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 第170章 宝玉续《庄子》隐含的思想
热门推荐:
九九重生
重生操控天下:我的异能觉醒了
年代:从下乡后开始的咸鱼生活
校园青春之混的那些年
极寒天灾:开局获得智能冰屋
何大清,你知道我这些年怎么过的
我的枪附加百种特性
四合院之狂怼众禽,享飞扬人生
大商:我只想教书可是他们叫我圣
宝玉所续写的庄子《南华经》隐含着怎样惊天的思想?
上回看了宝玉所读之《南华经》,解析了作者引用这篇《胠箧》原文与黛玉,宝钗,对之不同的处理方式的隐喻,这回来看宝玉所写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事情的起因是袭人,麝月等丫鬟与他置气,导致他做什么事都不顺利,非常郁闷。
原文写:只见袭人睡在外头炕上,麝月在旁边抹骨牌。宝玉素知麝月与袭人亲厚,一并连麝月也不理,揭起软帘自往里间来。
麝月只得跟进来。宝玉便推他出去,说:“不敢惊动你们。”麝月只得笑着出来,唤了两个小丫头进来。宝玉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天。
这是宝玉平常使唤的那些丫鬟都不好使了,只有一个四儿到跟前伺候,作者写“谁知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
偏偏这里脂批却说她【: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盖四字误人甚矣。被误者深感此批。】”
这其实写的就是大明王朝末期朝堂之上的党争激烈,各部相互倾轧,导致明朝遇到任何事情,都有人拖后腿,事情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到了崇祯后期,国家已经无人可用,难得换一个官员上来也是个不干正事的。
这一段是在第二十一回,我们前文里已经知道,紧跟着二十二回写的就是李自成进京,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了。
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这些为宝玉做事的丫鬟还在赌气相互争斗,所以宝玉就感觉这些人其实都是累赘,正是他们的各种牵绊使自己如坠罗网,困守陷阱。
当宝玉读《庄子》读到“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
他从中悟出来一些道理,于是趁着酒兴,不禁提笔续曰: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
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
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宝玉所写内容的意思是:焚花散麝,花这里指花袭人,麝是麝月,这就是把他们都解散了去吧,这样大家就自然守规矩了。
因为他们二人是专门规劝宝玉的,宝玉想要出门做什么,袭人总是劝他,宝玉有什么事做的不好,麝月也总是说他。把他们都毁灭,就没有这些是非对错了,所以叫“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
不要贪恋宝钗的美貌,也不要在意黛玉的灵窍,也就是如果没有他们,我就不必去比较他们谁好谁差了,正是因为在意黛玉的灵窍,又觉得宝钗也很美,我被他的美貌所欺骗了,才会有如此多的烦恼!
所以干脆把他们都毁灭,没有这二人,这样我也就“无恋爱之心矣,无才思之情了。
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参商是两颗星星,参星在西,商星在东,二星是轮流出现在天空,从不同时出现,常用来比喻彼此感情不和睦。
让袭人与麝月都散去,这样不必面对他们暖心的规劝,也不会彼此感情不和,互相置气而导致正经该做的事都没有做了。
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张其罗即古代张网捕猎,穴也是困住猛兽的陷阱,就是用这些来比喻袭人,麝月,黛玉,宝钗,正是因为他们的各种是非阻碍了宝玉,使他迷眩缠馅。
所以宝玉最终悟到的是干脆把他们都毁灭,不需要他们,这与庄子这篇原文所含的思想是一样的。
在宝玉续庄子之后有【蒙侧批:敢续!】【庚辰眉批:趁着酒兴不禁而续,是作者自站地步处,谓余何人耶,敢续《庄子》?然奇极怪极之笔,从何设想,怎不令人叫绝?己卯冬夜。】
【庚辰眉批:这亦暗露玉兄闲窗净几、不寂不离之工业。壬午孟夏。】
【庚辰双夹批:直似庄老,奇甚怪甚!
我们知道,庄子是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大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所以这里多个批语表示惊讶,宝玉居然敢续《庄子》。
而对宝玉,作者说他“愚顽怕读文章,”他是不喜欢读书的一个公子,但是在真正写他的时候呢,他的文采又是超凡脱俗的,还续的很像庄老。
这里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与思想方面的功力,可见作者绝不会是一个普通书生。
其实这篇《庄子》的思想,就是不需要什么圣人,那么就没有什么道德的标杆,人人都可以完成自我的升华。不需要什么最顶级的精英,把持着行业的最高点,那么人人都可以自由的发挥,主动参与进来,社会自然会进步。
比如红学把持着解释《红楼梦》的话语权,他们说红楼梦是写江宁织造曹家的家事,那么他们作为权威,说出的很多话就会束缚住人们的思想。
他们说曹雪芹是在10岁时,曹家被抄之后,搬家到北京成为一个落魄书生,因为感怀家族的衰败而写下了这部巨着,在40岁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所以只有80回,没有完成此书。
还编故事说曹雪芹样样精通,又会作诗写词,又会建造园林,各种儒释道哲学样样都已参透,还是个神医,曾经给朋友治病那是药到病除!
但是这样一个神人居然在30岁写石头记时,开篇就说自己半世潦倒,一事无成。
所以庄子说这种行业的权威就是一种陷阱,罗网,会欺骗,困住普通大众,不了解的人容易被其迷惑,所以庄子说干脆毁灭它,这样大家就都能有自己的思想了。
原文里宝玉续毕,掷笔就寝。宝玉突然悟到这个道理,还有些得意,所以倒头就睡了。
后来宝玉因为劝和黛玉和湘云不成,把二人双双得罪,反被怼了一顿,回来看到自己续写的《庄子》,更觉得续的对了。
那么从反面故事来看,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呢?
前文我们认定宝玉代表国家,也是华夏文明,袭人是伺候他的宦官集团,也就是太监们。
麝月代表的是言官集团,此处林黛玉指明朝的皇帝,薛宝钗指清朝的皇帝。
我们看当时的情况,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领军直逼京城,在这个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国家已经没有了主心骨。
崇祯皇帝唯一信赖的,就是身边的太监们了,只是到了崇祯末年,一直依赖的太监们也不尽心了。
所以作者先写袭人也置气嗔怒不理宝玉。
宝玉无了主意,因见麝月进来,【庚辰双行夹批:偏麝月来,好文章!】便问道:“你姐姐怎么了?”【庚辰双行夹批:如见如闻。】麝月道:“我知道么?问你自己便明白了。”
这里写完袭人写麝月,她代表的是明朝的御史言官,他们在关键时刻也是坏事。当时,李自成攻陷大同,崇祯有南迁的念头,如果这一政策实施,崇祯朝廷还可以续命。
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激烈谏阻,坚决主张固守北京,导致这件事无法进行。这些言官官位不高,权利却大,可以出言反对一切政策,但是他们却不负责给出解决办法。
宝玉此处对麝月无奈,是作者对此的真实还原。
之后的二十二回宝玉是经过了史湘云,林黛玉,使性弄气,薛宝钗的生日之后,觉得自己续的对,就应该这样,这就是宝玉悟禅,只不过这次没能彻底悟透。
那么在反面就是华夏经过崇祯十七年甲申国难之后,所悟出来的道理:那就是国家不需要什么太监,言官,皇帝,这些人的存在,只会扰乱国家,打破社会的进步。
所以这回宝玉所续写的部分,其实就是教科书里所写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体现。
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作者的一种超前思想的体现,是作者经历了明末的亡国和几乎文化灭种之后,是对这个华夏文明走到绝路时的破局之法的思考。
要知道,这套封建皇帝制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这是一种何等富有前瞻性的,大胆的想法。
也就是如果国家没有皇帝,那么这个政权就不会因为皇帝的一举一动,而导致国家的动乱,衰败或直接灭亡。没有太监们的从中生事,没有言官的各种反对,国家行政是不是就会有效很多?
书中用血淋淋的历史如实的告诉了我们,儒释道法以及之前的那套皇帝制度都救不了华夏,另外又极度隐晦的告诉我们,毁灭这套帝制,毁灭这个封建制度,或许才是我们的出路。
这一点也在大约三百年后,得到了历史的验证,从辛亥革命开始,我们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和新文化运动,并喊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
只不过如今的我们看待历史不应该站在上帝视角去批判,而是应该尊重历史现实,曾经的华夏文明虽然在明末时期走到末路,但是也不能因此否认他们曾经创造的辉煌。
曾经我们正是靠着这些儒释道法医家的思想,建立起秦汉王朝,隋唐帝国,大明江山。我们也是要征服全世界的,是那个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我汉土的帝国。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我中国的皇帝,周围的小国都要臣服。
上回看了宝玉所读之《南华经》,解析了作者引用这篇《胠箧》原文与黛玉,宝钗,对之不同的处理方式的隐喻,这回来看宝玉所写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事情的起因是袭人,麝月等丫鬟与他置气,导致他做什么事都不顺利,非常郁闷。
原文写:只见袭人睡在外头炕上,麝月在旁边抹骨牌。宝玉素知麝月与袭人亲厚,一并连麝月也不理,揭起软帘自往里间来。
麝月只得跟进来。宝玉便推他出去,说:“不敢惊动你们。”麝月只得笑着出来,唤了两个小丫头进来。宝玉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天。
这是宝玉平常使唤的那些丫鬟都不好使了,只有一个四儿到跟前伺候,作者写“谁知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
偏偏这里脂批却说她【: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盖四字误人甚矣。被误者深感此批。】”
这其实写的就是大明王朝末期朝堂之上的党争激烈,各部相互倾轧,导致明朝遇到任何事情,都有人拖后腿,事情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到了崇祯后期,国家已经无人可用,难得换一个官员上来也是个不干正事的。
这一段是在第二十一回,我们前文里已经知道,紧跟着二十二回写的就是李自成进京,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了。
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这些为宝玉做事的丫鬟还在赌气相互争斗,所以宝玉就感觉这些人其实都是累赘,正是他们的各种牵绊使自己如坠罗网,困守陷阱。
当宝玉读《庄子》读到“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
他从中悟出来一些道理,于是趁着酒兴,不禁提笔续曰: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
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
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宝玉所写内容的意思是:焚花散麝,花这里指花袭人,麝是麝月,这就是把他们都解散了去吧,这样大家就自然守规矩了。
因为他们二人是专门规劝宝玉的,宝玉想要出门做什么,袭人总是劝他,宝玉有什么事做的不好,麝月也总是说他。把他们都毁灭,就没有这些是非对错了,所以叫“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
不要贪恋宝钗的美貌,也不要在意黛玉的灵窍,也就是如果没有他们,我就不必去比较他们谁好谁差了,正是因为在意黛玉的灵窍,又觉得宝钗也很美,我被他的美貌所欺骗了,才会有如此多的烦恼!
所以干脆把他们都毁灭,没有这二人,这样我也就“无恋爱之心矣,无才思之情了。
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参商是两颗星星,参星在西,商星在东,二星是轮流出现在天空,从不同时出现,常用来比喻彼此感情不和睦。
让袭人与麝月都散去,这样不必面对他们暖心的规劝,也不会彼此感情不和,互相置气而导致正经该做的事都没有做了。
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张其罗即古代张网捕猎,穴也是困住猛兽的陷阱,就是用这些来比喻袭人,麝月,黛玉,宝钗,正是因为他们的各种是非阻碍了宝玉,使他迷眩缠馅。
所以宝玉最终悟到的是干脆把他们都毁灭,不需要他们,这与庄子这篇原文所含的思想是一样的。
在宝玉续庄子之后有【蒙侧批:敢续!】【庚辰眉批:趁着酒兴不禁而续,是作者自站地步处,谓余何人耶,敢续《庄子》?然奇极怪极之笔,从何设想,怎不令人叫绝?己卯冬夜。】
【庚辰眉批:这亦暗露玉兄闲窗净几、不寂不离之工业。壬午孟夏。】
【庚辰双夹批:直似庄老,奇甚怪甚!
我们知道,庄子是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大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所以这里多个批语表示惊讶,宝玉居然敢续《庄子》。
而对宝玉,作者说他“愚顽怕读文章,”他是不喜欢读书的一个公子,但是在真正写他的时候呢,他的文采又是超凡脱俗的,还续的很像庄老。
这里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与思想方面的功力,可见作者绝不会是一个普通书生。
其实这篇《庄子》的思想,就是不需要什么圣人,那么就没有什么道德的标杆,人人都可以完成自我的升华。不需要什么最顶级的精英,把持着行业的最高点,那么人人都可以自由的发挥,主动参与进来,社会自然会进步。
比如红学把持着解释《红楼梦》的话语权,他们说红楼梦是写江宁织造曹家的家事,那么他们作为权威,说出的很多话就会束缚住人们的思想。
他们说曹雪芹是在10岁时,曹家被抄之后,搬家到北京成为一个落魄书生,因为感怀家族的衰败而写下了这部巨着,在40岁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所以只有80回,没有完成此书。
还编故事说曹雪芹样样精通,又会作诗写词,又会建造园林,各种儒释道哲学样样都已参透,还是个神医,曾经给朋友治病那是药到病除!
但是这样一个神人居然在30岁写石头记时,开篇就说自己半世潦倒,一事无成。
所以庄子说这种行业的权威就是一种陷阱,罗网,会欺骗,困住普通大众,不了解的人容易被其迷惑,所以庄子说干脆毁灭它,这样大家就都能有自己的思想了。
原文里宝玉续毕,掷笔就寝。宝玉突然悟到这个道理,还有些得意,所以倒头就睡了。
后来宝玉因为劝和黛玉和湘云不成,把二人双双得罪,反被怼了一顿,回来看到自己续写的《庄子》,更觉得续的对了。
那么从反面故事来看,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呢?
前文我们认定宝玉代表国家,也是华夏文明,袭人是伺候他的宦官集团,也就是太监们。
麝月代表的是言官集团,此处林黛玉指明朝的皇帝,薛宝钗指清朝的皇帝。
我们看当时的情况,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领军直逼京城,在这个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国家已经没有了主心骨。
崇祯皇帝唯一信赖的,就是身边的太监们了,只是到了崇祯末年,一直依赖的太监们也不尽心了。
所以作者先写袭人也置气嗔怒不理宝玉。
宝玉无了主意,因见麝月进来,【庚辰双行夹批:偏麝月来,好文章!】便问道:“你姐姐怎么了?”【庚辰双行夹批:如见如闻。】麝月道:“我知道么?问你自己便明白了。”
这里写完袭人写麝月,她代表的是明朝的御史言官,他们在关键时刻也是坏事。当时,李自成攻陷大同,崇祯有南迁的念头,如果这一政策实施,崇祯朝廷还可以续命。
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激烈谏阻,坚决主张固守北京,导致这件事无法进行。这些言官官位不高,权利却大,可以出言反对一切政策,但是他们却不负责给出解决办法。
宝玉此处对麝月无奈,是作者对此的真实还原。
之后的二十二回宝玉是经过了史湘云,林黛玉,使性弄气,薛宝钗的生日之后,觉得自己续的对,就应该这样,这就是宝玉悟禅,只不过这次没能彻底悟透。
那么在反面就是华夏经过崇祯十七年甲申国难之后,所悟出来的道理:那就是国家不需要什么太监,言官,皇帝,这些人的存在,只会扰乱国家,打破社会的进步。
所以这回宝玉所续写的部分,其实就是教科书里所写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体现。
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作者的一种超前思想的体现,是作者经历了明末的亡国和几乎文化灭种之后,是对这个华夏文明走到绝路时的破局之法的思考。
要知道,这套封建皇帝制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这是一种何等富有前瞻性的,大胆的想法。
也就是如果国家没有皇帝,那么这个政权就不会因为皇帝的一举一动,而导致国家的动乱,衰败或直接灭亡。没有太监们的从中生事,没有言官的各种反对,国家行政是不是就会有效很多?
书中用血淋淋的历史如实的告诉了我们,儒释道法以及之前的那套皇帝制度都救不了华夏,另外又极度隐晦的告诉我们,毁灭这套帝制,毁灭这个封建制度,或许才是我们的出路。
这一点也在大约三百年后,得到了历史的验证,从辛亥革命开始,我们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和新文化运动,并喊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
只不过如今的我们看待历史不应该站在上帝视角去批判,而是应该尊重历史现实,曾经的华夏文明虽然在明末时期走到末路,但是也不能因此否认他们曾经创造的辉煌。
曾经我们正是靠着这些儒释道法医家的思想,建立起秦汉王朝,隋唐帝国,大明江山。我们也是要征服全世界的,是那个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我汉土的帝国。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我中国的皇帝,周围的小国都要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