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最强藩王造反,老朱喜当太上皇! > 第221章 推行佛教!

最强藩王造反,老朱喜当太上皇! 第221章 推行佛教!

    应天府,皇宫。

    朱权坐在龙椅上,他的面前,铺着一张巨大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蒙古各部的分布。

    蒙古地区广袤无垠,部落众多,且各部之间纷争不断,这让朱权在处理蒙古事务时,需要仔细斟酌。

    不过听着探子传来的军报,朱权笑的乐不可支。

    大明还没用力,蒙古就要倒下了。

    不过,蒙古诸族,虽已归顺大明,但其心未定,部落纷争不断。

    王艮明白了朱权的想法,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草原民风彪悍,难以用武力完全征服。臣建议推行教化,以汉族文化同化蒙古。”

    “王卿啊,这得需要几年呢?”

    王艮摇摇头。

    “不会是十几年吧?”

    王艮翻了翻白眼,无奈道:“殿下啊,蒙古有沃土千里,五百万百姓,难道您想只用十几年的功夫,就彻底把蒙古收回来吗?”

    朱权嗤了一声,震惊道:“难不成需要几十年?那朕不是老了吗?”

    “几十年也做不成,最起码需要三世,齐心协力,才能彻底的消除蒙古之患。”

    王艮淡然的说了出来,自古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更何况,是治理与大明有世仇的蒙古呢?

    姚广孝冷哼一声,斜瞥王艮,眼中尽是不屑之色。

    “陛下,王艮乃腐儒之言,虽有些道理,但是却见效甚微!臣有一计,可用二十年的时间,掰断蒙古的爪牙,磨掉蒙古的血性,让他们彻底成为大明之民!”

    “道衍有什么良策?”

    姚广孝目光如炬,直视朱权,缓声道:“臣建议不仅推行儒学,还要推行一种学说。”

    朱权一愣,看到姚广孝眼中的精芒,不禁一愣,低声问道:“难不成是佛学?”

    “陛下大才啊,如今已经会抢答了!”

    姚广孝大喜,叫道:“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啊,蒙古虽难以武力完全征服,但可借宗教之力,以柔克刚。”

    “如今蒙古崇信藏传佛教格鲁派。若我朝能大力推行佛教,扶持蒙古地区的寺庙和僧侣,以宗教之力安抚民心,必能收到奇效。”

    王艮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急声道:“陛下,不可啊!”

    “难道您忘了南北朝之祸吗?佛教乃西方小学,焉能与儒家大学相提并论?这妖僧明显包藏祸心,是不是借机宣扬佛学?”

    “放屁,贫僧佛释道三者皆通,不过贫僧向来瞧不起佛学,又怎么会宣扬佛学呢?”

    “那你这是什么意思?”

    姚广孝冷哼一声,把目光移到朱权身上,冷声道:“你这腐儒,给你说了也不明白,唯有当今陛下,才能明白究竟是什么用意。”

    朱权咂咂嘴,姚广孝真不愧是妖僧之名啊。

    尽是一些阴诡之计。

    不过却很有用。

    蒙古诸族并没有什么文化传承,刻在骨子里的是抢劫基因。而随着喇嘛佛教的传播,很多蒙古人开始信奉佛教,甚至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

    在清朝,皇帝对待蒙古的态度很简单。

    你信佛教,我就让你信个够。

    大清大力推崇佛教,甚至把佛教提升到了国教的高度,并给予达赖和班禅以极高的礼遇,以此笼络蒙古信徒。

    到了清末,整个蒙古地区的佛教寺庙超过了两千座。

    大清鼓励蒙古人当喇嘛,号召每户选送聪明伶俐的男孩出家当喇嘛。

    当喇嘛后,可以不用干活,不用服役,不用纳税,吃喝不愁,吸引力相当大。

    于是家家户户争相送孩子当喇嘛。

    据说最猛的时候,喇嘛人数占整个蒙古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样一来,就利用佛教剔除了蒙古人英勇尚武的基因,将其驯化成逆来顺受的羔羊。

    大建寺庙,导致大量财富被浪费,严重破坏了草原的经济发展。

    鼓励聪明健壮的男孩当喇嘛,使得蒙古人口锐减,人种劣化。

    朱权将这一切前因后果讲了出来,王艮目瞪口呆,狐疑的看着姚广孝,这妖僧从小是吃什么草料长大的?

    为什么一肚子的坏水?

    要是生在三国时期,一定能和贾诩、程昱相提并论。

    “陛下真要这么做?恐怕有伤天和吧?”

    朱权摇摇头,拍着胸脯说道:“朕是什么人?是这天下共主,岂能用这种阴险毒辣的计谋?你未免太看轻朕了!”

    王艮顿时松了一口气。

    “但是……”

    朱权叹口气,摇头道:“佛教讲究慈悲为怀,众生平等,若能借此安抚蒙古百姓,让他们心向我朝,自然能长治久安,这也是为了蒙古好啊!”

    姚广孝露出了笑容。

    “传旨下去,命礼部会同理藩院,着手推行佛教于蒙古地区。凡蒙古诸部,愿归顺我朝者,皆可修建寺庙,供奉佛像。”

    “朕要让佛教的慈悲之光,照亮蒙古大地。”

    “是!”

    门外的户部尚书卓敬擦着脸上的汗水,正焦急的等待着,他的手中拿着一份奏折,详细列出了国库的收支情况,以及各项计划所需的巨额资金。

    朱权登基不过半年,就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计划,包括修建水利、推广教育、加强边防等。

    虽然这些事情很重要,关系着大明的长治久安。

    可是每一件都是耗资巨大的工程,若同时推进,国库必将空虚。

    卓敬叹口气,他殚精竭虑的研究各项开支,终于能勉强推行这些计划。

    他急忙进宫禀报,不求能获得多少嘉奖,只要能得到朱权的认可,这些苦差事也算没有白干。

    正巧这时,姚广孝和王艮走出了房门,两人还不断争辩着。

    本来卓敬还不在意,但是听到两人说要在草原推行佛教。

    甚至打算兴建上千座庙宇……

    “嗯?这得花多少银子?”

    卓敬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