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文涛武旅 > 第五十四篇 三国李严 玉有微瑕 金无足赤

文涛武旅 第五十四篇 三国李严 玉有微瑕 金无足赤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成语流传甚广,妇孺皆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思很浅显,不必解释。那么为什么古人会这样表达呢,因为有太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已经或者正在经历这样一种境况。人性是复杂的,尤其是身处高位手握重权的权威人物,在面临重大的抉择和纷繁复杂的矛盾时,偶尔出现几次看起来不那么英明的决策和选择时,是可以被历史这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所理解和接纳的。即使他曾经是学富五车、老成练达,即使他曾经是英明神武、顾全大局,在复杂的内心矛盾的驱使环境下,往往会做出一些完全违背他鲜明风格的事情来,这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其例,俯拾皆是。

    李严,字正方,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复杂性情的蜀汉重臣。他是蜀汉皇帝刘备的二位托孤大臣之一,地位仅次于丞相诸葛亮,刘备在生前对他极为倚重。要知道刘备在进位汉中王之后,身边的文臣武将云集,为何偏偏会对他另眼相待呢!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创业之初的功臣,地位不可撼动,但是李严刚刚归顺刘备不久,为何会被如此看重呢?这就要从李严的过往经历来试着分析一下了。刘备是一代雄主,一生阅人无数,几乎没有看走眼过,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刘备对他的赏识也不太可能会出现失误。

    李严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是刘表帐下的治世能臣,任职秭归县令的期间,因治理有方,颇有贤能干吏的名声。曹操在获取荆州之后,他不愿意屈身事贼,前往西蜀投奔刘璋,在任职成都县令的年月里面,依然秉持过往的治政风格,吏畏民怀,政绩优秀,颇得刘璋的信任。由此大体可知道,李严首先是一位干吏,有丰富的地方政权管理经验,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知晓百姓疾苦,做事老成练达,治政驭民方面,着实有一套。

    接着来看,李严因为干吏的名声大,被刘璋任命代为护军,在四川绵竹一带率军抵抗刘备,至此刘备与他相遇了。“严领三千兵出,各布阵完,黄忠出马,与李严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由此大致可以判断,李严的武艺超群,因为他的对手是顶级名将黄忠。孔明也说,“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只宜智取”后来孔明用计策让黄忠诈败,引李严进入圈套,最后不得已归顺到了刘备帐下,后来他又劝降好友费观,不费吹灰之力就将重镇绵竹纳入刘备麾下。再后来刘备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用极短的时间便将整个川蜀宝地纳入囊中,这其中,李严功不可没!

    李严,文可安邦,武可定国。其对川蜀的风土人情、民俗物产、田亩赋税、律法条文等了解的很透彻,还是蜀汉法律体系的基础《蜀科律》的制定者之一,因为长期治理地方,他的意见和建议举足轻重。基于以上的缘故,刘备认为李严是他入主川蜀之后,得到的最优秀、最出色的大臣,文韬武略,是文臣和武将中一等一的拔尖人才。所以刘备在战败病危之时,才会将他与孔明一起同列为托孤大臣,托孤的份量极重,没有过硬的执政本领和顶级的忠诚度,是不可能获取这一极大的信任和至高荣誉的。

    但是李严身上也有不少的缺点,金无足赤,玉有微瑕。他性情孤傲,与同僚之间的人际关系有些紧张,在发生磕磕碰碰之后,没有很好的缓解矛盾的办法。他在重大的战略方向上与诸葛亮也有分歧,这是政见不同,本来无可厚非,因为他长期治理川蜀地方,深知民力有限,举国北伐是对民力的巨大消耗,平民百姓会因此生活的很辛苦。但是他错就错在,不该因为此就玩弄心计,心术不正的推卸责任而怪罪孔明,使其不得已退兵,这是暗里使坏,扯后腿的行为,使原本就艰难困苦的北伐大业愈加的雪上加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留自己的不同政见,不接受押运粮草的任务另外委任其他人来办理。但是一旦接下了任务,就应当以大局为重,拼命完成押运粮草的后期保障工作。可惜的是,李严一世英名,到了却糊涂了啊,因此获罪被罢黜为平民,迁徙梓潼郡。

    反观诸葛亮的格局与境界就比他要大很多,在李严被罢黜之后,孔明以大局为重,虚怀若谷,举贤不避罪父,力荐他的儿子李丰接替他的职位,而不是政治打压,连根拔除!李严后来明白过来,他打心底里佩服诸葛亮,期待将来有一天能够重新起用他,然而天不遂人愿,他再也没有等到那一天。孔明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李严得到消息之后,内心悲痛不已,认为除了孔明之外没有人能够重新起用他了,因而心怀忧愤,不久就亡故了。

    李严的一生虽有瑕疵,但仍不失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身上的闪光点颇多,我等后辈们宜学习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综合下来能合格已属不易,何必苛求完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