了小块。倒是替谢凡省下不少麻烦。谢凡就着茶水,小口小口吃了起来。烺干粮里尤厨子特意加了蜂蜜和大枣,谢凡吃了居然觉得香甜可口,颇为美味。
天黑谢凡便照旧睡下,次日天明起来用心修改草稿。增删润色,避讳韵脚,再耐下性子誊抄上正卷。
谢凡历来做文章并非文采斐然,花团锦簇。这几道题目又有些艰深难懂,他增删修改多次,实在吃力。
期间早有许多举子完卷,领照出牌。谢凡听见响动也稳如泰山,不为所动。
他平素积累许多素材,美文佳句。此刻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勉力写完,也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平和中正。
谢凡最后通读一遍,确认完卷,终于也交卷领牌出去。倒是运气颇好,正赶上傍晚最后一次放牌。
出得礼部贡院大门,远远便望见张世贤带着福顺、顾三郎以及尤厨子正眼巴巴等候着。
谢凡刚一走近,福顺和顾三郎一个上来替谢凡拿考篮子,一个拿了热手巾替谢凡擦洗,尤厨子更连忙端出一碗热乎乎甜粥。
此时天气仍旧寒冷,几人并不知谢凡何时出来,却一直备着热水热粥,可见用心。
接着张世贤又问谢凡想先吃饭还是先回四合院休息。谢凡因在号房内吃了烺干粮,烺干粮饱腹感颇强,并未觉得饥饿。所以想先回家休息,张世贤连忙一口答应,一齐乘马车回去。
一路上张世贤也不多问谢凡考试结果如何,只说因为开春之后生意渐渐繁忙,自己与陆家父子两人便约定一人来接谢凡一场。谢凡自然并无意见,接着张世贤又说了几句玩笑话,让谢凡放松心情。
此后两场皆是顺利进行。因为谢凡没有不幸流落厕号,尤厨子所作烺干粮饱腹效果良好,所以谢凡也不曾感到饥饿,并未重演乡试时候,出了贡院便晕倒这一糗事。
只是第三场策论题目并未涉及到边患、户籍、赋税等等要紧话题,没有让谢凡面临“歌功颂德”还是“针砭时弊”的两难抉择。
可惜也不曾让谢凡有机会能够一展往日结合前世认知,所精心预备下的“真知灼见”。只好写了中规中矩五篇文章,完卷后既有些庆幸,又有些失望。
三场完毕,谢凡筋疲力尽,心中只想着:“尽人力,听天命。力不尽则憾,命不听则枉。
自己已经竭尽全力,能不能中式,全看运气了。”
于是放松身心,只在四合院中吃好睡好,等待二十八日会试放榜。
旁的举子考完三卷,却多有集会宴饮。更有放浪不羁的,甚至日日狎妓冶游,招摇过市。常解元一众江南举子也有些恃才傲物,举止张扬起来。
正在放榜之前,却传出了会试舞弊传闻,震惊朝野,闹得沸沸扬扬。
先是给事中钟旭日,上奏会试副主考方敏向南直隶乡试解元常幸以及十一名应天府和苏州府举子泄题。所说正是正月初三那日,十二位南方举人在高长德府上得了方敏指点文章。
坊间流传众人那日所作习作之中,便有正经会试题目。
给事中官阶只有七品,在北京城里是个微末小官。却负责监督官员,又能风闻奏事。所以此事果然引起轩然大波。
科举舞弊自然为重案要案,哪怕方敏素来颇得圣眷,又是帝师高长德门生。天子也不得不下令严查。
皇帝先是命主考陶东阳独阅试卷,将副主考方敏排除在外。
其次,又迫于压力,将方敏连同常解元等十二名南榜举人一道,投下了锦衣卫诏狱接受调查。
不知是一众举子在诏狱里受不住酷刑,屈打成招,或者泄题确有其事。虽然没有铁证,常解元等十二名南榜举人也都招认了,接着便被革去功名,贬为庶民。
方敏出狱后,更被勒令致仕,不久后郁郁而终,但被朝廷追赠了礼部尚书。
此为后话,只说本科会试。共有三千多名举人参加,三百人中式。
在常解元等十二人被革去功名之前,谢凡位列南榜第一百七十七名,或许能取中乙榜。
偏偏遇到舞弊大案。谢凡依次递补上前,刚好成为南榜第一百六十五名。
注释:
会试搜检严格参考书籍明代沈德符所着《万历野获编》,题目参考明代建文二年会试题目。
舞弊案参考明孝宗年间唐伯虎舞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