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家致富考科举 第104章 天道酬勤
热门推荐:
分手当天,财阀继承人倒贴上门
你有点野
天灾末世:手握随身公寓,囤千亿物资
我的修行人生!
异能团宠:顾总的小娇妻又野又呆
我能吸收游戏人物的能力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我打律者?真的假的
虫族:闷骚雄主的煮夫日常
出题之后便是批阅试卷。
一旦考生交卷,便有书手用朱笔誊抄。朱卷经过对读,再由外帘官送往内帘。
内帘收章官又分门别类,送往考官评阅。
因为中式名额有限,考卷数量又多,为了尽快放榜。考官们每日埋头案牍,几乎不得休息。
为了保持精力,每日阅卷前,谢凡先做一套广播体操活动筋骨。再喝一杯浓茶,再聚精会神批阅试卷。
吃过中饭,也会小憩片刻,抖擞精神之后再阅卷直到掌灯时分。
经过一天操劳,谢凡晚间便不再勉力阅卷。
只是晚饭之后静坐休息,放空精神。睡前再做一套广播体操,提高睡眠质量。
谢凡每日阅卷时间算不上最长,却胜在效率颇高。总的来说,阅卷数量算得上是中上。
除去数量,谢凡更加有意提高质量。
所谓“去留在同考,高下在主考”。
谢凡自己也是科举入仕途,知道同考官蓝笔在朱卷上轻轻巧巧一个“荐”字,便是考生多少年寒来暑往,埋头苦读。
因此他批阅试卷不敢有丝毫马虎大意。
为免起先阅卷时候手松,“荐”卷过多,而后面遇到好卷子,名额有限,再无法取中。
谢凡先将手中试卷细细品评,分下三六九等,但不忙着“荐”卷。
等阅卷数目莫约有每日总数的三分之一了,方才按照文章高下以及中式名额,落笔写下“荐”字。
所以主考官员程大人在搜落卷之时,发觉由谢凡所阅试卷格外细致认真:
取中试卷除去“荐”字,都有细细点评,详述精妙之处。
此外落卷也会写下评语,指出不足,应当如何精进。
本次主考官乃是礼部侍郎,程讷言。生得白白胖胖,是南直隶应天府人,二甲进士出身,也做过庶吉士。
现下正当不惑之年,是当今圣上一手提拔的心腹。
更要紧的是,程大人也是谢凡座师高大人的门生。
程讷言性格颇有些清高自傲,为人素来刚正不阿,绝无偏袒徇私。
哪怕和谢凡有同乡同门之谊,也不曾有过额外照顾。
只是见谢凡评阅细致认真,评语中正平和,荐卷又调理分明,顿感欣赏。
除了程大人几次搜落卷,谢凡每日所见最多之人便是那位刀疤脸军士。
两人朝夕相处,却算不上熟悉。
不过那军士似乎也并不识字,只是勤快做事,决不打扰谢凡埋首案牍。
谢凡只知道军士姓林,是福建泉州卫出身,曾在辽东卫勾军。
除去盟誓时对于谢凡露出些鄙夷神色之外,林军士对谢凡照顾也算得上尽心尽力。
每日餐食热水等等,都是按时足量。
白日里添茶倒水,也不须等谢凡招呼,自会及时送上。
谢凡觉得这林姓军士是个踏实勤快的,对自己照顾妥帖。想着自己阅卷完毕,该送些东西给他表示感谢:
“没带什么东西来贡院,就从包裹里头拿一点散碎银子给他吧。”
十五日正值中秋佳节,已有考生完卷出场,一身轻松,只等放榜。
可是考官却无法离开贡院,尚需努力阅卷。
谢凡阅完今日卷子,难得有些空闲,望着窗外一轮圆月。
他思绪飘飞,一时想起家人,一时想起恩师,又想起宫里几个学生,更想起此次做考官可得大笔银子。
这笔钱的用法,他和孙嫣然已经盘算过多次。
要给家里老的小的置办冬衣,给儿子请西席先生,还要帮衬帮衬岳父家。
“再给嫣然买几样拿得出手的头面首饰,也不知道这次是男是女,要是个女儿就好了。”
想到此处,谢凡心情大好,忍不住面带微笑。
刚好时至中秋佳节,晚饭也比平日里更为丰盛,还有一壶金华酒。
谢凡见餐食一人食用绰绰有余,自己向来也不饮酒。
干脆招呼林姓军士,一同吃些。
林军士忙不迭推脱,谢凡劝勉说自己不饮酒,白白可惜了这壶金华酒,又斟了一杯给他。
林军士大概有些好酒,连声感谢之后,便在谢凡下首站着,将酒杯端起,一饮而尽。
月色正好,又有美酒相伴,林军士也打开话匣子,说起自己的事情。
他曾在辽东勾军,真刀真枪打过鞑子,脸上刀疤便是在锦州*城下被鞑子的弯刀所伤。
谢凡听尤厨子说过军中往事,也知道一二。所以每每提问,总说到林军士心坎上。
他说得越发高兴,接着酒劲儿,说完辽东军旅,又说些家乡风俗,自己如何回乡奉养老母。
因为他家贫貌丑,好不容易才娶到同乡一个年轻寡妇。除了寡妇带来的一个闺女,两人又生了两个儿子。一家日子过得也有些紧巴。
到外地为乡试办差,虽然要离家多日,但能得到数额不小的赏钱。算是一桩美差。
自己此次能北上为北直隶做差事,还是因为在倭寇骚扰泉州之时,自己仗着有些功夫在身上,从倭寇手里救下了泉州卫都指挥佥事的小孙子,方才轮到自己。
谢凡先是一番夸奖赞叹,心里却暗暗想着:
“现在朝中对于倭寇一事说得不多,并不重视,可是终究没能完全平息。”
军士见谢凡这个大老爷如此和蔼,又说起自家事情来。
本来都指挥佥事想直接赏赐银两给他。但是他家大儿子也是读书人,十六岁已经考上了童生。
所以军士特意求都指挥佥事让他北上做这趟差,沾沾各位文曲星老爷的才气,好保佑自家儿子科举顺利。
谢凡自然是一番鼓励,说得林军士眉开眼笑。谢凡津津有味听着福建风物,两人皆是心情愉快不提。
此后几日,考官们一番埋头苦干,乡试阅卷终于顺利完成。
谢凡和林军士也分别在即,谢凡拿出些散碎银子给他。
可林军士坚决不受,只求文曲星老爷赐一副墨宝,好放在家中,激励儿子读书上进。
谢凡见他一片爱子之心,颇为感动,挥笔写下“天道酬勤”四字,赠予林军士。
林军士千恩万谢地收下了,又说起自家大儿子童生试考了多次,以往落榜,都忧心该如何精进学问。从此有文曲星老爷保佑,一定一帆风顺。
注释:*锦州:位于现在辽宁省西北部,渤海北岸,辽西走廊东部。
一旦考生交卷,便有书手用朱笔誊抄。朱卷经过对读,再由外帘官送往内帘。
内帘收章官又分门别类,送往考官评阅。
因为中式名额有限,考卷数量又多,为了尽快放榜。考官们每日埋头案牍,几乎不得休息。
为了保持精力,每日阅卷前,谢凡先做一套广播体操活动筋骨。再喝一杯浓茶,再聚精会神批阅试卷。
吃过中饭,也会小憩片刻,抖擞精神之后再阅卷直到掌灯时分。
经过一天操劳,谢凡晚间便不再勉力阅卷。
只是晚饭之后静坐休息,放空精神。睡前再做一套广播体操,提高睡眠质量。
谢凡每日阅卷时间算不上最长,却胜在效率颇高。总的来说,阅卷数量算得上是中上。
除去数量,谢凡更加有意提高质量。
所谓“去留在同考,高下在主考”。
谢凡自己也是科举入仕途,知道同考官蓝笔在朱卷上轻轻巧巧一个“荐”字,便是考生多少年寒来暑往,埋头苦读。
因此他批阅试卷不敢有丝毫马虎大意。
为免起先阅卷时候手松,“荐”卷过多,而后面遇到好卷子,名额有限,再无法取中。
谢凡先将手中试卷细细品评,分下三六九等,但不忙着“荐”卷。
等阅卷数目莫约有每日总数的三分之一了,方才按照文章高下以及中式名额,落笔写下“荐”字。
所以主考官员程大人在搜落卷之时,发觉由谢凡所阅试卷格外细致认真:
取中试卷除去“荐”字,都有细细点评,详述精妙之处。
此外落卷也会写下评语,指出不足,应当如何精进。
本次主考官乃是礼部侍郎,程讷言。生得白白胖胖,是南直隶应天府人,二甲进士出身,也做过庶吉士。
现下正当不惑之年,是当今圣上一手提拔的心腹。
更要紧的是,程大人也是谢凡座师高大人的门生。
程讷言性格颇有些清高自傲,为人素来刚正不阿,绝无偏袒徇私。
哪怕和谢凡有同乡同门之谊,也不曾有过额外照顾。
只是见谢凡评阅细致认真,评语中正平和,荐卷又调理分明,顿感欣赏。
除了程大人几次搜落卷,谢凡每日所见最多之人便是那位刀疤脸军士。
两人朝夕相处,却算不上熟悉。
不过那军士似乎也并不识字,只是勤快做事,决不打扰谢凡埋首案牍。
谢凡只知道军士姓林,是福建泉州卫出身,曾在辽东卫勾军。
除去盟誓时对于谢凡露出些鄙夷神色之外,林军士对谢凡照顾也算得上尽心尽力。
每日餐食热水等等,都是按时足量。
白日里添茶倒水,也不须等谢凡招呼,自会及时送上。
谢凡觉得这林姓军士是个踏实勤快的,对自己照顾妥帖。想着自己阅卷完毕,该送些东西给他表示感谢:
“没带什么东西来贡院,就从包裹里头拿一点散碎银子给他吧。”
十五日正值中秋佳节,已有考生完卷出场,一身轻松,只等放榜。
可是考官却无法离开贡院,尚需努力阅卷。
谢凡阅完今日卷子,难得有些空闲,望着窗外一轮圆月。
他思绪飘飞,一时想起家人,一时想起恩师,又想起宫里几个学生,更想起此次做考官可得大笔银子。
这笔钱的用法,他和孙嫣然已经盘算过多次。
要给家里老的小的置办冬衣,给儿子请西席先生,还要帮衬帮衬岳父家。
“再给嫣然买几样拿得出手的头面首饰,也不知道这次是男是女,要是个女儿就好了。”
想到此处,谢凡心情大好,忍不住面带微笑。
刚好时至中秋佳节,晚饭也比平日里更为丰盛,还有一壶金华酒。
谢凡见餐食一人食用绰绰有余,自己向来也不饮酒。
干脆招呼林姓军士,一同吃些。
林军士忙不迭推脱,谢凡劝勉说自己不饮酒,白白可惜了这壶金华酒,又斟了一杯给他。
林军士大概有些好酒,连声感谢之后,便在谢凡下首站着,将酒杯端起,一饮而尽。
月色正好,又有美酒相伴,林军士也打开话匣子,说起自己的事情。
他曾在辽东勾军,真刀真枪打过鞑子,脸上刀疤便是在锦州*城下被鞑子的弯刀所伤。
谢凡听尤厨子说过军中往事,也知道一二。所以每每提问,总说到林军士心坎上。
他说得越发高兴,接着酒劲儿,说完辽东军旅,又说些家乡风俗,自己如何回乡奉养老母。
因为他家贫貌丑,好不容易才娶到同乡一个年轻寡妇。除了寡妇带来的一个闺女,两人又生了两个儿子。一家日子过得也有些紧巴。
到外地为乡试办差,虽然要离家多日,但能得到数额不小的赏钱。算是一桩美差。
自己此次能北上为北直隶做差事,还是因为在倭寇骚扰泉州之时,自己仗着有些功夫在身上,从倭寇手里救下了泉州卫都指挥佥事的小孙子,方才轮到自己。
谢凡先是一番夸奖赞叹,心里却暗暗想着:
“现在朝中对于倭寇一事说得不多,并不重视,可是终究没能完全平息。”
军士见谢凡这个大老爷如此和蔼,又说起自家事情来。
本来都指挥佥事想直接赏赐银两给他。但是他家大儿子也是读书人,十六岁已经考上了童生。
所以军士特意求都指挥佥事让他北上做这趟差,沾沾各位文曲星老爷的才气,好保佑自家儿子科举顺利。
谢凡自然是一番鼓励,说得林军士眉开眼笑。谢凡津津有味听着福建风物,两人皆是心情愉快不提。
此后几日,考官们一番埋头苦干,乡试阅卷终于顺利完成。
谢凡和林军士也分别在即,谢凡拿出些散碎银子给他。
可林军士坚决不受,只求文曲星老爷赐一副墨宝,好放在家中,激励儿子读书上进。
谢凡见他一片爱子之心,颇为感动,挥笔写下“天道酬勤”四字,赠予林军士。
林军士千恩万谢地收下了,又说起自家大儿子童生试考了多次,以往落榜,都忧心该如何精进学问。从此有文曲星老爷保佑,一定一帆风顺。
注释:*锦州:位于现在辽宁省西北部,渤海北岸,辽西走廊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