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聊斋志异蕴哲思 > 第59章 虚荣攀比俗风颓,礼义良知尽弃灰

聊斋志异蕴哲思 第59章 虚荣攀比俗风颓,礼义良知尽弃灰

    七律诗词《潋俗之殇:社会风气的沉沦与反思》:

    《潋俗之殇》

    虚荣攀比俗风颓,礼义良知尽弃灰。

    嫁娶奢华情意淡,丧仪铺张悼思哀。

    贪婪冷漠人心变,互助真诚面目摧。

    亟待清流除秽垢,德馨重现暖阳来。

    诠释:

    首联“虚荣攀比俗风颓,礼义良知尽弃灰”,直接点明社会风气的堕落,人们崇尚虚荣、互相攀比,导致良好的礼仪和道德良知被抛弃,风气变得衰败。

    颔联“嫁娶奢华情意淡,丧仪铺张悼思哀”,通过具体描述婚娶和丧葬这两个重要的人生仪式,展现出其中的不良现象。婚礼过于奢华,反而让真情实意变得淡薄;丧礼铺张浪费,真正的哀悼和思念之情却显得悲哀稀少。

    颈联“贪婪冷漠人心变,互助真诚面目摧”,进一步深入剖析,指出人们变得贪婪和冷漠,以往相互帮助、真诚待人的良好品质遭到破坏。

    尾联“亟待清流除秽垢,德馨重现暖阳来”,表达了对改变这种不良风气的急切期待,希望能有清正的风尚清除这些污垢,让美好的品德重新出现,如同温暖的阳光再次照耀。

    整首诗对社会风气沉沦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呼吁社会回归正道,重拾美好风尚。

    一、《周易智慧与社会万象的深度交融:对不良现象的批判与反思》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各种现象层出不穷,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令人忧虑的不良现象。

    《潋俗》这部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地风俗中那些令人痛心的不良行为。它毫不留情地对虚荣攀比、道德沦丧等现象进行批判,深刻揭示了社会风气的堕落。这种堕落并非偶然,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乃是阴阳失调的表现。过度追求外在的虚荣,忽视内在的道德修养,导致了社会正能量(阳)的削弱,而负面风气(阴)却肆意蔓延。

    《辽阳军》以动荡时期的辽阳军故事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象的多变。在战乱的冲击下,社会秩序崩坏,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巨大挑战。这正如周易中所讲的“变易”,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在这变化中,如何坚守正道、秉持良知,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这部作品反映出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矛盾,正是阴阳失衡所带来的恶果。

    《邑人》聚焦于地方上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件,将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暴露无遗。那些欺诈、自私、冷漠的行为,违背了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原则。周易强调“天人合一”,而这些丑恶现象无疑是对这一原则的破坏,使得社会失去了应有的和谐与平衡。

    《单父宰》通过单父宰的故事,尖锐地批判了社会中不合理的行政管理和官员行为。官员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应当遵循中正之道,以公正、廉洁、负责的态度服务民众。然而,不合理的行政管理和官员的不当行为,正如周易中所说的“否卦”,阻塞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导致民众的不满和社会的混乱。

    《富翁》借助富翁的故事,深刻反映了社会上人们对财富的扭曲态度和贪婪的丑态。财富本应是服务于生活的工具,却在人们的过度追求下成为了主宰心灵的枷锁。这与周易所倡导的适度、平衡的观念背道而驰,是人性在欲望面前迷失的表现。

    综上所述,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批判了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而周易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深度解析的智慧和指导思想。我们应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传承优秀的文化理念,以天地人之道的奥秘为指引,努力纠正社会的偏差,追求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美好的未来。

    二、《聊斋志异》之卷九中《辽阳军》《邑人》的原文及白话文

    《辽阳军》原文

    沂水某,明季充辽阳军。会辽城陷,为乱兵所杀;头虽断,犹不甚死。至夜,一人执簿来,按点诸鬼。至某,谓其不宜死,使左右续其头而送之。遂共取头按项上,群扶之,风声簌簌,行移时,置之而去。视其地,则故里也。沂令闻之,疑其窃逃。拘讯而得其情,颇不信;又审其颈无少断痕,将刑之。某曰:“言无可凭信,但请寄狱中。断头可假,陷城不可假。设辽城无恙,吾百口何辞。”令从之。数日,辽信至,时日一如所言,遂释之。

    《辽阳军》白话文故事

    沂水县有个人,在明朝末年被征去充军驻守辽阳。碰上辽阳城被攻破,他被乱兵杀死。头虽然断了,但还没有完全死去。到了夜里,有一个人拿着簿册来,按名字点验众鬼魂。点到这个人时,说他不应当死,叫左右的人把他的头接上,送他回去。于是大家一起取来他的头安在脖子上,一群人扶着他,只听得风声簌簌,走了一段时间,把他放在地上就离开了。他一看这地方,却是自己的家乡。沂水县令听说了这件事,怀疑他是偷跑回来的。把他拘捕审讯,他说出了实情,县令很不相信;又仔细查看他的脖子,没有一点断痕,就要对他用刑。这个人说:“我说的没有可以凭信的,但请把我寄押在狱中。头断了可以假,辽阳城失陷可假不了。假如辽阳城安然无恙,我就是有一百张嘴也无法辩解。”县令听从了他。过了几天,辽阳那边的消息传来,时间和情况跟他说的完全一样,于是就释放了他。

    《邑人》原文

    邑有乡人,素无赖。一日,晨起,有二人摄之去。至市头,见屠人以半猪悬架上,二人便极力推挤之,忽觉身与猪合,而头犹悬,其人惊惧,以刃乱斫,头始落。遂觉屠人一刀一换,瞬息之间,身在案上矣。

    《邑人》白话文故事

    县里有个乡民,一向无赖。一天早上起来,有两个人把他抓走了。到了街市口,看见屠夫把半头猪悬挂在架子上,这两个人就极力推挤这个乡民,忽然他就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猪合在了一起,可是头还悬着。这个人又惊又怕,屠夫用刀乱砍,头才掉了下来。于是他就觉得屠夫每砍一刀就像砍在自己身上一样,瞬息之间,自己已经身在案板上了。

    《单父宰》原文

    青州民某,五旬余,继娶少妇。二子恐其复育,乘父醉,潜割睾丸而药糁之。父觉,托病不言。久之,创渐平。忽入室,刀缝绽裂,血溢不止,寻毙。妻知其故,讼于官。官械其子,果伏。骇曰:“余今为‘单父宰’矣!”并诛之。

    《单父宰》白话文故事

    青州有个百姓,五十多岁了,续娶了一个年轻的少妇。他的两个儿子担心继母再生孩子,趁着父亲喝醉时,偷偷割掉了他的睾丸,并用药粉敷上。父亲醒来后,借口生病没有声张。过了很久,伤口渐渐愈合了。有一天他忽然走进房间,刀割的伤口重新裂开,血流不止,很快就死了。妻子知道了其中的缘故,向官府告状。官府给两个儿子上了刑具,他们果然认罪。官员惊骇地说:“我如今成了‘单父宰’了!”于是将两个儿子一并诛杀。

    《富翁》原文

    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一日出,有少年从马后,问之,亦假本者。翁诺之。至家,适几上有钱数十,少年即以手叠钱,高下堆垒之。翁谢去,竟不与赀。或问其故,翁曰:“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所熟之技,不觉形于手足矣。”访之果然。

    《富翁》白话文故事

    有个富翁,很多商人向他借本钱。一天,富翁外出,有个少年跟在他的马后面。富翁问他,他也是来借本钱的。富翁答应了。到了家,正好桌子上有几十枚钱,少年就用手把钱叠来叠去,高高低低地堆垒起来。富翁婉言让他离开,最终没有借给他钱。有人问原因,富翁说:“这个人一定善于赌博,不是正直的人。他熟练的技巧,不知不觉就表现在手脚动作上了。”打听后,果然是这样。

    三、从周易哲学的几个方面对《潋俗之殇:社会风气的沉沦与反思》进行的深度解析:

    阴阳失衡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平衡是事物和谐发展的基础。在社会风气中,良好的道德、互助与真诚等可视为阳,虚荣、攀比、贪婪和冷漠等不良现象则为阴。当社会风气沉沦,不良现象占据主导,就意味着阴阳失衡。阳的力量被削弱,阴的力量过度膨胀,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心的迷茫。

    否泰转化

    周易中的“否极泰来”和“泰极否来”的观念提醒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当社会风气处于良好的“泰”的状态时,如果不能保持和巩固,就可能逐渐向“否”的方向转化。在“潋俗之殇”中,原本淳朴善良的社会风俗逐渐堕落,正是从“泰”向“否”的转变。而要实现从“否”到“泰”的反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反思。

    变化无常

    周易强调万事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社会风气也不例外,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改变。当前社会风气的沉沦是一种阶段性的现象,但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也能够实现风气的转变和提升。

    因果报应

    从周易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发展皆有因果。社会中人们的虚荣、攀比等不良行为是因,导致的道德沦丧、人心冷漠等后果则是果。同样,如果人们能够从自身做起,积极倡导和践行良好的道德风尚,也必然会收获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这一善果。

    中正之道

    周易主张守中居正,在社会风气的沉沦中,人们偏离了中正之道,过度追求物质和外在的虚荣,失去了内心的平衡和道德的准则。只有重新回归中正,遵循道德规范和良心的指引,才能纠正社会风气,使之回到健康、积极的轨道上来。

    综上所述,运用周易哲学来解析“潋俗之殇”这一社会现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风气沉沦的本质和根源,从而为寻求改善和转变的方法提供哲学层面的思考。

    四、用《清平乐》《虞美人》《满江红》词牌名来解析《潋俗之殇:社会风气的沉沦与反思》:

    《清平乐·潋俗之殇》

    虚荣逐浪,礼义良知丧。嫁娶奢华情意惘,丧祭铺张虚妄。

    贪婪冷漠成风,真诚互助无踪。亟待德馨重建,俗清春暖花红。

    《虞美人·潋俗之殇》

    俗风颓败何时了,礼义知多少。婚丧嫁娶尽奢豪,真爱真心不见意寥寥。

    贪婪冷漠今犹在,互助情难再。反思重振待何时,只盼德馨重现暖阳归。

    《满江红·潋俗之殇》

    俗尚沉沦,虚荣盛、良知消没。看婚娶、奢华无度,真情稀缺。丧礼铺张多妄作,人心冷漠皆空阔。叹如今、礼义化尘烟,悲心切。

    贪婪起,仁德缺。真诚逝,奸邪烈。盼清风重振,俗情澄彻。德化人间除秽垢,善盈世道消妖孽。待归来、春暖百花香,同欢悦。

    诠释:

    《清平乐·潋俗之殇》

    上阕“虚荣逐浪,礼义良知丧。嫁娶奢华情意惘,丧祭铺张虚妄”描绘了社会中虚荣之风盛行,导致礼义良知丧失。在嫁娶之事上过度追求奢华,使得真情实意变得迷茫;丧祭仪式也只是铺张浪费,充满虚妄。

    下阕“贪婪冷漠成风,真诚互助无踪。亟待德馨重建,俗清春暖花红”进一步指出贪婪冷漠成为风气,真诚互助的美好品质消失无踪。表达了急切盼望重建道德和美好的社会风尚,期待那时社会风气清正,如春天般温暖,充满美好。

    《虞美人·潋俗之殇》

    上阕“俗风颓败何时了,礼义知多少。婚丧嫁娶尽奢豪,真爱真心不见意寥寥”提出对社会风气败坏不知何时能结束的疑问,感慨礼义的缺失。描述婚丧嫁娶的极度奢华,真爱真心难以寻觅,情意变得淡薄。

    下阕“贪婪冷漠今犹在,互助情难再。反思重振待何时,只盼德馨重现暖阳归”强调了贪婪冷漠的现状依旧存在,互助的情谊难以恢复。思考何时能够反思并重振良好风气,只盼望道德和美好的风尚重现,如同暖阳归来。

    《满江红·潋俗之殇》

    上阕“俗尚沉沦,虚荣盛、良知消没。看婚娶、奢华无度,真情稀缺。丧礼铺张多妄作,人心冷漠皆空阔。叹如今、礼义化尘烟,悲心切”开篇即指出社会风尚的沉沦,虚荣之气旺盛,良知消失。接着描述婚娶的无度奢华和真情的稀少,丧礼的铺张虚妄,人心的冷漠。最后感叹如今礼义已化为尘烟,内心悲痛急切。

    下阕“贪婪起,仁德缺。真诚逝,奸邪烈。盼清风重振,俗情澄彻。德化人间除秽垢,善盈世道消妖孽。待归来、春暖百花香,同欢悦”阐述贪婪兴起仁德缺失,真诚消逝奸邪肆虐。期盼清正之风重振,社会风气变得澄澈。期望道德感化人间除去污秽,善良充满世道消除邪恶。等待良好风气归来,如同春天温暖百花盛开,人们共同欢乐喜悦。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