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结同心:白捡的相公会疼人 第三百四十八章:确凿证据
热门推荐:
神话历史,一人独得五帝传承
重生九零,为女手撕渣男
NBA看谁都是慢动作,打爆联盟
神豪:小可怜的白富美成长之路
我在异次元修复地球灵气
傲世神荒
方寸之间,重现华夏千年
三生石上终是你
穿梭诸天从剑雨开始
李慕迎上李成蹊的目光,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入朝为官,目的就是为了惩处那些欺压百姓、为非作歹的畜生。”
“除非我死了,否则这一步,我永远不会停。”
李成蹊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深知,李慕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的决心和勇气都让人敬佩。这样的同伴,实在难得。
“好,既然李大人如此坚定,那李某自然也不能退缩。”李成蹊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以后这样的事情不会少,李大人要做好准备。”
李慕在整理好告状人提供的铁证后,心中激动不已。这些证据足以将高浩绳之以法,为那些无辜受害者讨回公道。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宫将这些证据呈给皇帝,于是立刻备马前往皇宫。
在宫门口,他遇到了正巧前来的李成蹊。李成蹊看着他急匆匆的样子,不禁问道:“李兄,这般匆忙,是要去见皇上吗?”
“正是。”李慕点头:“我手中已有确凿证据,足以证明高浩的罪行。我现在就去呈给皇上,定要将那畜生绳之以法!”
李成蹊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李兄果然雷厉风行。既然如此,我便不多言了,祝你此行一帆风顺,为百姓讨回公道!”
“多谢李兄吉言!”李慕拱手道谢,随即转身跨上马背,疾驰而去。
此事很快在京城里传了开来,皇帝、太后以及众朝臣也都得到了消息。
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显然对高浩的罪行感到愤怒。而太后则是一脸担忧,她知道高浩是皇后的母家,此事恐怕会牵连到皇后。
太子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去找皇后商量对策。他急匆匆地走进皇后的寝宫,只见皇后铁青着脸坐在那里,显然已经得知了外面的风声。
“母后,现在该怎么办?”太子焦急地问道:“高家的事情已经闹得满城风雨,如果父皇真的动怒,恐怕会牵连到我们。”
皇后沉默了半天,没有说话。她心中清楚,这次高浩的事情确实闹得太大了,连太子都感到了危机。
太子咬紧了牙关,眼神中透露出决绝:“母后,我们绝不能因为高家的事情受到牵连。父皇一直对我颇有微词,他正愁没有机会发作我呢。”
皇后闻言,心中一沉。她虽然已经有所准备,但听到太子如此冷血的话语,还是感到难以置信。
她直直地盯着太子,仿佛要看穿他的内心:“你必须想办法保住高家众人的性命,哪怕放弃高家所有的一切都在所不惜!”
太子却摇了摇头,不赞同地说:“母后,高家总要留下点什么。如果我们完全放弃,父皇肯定不会满意。我们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在这场风波中全身而退。”
皇后听他这么说,再也忍不住了,她冷哼一声,语气中带着失望和愤怒:“你这么说,真是太让高家的人寒心了。”
“他们曾经为你付出那么多,现在你却要弃他们于不顾。你这样做,以后还有谁会真心追随你?”
太子被皇后的话触动了内心,他冷静下来,看向皇后:“母后教训得是。我确实不能太过冷血。只是这件事非常棘手,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皇后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求助太后。她是高家的女儿,肯定也不希望看到高家落得如此下场。”
“而且,她肯定也不愿意看到李成蹊如今活得这么风光。”
太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母后说得有理。我这就去找太后商议此事。”
皇后嘴角微勾,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太后近来倒是安分得很,若不是太子你提起,我几乎都要忘记她还在宫中了。这可真不像她的性子。”
太子闻言,眉头微皱:“母后何出此言?太后她老人家向来深居简出,难道这次真的有什么异样?”
“哼,”皇后轻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屑:“从慈宁宫里传出的消息说,太后最近夜夜做噩梦,整个人消瘦了许多。”
“想她年轻时也是个厉害角色,如今老了,竟然开始相信鬼神之事,真是可笑。”
太子听后,心中虽有些不信,但不知怎的,却感到一股莫名的寒意。他下意识地紧了紧衣领,仿佛能抵御那股从心底升起的冷意。
慈宁宫内,太后疲惫地揉了揉额头,近日来白天晚上的失眠让她显得憔悴不堪。伺候在她身旁的嬷嬷看着她这般模样,心中忧虑不已。
“太后,您这般下去可不行,要不要请位大师进宫做法,驱驱邪气?”嬷嬷试探着问道。
太后闻言,沉默了片刻,缓缓点头:“去吧,安排一下。”
嬷嬷应声退下,急忙去安排请大师的事宜。太后闭上眼睛,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然而心中的恐惧却如影随形。
这时,一个小太监悄无声息地进了寝殿,他环顾四周,见无人注意,便悄悄将香炉熄灭,随后又迅速离去。这一切都被太后看在眼里,但她并未声张。
朝堂上,众臣议论纷纷,关于高家一事的讨论异常激烈。
一部分朝臣痛踩高家,认为其罪行累累,必须严惩不贷;另一部分则出面为高家说话,觉得高家乃世家大族,多人涉案也许是管理不严,情有可原,不应一概而论。
还有一部分人则是保持中立,静观其变,仿佛在看一场热闹的大戏。
李成蹊站在朝堂之上,面无表情地听着各方的争论。他本不打算掺和这场纷争,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总有人不肯放过他。
“陛下!”一位御史大步流星地走出班列,声音洪亮:“臣有本奏!”
皇帝微微颔首,示意御史继续。
御史慷慨陈词:“此次高家之事,由大理寺揭发,臣却觉得此事颇有蹊跷。高家乃世家望族,人多势众,出此纰漏,或许只是个别族人行为不端。”
“怎能因此就将高家所有人查办?这与理不合,也有违我朝以仁治国之本!”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众人皆知这位御史素来与李成蹊不和,此刻他矛头直指大理寺,显然是意有所指。
“除非我死了,否则这一步,我永远不会停。”
李成蹊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深知,李慕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的决心和勇气都让人敬佩。这样的同伴,实在难得。
“好,既然李大人如此坚定,那李某自然也不能退缩。”李成蹊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以后这样的事情不会少,李大人要做好准备。”
李慕在整理好告状人提供的铁证后,心中激动不已。这些证据足以将高浩绳之以法,为那些无辜受害者讨回公道。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宫将这些证据呈给皇帝,于是立刻备马前往皇宫。
在宫门口,他遇到了正巧前来的李成蹊。李成蹊看着他急匆匆的样子,不禁问道:“李兄,这般匆忙,是要去见皇上吗?”
“正是。”李慕点头:“我手中已有确凿证据,足以证明高浩的罪行。我现在就去呈给皇上,定要将那畜生绳之以法!”
李成蹊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李兄果然雷厉风行。既然如此,我便不多言了,祝你此行一帆风顺,为百姓讨回公道!”
“多谢李兄吉言!”李慕拱手道谢,随即转身跨上马背,疾驰而去。
此事很快在京城里传了开来,皇帝、太后以及众朝臣也都得到了消息。
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显然对高浩的罪行感到愤怒。而太后则是一脸担忧,她知道高浩是皇后的母家,此事恐怕会牵连到皇后。
太子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去找皇后商量对策。他急匆匆地走进皇后的寝宫,只见皇后铁青着脸坐在那里,显然已经得知了外面的风声。
“母后,现在该怎么办?”太子焦急地问道:“高家的事情已经闹得满城风雨,如果父皇真的动怒,恐怕会牵连到我们。”
皇后沉默了半天,没有说话。她心中清楚,这次高浩的事情确实闹得太大了,连太子都感到了危机。
太子咬紧了牙关,眼神中透露出决绝:“母后,我们绝不能因为高家的事情受到牵连。父皇一直对我颇有微词,他正愁没有机会发作我呢。”
皇后闻言,心中一沉。她虽然已经有所准备,但听到太子如此冷血的话语,还是感到难以置信。
她直直地盯着太子,仿佛要看穿他的内心:“你必须想办法保住高家众人的性命,哪怕放弃高家所有的一切都在所不惜!”
太子却摇了摇头,不赞同地说:“母后,高家总要留下点什么。如果我们完全放弃,父皇肯定不会满意。我们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在这场风波中全身而退。”
皇后听他这么说,再也忍不住了,她冷哼一声,语气中带着失望和愤怒:“你这么说,真是太让高家的人寒心了。”
“他们曾经为你付出那么多,现在你却要弃他们于不顾。你这样做,以后还有谁会真心追随你?”
太子被皇后的话触动了内心,他冷静下来,看向皇后:“母后教训得是。我确实不能太过冷血。只是这件事非常棘手,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皇后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求助太后。她是高家的女儿,肯定也不希望看到高家落得如此下场。”
“而且,她肯定也不愿意看到李成蹊如今活得这么风光。”
太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母后说得有理。我这就去找太后商议此事。”
皇后嘴角微勾,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太后近来倒是安分得很,若不是太子你提起,我几乎都要忘记她还在宫中了。这可真不像她的性子。”
太子闻言,眉头微皱:“母后何出此言?太后她老人家向来深居简出,难道这次真的有什么异样?”
“哼,”皇后轻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屑:“从慈宁宫里传出的消息说,太后最近夜夜做噩梦,整个人消瘦了许多。”
“想她年轻时也是个厉害角色,如今老了,竟然开始相信鬼神之事,真是可笑。”
太子听后,心中虽有些不信,但不知怎的,却感到一股莫名的寒意。他下意识地紧了紧衣领,仿佛能抵御那股从心底升起的冷意。
慈宁宫内,太后疲惫地揉了揉额头,近日来白天晚上的失眠让她显得憔悴不堪。伺候在她身旁的嬷嬷看着她这般模样,心中忧虑不已。
“太后,您这般下去可不行,要不要请位大师进宫做法,驱驱邪气?”嬷嬷试探着问道。
太后闻言,沉默了片刻,缓缓点头:“去吧,安排一下。”
嬷嬷应声退下,急忙去安排请大师的事宜。太后闭上眼睛,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然而心中的恐惧却如影随形。
这时,一个小太监悄无声息地进了寝殿,他环顾四周,见无人注意,便悄悄将香炉熄灭,随后又迅速离去。这一切都被太后看在眼里,但她并未声张。
朝堂上,众臣议论纷纷,关于高家一事的讨论异常激烈。
一部分朝臣痛踩高家,认为其罪行累累,必须严惩不贷;另一部分则出面为高家说话,觉得高家乃世家大族,多人涉案也许是管理不严,情有可原,不应一概而论。
还有一部分人则是保持中立,静观其变,仿佛在看一场热闹的大戏。
李成蹊站在朝堂之上,面无表情地听着各方的争论。他本不打算掺和这场纷争,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总有人不肯放过他。
“陛下!”一位御史大步流星地走出班列,声音洪亮:“臣有本奏!”
皇帝微微颔首,示意御史继续。
御史慷慨陈词:“此次高家之事,由大理寺揭发,臣却觉得此事颇有蹊跷。高家乃世家望族,人多势众,出此纰漏,或许只是个别族人行为不端。”
“怎能因此就将高家所有人查办?这与理不合,也有违我朝以仁治国之本!”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众人皆知这位御史素来与李成蹊不和,此刻他矛头直指大理寺,显然是意有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