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说梗讲故事 第70章 戴高帽子
热门推荐:
急急急急急急,封神美女太多了!
灵魂中的紫罗兰
爽,傅总手到擒来
宁安前世梦
我成佛后诡异复苏?
七零:娇气美人把纯情糙汉撩心颤
巅峰青云路
直播:都市最强捉鬼天师系统
穿越异界,替大佬照顾小女儿
戴高帽子的典故,源自一本书《北史·熊安生传》。里边记载了一个名字叫做宗道晖的人,这人特别擅长溜须拍马,逢迎上司。他还特别爱装叉,平时喜欢头戴一顶很高的帽子,脚上穿着一双大号的木屐,大嘴撇得跟二五八万似的到处溜达。
但是这个货见到了上级的时候,立刻拿出川剧中“变脸儿”的绝活儿,秒变出一副谄媚的尊容。
每当州里有新到任的官员,他都要穿戴上“高帽子、大破鞋”,这身得意的行套前去拜见。老远见到官员,就会狂奔过去,甩掉鞋子、深深匍匐在对方脚下请安。
再抬头时,为了不让高帽子掉落,他就得平端起胳膊肘,脑袋也尽量往后仰,嘴角再往后咧开、露出笑容。这就自然形成了一副仰面迎合的神情,可谓尽显谄媚之姿。这也是他精心研究之后,这高帽子的妙用之处。
然而这还不算完,还要送上一段彩虹屁:“哎呀!聆听了您的教诲之后,小的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依小的所见,大人这才干与学问,足可以位列三公!”
无论见到了哪个官员,他都是如此一番操作。被恭维的官员时常被唬得一愣一愣的,心说:“我刚才说话了吗?不是眼前这人,扑过来就是一顿白乎么?难道他听到了我的心声,被我华而不实的朴素心灵所折服了?我这该死的、无处安放的魅力呦!”
路人见到了宗道晖,往往会掩口窃笑,互相捅咕着说:“看了没,是那个爱戴高帽子的!”由于这个货惯于逢迎上司、做些溜须拍马的事情。所以到后来,“戴高帽子”就成了奉承别人的代名词。
也不知宗道晖,是不是收了徒子徒孙。反正高帽子这东西,玉米国的祖先觉得不错,就带回了叫啥半个岛的那旮瘩地方。所以您看现在的玉米国古装剧,但凡是个有身份地位的人,出席正式场合,都要戴上一顶又高又尖的大帽子。
这玉米国也挺有意思,啥都偷师得不伦不类。比如咱们这边,葬礼上才会用到的那些白花纸扎,反而被他们用在了婚礼上。
咱们贴在门口的对联,大多是红纸黑字,端端正正贴在大门两侧。再讲究一点的,可能就是红纸金字,看上去十分的提气、悦目。可是到了他们那边,又是白纸、黑字,还要呈倒“V”字形去贴,咋看上去又像是挽联呢?
真是十分的接地气——地府之气。
说回正题,其实给人戴高帽子也是一门学问。似宗道晖那般,就有些太过于显形,反而极其虚伪。往往正直的有识之士就会十分厌恶,斥上一句:“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随后拂袖而去。
这就属于是,马屁没拍好,拍到马蹄子上边了。
如果能够奉承对方恰到好处,并不显山露水,那么才能达到让受用者飘飘欲仙,又对自己好感倍增的效果。
清代有个叫做袁枚的大才子,就是“戴高帽子”的行家里手,马屁拍得那叫一个防不胜防,中招者根本就难以发觉。
袁枚有个老师,叫做尹文瑞,是乾隆朝的名臣。这人学识渊博、刚正不阿,讲道德又有操守,几乎是个才德兼备的圣贤一流。但是他这个人,生平最讨厌溜须拍马之徒,认为那是小人之举。谁要是不识趣,当面奉承他几句,保不齐就要翻脸打人的存在。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没能避开袁枚的“高帽子”。
时年袁枚金榜题名,被委派到外地去做县官。他可是尹文瑞的得意弟子,临行之前免不了要细致嘱咐一番。
有袁枚的同学,喜欢搞事情,当知道尹文瑞要拉着袁枚谈话,就说:“嘿!帽子高手!屋里那个古板老头儿,你有没有本事给他戴上一顶高帽子?”
袁枚一撇嘴,不以为然地说道:“这有何难?你们等我的好消息吧!”
尹文瑞十分看重袁枚,谆谆嘱咐说了些:你还很年轻,这么轻而易举得到了朝廷重视,可不要飘飘然之类的大道理。随后话锋一转,又问道:“不知道你为了此次上任,都做了那些准备工作呀!”
袁枚随口就答道:“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遇到合适的人,就送给他一顶,先混个好人缘再说!”
尹文瑞一听就拉下了脸,这可是触碰到他的逆鳞了,他生平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得意门生,竟然也要走上这条“歪路”。立刻斥责道:“不像话!你年纪轻轻怎么不学好!为师平常怎么教导你的?净整这些虚头巴脑的玩意儿!太三俗了!”
袁瑞赶紧端正太态度,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我的老师呀!现在世人皆喜欢浮夸这一套,我是不敢不有所准备呀!若是人人都像老师一样刚正,不喜欢听这些虚头巴脑的奉承话。即使我准备了,又哪里能够送出这一顶顶的高帽子呢?”
尹文瑞一听这话,心里的火气顿时就熄灭了,叹了一口气说道:“你说得确实有道理,这也怪不得你。或许是我对你的要求,太过于严格了一些。”
师生之间谈话结束,袁枚施施然走了出来。喜欢搞事情的同学们,就纷纷围拢了过来打听结果。
袁枚就把谈话内容大致复述了一遍,并且促狭笑道:“你们说,我成功了没?”
同学们回味了一会儿,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道:“高!实在是高!这马屁拍得浑然不觉,老师被戴了高帽子竟然还不自知!”
等到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袁枚不禁感叹:“这世上,哪有不喜欢被奉承的人呀!不过是送出高帽子的人,手段有高低之分罢了。就连老师这种道德楷模、十分古板的存在,不也是很享受赞誉么?看来一百顶高帽子的数量,还是准备得少了些,这还没出家门呢,就已经浪费掉一顶了。”
所以您看了没,面对老师的责问,袁枚把握住对方在意的要点,恰到好处的送出一顶高帽子,立刻化险为夷。此时的送高帽子行为,立刻就上升为极有情商,而不会被斥责为溜须拍马的小人了。
秦二世胡亥时期,有个人叫做孙叔通,后来被尊为汉家儒宗。这个老头儿与喜欢教训人的孔子不同,就是个懂得送出“高帽子”的。
孙叔通最初侍奉秦国,秦二世胡亥时期,陈胜吴广造了反。现在咱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这件事,那叫做起义,得说句陈胜吴广干得漂亮!但是出于秦国角度,这就是反叛,绝对应该镇压。
俗话说食君之禄、分君之忧,所以皇帝还没急呢,朝廷里雇佣的三十多个儒生先急了。见朝廷迟迟没有处理这件大事,于是在半夜里联名去闯宫。
可是这里边有个小情况,就是秦二世胡亥是个混蛋呀!他每天只顾着花天酒地享受,只爱听些顺耳的言语。身边的赵高,为了把持朝政,一个劲儿的搜罗美女和新奇玩意儿迎合胡亥,要紧的军国大事根本瞒着不报。
所以在胡亥这里,一直认为自己统治下的大秦,是个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根本不需要操心政务,自己只要愉快的玩耍就行了。
前半夜,也不知道与多少位美女做过羞羞的小游戏。胡亥才刚刚休息,就被儒生们惊了美梦,他能乐意么?所以面上就带着老大的不耐烦。
一大帮儒生也没个眼力见儿,站出来几位先后慷慨陈词,提议朝廷立刻派出人马去镇压。即使昏庸的胡亥,听了也颇为惊愕,问道:“竟然出了这样的事情?我怎么没有听说呢?”
就在这个时候,听到了消息的赵高,担心欺瞒皇帝的事情败露,匆匆打外边奔了进来。胡亥一见身边的红人儿来了,就随口问道:“这事儿保真不?元芳,你怎么看?”
赵高匆忙赶过来,瞎话还没编圆全,就就气喘吁吁地说:“皇上,您让老奴先喘口气,稍后容禀。”
有句话叫做:人老精,鬼老滑!就是说上了岁数的人,由于见多识广,心眼儿可不是一般的多。孙叔通一见这君臣二人之间的对话,心里就“咯噔”一下子,心说若不见机行事,今天恐怕就要交代在这儿!
他为什么会这样判断呢?因为胡亥听闻了陈胜吴广造反之后的反应看来,明显是不知情的。那么用脚趾头都能猜到,这事儿赵高给压下了!
然而赵高奔了进来,胡亥第一时间不是问罪,而是向其询问事情真假,显然是更信任赵高呀!
可赵高是谁呀?那是敢于指鹿为马的人物!他能允许这些儒生拆台,进一步追责、弹劾他吗?若是等赵高开口,只怕在场的三十多个儒生,一个也活不了!
为了活命,孙叔通就准备了一顶高帽子。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站了出来,说道:“在赵大人歇口气的时间里,让臣先说自己想要禀报的事情吧!”
赵高刚说过要缓息片刻,此时也不好拦着。心说我也听听你们这些儒生,是怎么“进谗言”坏我事的,等会儿放学别走!
只听孙叔通说道:“我听说古时候,,圣贤治理的国家,能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比如那谁家的小谁,他管理国家的时候,夜晚时分十户里足有九户敢于夜不闭户。但是我带领弟子行走在秦国的时候,夜晚去挨家挨户的推门,发现十户中仅有七八家敢于夜不闭户!咱们大秦,离圣贤的过度还是要逊色一些呀!”
赵高一听这话,脸色立刻舒展了许多。胡亥听了也颇为受用,心说果然是天下太平的,自己比起圣贤治理国家,也就是稍微逊色那么一丢丢而已。
但是通行的儒生可都气得不行,心说你这是要闹哪样?来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商量好借着这个陈胜吴广造反的事,一起弹劾赵高的,你怎么反而改成歌功颂德了?真是说好一起到白头,你却半路焗了油!于是就有人骂道:“这不是扯淡呢?你特么蛋疼啊!大半夜带着一大票人去推人家门,咋没打死你呢!”
孙叔通仿佛充耳未闻,忽做义愤填膺状说道:“最可气的是!当我路过集市的时候,竟然听闻有人把一个小商贩的秤砣给偷了!您说可恶不可恶!秤砣那可是商贩们的工具呀!秤砣丢了却叫人家怎么做买卖?所以我今天来的目的,就是告诉陛下不要自满,虽然天下已经大治,但是类似偷秤砣这种小贼,也是要抓紧治理滴!”
赵高心里乐开了花,心说这孙叔通是自己人呀!这是有意替我遮掩,倒是个识时务的,也省我浪费脑细胞了。但是嘴上却还故意问道:“不是说各位儒生匆匆赶来,是因为有人造反了么?”
孙叔通把头一扑棱,回答道:“怎么可能有人造反呢!没听说,没听说!在陛下和赵大人的治理下,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怎么可能有人造反呢?依我之见,不过是些抢秤砣、偷秤砣的小盗小匪罢了。大秦的天下这么大,人口那么繁盛,出现一个半个盗匪,也是常理之中。圣人治理的天下,也不能完全杜绝呀!”
胡亥听了很满意,心说:“我就说嘛!在朕的辛勤管理下,天下是太平盛世呀的,一些小偷小摸的,又何足道哉!”于是大手一挥,赐给了孙叔通一套华服,二十匹丝绢,同时将身份提拔到了博士的位置。
赵高又故意眯起眼睛问道:“是小偷小摸,还是有人造反呀?”
儒生里还有几个骨头硬的,坚持说是造反,全被胡亥下令抓进了大牢。
出了皇宫的大门,儒生们极其愤怒的揪住了孙叔通,骂道:“你这老小子!我们啐你一脸雪花膏信不?”
孙叔通叹气道:“你们这帮傻蛋!我救了你们性命还不自知!咱们这群人加起来说上一百句,能有赵高一句话好使么?若是我也坚持死谏,那么咱们三十多个儒生的家里,户户都要穿白戴孝!皇帝既然只爱听好话,咱们死谏又有何意义?能改变什么吗?”
他还有句话没有说,也不敢出口。就是:这样的皇帝,你们早保他,就留下来陪着等死吧!我是不伺候了。
孙叔通回家收拾了细软,后来投奔了项羽,发现这霸王也是个好大喜功的,所以又是只捡高帽子送,转而又又投奔了刘邦。到了刘邦这里,他反而不再“面谀”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刘邦欲改立太子,都因为参考孙叔通的意见,放弃了这个打算。也所以后来,孙叔通被后人尊为“汉家儒圣”。
遇到能讲道理的才讲道理,只爱听好话的,就送给他一顶“高帽子”又何妨?不是有那么句话吗?遇到傻叉一定要赞扬他,让他成为更大的傻叉,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但是这个货见到了上级的时候,立刻拿出川剧中“变脸儿”的绝活儿,秒变出一副谄媚的尊容。
每当州里有新到任的官员,他都要穿戴上“高帽子、大破鞋”,这身得意的行套前去拜见。老远见到官员,就会狂奔过去,甩掉鞋子、深深匍匐在对方脚下请安。
再抬头时,为了不让高帽子掉落,他就得平端起胳膊肘,脑袋也尽量往后仰,嘴角再往后咧开、露出笑容。这就自然形成了一副仰面迎合的神情,可谓尽显谄媚之姿。这也是他精心研究之后,这高帽子的妙用之处。
然而这还不算完,还要送上一段彩虹屁:“哎呀!聆听了您的教诲之后,小的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依小的所见,大人这才干与学问,足可以位列三公!”
无论见到了哪个官员,他都是如此一番操作。被恭维的官员时常被唬得一愣一愣的,心说:“我刚才说话了吗?不是眼前这人,扑过来就是一顿白乎么?难道他听到了我的心声,被我华而不实的朴素心灵所折服了?我这该死的、无处安放的魅力呦!”
路人见到了宗道晖,往往会掩口窃笑,互相捅咕着说:“看了没,是那个爱戴高帽子的!”由于这个货惯于逢迎上司、做些溜须拍马的事情。所以到后来,“戴高帽子”就成了奉承别人的代名词。
也不知宗道晖,是不是收了徒子徒孙。反正高帽子这东西,玉米国的祖先觉得不错,就带回了叫啥半个岛的那旮瘩地方。所以您看现在的玉米国古装剧,但凡是个有身份地位的人,出席正式场合,都要戴上一顶又高又尖的大帽子。
这玉米国也挺有意思,啥都偷师得不伦不类。比如咱们这边,葬礼上才会用到的那些白花纸扎,反而被他们用在了婚礼上。
咱们贴在门口的对联,大多是红纸黑字,端端正正贴在大门两侧。再讲究一点的,可能就是红纸金字,看上去十分的提气、悦目。可是到了他们那边,又是白纸、黑字,还要呈倒“V”字形去贴,咋看上去又像是挽联呢?
真是十分的接地气——地府之气。
说回正题,其实给人戴高帽子也是一门学问。似宗道晖那般,就有些太过于显形,反而极其虚伪。往往正直的有识之士就会十分厌恶,斥上一句:“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随后拂袖而去。
这就属于是,马屁没拍好,拍到马蹄子上边了。
如果能够奉承对方恰到好处,并不显山露水,那么才能达到让受用者飘飘欲仙,又对自己好感倍增的效果。
清代有个叫做袁枚的大才子,就是“戴高帽子”的行家里手,马屁拍得那叫一个防不胜防,中招者根本就难以发觉。
袁枚有个老师,叫做尹文瑞,是乾隆朝的名臣。这人学识渊博、刚正不阿,讲道德又有操守,几乎是个才德兼备的圣贤一流。但是他这个人,生平最讨厌溜须拍马之徒,认为那是小人之举。谁要是不识趣,当面奉承他几句,保不齐就要翻脸打人的存在。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没能避开袁枚的“高帽子”。
时年袁枚金榜题名,被委派到外地去做县官。他可是尹文瑞的得意弟子,临行之前免不了要细致嘱咐一番。
有袁枚的同学,喜欢搞事情,当知道尹文瑞要拉着袁枚谈话,就说:“嘿!帽子高手!屋里那个古板老头儿,你有没有本事给他戴上一顶高帽子?”
袁枚一撇嘴,不以为然地说道:“这有何难?你们等我的好消息吧!”
尹文瑞十分看重袁枚,谆谆嘱咐说了些:你还很年轻,这么轻而易举得到了朝廷重视,可不要飘飘然之类的大道理。随后话锋一转,又问道:“不知道你为了此次上任,都做了那些准备工作呀!”
袁枚随口就答道:“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遇到合适的人,就送给他一顶,先混个好人缘再说!”
尹文瑞一听就拉下了脸,这可是触碰到他的逆鳞了,他生平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得意门生,竟然也要走上这条“歪路”。立刻斥责道:“不像话!你年纪轻轻怎么不学好!为师平常怎么教导你的?净整这些虚头巴脑的玩意儿!太三俗了!”
袁瑞赶紧端正太态度,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我的老师呀!现在世人皆喜欢浮夸这一套,我是不敢不有所准备呀!若是人人都像老师一样刚正,不喜欢听这些虚头巴脑的奉承话。即使我准备了,又哪里能够送出这一顶顶的高帽子呢?”
尹文瑞一听这话,心里的火气顿时就熄灭了,叹了一口气说道:“你说得确实有道理,这也怪不得你。或许是我对你的要求,太过于严格了一些。”
师生之间谈话结束,袁枚施施然走了出来。喜欢搞事情的同学们,就纷纷围拢了过来打听结果。
袁枚就把谈话内容大致复述了一遍,并且促狭笑道:“你们说,我成功了没?”
同学们回味了一会儿,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道:“高!实在是高!这马屁拍得浑然不觉,老师被戴了高帽子竟然还不自知!”
等到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袁枚不禁感叹:“这世上,哪有不喜欢被奉承的人呀!不过是送出高帽子的人,手段有高低之分罢了。就连老师这种道德楷模、十分古板的存在,不也是很享受赞誉么?看来一百顶高帽子的数量,还是准备得少了些,这还没出家门呢,就已经浪费掉一顶了。”
所以您看了没,面对老师的责问,袁枚把握住对方在意的要点,恰到好处的送出一顶高帽子,立刻化险为夷。此时的送高帽子行为,立刻就上升为极有情商,而不会被斥责为溜须拍马的小人了。
秦二世胡亥时期,有个人叫做孙叔通,后来被尊为汉家儒宗。这个老头儿与喜欢教训人的孔子不同,就是个懂得送出“高帽子”的。
孙叔通最初侍奉秦国,秦二世胡亥时期,陈胜吴广造了反。现在咱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这件事,那叫做起义,得说句陈胜吴广干得漂亮!但是出于秦国角度,这就是反叛,绝对应该镇压。
俗话说食君之禄、分君之忧,所以皇帝还没急呢,朝廷里雇佣的三十多个儒生先急了。见朝廷迟迟没有处理这件大事,于是在半夜里联名去闯宫。
可是这里边有个小情况,就是秦二世胡亥是个混蛋呀!他每天只顾着花天酒地享受,只爱听些顺耳的言语。身边的赵高,为了把持朝政,一个劲儿的搜罗美女和新奇玩意儿迎合胡亥,要紧的军国大事根本瞒着不报。
所以在胡亥这里,一直认为自己统治下的大秦,是个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根本不需要操心政务,自己只要愉快的玩耍就行了。
前半夜,也不知道与多少位美女做过羞羞的小游戏。胡亥才刚刚休息,就被儒生们惊了美梦,他能乐意么?所以面上就带着老大的不耐烦。
一大帮儒生也没个眼力见儿,站出来几位先后慷慨陈词,提议朝廷立刻派出人马去镇压。即使昏庸的胡亥,听了也颇为惊愕,问道:“竟然出了这样的事情?我怎么没有听说呢?”
就在这个时候,听到了消息的赵高,担心欺瞒皇帝的事情败露,匆匆打外边奔了进来。胡亥一见身边的红人儿来了,就随口问道:“这事儿保真不?元芳,你怎么看?”
赵高匆忙赶过来,瞎话还没编圆全,就就气喘吁吁地说:“皇上,您让老奴先喘口气,稍后容禀。”
有句话叫做:人老精,鬼老滑!就是说上了岁数的人,由于见多识广,心眼儿可不是一般的多。孙叔通一见这君臣二人之间的对话,心里就“咯噔”一下子,心说若不见机行事,今天恐怕就要交代在这儿!
他为什么会这样判断呢?因为胡亥听闻了陈胜吴广造反之后的反应看来,明显是不知情的。那么用脚趾头都能猜到,这事儿赵高给压下了!
然而赵高奔了进来,胡亥第一时间不是问罪,而是向其询问事情真假,显然是更信任赵高呀!
可赵高是谁呀?那是敢于指鹿为马的人物!他能允许这些儒生拆台,进一步追责、弹劾他吗?若是等赵高开口,只怕在场的三十多个儒生,一个也活不了!
为了活命,孙叔通就准备了一顶高帽子。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站了出来,说道:“在赵大人歇口气的时间里,让臣先说自己想要禀报的事情吧!”
赵高刚说过要缓息片刻,此时也不好拦着。心说我也听听你们这些儒生,是怎么“进谗言”坏我事的,等会儿放学别走!
只听孙叔通说道:“我听说古时候,,圣贤治理的国家,能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比如那谁家的小谁,他管理国家的时候,夜晚时分十户里足有九户敢于夜不闭户。但是我带领弟子行走在秦国的时候,夜晚去挨家挨户的推门,发现十户中仅有七八家敢于夜不闭户!咱们大秦,离圣贤的过度还是要逊色一些呀!”
赵高一听这话,脸色立刻舒展了许多。胡亥听了也颇为受用,心说果然是天下太平的,自己比起圣贤治理国家,也就是稍微逊色那么一丢丢而已。
但是通行的儒生可都气得不行,心说你这是要闹哪样?来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商量好借着这个陈胜吴广造反的事,一起弹劾赵高的,你怎么反而改成歌功颂德了?真是说好一起到白头,你却半路焗了油!于是就有人骂道:“这不是扯淡呢?你特么蛋疼啊!大半夜带着一大票人去推人家门,咋没打死你呢!”
孙叔通仿佛充耳未闻,忽做义愤填膺状说道:“最可气的是!当我路过集市的时候,竟然听闻有人把一个小商贩的秤砣给偷了!您说可恶不可恶!秤砣那可是商贩们的工具呀!秤砣丢了却叫人家怎么做买卖?所以我今天来的目的,就是告诉陛下不要自满,虽然天下已经大治,但是类似偷秤砣这种小贼,也是要抓紧治理滴!”
赵高心里乐开了花,心说这孙叔通是自己人呀!这是有意替我遮掩,倒是个识时务的,也省我浪费脑细胞了。但是嘴上却还故意问道:“不是说各位儒生匆匆赶来,是因为有人造反了么?”
孙叔通把头一扑棱,回答道:“怎么可能有人造反呢!没听说,没听说!在陛下和赵大人的治理下,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怎么可能有人造反呢?依我之见,不过是些抢秤砣、偷秤砣的小盗小匪罢了。大秦的天下这么大,人口那么繁盛,出现一个半个盗匪,也是常理之中。圣人治理的天下,也不能完全杜绝呀!”
胡亥听了很满意,心说:“我就说嘛!在朕的辛勤管理下,天下是太平盛世呀的,一些小偷小摸的,又何足道哉!”于是大手一挥,赐给了孙叔通一套华服,二十匹丝绢,同时将身份提拔到了博士的位置。
赵高又故意眯起眼睛问道:“是小偷小摸,还是有人造反呀?”
儒生里还有几个骨头硬的,坚持说是造反,全被胡亥下令抓进了大牢。
出了皇宫的大门,儒生们极其愤怒的揪住了孙叔通,骂道:“你这老小子!我们啐你一脸雪花膏信不?”
孙叔通叹气道:“你们这帮傻蛋!我救了你们性命还不自知!咱们这群人加起来说上一百句,能有赵高一句话好使么?若是我也坚持死谏,那么咱们三十多个儒生的家里,户户都要穿白戴孝!皇帝既然只爱听好话,咱们死谏又有何意义?能改变什么吗?”
他还有句话没有说,也不敢出口。就是:这样的皇帝,你们早保他,就留下来陪着等死吧!我是不伺候了。
孙叔通回家收拾了细软,后来投奔了项羽,发现这霸王也是个好大喜功的,所以又是只捡高帽子送,转而又又投奔了刘邦。到了刘邦这里,他反而不再“面谀”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刘邦欲改立太子,都因为参考孙叔通的意见,放弃了这个打算。也所以后来,孙叔通被后人尊为“汉家儒圣”。
遇到能讲道理的才讲道理,只爱听好话的,就送给他一顶“高帽子”又何妨?不是有那么句话吗?遇到傻叉一定要赞扬他,让他成为更大的傻叉,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