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两世,我朱雄英回来啦 第184章 科举改革
热门推荐:
蠢龙!休想影响我道心!
长生剑游录
回忆三十年,我只喜欢平淡生活
灵石是什么?我对零食不感兴趣
奥奇传说之龙族的宝藏
老太太带着金手指穿回来了
天逆邪皇
这仙修的,跟想象中的不一样
误会大发了
这么个年,就这么过了,谈不上热闹,也谈不上冷清,只是相比去往些年大家都在,还有朱樉朱棡等人耍活宝,要少了不少新年愉快的氛围。
大年初三,正式开始上朝了,与往常不一样,今天众朝臣面见的是朱标,朱雄英站在了朱标原来的位置。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叫众人心底突然没了底。
朱标站在朝堂之上,目光扫过众臣,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深吸一口气,开始发表他的新年致辞。
“诸位爱卿,今日我们在此共聚一堂,共度新春佳节。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了许多风雨,也取得了不少成就。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努力,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谋发展。”
朱标的讲话赢得了朝臣们的热烈掌声。他们知道,朱标虽然年轻,但行事稳重,深得人心,在朱元璋的培养下,朱标已经具备了治国理政的能力。
说完这番话,朱标又看向一旁的三宝,没办法,自己在宫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处理公务,一直没在身边安排个心腹太监,这么一来,只能临时借用三宝过来先用一用。
三宝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场合,看着朱标点了点头,从袖子里抽出一道圣旨,站在众人身前,缓缓打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因身体抱恙,无法陈宇朝政,现立太子朱标为摄政王,一切国事由其处理。”
“钦此。”
朱标接过圣旨,这一刻内心极其复杂,早年的时候,那会大明刚建立不久,自己一上来就被立为太子,那会自己是很向往这个皇位的。
后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在处理朝政,自己已经有些麻木了,这个位置对自己更是象征着一种继承。
后来,后来自己的妻子死了,甚至没时间去颓废,因为那个时间段,北方的局势紧张,自己身为太子,不得不和父亲去扛起整个大明。
自那之后,自己就好像是失去了灵魂,就像……
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工具人一般,再次娶妻,再次生子,再次投入在了处理朝政之中,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了情感。
时间过了许多年,一直到自己知道自己中毒,那会对这个皇位的情绪反而变成了厌恶,厌恶权利带来的一切,其中勾心斗角,恶心至极。
但是生活永远比话本子更残酷,自己母亲因为中毒,自己父亲无心朝政,那会朱标只想逃,抛开所有一切不管,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去舒缓自己那说不上来的情绪。
可是,自己孩子还年幼,这个位置,现在只有自己最合适,根本来不及悲伤,事情就这么一件件的压在了自己的身上。
“爹,还不快领旨。”朱雄英看着朱标发呆,连忙提醒道。
朱标回过神来,叹了口气,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对父皇的信任与重托的感激之情。
朝臣们纷纷跪拜,齐声高呼:“恭贺太子摄政,愿国泰民安!”
朱标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扫过群臣,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诸位爱卿,父皇身体欠安,本宫深感忧虑。但本宫将不负父皇之托,尽心尽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希望与诸位携手,共同开创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朝堂上再次响起热烈的恭维,朱标知道,这不是对他个人的信任,而是对这个位置的忠诚与支持。
随后,朱标宣布了一系列新年政策,包括减免赋税、加强边防、改善民生等。这些政策得到了朝臣们的广泛支持,他们相信在朱标的领导下,大明王朝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朝会结束后,朱标看着满满一桌子的折子,烦躁不已。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惆怅。
“殿下,这些折子需要您过目。”一个声音打断了朱标的思绪,他转过身,看到三宝正恭敬地站在一旁,手中捧着一叠厚厚的奏折。
朱标点了点头,接过奏折,开始认真地审阅起来。他知道,这些奏折中或许隐藏着国家的隐患,或许蕴藏着百姓的疾苦,他必须仔细斟酌,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朱标全神贯注地处理着政务,直到中午时分,三宝抬着饭食走了进来,他才缓过神来。
揉了揉疲惫的眼睛,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看向三宝:“雄英人呢?”
“应该在坤宁宫吧。”三宝把桌子收拾了出来,恭敬道:“小的一直在奉天殿侍奉殿下,要不这就找个人去问问?”
朱标心里突然泛起一起恶趣味,自己淋过得雨,一定要让自己儿子体会一次,开口道:“去把雄英叫来,我有事要说。”
“是,这就去。”
朱雄英匆匆赶来,看到父亲朱标正坐在桌前,面前堆满了奏折。他恭敬地行了一礼,问道:“爹,您找我有什么吩咐?”
朱标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说道:“雄英,你已经不小了,是时候开始学习处理政务了。今天,你就坐在我旁边,看看这些奏折,学习如何处理国家大事。”
朱雄英一愣,指了指自己:“现在吗?”
“嗯,你说你去过未来,让我看看这些朝政你能提出什么见解。”朱标说着,朝着一边挪了挪,给朱雄英让出一个位置,一如当初朱元璋教导自己的模样。
朱雄英能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上,坐在了朱标的身边,问道:“要是我哪做的不对,爹还请直接指出来。”
朱标满意地笑了笑,摸了摸朱雄英的头,开始耐心地向儿子解释每一份奏折的内容,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决策。朱雄英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一些问题,朱标也一一解答。
时间在父子俩的交流中悄然流逝,朱标看着儿子逐渐进入状态,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他知道,朱雄英将来也会成为大明的继承人,现在让他早点接触政务,对他来说是一种难得的锻炼。
朝堂上的事务繁杂而琐碎,但朱标知道,只有通过这些实际的历练,朱雄英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君主。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超越自己,为大明带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朱标的悉心教导下,朱雄英逐渐掌握了处理政务的基本方法。他开始明白,身为一个君主,不仅要有智慧和勇气,更要有对百姓的关爱和责任感。
“爹,这个科举……”朱雄英拿着一份折子,看了半天,又想了想时间节点,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说出来。
“怎么?科举有问题?”朱标将嘴里的糕点咽了下去,疑惑道。
“南北榜大案爹你知道吗?”
“什么大案?”朱标疑惑道。
朱雄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说道:“爹,南北榜大案是发生在洪武三十年的一场科举舞弊案。”
“当时,南方考生的成绩普遍高于北方考生,引起了北方士子的不满。”
“后来查出,是主考官刘三吾等人故意压低北方考生的成绩,以偏袒南方考生。这起事件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甚至影响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
“现在您看这提上来的名单,看看有什么不妥。”
朱标眉头紧锁,他没想到自己儿子竟然说出这么一件事,疑惑的拿起了折子,开始仔细的看了起来。
只是,越看越惊心,随着这折子提上来的还有一份名单,这名单上的学子数量倒是正常的,但是一看籍贯,心中细数了一下,才发现不对劲。
“这南方学子数量怎么比北方学子多了近三成?”
朱雄英叹了口气:“就是这么一届一届的科举,才导致了南北榜大案的诞生。”
“南方自古以来便是富庶之地,教育环境比北方好很多,而北方呢,常年要面临着草原人的骚扰,农时还要下地,闲时还要备战。”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使得教育资源难以均衡分配。”朱雄英继续说道,“因此,南方学子在科举考试中往往表现更为出色,这并非完全是舞弊所致。”
朱标点了点头,他明白儿子所言不无道理。然而,科举制度的公正性是国家的根本,不容有失。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任由这种不平衡继续下去。”他沉声道,“朝廷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各地学子都有公平的机会。”
朱雄英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之色。
他知道父亲一直致力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而科举制度的改革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爹,就是这么个道理,南北学子人数不能偏颇的太离谱,还能省得拉帮结派。”
朱标沉吟片刻,然后缓缓开口:“你有何良策?”顿了顿,又补充道,“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仓促行事。”
“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分设南北榜,按同样的比例录取学子。”
朱标听出来朱雄英的话外之意,笑道:“其实你心里有了个更好的方法了是吧,说出来,我一起给办了。”
朱雄英犹豫道:“其实有个更好的办法,不过应该会遭遇抵触,就是不仅设立南北榜,还要设立其他项目,不仅局限在四书五经的内容。”
“抵触?”朱标眼底爆发出一丝杀意,这段时间本来就烦躁,这时候要是谁触自己霉头,那真是怕自己活得太长了。
“谁敢抵触,直接杀了便是,你说说你的想法,要是可行,趁着这个改革,一起办了,免得以后还要改,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道理你应该不会不知道吧。”朱标看着儿子,眼底又恢复了慈爱。
朱雄英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道:“爹,我的想法是,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考试之外,增加一些实用性的科目,比如农业、水利、军事等。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考察学子的才能,同时也能让各地学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
朱标听后,眉头微微一挑,显然对这个提议产生了兴趣:“嗯,这个想法倒是新颖。”
朱雄英继续解释道:“比如,我们可以设立一个综合性的考试,除了传统的科举科目外,增加这些实用性的科目。”
“学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参加不同的科目考试。这样既能保证科举的公正性,又能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朱标点了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这个想法确实不错,可以避免单一的考试内容导致的偏颇。”
“按照这想法,阻力应该会不小,你有没有什么章程?设立多少科目,这些科目都能用在哪些地方,或者说分科设立了这些科目,对朝廷有什么好处。”
朱雄英坚定地回答:“爹,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但只要我们坚持公正和实用的原则,相信最终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科目我暂定为两大科,分为文理,文主要就是四书五经这一类的,理主要是发明创造之类的,如今这情况,理科可以定位什么木匠铁匠,行军打仗,农事之类的。”
朱标听后,思索了良久,眼中才闪过一丝赞许之色,儿子的提议不仅有助于平衡南北学子的机会,还能促进国家的实用技术发展。
他沉吟片刻,然后缓缓开口:“你的想法很有前瞻性,但实施起来恐怕不易,等着这次殿试完成之后,我以学子数量不平衡为前提条件,然后趁着机会,直接变法。”
朱雄英点头表示理解,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爹,科举制度本是为了选拔人才,如果仅仅局限于四书五经,那么许多有实际才能的人才就会被埋没。
“我们应当鼓励学子们学习实用知识,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与其试探朝臣们的反应,我觉得不如激化矛盾。”
“激化矛盾?”朱标喃喃了两遍,哈哈大笑了起来:“好一个激化矛盾!就是苦了这一届的北方学子了!”
“不苦。”朱雄英也笑了起来:“重新殿试一次,不就行了?”
大年初三,正式开始上朝了,与往常不一样,今天众朝臣面见的是朱标,朱雄英站在了朱标原来的位置。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叫众人心底突然没了底。
朱标站在朝堂之上,目光扫过众臣,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深吸一口气,开始发表他的新年致辞。
“诸位爱卿,今日我们在此共聚一堂,共度新春佳节。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了许多风雨,也取得了不少成就。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努力,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谋发展。”
朱标的讲话赢得了朝臣们的热烈掌声。他们知道,朱标虽然年轻,但行事稳重,深得人心,在朱元璋的培养下,朱标已经具备了治国理政的能力。
说完这番话,朱标又看向一旁的三宝,没办法,自己在宫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处理公务,一直没在身边安排个心腹太监,这么一来,只能临时借用三宝过来先用一用。
三宝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场合,看着朱标点了点头,从袖子里抽出一道圣旨,站在众人身前,缓缓打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因身体抱恙,无法陈宇朝政,现立太子朱标为摄政王,一切国事由其处理。”
“钦此。”
朱标接过圣旨,这一刻内心极其复杂,早年的时候,那会大明刚建立不久,自己一上来就被立为太子,那会自己是很向往这个皇位的。
后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在处理朝政,自己已经有些麻木了,这个位置对自己更是象征着一种继承。
后来,后来自己的妻子死了,甚至没时间去颓废,因为那个时间段,北方的局势紧张,自己身为太子,不得不和父亲去扛起整个大明。
自那之后,自己就好像是失去了灵魂,就像……
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工具人一般,再次娶妻,再次生子,再次投入在了处理朝政之中,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了情感。
时间过了许多年,一直到自己知道自己中毒,那会对这个皇位的情绪反而变成了厌恶,厌恶权利带来的一切,其中勾心斗角,恶心至极。
但是生活永远比话本子更残酷,自己母亲因为中毒,自己父亲无心朝政,那会朱标只想逃,抛开所有一切不管,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去舒缓自己那说不上来的情绪。
可是,自己孩子还年幼,这个位置,现在只有自己最合适,根本来不及悲伤,事情就这么一件件的压在了自己的身上。
“爹,还不快领旨。”朱雄英看着朱标发呆,连忙提醒道。
朱标回过神来,叹了口气,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对父皇的信任与重托的感激之情。
朝臣们纷纷跪拜,齐声高呼:“恭贺太子摄政,愿国泰民安!”
朱标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扫过群臣,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诸位爱卿,父皇身体欠安,本宫深感忧虑。但本宫将不负父皇之托,尽心尽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希望与诸位携手,共同开创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朝堂上再次响起热烈的恭维,朱标知道,这不是对他个人的信任,而是对这个位置的忠诚与支持。
随后,朱标宣布了一系列新年政策,包括减免赋税、加强边防、改善民生等。这些政策得到了朝臣们的广泛支持,他们相信在朱标的领导下,大明王朝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朝会结束后,朱标看着满满一桌子的折子,烦躁不已。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惆怅。
“殿下,这些折子需要您过目。”一个声音打断了朱标的思绪,他转过身,看到三宝正恭敬地站在一旁,手中捧着一叠厚厚的奏折。
朱标点了点头,接过奏折,开始认真地审阅起来。他知道,这些奏折中或许隐藏着国家的隐患,或许蕴藏着百姓的疾苦,他必须仔细斟酌,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朱标全神贯注地处理着政务,直到中午时分,三宝抬着饭食走了进来,他才缓过神来。
揉了揉疲惫的眼睛,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看向三宝:“雄英人呢?”
“应该在坤宁宫吧。”三宝把桌子收拾了出来,恭敬道:“小的一直在奉天殿侍奉殿下,要不这就找个人去问问?”
朱标心里突然泛起一起恶趣味,自己淋过得雨,一定要让自己儿子体会一次,开口道:“去把雄英叫来,我有事要说。”
“是,这就去。”
朱雄英匆匆赶来,看到父亲朱标正坐在桌前,面前堆满了奏折。他恭敬地行了一礼,问道:“爹,您找我有什么吩咐?”
朱标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说道:“雄英,你已经不小了,是时候开始学习处理政务了。今天,你就坐在我旁边,看看这些奏折,学习如何处理国家大事。”
朱雄英一愣,指了指自己:“现在吗?”
“嗯,你说你去过未来,让我看看这些朝政你能提出什么见解。”朱标说着,朝着一边挪了挪,给朱雄英让出一个位置,一如当初朱元璋教导自己的模样。
朱雄英能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上,坐在了朱标的身边,问道:“要是我哪做的不对,爹还请直接指出来。”
朱标满意地笑了笑,摸了摸朱雄英的头,开始耐心地向儿子解释每一份奏折的内容,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决策。朱雄英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一些问题,朱标也一一解答。
时间在父子俩的交流中悄然流逝,朱标看着儿子逐渐进入状态,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他知道,朱雄英将来也会成为大明的继承人,现在让他早点接触政务,对他来说是一种难得的锻炼。
朝堂上的事务繁杂而琐碎,但朱标知道,只有通过这些实际的历练,朱雄英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君主。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超越自己,为大明带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朱标的悉心教导下,朱雄英逐渐掌握了处理政务的基本方法。他开始明白,身为一个君主,不仅要有智慧和勇气,更要有对百姓的关爱和责任感。
“爹,这个科举……”朱雄英拿着一份折子,看了半天,又想了想时间节点,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说出来。
“怎么?科举有问题?”朱标将嘴里的糕点咽了下去,疑惑道。
“南北榜大案爹你知道吗?”
“什么大案?”朱标疑惑道。
朱雄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说道:“爹,南北榜大案是发生在洪武三十年的一场科举舞弊案。”
“当时,南方考生的成绩普遍高于北方考生,引起了北方士子的不满。”
“后来查出,是主考官刘三吾等人故意压低北方考生的成绩,以偏袒南方考生。这起事件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甚至影响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
“现在您看这提上来的名单,看看有什么不妥。”
朱标眉头紧锁,他没想到自己儿子竟然说出这么一件事,疑惑的拿起了折子,开始仔细的看了起来。
只是,越看越惊心,随着这折子提上来的还有一份名单,这名单上的学子数量倒是正常的,但是一看籍贯,心中细数了一下,才发现不对劲。
“这南方学子数量怎么比北方学子多了近三成?”
朱雄英叹了口气:“就是这么一届一届的科举,才导致了南北榜大案的诞生。”
“南方自古以来便是富庶之地,教育环境比北方好很多,而北方呢,常年要面临着草原人的骚扰,农时还要下地,闲时还要备战。”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使得教育资源难以均衡分配。”朱雄英继续说道,“因此,南方学子在科举考试中往往表现更为出色,这并非完全是舞弊所致。”
朱标点了点头,他明白儿子所言不无道理。然而,科举制度的公正性是国家的根本,不容有失。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任由这种不平衡继续下去。”他沉声道,“朝廷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各地学子都有公平的机会。”
朱雄英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之色。
他知道父亲一直致力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而科举制度的改革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爹,就是这么个道理,南北学子人数不能偏颇的太离谱,还能省得拉帮结派。”
朱标沉吟片刻,然后缓缓开口:“你有何良策?”顿了顿,又补充道,“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仓促行事。”
“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分设南北榜,按同样的比例录取学子。”
朱标听出来朱雄英的话外之意,笑道:“其实你心里有了个更好的方法了是吧,说出来,我一起给办了。”
朱雄英犹豫道:“其实有个更好的办法,不过应该会遭遇抵触,就是不仅设立南北榜,还要设立其他项目,不仅局限在四书五经的内容。”
“抵触?”朱标眼底爆发出一丝杀意,这段时间本来就烦躁,这时候要是谁触自己霉头,那真是怕自己活得太长了。
“谁敢抵触,直接杀了便是,你说说你的想法,要是可行,趁着这个改革,一起办了,免得以后还要改,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道理你应该不会不知道吧。”朱标看着儿子,眼底又恢复了慈爱。
朱雄英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道:“爹,我的想法是,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考试之外,增加一些实用性的科目,比如农业、水利、军事等。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考察学子的才能,同时也能让各地学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
朱标听后,眉头微微一挑,显然对这个提议产生了兴趣:“嗯,这个想法倒是新颖。”
朱雄英继续解释道:“比如,我们可以设立一个综合性的考试,除了传统的科举科目外,增加这些实用性的科目。”
“学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参加不同的科目考试。这样既能保证科举的公正性,又能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朱标点了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这个想法确实不错,可以避免单一的考试内容导致的偏颇。”
“按照这想法,阻力应该会不小,你有没有什么章程?设立多少科目,这些科目都能用在哪些地方,或者说分科设立了这些科目,对朝廷有什么好处。”
朱雄英坚定地回答:“爹,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但只要我们坚持公正和实用的原则,相信最终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科目我暂定为两大科,分为文理,文主要就是四书五经这一类的,理主要是发明创造之类的,如今这情况,理科可以定位什么木匠铁匠,行军打仗,农事之类的。”
朱标听后,思索了良久,眼中才闪过一丝赞许之色,儿子的提议不仅有助于平衡南北学子的机会,还能促进国家的实用技术发展。
他沉吟片刻,然后缓缓开口:“你的想法很有前瞻性,但实施起来恐怕不易,等着这次殿试完成之后,我以学子数量不平衡为前提条件,然后趁着机会,直接变法。”
朱雄英点头表示理解,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爹,科举制度本是为了选拔人才,如果仅仅局限于四书五经,那么许多有实际才能的人才就会被埋没。
“我们应当鼓励学子们学习实用知识,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与其试探朝臣们的反应,我觉得不如激化矛盾。”
“激化矛盾?”朱标喃喃了两遍,哈哈大笑了起来:“好一个激化矛盾!就是苦了这一届的北方学子了!”
“不苦。”朱雄英也笑了起来:“重新殿试一次,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