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荟萃合集 第176章 韦庄
热门推荐:
HP同人:逆转
综影视九月
祥瑞公主在还珠
综武:玉郎江枫
杀疯!真千金横冲直撞整顿豪门!
绝对回归
高冷校花内心超级粘人爱吃醋
命格被夺后,她被五个哥哥争着宠
末世重生:会瞬移我白嫖亿万物资
韦庄所在的京兆韦氏在唐朝曾盛极一时,人才济济。据记载,京兆韦氏从汉代开始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出任宰相十数位,家族人口繁盛、支系庞杂。韦庄出身的东眷逍遥公房,更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祖上韦待价在唐睿宗时担任文昌右丞相,曾祖父韦应物是唐代着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安史之乱后,唐朝再无复兴之日,玄宗逃至蜀地,诗人流离,世家没落。韦庄出生时,韦氏家族正如大唐帝国一般,缓缓走向败落。
父母早亡的韦庄,从小就深知生活的艰难。但他并未被困境打倒,反而以祖辈为榜样,发愤图强。他明白,只有通过科举入仕,才能重现家族昔日的荣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韦庄的家境贫寒,甚至可以称作艰苦。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日日勤奋读书。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为官为相,为家族争光。尽管家族的辉煌不再,但韦庄心中的志向从未改变,他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科举失意之路
(一)屡次落榜之困
韦庄豪放豁达,不拘小节,自幼便能作诗,十分擅长艳语。咸通四年,他曾在昭义节度使刘潼府中当差,本以为有了达官显贵的帮助,科举之路能顺遂一些,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在乾符二年,韦庄准备明春应试,诗中流露出饱读诗书却不得志的无奈:“千蹄万毂一枝芳,要路无媒可自伤。” 他坚持参加科举考试,渴望以才学取仕,无奈唐末政治动乱,科举制度也变得混乱不堪。广明元年,韦庄 44 岁,再一次落榜。这一次的打击尤为沉重,因为同年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韦庄陷于战乱之中,与弟妹失散。
(二)落榜后的心境与创作
落榜后的韦庄,心境复杂。僖宗乾符二年,他移居虢州,这里恬静、迷人的景色暂时慰藉了他受伤的心灵,他写下了《虢州涧东村居作》《三堂早春》《三堂东湖作》等作品,字里行间不乏郁郁不平之句。此时的韦庄,作品多聚焦于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科举失败的心境,鲜少涉及社会面貌。他在诗中抒发着自己的不甘与失落,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但他并未放弃,依然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等待着下一次科举的机会。
三、十年漂泊生涯
(一)《秦妇吟》的诞生
广明元年,韦庄遭遇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被困于战乱之中。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成为了他创作长篇叙事诗《秦妇吟》的灵感源泉。在逃离长安后到达洛阳的日子里,韦庄以一位逃难女子的视角,生动地描绘出了战乱的残酷情景。诗中,“借问女郎何处来?含嚬欲语声先咽。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沦何堪说!” 女子的凄惨遭遇令人动容。《秦妇吟》一经问世,便震撼了文坛。其长达 1666 字的篇幅,详细地记录了唐末社会的动荡,如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以直观的笔触展现了战乱带来的惨烈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
(二)江南避乱的经历
韦庄离开洛阳后,前往润州投靠镇海军节度使周宝,由此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江南避乱生涯。在周宝幕府的日子里,韦庄对藩镇内部的腐败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周宝生活奢华,耽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十里旌旗十万兵,等闲游猎出军城”。韦庄对此深感不满,写下了不少讽喻作品。在江南的十年间,他辗转于金陵、苏州、湖州、浙东等地,目睹了江南的繁华与战乱后的沧桑。如在金陵,他写下《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自然的永恒反衬人事的短暂,抒发了世变时移的感慨。
(三)漂泊中的困境与心境
韦庄在漂泊途中多次尝试返回浙西,却屡屡受阻。经历了仕途不顺、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他的精神状态持续低迷。一方面,他对现实充满了无奈和绝望,有隐居避世的想法;另一方面,由于家境贫寒,他又无法真正实现隐居。他在诗中流露出这种矛盾的心境,如 “杖策无言独倚关,如痴如醉又如闲。孤吟尽日何人会,依约前山似故山”,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在江南避乱的日子里,韦庄始终处于一种迷茫和痛苦之中,不知未来的路在何方。但他并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依然用诗歌记录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四、晚年仕途转折
(一)中进士入仕途
乾宁元年,年近六十的韦庄在历经多次科举失意后,终于得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校书郎,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这一刻,韦庄心中感慨万千,数十年的寒窗苦读与不懈坚持终于有了回报。然而,此时的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韦庄虽踏入仕途,却深知前路艰难。
(二)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乾宁三年,韦庄奉使入蜀,劝说西川节度使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彦晖和解。虽未完成皇命,但韦庄却得到了王建的赏识。王建希望韦庄能加入自己的幕下,可韦庄并未立即答应,而是选择静观时局变化。光化二年,韦庄被任为左补阙,在此期间,他与兄弟韦蔼合作编着《又玄集》,收录了众多才子的名诗。光化三年,宦官发动宫廷政变,囚禁昭宗,韦庄得知后,对唐朝彻底绝望,于是决定投靠王建。王建大喜,任命韦庄为掌书记。韦庄入蜀后,以保地方平安为己任,他上书王建,在任掌书记期间,有一个县令扰民,韦庄写道:“目前正当凋瘵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 一时间被传为美谈。王建就此任用韦庄为起居舍人。在避免内战方面,韦庄又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阻止了蜀皇以 “思为祖上报仇” 为名征讨朱全忠,避免了发自于蜀内部的主动战争;二是识破了朱全忠欲吞并蜀的诡计,避免了来自外部藩镇的被动战争。
天佑四年,唐朝灭亡,韦庄与诸位将领共同劝进王建称帝。王建即皇帝位后,韦庄晋升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等官。次年被委任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韦庄在晚年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为前蜀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制定的开国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战乱之患,使得蜀地百姓得以在动荡的时代中获得相对的安宁。武成三年,韦庄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 “文靖”。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却在晚年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成为了前蜀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五、文学成就与地位
(一)诗歌特色
韦庄的诗歌在唐末的文坛上独具特色。他的诗作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面貌。在《悯耕者》中,他写道:“何代何王不战争,尽从离乱见清平。如今暴骨多于土,犹点乡兵作戍兵。” 深刻地表达了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韦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悟力,对官军的暴行进行了批判。如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这句诗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
韦庄以近体诗见长,律诗圆稳整赡,音调响亮。他的律诗结构严谨,用词精准,给人以沉稳大气之感。例如《章台夜思》:“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这首诗通过对清瑟、孤灯、残月、芳草、秋雁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绝句包蕴丰满,发人深省。如《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短短四句诗,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感慨和人生思考。
(二)词的风格与地位
韦庄作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在词的创作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重要的地位。他写词善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却能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情感和景物的神韵。意象清新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在《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中,“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江南的美景和女子的美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韦庄把文人词带回到民间作品的抒情道路上,他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宫廷贵族的宴乐奢靡,而是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他的词作中有写自己浪游情绪的,如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也有忆旧欢和悼念亡姬之作,如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这些作品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韦庄的词开了李煜和苏轼、辛弃疾词的先河。他的词作在内容上虽然还不够广泛和深刻,但已经展现出了对个人情感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这种风格为后世词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三)代表作品
韦庄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 “乐府三绝”。《秦妇吟》长达 1666 字,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这首诗以一位逃难妇女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唐末黄巢起义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诗中既有对战争残酷的描写,如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也有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如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秦妇吟》在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被称为 “秦妇吟秀才”。
韦庄的诗集有《浣花集》十卷,收录了他的众多诗作。这些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还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词集散录于《花间集》等。在《花间集》中,韦庄的词以其清新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脱颖而出。他的词多写男女情愁、悲欢离合,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花间词,他更注重人物感情的抒发,使词作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六、韦庄的吝啬趣事与后世评价
(一)吝啬行为的具体表现
韦庄的吝啬在当时可谓是众人皆知。据记载,他在家中做饭时,对米和柴的使用极为苛刻。每次往锅里下米的时候,他都要经过事先测量,必须按照一定的分量来做,可谓是 “数米下锅”。烧火用的木柴,他也要事先用秤称好重量,一点都不多用,真正做到了 “称柴烧饭”。不仅如此,对于家中的烤肉,他更是细致入微,哪怕少了一片,他都能立刻察觉出来,并为此大发雷霆。这种对生活物资的极度节俭,甚至到了吝啬的程度,让人不禁瞠目结舌。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韦庄对自己儿子的葬礼也尽显吝啬之态。他的儿子八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考虑到儿子生前体弱多病,想让儿子穿着平时的衣服下葬。然而,韦庄却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死人无需盛装,太浪费了。于是,他亲自将儿子的衣服扒了下来,用一领旧席子将儿子的尸体裹了出去。埋葬完儿子后,韦庄竟然又将那领旧席子取了回来。这种行为虽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吝啬的程度之深。
(二)吝啬性格的形成原因
韦庄的吝啬性格并非天生,而是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韦庄出生于名门之后,但其家族到他这一代时已经家道中落。他自幼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在饥寒交迫中长大。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艰难,也使得他对金钱和物资格外看重。在他的青年时代,他为了应试而潜心学习,屡试不第,生活更是陷入困境。这种长期的贫困生活让他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在他成名后也未能改变,甚至演变成了极度的吝啬。
(三)后世对韦庄的评价
尽管韦庄的吝啬行为让人难以接受,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并未因此而全盘否定。韦庄是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与温庭筠一起被称为花间词派的鼻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他的诗词充满着孤独和思乡之情,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他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 “乐府三绝”,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韦庄的一生充满坎坷,他在政治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在晚年入蜀后,担任前蜀宰相,为前蜀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制定的开国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战乱之患,使得蜀地百姓得以在动荡的时代中获得相对的安宁。
总的来说,韦庄的吝啬虽然是他性格中的一个瑕疵,但不能掩盖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成就。他的一生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他的作品和经历为后人了解唐末五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父母早亡的韦庄,从小就深知生活的艰难。但他并未被困境打倒,反而以祖辈为榜样,发愤图强。他明白,只有通过科举入仕,才能重现家族昔日的荣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韦庄的家境贫寒,甚至可以称作艰苦。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日日勤奋读书。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为官为相,为家族争光。尽管家族的辉煌不再,但韦庄心中的志向从未改变,他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科举失意之路
(一)屡次落榜之困
韦庄豪放豁达,不拘小节,自幼便能作诗,十分擅长艳语。咸通四年,他曾在昭义节度使刘潼府中当差,本以为有了达官显贵的帮助,科举之路能顺遂一些,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在乾符二年,韦庄准备明春应试,诗中流露出饱读诗书却不得志的无奈:“千蹄万毂一枝芳,要路无媒可自伤。” 他坚持参加科举考试,渴望以才学取仕,无奈唐末政治动乱,科举制度也变得混乱不堪。广明元年,韦庄 44 岁,再一次落榜。这一次的打击尤为沉重,因为同年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韦庄陷于战乱之中,与弟妹失散。
(二)落榜后的心境与创作
落榜后的韦庄,心境复杂。僖宗乾符二年,他移居虢州,这里恬静、迷人的景色暂时慰藉了他受伤的心灵,他写下了《虢州涧东村居作》《三堂早春》《三堂东湖作》等作品,字里行间不乏郁郁不平之句。此时的韦庄,作品多聚焦于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科举失败的心境,鲜少涉及社会面貌。他在诗中抒发着自己的不甘与失落,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但他并未放弃,依然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等待着下一次科举的机会。
三、十年漂泊生涯
(一)《秦妇吟》的诞生
广明元年,韦庄遭遇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被困于战乱之中。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成为了他创作长篇叙事诗《秦妇吟》的灵感源泉。在逃离长安后到达洛阳的日子里,韦庄以一位逃难女子的视角,生动地描绘出了战乱的残酷情景。诗中,“借问女郎何处来?含嚬欲语声先咽。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沦何堪说!” 女子的凄惨遭遇令人动容。《秦妇吟》一经问世,便震撼了文坛。其长达 1666 字的篇幅,详细地记录了唐末社会的动荡,如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以直观的笔触展现了战乱带来的惨烈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
(二)江南避乱的经历
韦庄离开洛阳后,前往润州投靠镇海军节度使周宝,由此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江南避乱生涯。在周宝幕府的日子里,韦庄对藩镇内部的腐败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周宝生活奢华,耽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十里旌旗十万兵,等闲游猎出军城”。韦庄对此深感不满,写下了不少讽喻作品。在江南的十年间,他辗转于金陵、苏州、湖州、浙东等地,目睹了江南的繁华与战乱后的沧桑。如在金陵,他写下《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自然的永恒反衬人事的短暂,抒发了世变时移的感慨。
(三)漂泊中的困境与心境
韦庄在漂泊途中多次尝试返回浙西,却屡屡受阻。经历了仕途不顺、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他的精神状态持续低迷。一方面,他对现实充满了无奈和绝望,有隐居避世的想法;另一方面,由于家境贫寒,他又无法真正实现隐居。他在诗中流露出这种矛盾的心境,如 “杖策无言独倚关,如痴如醉又如闲。孤吟尽日何人会,依约前山似故山”,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在江南避乱的日子里,韦庄始终处于一种迷茫和痛苦之中,不知未来的路在何方。但他并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依然用诗歌记录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四、晚年仕途转折
(一)中进士入仕途
乾宁元年,年近六十的韦庄在历经多次科举失意后,终于得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校书郎,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这一刻,韦庄心中感慨万千,数十年的寒窗苦读与不懈坚持终于有了回报。然而,此时的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韦庄虽踏入仕途,却深知前路艰难。
(二)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乾宁三年,韦庄奉使入蜀,劝说西川节度使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彦晖和解。虽未完成皇命,但韦庄却得到了王建的赏识。王建希望韦庄能加入自己的幕下,可韦庄并未立即答应,而是选择静观时局变化。光化二年,韦庄被任为左补阙,在此期间,他与兄弟韦蔼合作编着《又玄集》,收录了众多才子的名诗。光化三年,宦官发动宫廷政变,囚禁昭宗,韦庄得知后,对唐朝彻底绝望,于是决定投靠王建。王建大喜,任命韦庄为掌书记。韦庄入蜀后,以保地方平安为己任,他上书王建,在任掌书记期间,有一个县令扰民,韦庄写道:“目前正当凋瘵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 一时间被传为美谈。王建就此任用韦庄为起居舍人。在避免内战方面,韦庄又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阻止了蜀皇以 “思为祖上报仇” 为名征讨朱全忠,避免了发自于蜀内部的主动战争;二是识破了朱全忠欲吞并蜀的诡计,避免了来自外部藩镇的被动战争。
天佑四年,唐朝灭亡,韦庄与诸位将领共同劝进王建称帝。王建即皇帝位后,韦庄晋升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等官。次年被委任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韦庄在晚年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为前蜀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制定的开国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战乱之患,使得蜀地百姓得以在动荡的时代中获得相对的安宁。武成三年,韦庄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 “文靖”。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却在晚年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成为了前蜀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五、文学成就与地位
(一)诗歌特色
韦庄的诗歌在唐末的文坛上独具特色。他的诗作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面貌。在《悯耕者》中,他写道:“何代何王不战争,尽从离乱见清平。如今暴骨多于土,犹点乡兵作戍兵。” 深刻地表达了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韦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悟力,对官军的暴行进行了批判。如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这句诗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
韦庄以近体诗见长,律诗圆稳整赡,音调响亮。他的律诗结构严谨,用词精准,给人以沉稳大气之感。例如《章台夜思》:“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这首诗通过对清瑟、孤灯、残月、芳草、秋雁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绝句包蕴丰满,发人深省。如《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短短四句诗,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感慨和人生思考。
(二)词的风格与地位
韦庄作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在词的创作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重要的地位。他写词善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却能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情感和景物的神韵。意象清新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在《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中,“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江南的美景和女子的美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韦庄把文人词带回到民间作品的抒情道路上,他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宫廷贵族的宴乐奢靡,而是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他的词作中有写自己浪游情绪的,如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也有忆旧欢和悼念亡姬之作,如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这些作品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韦庄的词开了李煜和苏轼、辛弃疾词的先河。他的词作在内容上虽然还不够广泛和深刻,但已经展现出了对个人情感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这种风格为后世词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三)代表作品
韦庄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 “乐府三绝”。《秦妇吟》长达 1666 字,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这首诗以一位逃难妇女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唐末黄巢起义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诗中既有对战争残酷的描写,如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也有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如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秦妇吟》在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被称为 “秦妇吟秀才”。
韦庄的诗集有《浣花集》十卷,收录了他的众多诗作。这些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还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词集散录于《花间集》等。在《花间集》中,韦庄的词以其清新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脱颖而出。他的词多写男女情愁、悲欢离合,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花间词,他更注重人物感情的抒发,使词作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六、韦庄的吝啬趣事与后世评价
(一)吝啬行为的具体表现
韦庄的吝啬在当时可谓是众人皆知。据记载,他在家中做饭时,对米和柴的使用极为苛刻。每次往锅里下米的时候,他都要经过事先测量,必须按照一定的分量来做,可谓是 “数米下锅”。烧火用的木柴,他也要事先用秤称好重量,一点都不多用,真正做到了 “称柴烧饭”。不仅如此,对于家中的烤肉,他更是细致入微,哪怕少了一片,他都能立刻察觉出来,并为此大发雷霆。这种对生活物资的极度节俭,甚至到了吝啬的程度,让人不禁瞠目结舌。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韦庄对自己儿子的葬礼也尽显吝啬之态。他的儿子八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考虑到儿子生前体弱多病,想让儿子穿着平时的衣服下葬。然而,韦庄却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死人无需盛装,太浪费了。于是,他亲自将儿子的衣服扒了下来,用一领旧席子将儿子的尸体裹了出去。埋葬完儿子后,韦庄竟然又将那领旧席子取了回来。这种行为虽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吝啬的程度之深。
(二)吝啬性格的形成原因
韦庄的吝啬性格并非天生,而是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韦庄出生于名门之后,但其家族到他这一代时已经家道中落。他自幼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在饥寒交迫中长大。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艰难,也使得他对金钱和物资格外看重。在他的青年时代,他为了应试而潜心学习,屡试不第,生活更是陷入困境。这种长期的贫困生活让他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在他成名后也未能改变,甚至演变成了极度的吝啬。
(三)后世对韦庄的评价
尽管韦庄的吝啬行为让人难以接受,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并未因此而全盘否定。韦庄是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与温庭筠一起被称为花间词派的鼻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他的诗词充满着孤独和思乡之情,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他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 “乐府三绝”,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韦庄的一生充满坎坷,他在政治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在晚年入蜀后,担任前蜀宰相,为前蜀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制定的开国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战乱之患,使得蜀地百姓得以在动荡的时代中获得相对的安宁。
总的来说,韦庄的吝啬虽然是他性格中的一个瑕疵,但不能掩盖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成就。他的一生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他的作品和经历为后人了解唐末五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