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退位让贤 > 第一百七十四章 爱好和平的宝岛人民!朝野争议!

退位让贤 第一百七十四章 爱好和平的宝岛人民!朝野争议!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马和深刻领悟了“以理服人”的真谛,亦见识了宝岛百姓“箪食壶浆”迎王师的温情场景。

    大明海军舰炮的轰鸣,如同天籁之音,震撼了岛屿的每一个角落。

    令宝岛百姓们对这支远道而来的军队,生出了前所未有的善意与敬畏。

    朱允熥引领大明海军舰队,沿着海岸线缓缓南下,如同巨龙游弋于碧波之上。

    而马和则率领精锐陆战队,于陆地上并行南下,双管齐下,所向披靡。

    每当遭遇心存疑虑或抗拒的部落与势力,马和便向海上发出信号,大明海军即以雷霆万钧之势,表演什么叫炮如雨落,给予对方一次难忘的“礼遇”。

    这“以理服人”的举措,竟意外地收获了奇效。

    宝岛上的部落首领与百姓,纷纷以最淳朴的热情,迎接大明军队的到来。

    沿途所过之处,歌声与舞蹈交织成欢乐的海洋,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寸土地,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份和平与喜悦所拥抱。

    至于和大明军队打仗?

    那当然是不存在的。

    宝岛上的各部落首领和百姓,都十分爱好和平,怎么会和大明的军队打仗呢?

    马和深谙此道,故而在展示大明火炮之震撼威力的同时,也不时地安排了一场场火枪射击的壮观表演。

    一排排身着铠甲的大明将士,如松林般挺立,齐刷刷地举起火枪,对准远方的靶心,随着一声令下,枪声如雷贯耳,靶标应声而落。

    更有甚者,靶标换成了活蹦乱跳的猪牛羊,枪声响起,便尽皆倒地而亡。

    精准无误的射击,恐怖可怕的威力,让在场所有人瞠目结舌。

    见识了大明将士的射击技术和火枪威力之后,宝岛百姓对大明军队的到来,就更加兴高采烈的欢迎了。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

    东夷岛上的势力,大抵可以分成几股。

    一是原来的土著原住民。

    他们的祖辈在数千年前,即从大陆搬到了东夷,因而形成了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二是从宋元以来,自福建等地横渡海峡,来到东夷的人。

    这些人主要是为了躲避战祸,苛税,才远走海外求生,来到了东夷。

    其三则是各类不法商人,海盗,甚至零零散散的倭寇等。

    从心底里最欢迎大明军队的,首推土著原住民。

    这些原住民仍是部落生活。

    在他们看来,大明派过来的人,只要不进入自己的村庄抢夺财产就行。

    其他的,便与自己无关了。

    特别是知道大明军队还有神奇的枪支大炮以后。

    他们对大明军队便只有尊敬和崇拜了。

    毕竟,原始部落的人信奉强者为王的生存法则。

    既然大明军队比自己的部落强大,臣服于对方就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

    可那些从福建等地逃难来东夷的人,对大明军队的观感就很复杂了。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并不想接受朝廷和官府的统治。

    在他们的记忆里,朝廷和官府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欺压,交不完的苛捐杂税,服不完的徭役。

    好在朱允熥已经下令,未来十年免征所有除商税之外的其他一切税务,也不服任何徭役,才让他们的心稍稍安定了一点。

    再加上亲眼目睹大明海军的船坚利炮,他们自知抵抗无用,也很快就接受了现实。

    唯一的例外,便是那些不法商人,海盗和倭寇。

    这些人以前在岛上各地占据了不少据点,从事不法买卖。

    他们的业务,甚至还包括屠戮土著部落,将土著中的壮年男子抓去做奴隶,贩卖去海外。

    他们也就成了大明军队的重点打击对象。

    土著部落早就对这些人恨之入骨。

    大明军队的行为,顿时就得到了土著部落的热烈欢迎。

    开始的时候,许多土著部落还有些害怕,担心大明军队胡作非为。

    只是迫于枪支大炮的威力,才不得不臣服。

    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大明军队真的对他们秋毫无犯,仅仅打击海盗和倭寇,便渐渐彻底改变了态度。

    甚至马和所率领的陆战队还没有前往,那边听到消息后,便已经主动派人前来迎接。

    更有许多部落向他们报信,提供强盗和倭寇的据点所在之地。

    以大明海军陆战队的战力,对付这些强盗和倭寇,自是不费吹灰之力。

    更别说还有土著部落的支持和配合了。

    就这样绕着宝岛而行,一路皆是望风而降,传檄而定。

    到了南部之后,海军才前往澎湖列岛,剿灭盘据在海岛上的倭寇。

    ……

    金陵城。

    黄子澄还是坐上了前往倭国的船。

    毕竟,封他为使臣的命令早已下达,他已经没有退路,必须得前往。

    其次,黄子澄还是不死心。

    小股倭寇可能被朱允熥所率领的海军剿灭,但若是倭国派大军前来呢?

    或许未必不能翻盘!

    对于他的离去,并没有太多的人注意。

    此时的朝堂上,正因为朱允熥从前线传来的几道命令而争得面红耳赤。

    第一道命令是沿海附近的卫所不得再固守海岸,要主动出击,去海上巡逻,缉盗。

    第二道命令则是开放海禁,允许百姓从事海上贸易。

    要知道,这两道禁令,当初都是老朱亲自下的。

    而今放开,自然不是小事。

    朝堂上反对的人很多。

    明初的吏治,大体上还是比较清廉的。

    老朱的高压统治下,寻常官员也不敢随意贪污受贿。

    但卫所驻军,却是一个例外。

    在朱标去世之前,老朱其实极少对军中将领用屠刀。

    这个时候的军中将领,许多人皆是有恃无恐,胆大妄为。

    在他们看来,皇帝陛下惩治贪官污吏,针对的都是文官。

    与他们武将没什么关系。

    老朱为什么要下令卫所军不许派船出海巡逻,缉私缉盗?

    难道老朱不知道这样做会使得大明军队处在极为被动的境地,等于自缚手脚和倭寇作战吗?

    作为打了一辈子仗的人,老朱又怎么可能连如此浅显易懂的常识都不知道呢?

    但还是那句话,两害相权取其轻。

    老朱很清楚卫所驻军的尿性。

    真要让他们下海巡逻,缉私缉盗,那恐怕卫所驻军自身,就会成为最大的走私者,最可怕的强盗!

    海防由他们监管巡逻,他们走私谁又能监管呢?

    天高皇帝远。

    没人监管得了。

    不如干脆禁止他们出海。

    如此一来,他们就算想走私牟利,也无能为力。

    驻军在陆地上,只等倭寇一上岸就进行剿灭,还能起到威慑的作用。

    如今若是让他们去海上巡逻,卫所驻军借此打着缉私缉盗的名义,大规模走私甚至去海上做强盗,怎么办?

    朝廷的官员,能去海上监督他们吗?

    若无人监管,腐败变质则是必然之事。

    至于第二道开放海禁的命令,大臣们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从前从事海上贸易的人,大多都是一些亡命之徒,不法分子。

    如今放开,便是放过这些人。

    这其实是事实。

    在严厉的海禁之下,仍然敢冒着违抗朝廷禁令风险,偷偷摸摸去走私的人,肯定不是遵纪守法的良民。

    何况即使抛除这一点,海上贸易的风险仍然很大,台风和海浪的威力,足以令一般人望而却步。

    敢去做这事的人,要么是穷得活不下去了,要么就是胆大包天之徒。

    无论哪一种人,在朝廷官员眼里,都是不稳定因素。

    不能放任这些人坐大。

    第二个理由,那便是开放海外贸易,虽然能给朝廷带来税赋收入,可也会使得很多人去经商,去从事海上贸易,而不是老老实实的耕田种地。

    长此以往,人心浮动,社会就会不稳定,大明江山,也会因此而不稳。

    在后世之人看来,这个理由简直是无稽之谈,荒谬至极。

    但在这个时代许多理学儒生和封建地方看来,这是必须要加以重视预防的事。

    之前朱允熥放开经商限制,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只是大势所迫,他们不敢站出来公开反对。

    如今就再也按耐不住了。

    第三道命令,反对的声浪就更大了。

    因为这道命令是——移民!

    朱允熥下令,朝廷要移民数十万人,开发东夷,充实海防边疆。

    至于移民的来源,便是福建等地的流民,无地之人,或者干脆就是犯了法,被判流放的人。

    福建不比江浙等地。

    这里到处都是穷山恶水。

    八山一水一分田。

    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故而,福建等地的百姓,一直都有去海外讨生活的习惯。

    活不下去了,就会远走海外。

    朱允熥的命令,便是开放并鼓励福建等地的民众,自愿前往东夷,开发东夷。

    经历了元末的战乱,中原大地,很多地方千里无人烟。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移民的事,从来没有停过。

    比如说,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都是在这一时期进行的。

    然而,对于将福建百姓移民海外,却是激起了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对。

    他们纷纷上疏,言辞激烈,担忧移民海外将引发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与后果。

    可惜的是,太孙朱允熥并不在朝中,看不到他们的奏章。

    而老皇帝朱元璋,对此事则采取了罕见的沉默态度。

    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又或是他有意借此考验太孙的执政能力

    在这关键时刻,姚广孝主导下的《大明日报》,再度挺身而出,在报纸上直接刊登了太孙的移民令。

    与此同时,还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将东夷描绘成一处充满机遇与希望的乐土。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东夷之地的向往与憧憬。

    文章见报后,民间舆论顿时轰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