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 > 第155章 岁末

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 第155章 岁末

    在西山工坊之中,朱高炽仿若踏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奇世界。工坊里,各类从未见过的生产设备,精妙的温度计、神奇的工艺令人目不暇接,规整的道路纵横交错,此前从未在大明出现的产品更是彰显着无尽的创造力。

    而这工坊新颖独特的建设经营模式,更是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朱高炽心中明了,王珏能在短短时光内,从一介平凡布衣崛起,带着二狗缔造出如此大规模的产业,养活众多工人,这其中固然有自己世子身份所给予的庇佑。若无这层身份的护持,王珏想要达成这般成就,必定会遭遇重重艰难险阻,仿若逆水行舟。

    然而,归根结底,最为关键的还是王珏自身那些多如繁星的奇思妙想。恰似那能点石成金的神奇妙手。换做旁人,即便有外力扶持,若自身缺乏这份独特的才情与智慧,亦是难以铸就如此辉煌。

    朱高炽的思绪不禁飘飞,心中万分庆幸当年守城之时发现了王珏这等奇才,他深知,有了这西山工坊的范例,若能在大明各地予以复制推行,再加上那令人惊叹不已的柏油路,一旦其如脉络般铺设至大明的每一寸土地,无疑将引领大明迈入一个全新的纪元。彼时,百姓的生活将会更加富足安康,国家的实力亦会如旭日东升般愈发强盛。

    只是,这般宏伟之事,仅靠与父皇书信往来实难阐述详尽。况且,其中涉及皇家产业,说起来亦算是皇家私事,自是适宜关起门来,于自家人之间细细商议。

    此刻的朱高炽,满心无比渴望奔赴京师,与父亲朱棣促膝详谈,将心中所思、所盼、所谋一一倾诉。然如今未得皇命,他亦不敢擅自离开北京,只能将这炽热的渴望深埋心底,静候合适时机。

    待送走了朱高炽,王珏见工坊这边诸事皆井然有序,仿若一部精密的仪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他心中稍安,遂决定回庆寿寺。

    年关将至,每一寸空气似乎都弥漫着岁末特有的气息。王珏一念及即将前往京师为官,心中便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与彷徨。他不知将来该如何在朝堂和官场中寻得立足之地,亦不知该如何妥善自处。在这困惑与不安的驱使下,他唯有前往庆寿寺,向自己的师父道衍寻求解惑之道。

    王珏于庆寿寺中寻得道衍,目光中满是诚挚与迷茫,轻声问道:

    “师父,弟子对官场之事全然懵懂,犹如置身于黑暗之中,不见一丝光亮。今后入朝为官,该如何在朝堂中立足?还请师父为弟子拨开迷雾,指明方向。”

    道衍闻言,微微垂首,略作思量。那深邃的眼眸中似有智慧的波光流转,片刻后,他缓缓开口说道:

    “为官之道,其核心要旨自是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此点为师对你倒无甚担忧。你生性淡泊良善,且有那功成不居的谦逊品德。以你的才情与操守,决然不会涉足搜刮民脂民膏之事。仅这一点,便能为你免去诸多官场烦扰与灾祸。”

    道衍稍作停顿,目光中透着一丝凝重,继而说道:“再者,便是派系之事。朝中文武百官犹如繁星密布,派系林立,错综复杂。你身处其中,亦难以独善其身。你最早为世子所用,日后自会被视作世子一系的近臣。如此一来,你需有所筹谋。一方面,要与支持世子的官员紧密交好,彼此扶持,共图大业;另一方面,行事务必谨慎小心,切不可肆意妄为,以免在朝中无端树敌,亦不可授人以柄,为自己与世子招来祸端。

    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无论何时,你需牢记,即便世子被封为太子,这大明江山的主宰者仍是陛下。陛下,才是你最为坚实、最为强大的靠山。为师虽一直为陛下效力,然不曾涉足京城厰太深,亦不知晓太多。所能教导于你的,便是这些了。”

    王珏听闻师父之言,轻轻叹了口气,面上满是懊恼之色,说道:

    “弟子近来所烦恼的,正是此事。朝中官员的关系犹如一团乱麻,错综复杂,弟子着实担心难以应对自如。相较之下,倒不如留在北京,安心经营工坊产业,反倒自在逍遥。”

    道衍闻得王珏此言,不禁哈哈一笑,那笑声穿透寺庙的静谧,回荡在空气中。他说道:

    “莫说你这初涉官场之人,便是为师,又何尝不想长留这庆寿寺呢?如今陛下已然稳固皇位,根基深厚,为师亦觉是时候功成身退了。正好可于此潜心钻研佛学,体悟无上智慧。朝堂之上,自有文武百官辅佐陛下,共理朝政,维持这大明江山的繁荣昌盛。”

    王珏凝视着自己的师父,他知晓道衍所言绝非虚言。他恭敬说道:

    “陛下对师父甚为倚重,犹如梁柱之于大厦。怎能容师父轻易避世清修,如此岂不是埋没了师父的一身绝世才智?依弟子愚见,陛下日后对师父必定还有重用,师父于这大明的意义非凡,不可轻离。”

    道衍闻言,只是轻轻一笑,似不愿再继续此话题。他话锋一转,说道:

    “你来的恰是时候。前几日马和来信,言其刊印了《佛说摩利支天经》,并恳请为师撰写题记,且表明了拜师之意。为师见他一心向佛,诚心可嘉,便决意收他入门。已然回信告知他,此后马和便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马和在靖难之役中,追随陛下南下,战功赫赫,如今更是位居内官之首,备受陛下信任,委以重任。为师知晓你与他关系甚笃,今后又同为为师弟子,想必会更加亲近。于朝中行事,亦能彼此照应,多些便利。”

    王珏闻得此言,顿时大喜过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仿若孩童得了心仪已久的宝物。他激动说道:

    “恭喜师父收得佳徒。马大哥向来心怀赤诚,且一心向佛,日后定能传承师父的佛学衣钵,将佛法弘扬光大。”

    道衍呵呵一笑,摆了摆手,说道:“行了行了,年关将近,你且将你的那些产业好生打理一番。莫要等到陛下旨意一下,你这边却还遗留一堆烂摊子,手忙脚乱。”

    王珏赶忙拜倒,恭敬说道:“师父放心,弟子已将诸事安排妥当。即便离开之后,北京这边的产业亦有专人悉心打理,定不会出丝毫差池。”

    年关岁末,这个特殊的时节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而言,有着非凡而独特的意义。它宛如一道分水岭,意味着一年的辛勤耕耘与忙碌奔波已然进入了最后的收官阶段。

    这一年里,所有的喜悦、收获、烦恼和遗憾,都将随着新年的到来而缓缓落幕,画上一个暂时的句点。而许多悬而未决之事,亦仿若被这岁末的浪潮推动着,需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予以解决,以便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开启新的篇章。

    此时的朱棣,亦深知必须确定太子之位的归属。此事犹如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早先太子之位未定,淇国公丘福多次进言,称朱高煦战功卓着,应立其为太子。朱棣对次子心中亦有偏爱之情。朱高煦生性勇猛,在诸多战役中皆表现出非凡的果敢与决断,仿若一把锋利的宝剑,锋芒毕露。

    然而,朱棣亦深知,废长立幼于情于理皆难以服众,更何况朝中大臣大部分皆倾向于拥立长子高炽为太子。高炽生性仁孝,心怀宽厚,犹如温润美玉,德行无缺。且其处理政务时,展现出的睿智与沉稳,亦令人赞叹。

    十二月十九日,朱棣私下召见解缙,与其论及太祖文集之事。待议事完毕,朱棣又提及立太子之事。

    解缙面容严肃,义正言辞地说道:“皇长子仁孝,此乃天下皆知之事。其德行操守,深得人心,当立为太子。”

    朱棣听闻此言,面上并无甚反应。这般类似的理由,他已听过太多遍,耳朵都似起了茧子。

    解缙见皇上毫无表态之意,心中焦急万分,思绪如飞转的陀螺。突然,他灵机一动,仿若一道灵光闪过脑海。他急忙叩头,高声说道:“好圣孙。”

    圣孙者,朱瞻基也。朱瞻基自出生之时,便伴有祥瑞降临,仿若天赐神子。其自幼聪慧过人,举止不凡,展现出非凡的帝王之姿。

    朱棣一听解缙提及自己的宝贝孙子,心中顿时感慨万千。他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的无限希望,那是一幅江山永固、繁荣昌盛的宏伟画卷。长子朱高炽本就才能出众,德行完备,再加上这聪慧绝伦的宝贝孙子,为了这大明江山的千秋万代,传承不息,朱棣心中终于有了决断。

    他微微点头,示意解缙退下。解缙见太子之位总算是尘埃落定,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欣然领命告退。

    朱棣亦决定年后便正式册立太子,组建东宫,如此一来,亦可避免朝堂之上因太子之位悬而未决而导致人心离散,暗潮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