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两世,我朱雄英回来啦 第239章 海上的蓝玉
改革如一阵狂风席卷大明,朝堂上的震动逐渐扩展至各地,所有地方都开始感受到这一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
就在这场改变的风暴中,沈万三的死无疑是一个微妙的信号——所有人都知道沈万三是朱雄英的人,可就这么一位在大明政坛上如日中天的商贾,竟然在这场风暴中失去了 性命。
沈万三的“离场”,让许多对这场改革心怀忐忑的官员和百姓,无不深感不安。
春和宫内,朱雄英端坐在金丝楠木的龙椅上,眼前茶盏中的茶叶早已沉静,浓郁的茶香弥漫在四周,却无法掩盖空气中的紧张氛围。
沈万三的话,依然回响在他的耳边。
“我也不知,是非功过,乃是后人之评价,你我又如何能看到呢?”朱雄英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改革的步伐已不可逆转,而自己也早已与这座宫廷、与这片土地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切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他,便是这段历史中的主角。
“父王的压力,沈万三的离开,甚至老百姓的恐惧,都是我早已预料的。”朱雄英心中默道,“长痛不如短痛,就这样吧。”
他的目光落在窗外的晨曦中,思绪渐渐飘远。尽管朝堂上已站稳脚跟,改革的实施已经开始,但未来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两日之后,京师的百姓登记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每一个人的身份信息都被逐一收录,朝廷的控制力愈加强大。
而在新城的建设计划中,朱雄英计划在两个月后将老城的百姓分批迁往新城。
老城,也迎来了改造,未来科举改制下,能入朝的官员只会越来越多,如今先改造老城,等着以后官员入京之后,也有地方办公。
皇城,日后的规划里,就变成了皇族子弟的专属地方。
新的大明,正在悄然建立,官员们纷纷接受了这场改变,开始为新城的建设提供援助。
京师的街头巷尾,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面孔——曾经沉默的百姓,如今因为这次改革的急迫性,纷纷成了城市重建的参与者。
曾经街头流连的商贩、士子、妇孺,如今却在搬迁中告别了曾经熟悉的生活。朱雄英的改革,不仅是在改变一个制度,更是在改变整个大明的底层结构。
与此同时,各州府的情绪已经有些升腾的苗头,愚昧的百姓在当地士族和贪官的挑动下,也愈发的暴躁。
朱雄英的决策震动了整个大明,特别是对北方的影响逐渐显现。
那边的消息并没有在朝堂中详细展开,但朱雄英知晓,皇权的冲突已悄然开始。
“雄英这一下,玩大了啊,爹那让我从北镇压到南,这玩的就离谱。”朱棣一边咬着草根,一边低声抱怨着,脸上带着几分无奈的笑意。
他的语气中并没有太多的愤怒,反倒是带着一丝自嘲和无奈。
他与他的兄弟们,尽管身处不同的地方,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大明的未来。
而朱雄英,这位一度被认为年轻的皇孙,已经完全掌控了局势,开始主导朝堂上的权力变动,连朱棣自己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果决与狠劲。
“不过大哥那是个啥情况?被雄英给直接架空了嘛?不应该啊。”
朱棣咬着草,沉默了一会儿。其实,他心中最清楚的事情就是——自己不仅仅是父亲的命令在北方稳定局势的执行者,更是在北方权力斗争中的关键人物。
如今,朱雄英已经着手削弱传统势力,北方势力的控制权也开始成为他无法回避的问题。
“雄英这个小子,我还在想着怎么削藩,他来这一下不是任由我们藩王做大么?”朱棣微微眯起眼睛,思索着局势的走向,“或者说,其实已经考虑进去了,只是还没显现?”
“真羡慕雄英啊,有爹给他撑腰,不过还得做好准备,万一真到了刀枪相见的地步,谁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呢。”他转头望着身后的一位亲信,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的光芒。
“权力交替,始终是无法避免的。雄英,他太过激进了。”
就在朱棣和他的部队疾驰向南的同时,大明的各地也悄然改变着。无论是朝廷的体制改革,还是地方百姓的迁徙,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整个帝国的未来。
“报,河间府当地官员蛊惑百姓,如今已经封城。”
朱棣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朝着身后看了一眼,高喝道:“弟兄们,来活了,冲了河间府!”
随着朱棣命令一出,随行的亲信和将士们迅速开始部署,准备立即行动。整个队伍的气氛也从之前的漫不经心转为紧张严肃,战马嘶鸣,刀枪交错的声音似乎已经随着这突如其来的命令凝固在空气中。
朱棣站在战马上,眯眼看着前方,嘴角带着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河间府的骚乱,恐怕只是开始啊。”他低声自语,心中却不免感到一丝复杂。
这些地方上的官员和士族,似乎早已对朱雄英的改革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抵抗。
而这一切,也正是他被召回南方的原因之一——父亲希望他能平定动乱,维持大明的统治稳定。
然而,他心里明白,若真要彻底压制这些地方势力,恐怕不止是河间府这么简单,整个北方的权力格局都将因此而动荡。
与此同时,京师的局势同样紧张。朱雄英的改革步伐一刻不停,面对沈万三之死带来的震荡,朝堂内外的反应越来越激烈。
许多朝中大臣虽然表面上顺从,但心中却隐隐存着对这位年轻皇孙的忌惮。
改革虽已启动,但人心的恐惧和疑虑,始终在悄悄蔓延。
远在船上的蓝玉听到这消息的时候,愣了一瞬,手指顺着鬓角捋了一下发丝。
“陛下,这是在护着我?怕我冲动了?”
说完,哈哈大笑:“那可是雄英啊,给老子绑起来扔他面前老子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的。”
蓝玉的笑声在船舱中回荡,仿佛带着几分肆意和放松,但他眼中的冷光却让人难以忽视。
副手看到这一幕,神色复杂,但没有多说什么。
蓝玉虽然以豪放和直率着称,但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政治风暴中,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大明的未来。
\"雄英这小子,确实有些不把我放在眼里了,这么大的事,若是让我去镇压造反之人,弄完就告老还乡,何人能说出老夫一个不是?\" 蓝玉的目光微微沉淀,他想到了朝堂上的局势,以及那位年轻皇孙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沈万三的死,虽然表面上看似无关痛痒,实际上却给了所有人一个信号——改革的步伐,已经无法逆转。”
副手轻声问道:“国公,咱们是不是该有所行动了?”
蓝玉不答,只是低头捋了捋胡须。自从听到沈万三死讯的消息,他心中便隐隐有了警觉。这个消息不仅意味着改革势力的强硬,也可能意味着某种新的力量在逐步崛起。
他目光一转,落在船舷外那片辽阔的水面上,思绪却飞回了朝堂之上,回想起自己与朱雄英的一些过往。
“这场改革,真是步步为营,雄英已经下定决心,不仅要彻底改变大明的命运,还要彻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 蓝玉喃喃自语。
副手见蓝玉沉默,知他在思考大计,便不再打扰。直到蓝玉终于开口,声音低沉且决绝:“暂且不急。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今我人已经在海上了,若是镇北军异动,恐怕会害了兄弟们。”
“可以暂时观望,但必须保持警觉。如果一旦局势失控,第一时间让镇北军的弟兄去勤王。”
副手低头,沉思片刻后答道:“国公,咱们……”
顿了一下,才缓缓开口:“您甘心吗?”
蓝玉转手就是一巴掌打在了副手脸上,一口唾沫顺着船弦吐了出去。
“雄英那是老子甥孙,你和夯货,本来老子就瞅着如今功劳过大功高盖主给清算了。”
说着,蓝玉看了一眼周围,压低声音:“朱元璋那老东西啥性子还不知道吗?雄英这改革正好是给咱们镇北军的弟兄们一个台阶下,真等着老无全尸么?”
蓝玉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语气中的不屑与愤怒交织在一起。副手虽然心知蓝玉此刻情绪波动,但仍旧明白,这个时刻,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可能决定未来的走向。
“您真的甘心吗?”副手捂着脸,仿佛是要挑起蓝玉心中的某根弦。果然,蓝玉的怒火如同被点燃的一根火线,瞬间爆发。
“甘心?”蓝玉咬着牙,冷笑一声,“我甘心个屁!可是大明的权力斗争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游戏,朱元璋什么性子你不知道老子还不知道??”
他挥了挥手,似乎在想象未来的局面。“你看看这些年,死了多少人了?此时能借坡下驴,恐怕是我等功臣最后的出路了。”
“按照雄英的性子,哪怕对我等武将不满,也不会赶尽杀绝。”
副手沉默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我们是镇北军的中流砥柱,若真要站起来,恐怕这局面已经不是单纯的北方问题了。南方的风暴,恐怕也难以避免。”
蓝玉深吸了一口气,目光渐渐变得更加坚定和冷静。“你说得对,既然已经动了这棋,如何收局,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了。”
“我们得找准时机,不能在局势不明时贸然行动,临退之前,就看看能不能给兄弟们再送一份大礼了。”
他站起身,朝着副手走过去,语气变得更加凝重:“这场权力的游戏,既然已经开始,那就没有回头路。淮西二十四将能跟老子打的没几个,但是若是反叛,下场绝对不好,镇北军要是能为大明的未来立下赫赫战功,那改革归改革,权力归权力,真还能对有功之臣下手不成?”
副手点了点头,显然已经意识到,接下来的每一步,蓝玉都将带领他们走一条不同的道路。既然蓝玉做出了决定,那么从此,他们也将成为这场风暴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蓝玉内心深处,早已为自己和镇北军规划好了未来的路线图。
这场改革,虽然由朱雄英主导,但背后的每一个力量,都会在改革的浪潮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蓝玉并非盲目反对,他也看到了其中可能带来的机会,但他深知,自己的力量不能被轻易忽视,自己的地位不能随便被取代。
在这场风起云涌的改革风暴中,局势愈发扑朔迷离。无论是权力的深院,还是动荡的地方,所有人的眼睛都聚焦在一个人物身上——朱雄英。
这位年轻的皇孙,尽管面临无数的敌意和挑战,但却凭借着非凡的决心和智慧,已经稳住了朝堂的根基,推动着大明的改革向前迈进。
蓝玉站在船头,凝视着远处的小岛,阳光洒落在他脸上,勾勒出一道道岁月的痕迹。周围的海面平静得让人不禁沉思,而他心中的波涛,却早已翻滚不已。
“停。”他低声命令道,声音虽然平淡,却带着一种难以忽视的威严。
副手见状,立即下令,船只逐渐靠近岛屿。这座小岛,位于海上的一个偏远角落,背后没有多少人烟,几乎被大多数人遗忘。
“国公,您有心事?”副手见蓝玉站在那里良久,终于忍不住问道。
蓝玉没有立即答话,而是缓缓转过身来,望着他,目光深邃如海:“你知道,雄英那小子,改革果断,但他能走到今天,靠的可不只是陛下的支持。”
他停顿了一下,低沉的语气中夹杂着些许复杂的情感,“他有魄力,手腕强硬,飞鸽传书,派人去京师打听一下,看看沈万三是不是真死了。”
副手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国公,您是怀疑……”
“是的。”蓝玉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冷意,“既然要改革,沈万三要是没死,那就送他一程。”
就在这场改变的风暴中,沈万三的死无疑是一个微妙的信号——所有人都知道沈万三是朱雄英的人,可就这么一位在大明政坛上如日中天的商贾,竟然在这场风暴中失去了 性命。
沈万三的“离场”,让许多对这场改革心怀忐忑的官员和百姓,无不深感不安。
春和宫内,朱雄英端坐在金丝楠木的龙椅上,眼前茶盏中的茶叶早已沉静,浓郁的茶香弥漫在四周,却无法掩盖空气中的紧张氛围。
沈万三的话,依然回响在他的耳边。
“我也不知,是非功过,乃是后人之评价,你我又如何能看到呢?”朱雄英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改革的步伐已不可逆转,而自己也早已与这座宫廷、与这片土地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切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他,便是这段历史中的主角。
“父王的压力,沈万三的离开,甚至老百姓的恐惧,都是我早已预料的。”朱雄英心中默道,“长痛不如短痛,就这样吧。”
他的目光落在窗外的晨曦中,思绪渐渐飘远。尽管朝堂上已站稳脚跟,改革的实施已经开始,但未来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两日之后,京师的百姓登记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每一个人的身份信息都被逐一收录,朝廷的控制力愈加强大。
而在新城的建设计划中,朱雄英计划在两个月后将老城的百姓分批迁往新城。
老城,也迎来了改造,未来科举改制下,能入朝的官员只会越来越多,如今先改造老城,等着以后官员入京之后,也有地方办公。
皇城,日后的规划里,就变成了皇族子弟的专属地方。
新的大明,正在悄然建立,官员们纷纷接受了这场改变,开始为新城的建设提供援助。
京师的街头巷尾,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面孔——曾经沉默的百姓,如今因为这次改革的急迫性,纷纷成了城市重建的参与者。
曾经街头流连的商贩、士子、妇孺,如今却在搬迁中告别了曾经熟悉的生活。朱雄英的改革,不仅是在改变一个制度,更是在改变整个大明的底层结构。
与此同时,各州府的情绪已经有些升腾的苗头,愚昧的百姓在当地士族和贪官的挑动下,也愈发的暴躁。
朱雄英的决策震动了整个大明,特别是对北方的影响逐渐显现。
那边的消息并没有在朝堂中详细展开,但朱雄英知晓,皇权的冲突已悄然开始。
“雄英这一下,玩大了啊,爹那让我从北镇压到南,这玩的就离谱。”朱棣一边咬着草根,一边低声抱怨着,脸上带着几分无奈的笑意。
他的语气中并没有太多的愤怒,反倒是带着一丝自嘲和无奈。
他与他的兄弟们,尽管身处不同的地方,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大明的未来。
而朱雄英,这位一度被认为年轻的皇孙,已经完全掌控了局势,开始主导朝堂上的权力变动,连朱棣自己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果决与狠劲。
“不过大哥那是个啥情况?被雄英给直接架空了嘛?不应该啊。”
朱棣咬着草,沉默了一会儿。其实,他心中最清楚的事情就是——自己不仅仅是父亲的命令在北方稳定局势的执行者,更是在北方权力斗争中的关键人物。
如今,朱雄英已经着手削弱传统势力,北方势力的控制权也开始成为他无法回避的问题。
“雄英这个小子,我还在想着怎么削藩,他来这一下不是任由我们藩王做大么?”朱棣微微眯起眼睛,思索着局势的走向,“或者说,其实已经考虑进去了,只是还没显现?”
“真羡慕雄英啊,有爹给他撑腰,不过还得做好准备,万一真到了刀枪相见的地步,谁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呢。”他转头望着身后的一位亲信,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的光芒。
“权力交替,始终是无法避免的。雄英,他太过激进了。”
就在朱棣和他的部队疾驰向南的同时,大明的各地也悄然改变着。无论是朝廷的体制改革,还是地方百姓的迁徙,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整个帝国的未来。
“报,河间府当地官员蛊惑百姓,如今已经封城。”
朱棣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朝着身后看了一眼,高喝道:“弟兄们,来活了,冲了河间府!”
随着朱棣命令一出,随行的亲信和将士们迅速开始部署,准备立即行动。整个队伍的气氛也从之前的漫不经心转为紧张严肃,战马嘶鸣,刀枪交错的声音似乎已经随着这突如其来的命令凝固在空气中。
朱棣站在战马上,眯眼看着前方,嘴角带着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河间府的骚乱,恐怕只是开始啊。”他低声自语,心中却不免感到一丝复杂。
这些地方上的官员和士族,似乎早已对朱雄英的改革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抵抗。
而这一切,也正是他被召回南方的原因之一——父亲希望他能平定动乱,维持大明的统治稳定。
然而,他心里明白,若真要彻底压制这些地方势力,恐怕不止是河间府这么简单,整个北方的权力格局都将因此而动荡。
与此同时,京师的局势同样紧张。朱雄英的改革步伐一刻不停,面对沈万三之死带来的震荡,朝堂内外的反应越来越激烈。
许多朝中大臣虽然表面上顺从,但心中却隐隐存着对这位年轻皇孙的忌惮。
改革虽已启动,但人心的恐惧和疑虑,始终在悄悄蔓延。
远在船上的蓝玉听到这消息的时候,愣了一瞬,手指顺着鬓角捋了一下发丝。
“陛下,这是在护着我?怕我冲动了?”
说完,哈哈大笑:“那可是雄英啊,给老子绑起来扔他面前老子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的。”
蓝玉的笑声在船舱中回荡,仿佛带着几分肆意和放松,但他眼中的冷光却让人难以忽视。
副手看到这一幕,神色复杂,但没有多说什么。
蓝玉虽然以豪放和直率着称,但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政治风暴中,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大明的未来。
\"雄英这小子,确实有些不把我放在眼里了,这么大的事,若是让我去镇压造反之人,弄完就告老还乡,何人能说出老夫一个不是?\" 蓝玉的目光微微沉淀,他想到了朝堂上的局势,以及那位年轻皇孙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沈万三的死,虽然表面上看似无关痛痒,实际上却给了所有人一个信号——改革的步伐,已经无法逆转。”
副手轻声问道:“国公,咱们是不是该有所行动了?”
蓝玉不答,只是低头捋了捋胡须。自从听到沈万三死讯的消息,他心中便隐隐有了警觉。这个消息不仅意味着改革势力的强硬,也可能意味着某种新的力量在逐步崛起。
他目光一转,落在船舷外那片辽阔的水面上,思绪却飞回了朝堂之上,回想起自己与朱雄英的一些过往。
“这场改革,真是步步为营,雄英已经下定决心,不仅要彻底改变大明的命运,还要彻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 蓝玉喃喃自语。
副手见蓝玉沉默,知他在思考大计,便不再打扰。直到蓝玉终于开口,声音低沉且决绝:“暂且不急。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今我人已经在海上了,若是镇北军异动,恐怕会害了兄弟们。”
“可以暂时观望,但必须保持警觉。如果一旦局势失控,第一时间让镇北军的弟兄去勤王。”
副手低头,沉思片刻后答道:“国公,咱们……”
顿了一下,才缓缓开口:“您甘心吗?”
蓝玉转手就是一巴掌打在了副手脸上,一口唾沫顺着船弦吐了出去。
“雄英那是老子甥孙,你和夯货,本来老子就瞅着如今功劳过大功高盖主给清算了。”
说着,蓝玉看了一眼周围,压低声音:“朱元璋那老东西啥性子还不知道吗?雄英这改革正好是给咱们镇北军的弟兄们一个台阶下,真等着老无全尸么?”
蓝玉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语气中的不屑与愤怒交织在一起。副手虽然心知蓝玉此刻情绪波动,但仍旧明白,这个时刻,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可能决定未来的走向。
“您真的甘心吗?”副手捂着脸,仿佛是要挑起蓝玉心中的某根弦。果然,蓝玉的怒火如同被点燃的一根火线,瞬间爆发。
“甘心?”蓝玉咬着牙,冷笑一声,“我甘心个屁!可是大明的权力斗争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游戏,朱元璋什么性子你不知道老子还不知道??”
他挥了挥手,似乎在想象未来的局面。“你看看这些年,死了多少人了?此时能借坡下驴,恐怕是我等功臣最后的出路了。”
“按照雄英的性子,哪怕对我等武将不满,也不会赶尽杀绝。”
副手沉默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我们是镇北军的中流砥柱,若真要站起来,恐怕这局面已经不是单纯的北方问题了。南方的风暴,恐怕也难以避免。”
蓝玉深吸了一口气,目光渐渐变得更加坚定和冷静。“你说得对,既然已经动了这棋,如何收局,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了。”
“我们得找准时机,不能在局势不明时贸然行动,临退之前,就看看能不能给兄弟们再送一份大礼了。”
他站起身,朝着副手走过去,语气变得更加凝重:“这场权力的游戏,既然已经开始,那就没有回头路。淮西二十四将能跟老子打的没几个,但是若是反叛,下场绝对不好,镇北军要是能为大明的未来立下赫赫战功,那改革归改革,权力归权力,真还能对有功之臣下手不成?”
副手点了点头,显然已经意识到,接下来的每一步,蓝玉都将带领他们走一条不同的道路。既然蓝玉做出了决定,那么从此,他们也将成为这场风暴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蓝玉内心深处,早已为自己和镇北军规划好了未来的路线图。
这场改革,虽然由朱雄英主导,但背后的每一个力量,都会在改革的浪潮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蓝玉并非盲目反对,他也看到了其中可能带来的机会,但他深知,自己的力量不能被轻易忽视,自己的地位不能随便被取代。
在这场风起云涌的改革风暴中,局势愈发扑朔迷离。无论是权力的深院,还是动荡的地方,所有人的眼睛都聚焦在一个人物身上——朱雄英。
这位年轻的皇孙,尽管面临无数的敌意和挑战,但却凭借着非凡的决心和智慧,已经稳住了朝堂的根基,推动着大明的改革向前迈进。
蓝玉站在船头,凝视着远处的小岛,阳光洒落在他脸上,勾勒出一道道岁月的痕迹。周围的海面平静得让人不禁沉思,而他心中的波涛,却早已翻滚不已。
“停。”他低声命令道,声音虽然平淡,却带着一种难以忽视的威严。
副手见状,立即下令,船只逐渐靠近岛屿。这座小岛,位于海上的一个偏远角落,背后没有多少人烟,几乎被大多数人遗忘。
“国公,您有心事?”副手见蓝玉站在那里良久,终于忍不住问道。
蓝玉没有立即答话,而是缓缓转过身来,望着他,目光深邃如海:“你知道,雄英那小子,改革果断,但他能走到今天,靠的可不只是陛下的支持。”
他停顿了一下,低沉的语气中夹杂着些许复杂的情感,“他有魄力,手腕强硬,飞鸽传书,派人去京师打听一下,看看沈万三是不是真死了。”
副手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国公,您是怀疑……”
“是的。”蓝玉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冷意,“既然要改革,沈万三要是没死,那就送他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